翻译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翻译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从探究交往能力理论三大功能,即陈述功能,意向表达功能和以言行事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交往能力理论应用于翻译主体间性问题的可行性。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研究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与比较,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得到体现。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翻译活动的历史几乎像语言一样悠久,从有语言之始便有了翻译这一人际交往活动。翻译这项活动中必然涉及到双语之间的转换,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就包含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交往能力。翻译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传统翻译研究到现代多视角翻译研究,翻译大致经历了三种范式。以不同主体作为中心,翻译研究范式可分为:作者中心论范式、文本中心论范式和译者中心论范式。这些研究范式都以一个主体为研究中心,其本质都属于单主体范式研究。可以明显看出,这些研究范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研究都过于侧重参与翻译过程的某一单一主体或客体,这种弊端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忽略其他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就是所说的翻译主体间性。哈贝马斯在交往能力理论中提倡“以主体间性为中心”,这一思想改变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其由原来的支配关系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话语交往关系。同样的,翻译过程也不是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分离,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支配,而是主体间的共存,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交往与对话。
二、研究问题
在国内外的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们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并已成为研究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研究者们都注意到了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对于哲学理论的选择和研究范式的选取上有着不同的分歧。在众多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是从论述纯理论的角度出发,没有结合具体实例对翻译主体间性问题进行探讨。而另一部分学者对具体实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但大多以主体的主观自主性为研究重点,忽略了作者、译者、读者和文本等多种因素的参与。前辈学者的研究为翻译主体间性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在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过程中,也能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研究问题1:交往能力理论能否有效解决翻译主体间性相关问题?
研究问题2: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研究问题3:在个案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主体间性如何通过交往能力理论得到体现?
三、研究内容
论文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并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
第二章为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首先,对本章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从主体的产生到主体性的含义再到主体间性的特征都分别进行一一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哈贝马斯对该理论的贡献并对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并总结翻译主体间性的特征即差异性、同一性和建构性。接下来介绍和评析了普遍语用学视域中的哈贝马斯交往能力理论。介绍了普遍语用学的产生以及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存在环境。本章还重点介绍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就其内容和功能着重说明。其次,本章还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介绍,分别为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为研究方法,首先,介绍该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其次,本章论述了该研究的材料来源,具体论述为什么以《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本为研究材料,以及为什么选取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个英文译本。最后具体阐述了该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四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的实践。
本章主要以《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作为研究材料。首先,对十二个判词进行文本分析,具体介绍判词所描写的内容,并对两个英文译本在用词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次,从译者与作者主体间性和译者与读者主体间性两方面对文本进行对比研究。
第五章是讨论部分,此部分包括发现和启示两方面。首先为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间的体现,其次是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中的体现,最后是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文本客体中的体现。本章从三个方面详细的论述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理论发挥作用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实例分析对翻译主体间性的启示。
四、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的变化。翻译主体间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也越加明显。翻译作为研究的重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强大而又富有合理性的理论来进行支撑,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正是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如果想实现成功的交往,言语行为就要符合一定的有效性要求,这就需要交往主体具有交往资质,也就是所说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理论重要性的最生动的表达在于他是主体的一种资质,在这种资质的作用下主体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交往能力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研究方向。
实践意义方面,通过对交往能力理论及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发现:翻译的本质就是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并实现翻译结果的完美呈现。交往能力理论中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延伸,他对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在现实社会中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沟通,沟通的重要性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意识到翻译的特殊意义,翻译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何更好有效地沟通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样的,如果想得到完美的翻译结果也离不开翻译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意义上,这种回归性的研究都会对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五、提纲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
1.2研究问题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
2.1文献综述
2.1.1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2.1.1.2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2.1.2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2.1.2.2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2.2理论框架
2.2.1交往能力理论
2.2.1.1“能力”的分类
2.2.1.2交往能力理论的产生及定义
2.2.1.3交往能力理论的功能
2.2.2.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及特征
2.2.2.1翻译研究所经历的三种范式
2.2.2.2主体及其特征
2.2.2.3翻译主体及其特征
2.2.2.4翻译主体间性及其特征
第3章 研究方法
3.1研究方法
3.2材料来源
3.3研究设计
第4章 金陵十二钗判词译本实证分析
4.1杨宪益及霍克斯译本文本对比分析
4.1.1文本分析
4.1.2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4.2两个译本的主体间性分析
4.2.1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间性
4.2.2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间性
第5章 讨论
5.1发现
5.1.1翻译主体间性在作者主体和译者主体中的体现
5.1.2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中的体现
5.1.3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文本客体中的体现
5.2启示
5.2.1交往能力理论对翻译主体间性的启示
5.2.2实例分析对翻译主体间性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六、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是从理论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现代学者多提倡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翻译学研究中缺乏一定的操作可行性,所以作者运用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研究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总结出了翻译主体间性的特质,并将这些研究结果与交往能力理论相结合,分析了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从普遍语用学的视角揭示翻译主体间性的重要性,对翻译主体间性和交往能力理论做出合理的阐述。在文中,作者通过对理论框架的梳理以及文献综述的回顾,对翻译主体间性和交往能力研究进行了一个全面的综述。希望通过对交往能力理论的学习能够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实证研究是指研究者亲自收集材料,通过对材料的观察与分析,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作者运用实证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曹雪芹《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分析,为“在个案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主体间性如何通过交往能力理论得到体现”这一研究问题而展开研究,具体分析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过程的作用机制,以及翻译主体间性在具体实例中的到体现。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Naifang Chen, Chun Lan. Humans imagination and recreation (Volume 2)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2]Douglas R. The translators tur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2006.
[3]GeoffreyS.B.Apracticalguidefortranslators(FourthRevisedEd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4]JulieC.H.Translation,subjectivity,andcultureinFranceandEngland[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5]Habermas.Communicationandtheevolutionofsociety[M].ThomasMc Carthy, (tra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4.
[6]Habermas, On the pragmatics of social interaction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1.
[7]Mary S. 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 2006.
[8]Manuela P, Eugenia L. Translation and creativity. Perspectives on Creative Writing and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MPG Ltd, Bodmin, Cornwall, 2005.
[9]NordC.Translation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approaches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0]SteinerG,AfterB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2001.
[11]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2]陈丽娟.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的创造性[J].青春岁月2014,(1):144.
[13]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2):3-9.
[1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1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1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7]冯文敬.从索绪尔的言语到哈贝马斯的语言交往:语言的在与是[J].外语学刊,2012.
[18]黄婷.认识与兴趣通向交往的反思之路——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理论探究[J].名作欣赏. 2013,(30).
[19]胡牧.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思考[J].外国语,2006(6):66-72.
[20]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
[21]李洪儒.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之路——语言哲学理论建构之一[J].外语学刊,2011,(6).
[22]刘志丹.交往如何可能: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新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34-19.
[23]刘志丹.哈贝马斯交往能力:谱系.阐释.批判[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3).
[24]刘志丹.有效性要求:哈贝马斯对语言哲学的重大贡献[J].外语学刊,2012,(3).
[25]柳晓辉.译者主体性的语言哲学反思[J].外语学刊2010,(3)122-125.
[26]刘华文.翻译的多维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10.
[27]李佃来.语言哲学的转向和普遍语用学——试析哈贝马斯的语言哲学[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4):435-439.
[28]李朝东.语言论转向与哲学解释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3(2):13-17.
[29]李为为.实践哲学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
[30]潘卫民,徐佳.论翻译主体间和谐关系的构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7,06.
[31]邱文生.翻译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基于哲学思辨观的考察[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2]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基本假设和研究目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3]覃芳芳.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J].长沙大学学报2011,(5):7.
[34]吴伟.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南京:东南大学,2009.
[35]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6]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4).
[37]杨柳.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翻译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翻译专业在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12-05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11-16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11-17
工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05-25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要求03-29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写作11-20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2-02
体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11-24
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11-17
关于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11-2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