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论文

时间:2024-08-17 22:29:52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论文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医学研究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的发展。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医学研究生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能力全面、潜力良好的综合型儿科学人才为宗旨的高层次医学教育。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不仅要兼顾过硬的临床工作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具备儿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能力。科研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是医疗新技术持续不断产生的摇篮,也是临床医学发展进步的源泉与动力。因此,不论对于科研型或是临床型的医学研究生,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论文

  一、重视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

  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

  一是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它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

  二是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

  三是具备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是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逻辑推理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五是具备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

  六是具备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基础理论是搞好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条件,在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打好理论基础是提高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加以重视。基础课的重点应是培养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有关的一些理论和技能,为日后学生自己独立开展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突出现代、反映前沿和交叉学科,促使其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不断跟踪学术前沿问题,培养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训练重点放在科研基本功的训练上,从文献阅读、综述撰写、课题选择与设计、实验方法、资料的积累与整理、统计处理直至论文撰写,研究生应该掌握一整套科研工作的方法。

  二、着重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科学技术的生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探求答案的能力。因而明确科研能力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很有必要。合理构建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关键。要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具有独立承担科技攻关或开展工作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研究生应具备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和科研中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

  二是对新知识充满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三是具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具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思维能力;

  五是具备脚踏实地、不惧艰难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

  为了更好地提高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营造浓厚的临床科研氛围、构建研究生广博的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合作协调的临床科研指导团队、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三、注意把握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四个关键环节

  根据科研型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时间划分,可将医学研究生教育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综述撰写阶段、开题阶段、课题实施阶段和撰写阶段。

  科研型医学研究生在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课题研究的前沿,阅读领会课题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主要文献,提炼出自己课题研究方向的一篇综述。

  开题阶段的一项最主要内容就是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进入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调查研究而制定出的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计划任务书,一般要求研究生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不仅是课题方向的聚焦点,更是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科研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课题实施工作的好坏不仅会直接关系到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甚至可能影响到学位授予。课题的实施过程要求研究生具有很好的工作协调能力,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实验方法、技术手段,这样既可缩短建立科研方法和预实验的时间,又可对现有实验设备、仪器、试剂加以利用。

  作为科研型医学研究生第四阶段的最后环节—学位论文答辩,是检验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否达到授予相应学位基本要求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检验研究生运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使研究生对其研究成果的理性认识更加系统化。

  四、重视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关键作用

  在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高层次的导师群体,是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首要前提。目前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单向的师生培养体系,导师应该发挥表率作用,在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是最直接的也是无穷的。导师在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的主要作用是研究方向的指导,这个指导贯穿在研究生培养的全部过程。导师及课题组有关人员应不断向研究生灌输国际、国内的科研现状,增强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兴趣,并提出与学位课题相一致的研究计划,保证学位课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在指导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导师可以注意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好的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培养出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作风和习惯,为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础。活跃的学术思想,自由的学术活动是形成研究生良好学风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要注意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对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要着重夯实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注意把握硕士研究生期间四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导师的关键作用。

【儿科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论文03-03

谈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02-25

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参与动机教育论文03-1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理论论文03-22

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的论文03-22

试析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论文11-19

大学英语教育培养策略论文02-21

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3-06

高校动画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11-12

浅谈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03-0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