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实践型专家教师培养取向的教育硕士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通过对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全程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实践型专家教师教育硕士课程由三个相互关联的模块组成:“系列专题讲习+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教育现场实习”,其中讲习专题包括: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生发展与教育、教育研究与评价、教学设计与技术、教师职业精神与服务。同时针对教育硕士课程新方案实施中的问题,通过调整时间与师资、建立院校沟通机制、开发专攻工作坊研习指南及教育现场实践指南得到了解决。
[关键词]实践型专家教师;教育硕士课程;工作坊
我国教育硕士培养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十多年实践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实践操作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课程以脱离教育实践的理论讲授为主,学位论文多为脱离实践问题且缺少可靠证据支持的空洞议论;其次,近两年招生困难逐步萎缩;最后因得不到一线学校的支持,教育硕士学制一再缩水,由创制初始规定至少脱产学习一年“变通”为平时在单位工作,寒暑假集中理论学习。这些问题导致本应培养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育硕士课程变成了“打折的”教育学硕士(学术学位)课程。质量下降又进一步降低了基层学校的期望值与支持力度。要想打破僵局,我们只有从源头上彻底扭转教育硕士培养错位,让教育硕士课程回归教育教学实践,将其重新定位为培养实践型专家教师,从而唤起基层学校对教育硕士课程的信心。这也是国际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如英国的PGCE(教育硕士学历)课程尤其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日本更是建立专门的教职大学院,培养中小学教育实践各专攻领域的骨干教师。 本研究所选取的s大学是在参照日本教职大学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问题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课程改革。本文拟对该校教育硕士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待对我国教育硕士相关政策制定及课程改革实践有所启发。
一、S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后的新方案
为了对教育硕士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而持久的改革,s大学建立专门的教育硕士课程改革专家小组,并针对“教育硕士培养课程新方案(初稿)”进行了4轮小组集中研讨和研讨后分工修改,最后确定了S大学教育硕士培养课程新方案及实施措施。这些课程目标旨在使教育硕士在专业实践中体现优良绩效教师的专业行为,从而发挥实践领袖作用。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新方案由“系列专题讲习”“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教育现场实习”三大块构成,其中“工作坊研习”是以往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缺少的,而在新课程体系中起核心纽带作用。学员带着工作坊研习的任务或问题,走进每个专题的各个主题的讲习中,回到教育现场的实践中。这样通过类似“任务学习”的方式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学时与质量有了统一的要求与保障,同时时间安排与研习形式也更加灵活,给学员以充分自由的选择空间。
(一)学员入校即进入系列讲习阶段
首先,根据国内外教师专业标准及教师实践知识体系中的共同特征,确定5个专题及围绕专题的若干环环相扣的主题单元(详见表1)。这种依据教师专业实践逻辑组成的“模块式课程”从根本上摆脱了单纯依照学科逻辑的“老三门”,符合教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而非学术学位的定位。其次,专题讲习的实施与评价也不同于以往理论讲授式教学辅之以小论文考核,而是灵活地将主题内容融于教师专业实践中。它要求学员运用主题单元讲习所学。以合作研讨的方式解决专业实践中各种棘手问题,并将方案记录下来作为考核依据。再次,为了既保证教育硕士的学时与培养质量又考虑在职学员时间与精力的限制,5个专题讲习课程同时实施,总共10周160个学时,每学期两轮循环进行。每个专题都是必修课程,学员在保证能够修满五个专题及其所有主题单元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选时间段(即可任选其中一轮完整课程,按照学校统一进度进行,也可选取多轮中的部分单元组合,按自己的研修计划进行)。最后,考虑到s大学师资结构以理论型教师为主,习惯学科逻辑的教师们很难独自担当起一个完整专题讲习任务,因而每个专题讲习课程配备两位以上教师,每位教师负责一个或几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同时为使学员迅速进入状态,以便选择专攻方向与导师,在每一轮专题讲习开始时所有教师都到场与学员见面,介绍各自研究专长与课题,专题讲习教师还要介绍各自负责的主题单元课程的计划与要求。
(二)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前期准备阶段 学员入校后第一个月属于调试定位期,主要通过集中专题讲习激活学员的思路,从而引导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及单位实际,并结合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安排,选择导师及实践专攻方向,最后递交自己专供领域的“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初稿。“研习计划”是向培养单位递交专业发展目标与方案,主要包括:对自己在实践专攻领域的优势与不足有具体深入分析;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提升自己的哪些专业特征;大学研习与单位实习的时间分割及具体安排。“实践改良方案”针对的是如何发挥实践专攻领域领袖作用帮助其他教师发展,相当于向工作单位递交的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对所在单位及其教师在这一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有全面而具体的描述;改善所在单位存在的不足,提升其教师胜任力水平的操作方案;对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预计与解决方案。如此一来,脱产学习与学校工作得到了有机结合,既利于教育硕士课程回归实践,又易于得到工作单位的支持。
递交“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初稿即进人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前期准备阶段。学员在研修系列专题讲习课程的同时,与导师及其他领域相近学员一起组成临时工作坊,共同研讨各学员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中的不足及实施的可行性,从而在调整、优化及充实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的同时起到成员间相互磨合的作用。在历时3—4周的磨合期内,如果学员对自己的研习计划、实践改良方案、临时工作坊或所选导师不满意,可以重新选择,并依照前面的流程重新递交新计划与新方案进入新的临时工作坊重新磨合。磨合期结束时,学员要递交更详细、操作性更强的研习计划及改良方案,作为定稿上交(一式5份,分别递交S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处、导师、工作单位、主管教育局及自己保存)。之所以要递交工作单位与主管教育局是为了便于S大学与学员所在单位及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沟通,保证学员在工作单位不被单位日常工作及琐碎事务拖累,而能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与其实践专攻领域相关的专业实践或学校改良中,同时通过所在单位与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学员保质保量完成研习计划与改良方案。其中,实践改良方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更新,但每次都要有详细记录,而研习计划定稿后就不能做大变动。
(三)正式进入“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现场实习”循环阶段 这一阶段学员主要以工作坊为活动单位、以工作坊的主题单元为课程组织单位,并根据个人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进行研习。具体内容由工作坊自行确定,不做硬性规定与限制。首先,以工作坊内主题单元活动为主并配合工作坊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展开研习,与此同时学员逐渐为第一轮现场实习及实践改良行动做好准备。学程持续2—4周时间,主要研习形式有实践经验分享、案例研究、互动游戏、分工合作、集体研讨、模拟实践情境训练等。
然后,学员带着方案回原单位或进入合作校。围绕主题单元研习内容进行见习或实习,并同时实施实践改良方案,时间持续2—4周。在此期间,要求学员通过文字或音像材料详细记录课堂教学、课后交流反思、教研活动等过程,并对各环节中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学员考核的依据。同时,要求导师在学员每次实习中,至少与每个学员都要有两次现场或网络指导,并以文字或录音记录作为对导师考核的依据。另外,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学校,避免学校向学员摊派与研习内容不符的工作,并保证学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而后,学员带着在实践体验与发现的新问题回到工作坊,与其他学员分享经验,研讨遇到的问题,通过研讨提升专业胜任力水平、优化实践改良方案,并为进人下一主题单元研习做准备,这一环节持续时间一周。如此每个工作坊经过6—12个“工作坊研习←→现场实习”循环后,不仅学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可得到飞速发展,而且在学员带动与辐射下,其所在单位其他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同时学校的实践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多轮循环积累的“工作坊研习一现场实习”循环式教师培训方案,也使得s大学的教师教育研究者从中受益匪浅。
最后,对学员的评价主要分两部分:一是以学习绩效档案袋的形式呈现整个学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及当时的考核结论;二是将各个环节记录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类与综合以及提炼与分析,这样做是为了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递交学位论文的现行要求接轨的一种妥协的办法。大量国外经验更倾向于取消递交学位论文的强行规定,如日本培养实践专攻领域领袖教师的教职研究生院的教育硕士课程对学位论文不做要求。至于有人担心取消学位论文要求,可能更难保障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的问题,则是不必要的。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完全可通过加强对教育硕士课程实施各环节的评价及监管力度得到保证。
二、S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新方案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S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新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在专题讲习环节,多数教师选择第一轮,少数选择其他时间段,导致课程不好安排。另外个别专题及主题单元(如“教育统计及SPSS运用”)反映偏难,但学时却有限。第二,在实践专攻领域工作坊前期准备阶段,由于学员缺少更详细的指导,递交的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笼统模糊,很难据此划分专攻领域以进入相应工作坊研习,因而大体还是按照所选导师组成了工作坊。第三,在工作坊研习阶段,由于指导教师经验不足,又缺少详细的关于工作坊活动内容、形式及流程的指南,因而第一轮研习效果不佳。第四,现场实习中,同样由于缺少详细的实习实施指南,因而第一轮实习效率较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与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小组成员经过多轮研讨,制定了系列应对措施。
(一)分班与合班研习相结合
将集中时间段的130名学员按专业分为5个班,保证小班化教学。由此造成的师资紧张,通过调整主题讲习顺序得到了缓解。分散时间段由于选课人数过少(分别为5人、16人、9人),经与学员协商后,合并成两次。另外,针对有学员反应个别专题的个别主题单元学时不够的问题,通过打通5个专题,将每个主题中的难点主题单元合并为一个主题课程,同样10周为一轮,循环进行,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时间安排,有选择地强化学习。
(二)通过与实习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解决部分学员后顾之忧
在与部分学员座谈中了解到,有些学员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并未得到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单位关系很微妙,单位要求尽量缩短学程回校工作;有些甚至与单位关系搞僵,寄希望于毕业后另谋高就;有些已经脱离关系准备毕业后重新就业。针对了解的情况,S大学采取了两套应对措施:一是对确实已经与原单位脱离人事关系的学员,借助s大学教师及附属或实验校的资源为他们提供实习场所与支持;二是对还没脱离关系但关系紧张或微妙的学员,S大学出面直接与其单位协商或通过教育局争取双方缓和矛盾,主要是通过帮助学员制定详细具体的、利于其所在学校发展的研习计划与改良方案,说服学员所在学校予以支持。
(三)建立教育硕士实践专攻领域工作坊活动指南
学员制定研习计划与选择工作坊时的彷徨以及工作坊教师缺少经验而导致的不知所措,都是由于缺少详细的工作坊研习指南造成的。针对此问题s大学及时召开研讨会,将专题讲习中的主题单元进一步细化,部分参照英国PGCE课程及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教职院实践专攻领域领袖教师培养课程中“专门科目”及“实习科目”的设置,部分考虑到S师范大学的现有师资及可利用的校外师资,建立了10个工作坊及其活动指南(详见表2)。针对实习中无章可循的问题,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小组的行动更迅捷,参照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PGCE课程中教育实习指导手册及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学院学生实习指导手册等,建立了s大学教育硕士教育现场实践指南。
三、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革新实践的启示
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革新方案及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对我国教育硕士政策制定及其他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实践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教育硕士实施弹性学制的同时要保证一定的脱产集中学习时间,S大学采取循环进行的“专题讲习课程”可谓一举两得;第二,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评价指标与内容取代学位论文,S大学“教育现场实习指南”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或者采取必要措施鼓励针对教育实践中具体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第三,教育硕士课程应是依据教师在各专业实践领域中的专业行为门类而设置的主题实践型综合课程,而非因循教育理论专家的教育学科逻辑而定的理论型学科课程;第四,为保证教育硕士课程实施贴近中小学教学实践,不应简单地采取“集中理论学习+教育现场实习”这种单回合式的线性模式,而应以实践专攻型教师的“系列实践主题”为纽带并采取迭代循环的方式将“跨专业方向的集体学习+分导师方向的小组研习+个人教育现场实习”有机结合起来;第五,教育硕士课程授课教师应具有不少于一定年限的中小学一线教学经验,或师资结构中具有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应不少于一定比例;第六,教育硕士培训机构(大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线学校应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与常设协调机构,确保教育硕士课程保质保量的完成。
【实践型专家教师培养取向的教育硕士课程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化工原理课程改革论文05-31
浅议临床医学导论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04-24
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论文08-23
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论文06-27
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改革实践论文05-27
菜单设计课程改革论文05-31
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论文09-19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育学课程改革探析论文04-12
试论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的制约因素论文05-11
化工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论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