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构建浅说及培养路径
摘 要: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个性特征、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经验证,该模型假设的理论模型与观测数据有很高的拟合度,具备素质测评、定位培养、素质强化和差异比较等方面的功能。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路径,一是科学认识创业教育的作用;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是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四是构建多元创业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素质模型;创业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内生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创业活动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视。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为15192.3万人,比上年增长11.O5%;其中私营企业投资者人数为1650.6万人, 比上年增加了143.2万人,增长9.5O%,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是明显的。
2007年,胡在党的17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而清华大学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 (2009)》表明,中国创业活动指数由2002年的12.3上升到2009年的18.8。中国青年是创业中最活跃的力量,创业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尽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参与创业活动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但创业者总体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中国的创业活动虽然持续处于活跃状态,但生存型创业仍然是主导的创业类型。中国的创业仍然呈现创业意愿强、创业机会多、创业精神强、创业能力弱的状况。与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创业的成功率较低。
2009年受教育部委托的对24个省市区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中,有22.98%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健康发展”,但也有 20.71%的企业已经停止经营,将近半数的创业者对自己创办的企业状况感到不满意。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及创业的支撑环境和条件,因此,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应注重培养思想、心理、知识、能力等创业素质,使创业之路走得更平稳、更顺畅。中国的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教育部、团中央等领导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众多高校都在努力探求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呈现实务化倾向 ;学者们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一般现象及行为的介绍和描述上,较少对创业教育的本质、理论体系、目标及任务进行探索,对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和心理品质等创业素质的系统研究更少。笔者从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角度构建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以期探求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科学路径,增强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的构建
(一)选择构成要素
大学生创业素质是指大学生能够完成创业过程并实现所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完成自身从探索创业向企业家转变所应具备的素质。构成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要素很多,包括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个性特征、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抗挫折能力、富有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为了确定中国大学生创业素质内容的结构,笔者采用试测性调查构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容维度和构成要素,在辽宁省部分高校中进行了深度访谈、专家归类、开放式探测性问卷调查等一系列工作,模型中各维度和要素的定义及问卷中相应题项的设计均来自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整合与选择。最后,确定了大学生创业素质理论模型。
(二)小样本的试测和试题分析
为验证并更好地应用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我们编制了“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问卷”。各要素对应的问句(题项)采用了李可特(Likert)五点量表 _6],被调查者对各题项的认同程度,依序给予1分到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在辽宁省部分高校进行了小样本试测,选择具有创业意识的在校生和创业教育专家为调查对象,获得有效样本127份。将有效样本各题项的计分进行统计特征分析,使用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1.5。
首先对量表的题项的区分度进行分析,剔除区分度在0.5以下的题项。然后取27%的打高分者和27%的打低分者构成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题项分析,判断两组平均数的T检验是否显著,将对应T检验不显著的题项剔除,因为其鉴别度低。经过反复取舍,最终形成的正式问卷包括38个正式测量试题,12个背景信息题,共计5O题的正式问卷。
三、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的验证
(一)大样本问卷调查
本课题大样本实证性调查研究的样本取自辽宁省的6所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师、已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以及与学生相关的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等。样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校大学生,第二类是教育专家,第三类为企业家。如此构成样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三类人群对创业素质认识的差异性。2010年 5月至2011年1月期间,共计发放了1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14份,有效回收率为84.5% ,总体情况较为理想。在1014份问卷中,大学生的问卷为718份,教育专家为51份,企业家为245份,分别占有效问卷的70.8%、5.0%和 24.2%。
(二)分析验证
根据问卷调查采集的数据,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研究假设大学生创业素质由心理品质、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三个维度 (二级指标)和26个要素(三级指标)构成,对1014个有效样本运用AMOS4.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首先考察了每个题项在其相对应的三级指标上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值,结果显示负荷值在0.73到0.95之间。其次,考察了每个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上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值,结果表明负荷值在0.87到 0.99之间。
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效果来看结果比较理想(。其中NFI、NNFI、CFI和IFI值均在0.9以上,而且大部分数值非常接近于1,表明整体模型拟合程度很好。RMSEA为近似均方根残差,表明样本数据与假设协方差矩阵中元素的平均误差,可以看到RMSEA等于0.038,一般来说RMSEA值小于0.08,RMR小于0.035表明拟合非常好。
四、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的应用
(一)模糊数学综合评判
对以上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进行模糊数学量化分析处理 ,找出大学生、教育专家和企业家三类群体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各要素重要性的认识差异,形成大学生自身的期待模型、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理想模型和企业家认知模型。
(二)群体差异性比较
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原理,分别根据三类群体在调查问卷中对各要素上的打分,计算出三种模型的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得分,根据指标重要程度得分从大至小的排序进行截取,得出三种模型的差异性比较。
可以看出,在心理品质排序的前5位中,三方共同强调的是创新精神、冒险精神、责任意识和诚实守信,说明这四种心理品质是当前高校必须重视培养的创业素质;三方分别强调是:高校教师强调创新精神,大学生和企业家强调冒险精神。而冒险精神正是创业者更为重要的精神。同时,大学生将自信独立列在心理品质排序的前5位中,强调的是自身的感觉,追求在最大程度上的个性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而高校教师和企业家将挫折承受力列于前5位,他们更看重的是实际。
创业能力排序的前5位中,组织管理能力、谋略决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三方共同强调的。同时,大学生还比较重视培养自己的人际协调能力和领导感召能力。而企业家和高校教师强调反省和学习能力。企业家还特别重视机会识别能力。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往往激情创业多于理性创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市场观念淡薄,换位思考的意识和反省学习能力不强,而且期望值过高。这些都是高校创业教育中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中,三方共同强调的是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师生都比较重视会计财务知识和法律知识,而企业家更强调行业调研能力和公关礼仪知识,说明企业家更注重实用性。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许多大学生为拓展未来职业发展空间,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迫切希望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学校应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
五、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路径
(一)科学认识创业教育的作用
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经过近年来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创业教育作用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形式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能促使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以缓解就业的压力,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在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意志力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在于增强学生领导与合作开拓事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全社会的创业文化建设起到引领推动作用。创业教育并非专指激发学生开展个体创业活动,而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型思维的教育活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创业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意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应当是具备宽泛的学识基础、适应多变竞争态势、敢于独立创新并具有坚韧意志等素质潜能的人。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要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知识与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的内容更多地侧重于创业教育的一部分环节— — 商业意识和创办企业的教育,将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创业技能的训练和创业知识的传授。所谓的创业教育课堂,不过是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融资、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打包”压缩,填鸭式塞给学生,简单而空洞,缺乏对于本专业、本地区的针对性,重“术”轻“道”,有“形”无“神”。不能将创业狭义地理解为创办企业。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是创业行动的前提和保证。高校应该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职业技能培训或创办企业前的辅导站。创业教育不等于创业培训,它要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走向社会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要改变专业对口的静态就业观,确立不断创新创业的动态过程观。创业教育重在渗透和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力争将学习、科研与创业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养团队合作、社会交往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敢冒风险和果断决策的作风,以及所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砺练把握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机会所需的洞察力和敏锐性。
(三)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通过对辽宁省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情况的调查发现:具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十分匮乏。在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的行政工作人员,二是原来从事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这两部分师资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或在企业就职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运作、经营和管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有一些高校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家担任创业教育的客座教师,教学多采取讲座的形式进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讲座毕竟有限,而且各有见地,缺乏系统性。
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大师资的培养力度,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经营管理以及创办企业的活动,增加其实践经验。其次,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选拔创业教育的示范课程,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第三,引进优秀创业教育人才,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及其他理论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很强,尤其是一些在创业和职业发展方面的成功人士充实教师队伍或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第四,要把充实和完善教师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纳入到全体教师的培养规划中,聘请创业教育和创业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创造各种机会,强化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使大学在接受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创业素质。
(四)构建多元创业平台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引导与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推动高校乃至全社会创业文化的形成。目前,中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成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动力来源。如辽宁省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工程”和“大学生创业引导计划”等,同时根据地方政府自身的财力,推出了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各类扶持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
高校的创业教育除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外,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国外一些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得到了企业极大的支持。在美国,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成功创业者对高校创业中心的捐助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资金渠道。此外,一些公益性的基金会提供的创业研究资助也为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9J。中国的创业教育同样需要得到众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士提供人力和资金的支持。如,担任创业导师或兼职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参与校园孵化项目、为有潜力的创业计划提供风险资金、捐资支助高校创业教育及相关活动等。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对创业教育的舆论宣传以及对社会各界参与创业教育工作的引导与鼓励,使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创业教育领域,加快创业教育的发展。
六、结论
笔者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个性特征、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在三个维度下包含26个因素。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验证了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表明假设的理论模型与观测数据有很高的拟合度。应用此模型,对大学生、高校教师和企业家三类群体在创业素质的认识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具备素质测评、定位培养、素质强化和差异比较等方面的功能,可为探索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提供借鉴。
【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构建浅说及培养路径】相关文章:
高校创业教育路径探究论文04-25
谈长白落叶松构建模型方法研究08-05
试论图书馆信息营销优化组合模型构建08-29
试析高校法律英语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08-30
液压四足机器人伺服阀驱动电路的构建模型06-12
关于图书馆员工作满意度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08-23
谈数学与素质教育的培养及养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