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22-12-08 09:11:02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难忘的社会实践生活已经告一段落了,我们既增长了见识,也锻炼自身,这时候,最关键的实践报告怎么能落下。那么什么样的实践报告是与众不同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它以对话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典型课例的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师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等多种对话形式是并存的。教师要努力创设安全自由的对话环境,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教学氛围,积极维持对话,为学生搭建对话的桥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对话理性的人,让学生通过对话生成个性。

  [关键词]

  对话 对话教学 实践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师的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危险的“花盆效应”。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造成教师教育民主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丧失。只有采用对话教学这种方式,才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平等、民主的生态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才能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二)理论思考

  1、理论依据

  (1)关于对话

  山西大学刘庆昌老师认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话是普遍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或会话,都可以看作是对话。这样的对话要求这人有一定的资格才能参与到对话情境中,也要求对话的两个人或两类人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追求才能坐下来对话,否则,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对话。不过,有一点很明显,这种对话是限定在人与人之间的。还有一种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进行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但他极可能永远不会熟识的人进行对话。网络时代的到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使对话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发展到了人与机的对话。但无论是哪一种对话,都已经超越了原始语言学的意义,把对话与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对话必然是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精神的体现。

  (2)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

  教学与对话是紧密联系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是形形式式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的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不仅仅传授已有的文化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只有能唤醒人的灵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学活动作为人的对象的、塑造人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它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和总体“生成”为旨意,指向的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的是培养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要关注教与学双方对意义的理解,强调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言说、相互倾听以及共同体验和意义分享。对话就是实现这种教学的方式。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教。教师学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2、概念界定

  “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必然涉入学校教育领域,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在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发生嬗变,并逐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进一步讲,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对话教学可能以对话方式的教学呈现,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对话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属于对话教学。对话的精神是与现当代社会民主化的潮流以及人类的后现代生存状态相联系的。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

  二、研究目标

  (一)通过对对话教学理论的实践与研究,在课堂上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通过对话教学的研究活动,把学生培植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让学生通过对话生成个性,并能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三)通过对话教学的研究,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初步确立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模式和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反思研究: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3、案例研究法:以案例剖析的方法对相关对话教学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1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收集课题相关的资料,归类整理。

  2、组织课题组成员阐述自己对对话教学的理解、体会以及实践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6月)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本课题相关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2、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课例,对照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和总结。

  3、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体会,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课题研究的形成成果阶段(2007年7月)

  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五、实施过程

  (一)对话教学的表现形式

  我们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对典型课例的分析,发现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固定的模式,而是多种对话形式并存的多维模式。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在阅读课堂中,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能动情,教师首先要能动情。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自己要沉下心来,反复阅读,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就是课程”,师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对照教参,大致浏览一下课文,然后在备课本上把教案抄一遍,就算备好了。以为这样就能驾驭课堂,就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课题组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每位教师各负责一个单元教材的备课任务,要求对教材进行解读分析,查阅相关的文本、音像资料,再给出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然后在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进行备课交流,由该教师说明教学设计意图,阐述个人的教学理念。其他教师补充各自对文本的解读体验,提出不同的教学思路。同组教师在交流阅读文本的体会中,思维相互碰撞,在听取他人阅读体验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

  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阅读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我们着重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敞开心扉,主动接纳每一篇课文。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以“你看见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等话题进行提问,唤起学生各种感官参与阅读,观其形,听其音,闻其香,尝其味。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加文本的意义建构。这种阅读不再是教师强加的分析,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正如肖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因此,我们积极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使多方面的信息得以沟通,阅读的经验得以交流,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在对话教学中,鼓励学生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在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5、学生自我的对话

  自我反思对阅读乃至整个学习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自我对话是完全开放的,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自我理解包含四个层次: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总是在不断感受着、思考着、反省着、生成着。在此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升人文精神,不断完善自我。我们力求让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为了让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就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结合课文阅读进行小练笔、每周两记、单元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对话。

  (二)对话教学的实施途径

  1、营造对话氛围,使学生想说

  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学生会产生畏惧紧张的心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这时与学生的交流就难以开展。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

  (1)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走进课堂,尊重学生的观点,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对话。一旦“对话”离开了民主与平等,只能算是教师的“独白”。同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加工以及对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案例:洪老师在一次上教研课时,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很陌生,学生比较紧张。于是,洪老师便与同学们齐唱歌曲《歌声与微笑》:“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王老师边打着拍子,边轻声和唱,歌声响彻教室。唱完后,洪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唱得真好,把我给感动了。我一定要把你们的歌带回家去。当然,也要把微笑给你们留下。现在我们合作学习一篇课文。上课!”此时,学生个个脸上显出愉快的神情。

  洪老师的导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师生的心理相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在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2)建立倾听与表达的课堂礼仪

  课堂常规的积极意义在于维系班级授课的正常动作,但课堂常规不应以牺牲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为代价。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对话教学中,应废“规范”而提“礼仪”,确定以“课堂礼仪”来引导学生课堂行为的理念。小学生学会倾听的具体礼仪可以是:

  ①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说话,不争吵。

  ②认真听,注意力集中。

  ③积极响应,认真思考。

  学会表达的具体礼仪是:

  ①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②声音响亮,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个体,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反应速度、思考深度都不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另外,在教学上我们调整“秧田式”的课堂座位,采用“马蹄型”座位,组内“小马蹄”相融合,利用小组交流与组际交流,尽可能使每一个对话主体的机会均等,还学生以“真本性”和“个性”。

  2、创设情境,引发对话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并提供对话的素材。

  案例:教学《桂林山水》是一篇介绍山水风光的文章,仅凭课文的朗读,学生很难感受到景色的迷人。因此,教学此课时,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山水》风光片,配以课文朗读,通过优美的画面及老师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让学生去感受美,并在美的情境中激活生活经验与原有认知,此时让学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赞美对桂林山水的印象,学生就有话可说。如让学生用一句话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2)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对话的引子和载体,成功的对话必须依托有质量的问题。作为对话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进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的思维磁场。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可以向学生提供智力背景,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案例: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课文最后有一处写到鸟儿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老师向学生提出质疑: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后来要飞走了“盯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儿”。你品出什么来了?

  生:灯火是火柴点燃的,火柴是大树作成的。鸟儿可能把灯火看作大树的孩子。它想看看大树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生:因为它对大树的友情很深,而现在,火柴就要……大树的生命快要到尽头了,所以看了一会儿。

  师:它不忍心……它……看着这个朋友,它包含了深情地看了一眼。是这个意思吗?

  师:对呀,他们多少时间没有见面了?生:一年。

  师:一年过去,往日的朋友已变成了今天的灯火。小鸟怎么不伤心,不忍心。他看了一会儿,他看了一会儿,他在用目光在和大树交流感情呢。同学们……还有谁要说?

  生:我觉得大树,鸟儿在沉思……因为它就是看着这个灯火就是大树,当时大树被伐木工人砍中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当它变成灯火照亮别人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它在沉思。

  生:它可能第一眼看了灯火,不相信灯火是大树;它可能第二眼看了灯火,它觉得这个灯火就是大树。

  师:对呀,它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它那么熟悉的朋友大树。所以它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当它认出来的时候,它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后来他为什么又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又看了一会儿?

  生: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这也证明是大树的生命结束了。它想在和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它一眼。

  师:你说得真好。这两个看之中,包含了小鸟多少的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地交流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

  (3)创设活动情境

  小学生喜好动,在课堂上采用“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案例:陈老师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在学生整体学了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学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脑中留下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那你们想不想让这些美景与大家一起分享呢?我们现在就出台“请你做小导游”,要求根据游览示意图做导游,为同学介绍作者的游览顺序以及在游览中见到的美丽景色。

  此环节学生兴趣盎然,表现积极。这其实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教学文本的内容,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交融,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3、抓住时机,积极维持对话

  (1)在学生生疑时,引发对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解的问题,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排除疑点,豁然开朗,一旦帮助学生闯进了学习的难关,那么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案例:在教学《尊严》时,学生读了哈默说的三句话时,有的学生提出:哈默为什么不先吃饭呢?针对这一疑难,教师进行点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哈默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吧!在引导学生具体感知人物形象之后,老师再次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我觉得哈默可以先吃了再劳动;我觉得吃了东西有力气才能劳动;我觉得那是哈默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不想不劳动就获得食物;……

  这里教师将一位学生的问题交给所有学生去讨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

  (2)当学生感情体验较浅时,拓展对话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因为这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一种解读。虽然学生的感悟往往比较浅,但教师还是应小心翼翼地加以关注和保护。

  案例: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时,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谈谈你对小夜莺的印象。

  师:你们静下心来,与课文“对话”,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现在大家交流一下,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很佩服小夜莺,他勇敢、机智,把德国兵带进了游击队的埋伏圈,是个小英雄。

  师:你真会感受!

  生2:我认为小夜莺有点像王二小,可他比王二小机灵,因为他帮助游击队消灭了敌人,而自己还活着,王二小却牺牲了。

  生3:我反对,小夜莺保全了自己,是因为游击队向他发出了一声哨声。这是事先确定的暗号,小夜莺听了才迅速隐藏,保全了自己的。要是有人事先给王二小递暗号,他也能躲起来,避免牺牲。

  师: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4:我也认为小夜莺比王二小机灵,路上德国兵三次盘问,但都被他巧妙的应付过去了,如果不机灵的话,恐怕早就没命了。另外他还会用鸟叫来向游击队传递情报,既使游击队提前做好了准备,又保全了自己。

  生5:虽然书上没有写出王二小是怎样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但路上肯定也少不了盘问。日本鬼子可比德国兵更狡猾。王二小能一直把敌人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肯定也是非常机灵的。

  生6:我补充,王二小之所以中途没用鸟叫什么的来传递情报,是因为他事先没跟八路军约定暗号,要知道,他可是在给八路军放哨时被鬼子抓住让他带路的,不像小夜莺是有备而来,与游击队事先约定好了的。

  这里,老师没有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盘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让学生感悟更深。

  (3)当学生理解有偏差时,点拨对话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个性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对于相同的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视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碰撞的基础,也是实现沟通、培养多元意识的契机。

  案例:教学《给,永远比拿快乐》这一阅读短文时,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中,为什么用‘我的儿子’,而不用‘你’?”一个多么细小、容易忽视的字眼呀,然而学生却读出了问题。我随即把这个“绣球”抛给了他们,让他们从文本中体会。短暂的静止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我觉得可以换,因为这是信。”有的说:“‘我的儿子’比‘你’来得亲,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所以不能换。”有的说:“用‘我的儿子’,更能体现出高尔基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自豪,所以用‘我的儿子’好。”……

  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学会的喜悦。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三)对话教学的模式

  要把对话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势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控与整合,在加强听说读写,学习语言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基础上,使之达到优化与高效,我们经实践,将其组合过程如下:

  1、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

  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用于文本言语作品,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感知,感知言语作品的“语表层”。它以学生自读为主。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既要有时间上的保证,又要有“量”的保证,要让全体学生个个读得认真,读得充分,在读中结合原有认知结构(即原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等)产生新的感知。教师要相信学生,根据不同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激起学生的情,唤起学生的兴趣,启动起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或抽读课文,或同桌互读检查,或四人小组读评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规范的言语谈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尽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言语表达,使言语充满个性化,以触发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则及时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同时,要因势利导,相机选择巧妙的话题,顺水推舟进入新的教学环节。

  2、熟读文本精思,自主领悟话题

  要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对这些话题,我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喋喋不休”“唠叨不止”地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而是让学生抓住这些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挥个性、健全人格的话题,通过对文体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要让学生从具体言语材料中领悟一般言语表达规律,建构语感心理图式,为言语形式的能力迁移做好铺垫。只有当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时,教师才可用启发、点拨、暗示等方式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进一步熟读、精思、观察、体验、想像,使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3、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

  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母语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中间包括双重的言意转化,即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言语作品的“言”进行对话,进而在对言语还原的基础上融进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转化为读者自己的“意”,此为第一重转化;接着,学生把“意”转化为独特、规范、鲜活的“言”,此为第二重转化。同时,学生与文本言语的对话,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等,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不断地开拓和建构。学生抓住话题,通过对文本言语熟读精思、含英咀华后产生的个性感悟,就是“双重转化”“自我建构”的结果。对这“五彩缤纷”的结果,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交流等对话形式,“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叶圣陶语),并通过美读对个性感悟加以内化、加深。当学生的感悟有违于价值取向时,教师要在鼓励个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再次认真研读文本,和文本进行再次对话,通过言语产生再感悟,使感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总之,只要是价值取向内的个性感悟,教师都要尊重、鼓励、欣赏。这样,学生在多向对话中通过言语作品享受鲜活的言语内容和形式,特别是感受言语习得、精神发育、情感净化和语感的积淀、广化、美化和敏化,并从中达成师生共识体谅,形成一种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的理性宽容的人文情怀、生命历程。

  4、活读迁移运用,拓展创新话题

  现代语文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可以说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言语作品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真切关爱于一体的言语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知、领悟、积累文本的鲜活言语,掌握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和技巧,是阅读对话教学个性的体现。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活读课文,以教材作为学习语言的蓝本,根据教材的言语特色,设计多种动态的言语实践,迁移运用文本言语,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话题下,将学得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言语,并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六、研究成效小结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现为:

  (一)师生关系得到重塑。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重新确认了教师角色。

  1、做学生的倾听者。课堂教学中,老师做孩子们忠实的倾听者,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则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学生的学习伙伴。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二)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由、开放的对话使学生在得到认可与欣赏的同时,弘扬了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而学生一旦从所谓“权威”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就会敢于用自己的话来畅述自己的认识,真正显示自我的生命活力。同时,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独特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课堂教学价值得到提升。“对话”作为教学的一种新形势,客观上确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在学生中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价值。

  (四)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验中,课题组教师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观念,大力变革了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现代教育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参与课题的老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有部分获奖。

  七、问题探讨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对话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面对考试的现实压力,如果这种改变不能被现行的社会评价体系所承认,注定是要失败的,在我们不能改变社会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适量的训练对提高学科成绩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如何在对话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考试的要求,做到素质与应试兼顾是我们所要考虑的。

  2、对话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预设和生成这一对矛盾关系需要教师灵活的处理。

  3、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对话中总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如何让我们的对话教学能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更多地听到弱势学生的声音,使他们都能从同一情境中获取知识,生成问题,避免出现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的现象,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2、《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倪文锦 李冲锋

  3、《对话教学初论》刘庆昌《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2期

  4、《现代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著作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研究05-02

《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研究》阶段研究总结-学科论文06-07

关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08-23

谈谈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研究06-02

加强初中语文写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05-16

让对话生成语文教学的一片蓝天05-10

经济法教学实践性模式研究06-15

研究学科说明,指导语文教学05-10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究论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