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论文

时间:2022-12-07 03:00:42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中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试论中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试论中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论文

  提要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首先, 对国内四个汉语期刊的文章进行分类统计, 统计结果表明, 在有关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文章中采用实证方法做研究的文章所占比例非常小。然后, 介绍和讨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常见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包括实验研究、相关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观察研究。

  一、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正在起步, 无论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还是外语教学领域, 都已经有研究者开始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语言能力结构等(有关综述见王建勤,1997) , 在外语教学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包括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特别是学习风格、学习策略) 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国内开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 我们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无论是在研究范围还是在研究方法上, 我们与国外的差距都比较大。

  扩大研究范围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现状怎样呢?

  桂诗春和宁春岩(1997) 曾对1993- 1995年国内四种外语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中的755篇文章进行了一次分类统计, 发现思辨性研究所占的比例(54% )最大, 其次是描述性研究(20% )、介绍性研究(13% ) 和理论性研究(10% ) , 实验性研究所占比例最小, 仅为3% , 即在755篇文章中仅有24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他们还发现80% 的研究没有数据, 12% 的研究虽有数据但无统计分析, 有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只占7%。根据这次统计结果, 桂诗春和宁春岩(1997) 认为我国外语研究工作者面临着学习和更新研究方法的任务。

  在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研究领域, 我们也同样面临着学习和更新研究方法的任务。我对最近四年(1995- 1998年) 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这四种期刊上有关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研究的307篇文章进行统计, ①将文章分为四类:

  (1)理论介绍和经验总结, (2) 调查研究(含个案研究、相关研究和观察研究) (3) 实验研究, (4)其他(含书评、会议纪要或发言、讲座) , 其中理论介绍和经验总结文章占80. 8% , 调查研究占9.2% , 实验研究占3. 6% , 其他文章占6. 4%。根据数据的运用情况将研究分为四类, 即(1) 没有数据, (2) 有数据无统计分析, (3) 描述统计, (4) 推论统计。发现87. 6%的研究没有数据, 1. 3%的研究虽有数据但无统计分析, 有描述统计的研究占7. 8% , 有推论统计分析的研究占3. 3%。

  虽然这个统计资料不能完全代表目前国内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研究的全貌, 国内研究者在国内其他期刊和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研究论文没有统计在内, 但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 目前在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领域, 研究以理论介绍和经验描述为主, 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比较少。对此, 用施光亨先生的话来说, 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洋”和“土”两个方面。一方面, 许多介绍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文章, 作者对国外理论没有经过很好的理解, 也没有结合汉语实际的实证研究, 文章带着“洋味儿”; 另一方面, 许多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文章, 作者没有科学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文章带着“土味儿”。从总体上看, 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研究并没有走出理论介绍及经验总结的模式。

  针对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缺乏科学的实证研究、定量研究的现状, 本文主要讨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我们不仅要引进和介绍国外的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 而且更要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具体现象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出现质的飞跃, 才能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应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借鉴来的。可以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这两大类, 一般认为, 定性研究的主要特征是: (1) 随着研究的进展逐渐形成假设; (2) 通过自然的观察和访谈收集资料;(3) 资料来源于自然情境; (4) 对资料进行叙述、描述; (5) 研究一个或少数几个案例。定量研究的主要特征是: (1) 研究开始时就有精确的假设; (2) 通过有控制的观测收集资料; (3) 将资料简化成数字进行分析; (4) 研究一定数量的被试。

  实际上对研究范式的定性与定量划分不是简单、绝对的, 这两种研究各具特色, 某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总是比另一种研究方法更符合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的范式, 例如个案研究更具有定性范式的特征, 而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更符合定量研究范式, 但是它们并不矛盾, 可以互相补充, 例如通过个案研究获得的自然语言资料与通过有控制的实验研究获得的资料可以互相补充。这些研究方法本身并不会妨碍一个人在实际研究中对另一种范式的选择 (L arsen- F ree2m an &Long, 1991)。

  (一) 定量研究

  1.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在两种现象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即探讨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例如探讨教学方法与语言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 即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比另一种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实验研究的一个独有特征是, 研究者直接对自变量进行操纵。例如, 如果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孰优孰劣, 教学方法就是自变量, 那么研究者就要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 并设法给不同组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建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有对照组。一般来说, 一个正式实验至少有两个被试组: 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某种处理(例如用一种新教材或一种新教法) , 对照组不接受处理(这时称为控制组) 或接受另一种处理,例如用一贯的教材或教法。

  (2) 将被试随机分组。实验开始时研究者要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组中去, 即参加实验的每一个人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的机会是相等的。随机分组的目的是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开始时尽可能相等, 即两组的差异是随机误差造成的, 以便实验处理之后两组结果的不同可归为处理不同造成的, 而不是两组差异造成的。

  (3) 对额外变量进行控制。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自然环境中, 例如在家庭、学校课堂或者社会环境中, 人们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实验研究遇到很多困难, 有时要进行一个真实验是不可行的。这时可以进行前实验或准实验研究。

  既没有对照组、又不随机分组的实验称为前实验。在前实验设计中, 对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没有进行很好的控制。例如某个研究者想研究一种新教材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他先用兴趣量表对某个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测量, 对某个班采用新教材一学期, 在学期开始和学期结束时都用一个兴趣量表测量该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点是, 只知道处理前后结果是否发生了变化, 无法知道观测的结果是否由处理造成的。为了克服这个缺点, 必须将实验组的结果和使用常规教材学习相同内容的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但不对被试随机分组的实验称为准实验。准实验设计比前实验设计前进了一步。但是由于准实验设计没有将被试随机分组, 不能保证两组在实验开始时是相等的。

  在实际研究中, 特别是课堂教学实验中, 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常常是很难实现的。例如, 被试是已经在某个固定班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 仅仅为了做实验而将被试重新分班,进行随机分组, 这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常常是不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得不做准实验设计。应当注意的是, 在一个准实验中进行因果推论不是那么肯定、有把握, 可以将它看成是产生假设的实验。要判断有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假设正确与否, 必须进行真实验设计。在进行一个实验研究时, 研究者要尽最大可能消除或减少除自变量之外的变量对结果的可能影响, 也就是对额外变量进行控制。如果不能保证是否有其他变量影响结果, 那么就不能肯定引起结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特别要提出的是, 在做实验设计时, 一定要尽力保证所有被试特征(例如年龄、性别、智力、态度、动机、社会经济地位等) 得到控制, 尽可能使两组除了自变量之外的其他所有变量相等。由于实验研究是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最好途径, 因此它常被认为是最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之一。

  2. 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它主要是研究两个(或多个)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例如性格外向程度和第二语言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实验研究不同, 相关研究没有自变量, 研究者不对变量进行操纵。相关研究不能作出因果判断, 只能得到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的判断。例如, 相关研究回答“外向与第二语言水平是否有关系”, 不能回答“外向是不是导致第二语言水平高的一个原因”。

  相关研究有两个主要目的:

  (1) 解释。通过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解释复杂现象, 帮助人们了解复杂现象的构成因素(例如语言能力、学习态度等)。例如研究发现父母言语的复杂程度与儿童语言习得的速度有关系, 有助于解释语言习得这个复杂现象。又如吸烟导致肺癌这个流行观点, 其根据除了来自动物实验外, 主要来自吸烟量与肺癌发病率的相关研究。进行探索性研究时, 常常要研究与某个复杂现象可能有关的许多变量, 如果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没有关系或关系较小的变量, 则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不作考虑, 如果相关研究发现关系较大的变量, 则可以作为实验设计的重点, 了解其相关关系是否真正的因果关系。虽然相关研究本身不能建立因果关系, 但是它可以为将来的实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2) 预测。利用相关研究, 可以探讨是否能够用一个变量的值来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值。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较高, 那么就可以用一个已知变量的值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值。能够从一个变量的值预测另一个变量是非常有用的, 假设高考分数与大学学习成绩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那么就可以利用高考分数预测大学成绩, 有助于大学录取考生时选择那些将来在大学中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相关研究是定量研究, 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对变量定义的好坏以及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如果对变量的定义很差, 测量缺乏信度、效度, 那么研究的价值就很小。

  3. 调查研究

  调查是通过对样本的直接研究来了解总体特点的研究方法, 它是采用标准化的资料收集方式研究大量被试的某些变量。首先, 调查的目的不是深入了解每个个案的详细信息, 而是探讨大量个体的一个或多个变量。其次, 调查是一个标准化的观察程序, 所有的被试都面临相同的调查问卷, 有相同的指导语, 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调查实施的方式可以有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书面形式的调查也称为问卷, 可以邮寄、亲自发送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口头调查也称为访谈, 可以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进行一个调查研究常常包括几个阶段: 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目的, 并根据研究目的编写调查工具。调查采用的问题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开放式问题, 它允许被试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 例如“请你列出你学习汉语的原因”。另一种是封闭式问题, 它要求被试从规定的几种反应中选择一种。例如“我喜欢通过和母语者交往来学习汉语: ①非常同意②同意③无所谓④不同意⑤非常不同意”。封闭式问题可以获得定量资料, 容易整理、分析; 开放式问题可以获得定性资料,有助于在被试反应中发现新的变量, 在编制调查工具的初期, 开放式问题是非常有用的, 研究者可以将开放式问题获得的信息综合到封闭式问题中。调查工具或问卷设计好之后, 就要进行取样调查。取样是调查研究中很关键的一步。由于对总体进行调查常常是不可能的, 因此研究者需要选择一个样本进行调查。必须采用适当的取样方式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样本的方法通常是概率取样。概率取样选择一个样本, 往往采用随机选择的方法, 每个元素被选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概率取样分为几种方式:

  (1) 简单随机取样。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概率相等。这是最简单的概率取样方式。如果总体比较小, 可以利用随机数字表或随机数字发生器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2) 分层随机取样。将总体分成几个层次或小组, 然后从每个小组中随机取样。例如要研究英语学生的英语写作策略, 如果我们选择一个简单随机取样, 那么就可能漏掉某些语言背景和语言水平的学生。为了获得包含每一类学生的样本, 我们可以将学生按语言水平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即三个小组, 然后从每个小组中随机取样。运用概率取样的方法, 不仅可以对总体进行统计推论, 而且可以说明样本代表总体的准确度如何。因此概率取样是调查取样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与概率取样相对的是非概率取样(nonp robality samp ling)。常见的非概率取样方式是偶然取样(acciden tal samp ling) , 即研究者选择一个方便的、易于获得的样本。例如采用某个班作为调查的对象, 采用志愿参加调查的人作为对象。采用这种方式取样遇到的问题是, 样本与它所代表的总体可能在某些重要特征上有系统的差异, 因此我们不能从统计上推论: 样本的结果与总体的结果是相似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方便样本或志愿者样本的调查是无价值的, 它的价值不在于统计上的推论, 而在于能够了解一些重要的趋势和问题, 也可以作为一个大研究的预备性研究。第三个阶段是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选择了一个样本之后, 就可以运用编制好的调查工具进行实际的调查, 收集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调查研究的资料并没有独特的统计分析技术, 它常常需要多种统计方法, 包括描述统计(计算频率、百分数、平均数、标准差等) 和推论统计(相关分析、卡方分析、多重回归和因素分析等)。一个成功的调查研究具有很多优点。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地收集大量被试的许多变量的信息, 可以研究一个大样本。而且, 调查的外部效度比较高, 因为调查研究涉及的问题通常与真实生活情景有关, 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常常是被试感兴趣的, 它可以解决许多重要的问题。调查的最大缺点是存在被试自我选择的可能性。有的被试拒绝完成调查, 这种被试称为无反应者(non responden t)。这个问题在邮寄问卷的调查中比较突出, 邮寄问卷的回收率常常比较低。我们必须知道反应者与无反应者之间是否有系统差异, 如果反应者与无反应者之间有明显的系统差异, 那么结果就可能会有某种偏向; 如果没有不同, 那么结果就比较可靠。此外, 调查只能收集相关性资料, 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

  (二) 定性研究

  1.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从分析的单位来定义的, 对一个对象的研究就是个案研究。它主要研究一个个体, 通常研究处于自然环境中的个体。个案研究探讨的问题完全不同于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探讨群体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个案研究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关个体的丰富信息, 例如学习者个体学习的过程、策略,学习者个体的个性、态度、动机等特征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在第二语言研究中, 个案常常是指正在学习某种语言的一个人, 例如一个学英语的日本儿童、一个学西班牙语的美国成人。个案也可以是一位教师、一个课堂、一所学校、一个团体。研究者可以研究一个个体, 也可以研究几个个体并对他们进行比较。但是, 个案研究所采用的个案数量常常是很少的, 因为个案法最重要的是详细、全面地了解某个个体的特征。个案研究是描述研究, 其目的是描述处在自然环境、自然状态中的个体, 其本质上是定性研究。它主要收集自然的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自然方法(例如自然观察法) , 也可以是别的方法(例如访谈、大声思维、完成任务等)。个案研究作为研究语言发展的一个工具, 在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 由于个案研究不像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相关研究等假设检验研究那样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严格的统一标准, 因此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它一直处于比较低的地位, 直到最近才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John son, 1992)。从假设推理的角度看, 个案研究的最大缺点是不能将一个个案研究的结果推广到其他个案。我们很难从个别被试的行为中分辨出哪些特点是个体特有的, 哪些是群体共有的。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做大量的个案研究, 将不同的个案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 以便找到共同的规律。

  2. 自然观察法

  观察法没有要操纵的自然变量,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时并没有任何假设, 主要是探索和记录自然出现的现象, 并不对环境中的变量进行控制。自然观察法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对现场进行观察记录, 然后进行总结分类。自然观察法的最大优点是有很强的现实性, 它在自然环境中研究人的行为, 力图不干扰被试的行为、不改变情景。在研究工作的开始阶段, 进行简单的自然观察常常是很有用的。开始进行研究时, 研究者也许并不知道与行为有关的变量是什么, 由于没有假设要检验, 所以研究者观察的角度不受限制, 有助于确认基本的行为类型以及可能与行为有关的变量。因此自然观察法研究常被看成是产生假设的研究。但是自然观察法有很大的局限。首先, 资料收集存在观察者偏向。研究者进行观察之前对所要观察的行为类型了解很少或根本不了解, 很难建立一个标准的测量方法, 因此在对行为进行分类时, 研究者很容易受预期和已有观察的影响, 很难认识到预期之外的新行为。其次, 进行自然观察所需的时间很长。在SLA 研究中, 研究者要获得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自然资料, 常常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而且不一定能达到研究者的目的。学习者可能并不使用研究者感兴趣的语言项目。此外, 自然观察研究不能操纵自变量, 不能控制额外变量, 因此不能进行因果推论。

  三、小结

  以上所介绍的五种研究方法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 并没有包括所有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 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问题和方法重新定义研究的类型。严格地说, 其实大部分研究实际上不只是采用某一种研究方法, 而是将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例如, 一个以实验为主的研究可以包括对被试的调查访谈, 可以用丰富的定性描述的资料来补充, 一个个案研究也可以同时利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评价一种研究方法是否有价值, 应该根据它是否适合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对不同的研究方法抱一种开放的态度, 有助于我们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国外SLA 领域非常重视有第一手材料的实证研究, 特别是实验研究, 因为实验研究能够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最近, Hu lst in (1997) 对1988年至1996年公开发表的20个研究语法学习的实验室研究进行综述, 讨论了用实验室方法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优缺点, 提倡进行实验室研究。Ellis 和Schm idt (1997) 认为实验室实验使我们能够直接研究习得过程, 特别是研究语言学习者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即时过程。当然提倡实验室研究并不是要否定自然的现场研究。

  我们不能说只有实验方法才是最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但是至少可以说, 将先收集资料、然后形成理论假设的研究过程与先形成理论假设、然后收集资料去验证理论假设的研究过程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这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试论中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二语习得理论对日语语法教学的认识论文06-26

试论二语习得理论对日语语法教学的认识08-06

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04-27

论文的研究方法的有哪些02-10

试论《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论文(通用9篇)04-24

试论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04-27

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04-30

试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问题的研究论文05-01

试论“尊重学生”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