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分析方法

时间:2024-10-12 12:36:18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试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分析方法

  学习者的特征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正确认识学习者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对学习者进行更为有效的指导,促进其“最近发展区”的形成和发展,并根据学习者的个体特点,恰当地进行个别化教学。

试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分析方法

  1.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不同。随着环境的变化、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小学儿童的心理也不断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特征:第一,思维方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第二,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第三,社会化及个性化水平不断提高,掌握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及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跨入中学阶段,学习者的生理及心理发展逐步成熟,在这一时期,学习者的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辩证思维初见端倪。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中心化”与“去自我中心化”交替呈现。这一时期是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有人亦称之为“危机期”,在这一时期,教师指导得恰当与否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价值观等有重大影响。

  2.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习者也是如此。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独特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认知差异。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为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两方面的差异。学习者认知水平的差异又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及起点能力的差异。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有早晚、高低、快慢之分;学习者认知结构有差异;认知策略有不同……这就是学习者的一般认知能力差异。起点能力是学习者要获得某种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前所应具有的专门能力,即学习者的“现有发展水平”。起点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具备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两方面的差异。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习者学过,有的没有;有的学过却不会用,有的却能触类旁通……

  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也称为认知风格,它是指学习者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表现了人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特征。

  学习者在认知方式上的个体差异表现为:有的学习者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而有的学习者在闹市中亦能遨游书海;有的学习者在上午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而有的学习者就是典型的“夜猫子”;有的学习者喜欢教师多讲,有的学习者喜欢与他人一起讨论,有的则喜欢独自思考……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资料丰富而且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关于场依存性(field dependence)和场独立性(field independence)的研究。研究发现,场依存性的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即知觉对象是什么样就看作是什么样,通常很难从包含刺激的背景中将刺激分辨出来,所以他们的知觉很容易受错综复杂的背景的影响。场独立性的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倾向于更多利用内在的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通常总是把要观察的刺激同背景区分开来。他们的知觉比较稳固,不易为背景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比较自主,当情境需要或内在需要时,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改组。

  近年来,研究者日益重视并将控制点作为影响学习者学业成就的一种人格因素。所谓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一般分为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具有内部控制(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特征的人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作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具有外部控制(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特征的人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控制,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着自己的行为。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外部控制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较低。由于内部控制者把学业上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勤奋,因此,成功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失败则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的标志。他们对待困难的学习任务的态度是积极的,常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中等的、适度的学习任务。相反,外部控制者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外因,缺乏自信,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学习成功或用鼓励及其他强化方式并不能增加他们的努力,他们不能适时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

  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s)的差异也是反映个体认知方式差异的重要方面。所谓学习风格是指对学习者感知学习环境、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在感情上作出反应等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所有心理特征,即指学习者学习的最优方式。格雷戈克(A.Gregore)曾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为具体—序列(concrete sequential)、具体—随机(concrete random)、抽象—序列(abstract sequential)和抽象—随机(abstract random)四种类型,其特点分别是:具体—序列型风格的学习者喜欢通过直接的动手经验学习,希望把学习经验组织得逻辑有序;具体—随机型风格的学习者能通过试误法,从探索经验中迅速得出结论;抽象—序列型风格的学习者善于理解以逻辑序列呈示的词语的和符号的信息,从而喜欢阅读和听讲课的教学方法;抽象—随机型风格的学习者特别善于从演讲中抓住要点,理解意思。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学习者认知方式上的个人特征,以增强其针对性。

  (2)人格差异。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容易看到的是学习者在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方面的差异。

  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有的学习者生来就比较活泼,有些学习者却始终“静若处子”;有的学习者看到题就做,有的却要先浏览一遍,再行动笔;有的做完试卷,把笔一搁,立马就交卷,有的学习者哪怕提前了一个小时做完,仍然要检查到交卷时间才罢休……

  性格是指学习者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有的学习者性格内向,半天不说一句话,有的外向,非常热情,见面就是朋友;有的总喜欢与别人抬杠,或总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有的学习者往往“人云亦云”,很少有自己的主见……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它往往表现为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动机和归因等。有的学习者的口头禅是“我不行”,有的学习者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没问题”;有的总抱怨自己“命不好”,而有的却会拿着试卷找到老师,“老师,你少给我加了一分”……

  (二)分析方法

  对学习者的正确分析不是只靠时间和经验就可以做到的,它是有规律和方法的,利用以下原则和方法,有利于缩短我们认识学习者的时间,确保我们分析的正确性。

  1.分析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客观性原则要求教师对学习者的分析应尽量避免个人偏见和个人喜好的影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学习者作出分析。

  (2)发展性原则。对学习者的分析不是为了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和选拔,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习者,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同时,对学习者的分析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要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和学习者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3)全面性原则。对学习者的分析要全面,既要有纵向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分析,还要有横向的个体心理特征差异的分析。如前文所述,在分析方法上要多种方法并举,在分析途径上要从家长、同伴、其他教师等各个方面获取信息,从而真正认识学习者这个“多面体”。

  2.分析过程

  对学习者的分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如图3-1)。

  明确目的→确定对象→获取信息→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图3-1对学习者分析的过程

  (1)明确目的。“目标是行为的先导”,对学习者的分析首先要明确分析的目的:是想知道全班在某个方面的基础,还是为了发现某个学习者出现某种特别行为的原因,还是试图找出更好的指导方法……

  (2)确定对象。这一步要求我们根据分析的目的,确定自己分析的是某个学习者还是整个学习者群体;分析的是学习者的哪个方面还是若干个方面;从哪些方面对学习者着手进行分析。

  (3)获取信息。信息这里特指对教师、学习者课堂教学中的观念、想法和行为的描述。这一步骤是我们分析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获取这些信息。

  (4)作出判断。信息收集后,信息是否有效,这种信息表示什么意思,反映了学习者的什么特征,如这个孩子每节课都要下座位五次,那个学习者从来都没有完成一次家庭作业,这个孩子每天几乎都要向教师提几个问题……这些都是学习者的外在表现,这些表现反映了学习者什么特征呢?就需要我们教师作出判断,如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每节课都要下座位五次”,我们可以说,“这个孩子上课不够专心”。

  (5)得出结论。对学习者各个侧面进行分析判断之后,我们仍需概括出学习者的一个总的印象或总体特征,从而让我们看到一个整体的学习者,或是学习者某个方面的全貌。如那个每节课都要下座位五次的孩子,在家里也坐不住,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可能有多动症。

  (三)分析方法举例

  对学习者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学习者的研究。在方法上,分析和研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对学习者的定量分析常常是我们教师耳熟能详的,小到课堂测验,大到诸如智力测查;而对定性分析或质的分析方法比较陌生,甚至还存在着某些误解,以为质的分析就是教师对学习者的大概印象。

  实际上,质的分析方法是相对于量的分析方法而言的,指对在自然情境下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学习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的理解。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有访谈(包括对学生的交谈、家访等),对学生所交的日记、周记或作文等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学习者出现某种行为的深层次的原因、最近的烦恼与困惑等。在这里,我们就将着重为大家介绍学生成长记录袋这种分析方法。

  学生成长记录袋指有目的地收集学生作品,展现出学生在一个或数个领域内的努力、进步或成就。整个记录袋从内容的放入、选择的标准、评判的标准都有学生参与,同时也包含了学生自我反思的成分。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学习者进行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具有以下功能:第一,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加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第二,助于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彰显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独特能力,提升自尊,获得成功感受;第三,更好地发现并诊断问题,为反馈提供扎实的基础;第四,加强师生沟通,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在对众多学习者成长记录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发现,一个好的学习者成长记录袋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用多元方式评定作品;二是强调纵贯的学习历程;三是鼓励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四是师生共同参与,家长等相关人员也能利用成长记录袋与学习者沟通。

  一般来说,设计一个良好、有效的成长记录袋具体可以有以下步骤(如图3-2)。

  (1)明确目的和用途。成长记录袋的目的和用途主要有:①展示,即学习者用成长记录袋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②反映学习者的进步,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学习者的进步;③分析学习者的起始水平和个体差异。

  (2)确定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及评价内容。目的不同,记录袋的形式也不同,其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也有差异。各种类型记录袋的评价都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如对于展示型成长记录袋,其他同学的评价就很重要;展示型成长记录袋应着重对其结果进行评价,而过程型成长记录袋则着重对其纵向的成长过程进行评价,注重学习者成长的过程、进步和努力的大小。展示型成长记录袋分析的是学习者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而对成长型成长记录袋的分析则应更加全面。

  (3)确定要收集的材料。不同的目的和用途,收集的材料亦不同。下面是一位小学教师为学习者设计的过程型成长记录袋的栏目。①启蒙篇。 收集学前教育方面的情况,以调查表形式由家长填写,部分栏目由教师填写。②认知技能篇。其项目有: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最满意的试卷;我最满意的作业;阅读过的书目;学习日志。③行为习惯篇。④实践操作篇。⑤情感态度篇。⑥个性特长篇。⑦激励成长篇。

  (4)成长记录袋的交流和管理。对成长记录袋进行交流才能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有位教师在应用阅读成长记录袋时设计了如下一些交流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期中,她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份课外阅读情况的自我反省表,然后选出几个自我反省比较深刻的学生的反省表张贴在教室的展板上,供大家交流。学期末,她又设计了一次有家长参加的读书报告会,每个孩子都上台展示了自己一学期课外阅读的清单,介绍了自己喜欢的一份读物,并把阅读成长记录袋在教室展出,供所有同学和家长参观、分享。

  明确目的和用途

  ↓

  确定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及评价内容

  ↓

  确定要收集的材料

  ↓

  确定评价的程序与结果交流的计划

  图3-2设计成长记录袋的步骤

  当然,量的分析方法和质的分析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有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才能对学习者进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

【试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分析方法】相关文章:

试论财务经济综合分析的方法及讨论12-11

试论确保继电保护可靠运行的方法12-04

试论中学语文作文的探究方法12-09

试论法律漏洞及其补充方法02-23

试论企业科学管理方法03-28

试论民营企业国内发展瓶颈分析12-09

试论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分析02-23

试论高职班主任工作的特点与方法12-02

关于新时期开放教育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与应对12-1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