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文明得以永不中断地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教育活动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教学过程的各种教育内容,严格来讲,都具有同一性。教育活动本身已经包含了审美教育。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只重视对已知实践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育质量,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不断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提以顺利实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近年来,教育发民突飞猛进,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师素质普遍提高,人类精神文明支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师不能再局限开对学生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应该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审美教育当然也不能忽视。
所谓审美,即“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①。语文教学过程,不仅培养学生对已知事物的认知过程,现时也是对学生进持审美教育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也就是“以培养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②沟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万籁,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把握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的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的美育有着广阔的领域,它既触及人的感性,也诉诸人的理性;既作用于人的感官,也触及到人的灵魂。它把真正的人的审美价值的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它在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育中的价值定向和创造功能。
1、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及心理健康诸因素的完整结合。素质教育强调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它非常明确地将审美教育列入其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年处的特定环境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采取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期,中华民族要振兴,东方巨龙要腾飞,真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重视并加强审美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深入浅出,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美的含义和实质,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阶段进行审美教育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
审美教育是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组织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问题。历史上,各个阶段、各个阶层的思想家、理论家都很重视审美教育,非常默契地达成一个共识:审美教育不但能陶冶人的性情,振奋人的精神,而且能启动人的智慧,开通人的思维,也是鉴别真善美的手段。当今青海年正处于转型时期,他们的审美心理,特别是在如仿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很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那么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显得尤为重要。
二、 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潜在的审美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学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教育中,审美教育占有相当的优势。我国语文教育家苏灵杨认为:“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③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材与别的学科的教材不同,它选用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作范文,组成这些课文的语言文字,不是僵死的符号,而是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和蕴涵了深远的情意的。尤其是文学作品在课文中占了70%以上。我们知道,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人们关于美的观念,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美的认识和掌握的最高形式。文学把社会现实和自然世界中的事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选择、概括、加工、改造、创造出鲜明、优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美感能力。
因为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用的课文,语文教学就有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形态教育的可能。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自然美、社会美。同时,文学作品本身又是艺术美的结晶,而文学作品艺术美又从结构、语言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内容美中可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作品中的艺术意境,艺术形象展现的优美、壮美、崇高和种种悲剧性、喜剧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审美窨。因此,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的关键。一方面,由于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课文进行教学,由于有各种美形态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通过这样的教学和教育,可以相应地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情感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等高级的精神能力。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又是师生之间,师生与作者之间的审美关系的演示过程。通过教学进行多项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又可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各种手段,使个教学法过程充满教学操作的美感,并带来学生感官和身心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情怀激越,产生语文教学的更佳效果。基于此,以下将具体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虽是语言艺术,但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的可感性。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现国花城的旖旎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泰山雨景的迷蒙磅礴,无不显显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祖国农村的美丽富饶、刘和珍、白求恩等英雄形象光彩照人,列不充满着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学要抓住形象进行分析,进行感情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开作品描绘的形象,在作品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知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其审美情趣。
1、引导学生感知教材之美,激发审美情趣
按照《大纲》的阐述,中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文章,均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这此文章作为审美客体出现在师生面前,使我们读来不是概念,不是抽象的,而是生动的形象、情感和思辨的美,这些特性刀便使语文教学有了一个审美的起点和目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关系由此而建立。
美存在于自然事物中,社会生活中和文学的艺术领域。课文选编的大量文学作品,描绘了自然的事物,反映了社会的生活,创造了形神俱备的人物艺术形象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许多作品都具有这一美的形态。在《醉翁亭记》中(初中语文第五册),欧阳修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滁州琅琊山的优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且幽香,佳期木秀而繁阴......”面对这变化的优美山色,学生们感到了轻柔和谐之美,所以审美愉悦不可穷尽.
中学课本中这样的美的形态比比皆是,天山的景物,荷塘的月色,海滨仲夏的夜景,香山红叶的浓郁......无不以轻柔妙曼和谐统一的美,给学生以欣赏的意境,想象的空间.所以,我们的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激发起审美情感因素,调动起审美想象来,在课文间接表现的自然物的优美欣赏中,唤起并加强他们内心的审美愉悦,这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情趣才会极大地调动起来.
此外,人们还应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所描述的社会生活中的美和文学作品中艺术表现的美.
2、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审美情趣
在课堂教学时,应该上升到审美情感层次引发学生对美的不懈追求,而对美的追求,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青少年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会产生强烈的心灵震动和情感震撼,从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情趣.那么语文教师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得到“耳濡目染”呢?
课文的教学毕竟与一般的文学欣赏不同。除了某些美感直觉力强,能直接领悟到课文的部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学生之外,大多数的学生要获得课文的美感愉悦,还必须有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某种美感氛围,才能达到美感愉悦的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1)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愉悦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幽默风趣,就最能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可以使学生产生种种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得有趣。
首先,我们应力求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这样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的学生在怜悯的气氛中得到触动。其次,我们还应力求用恰当的感情、语调去使用课堂用语,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现在许多学校、许多班级的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危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干瘪乏味,谈不上生动、风趣、幽默、令学生不感兴趣,也感受不到愉悦。因此,语文教师应以生动的教学方法,营造出一种愉快氛围,把学生带入课文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愉悦性感受之中,获得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深入把握。
(2)利用音乐感知课文,创设审美情境。
有的课文,助以相应的音乐,可以造成一种和谐美妙的氛围。如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进,我们首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把学生带入一种令人感到愉悦的氛围中;然后,又伴随音乐,娓娓动听地朗诵课文,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美感愉悦氛围中;最后,主学生伴随着音乐一起朗读课文,进一步感课文带来的美感及愉悦性。这就使学生在初学课文进获得了感性的审美愉悦,对讲议有了一种朦胧的、模糊的美感,对进一步的理性把握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分角色朗读、排练课本剧,这都是很能好的方法。营造一种审美愉悦性的课堂自己人围,不仅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和情感,更在于使学生容易进入课文的愉悦性美感享受之中,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二)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培养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并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成语结构,利用课文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包括多个方面,以下将几种审美心理能力作简要阐述:
1、养审美感知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关点。语言课的审美教育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也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思想美和内涵美。
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的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这一点在前文中已作较多论述。
2、养审美联想能力
审美联想与一般认识活动中的联想有所不同,它是审美意象的联想。对于中学生来说,道德是加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获得表象材料。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起他们的情意,使他们相应的情意与感知或记忆中的表象事例而为意象,展开审美联想以开阔他们的思维。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
⑴ 分利用课文中许多意象的接近,来培养学生的接近性审美联想
首先,挖掘课文中许多意象中“象”的接近状态,开拓学生广阔的联想空间。其次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感知外在之象时,要激发、调动学生的内在之情意,形成审美意象,发展审美联想。
⑵在教学中抓住象征性意象的组合方式,培养学生的相似性审美能力。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就采取了一种层层推进的相似性审美联想,从白杨树-—北方农民 ——八路军哨兵——民族精神,它们的相似点是:高大、挺拔、傲然几立,坚强不屈,这种相似性审美联想所形成的象征意象的有相结合,表现出了文章深刻的主旨,它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加强了他们思维的深度。
⑶通过对比教学,充分发展学生的对比性审美联想能力。如讲《天上的街市》,就可以与神话故事《牛朗织女》进行对比训练。这样,不仅对牛朗织女的艺术形象会有更丰富的认识,而且对《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所寄寓的理想,对神话《牛朗织女》作者暴露所批判的社会,将会为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这种能力与其它审美能力的综合作用,才能使教学上长到情感层次,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3、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区的开以发还远远不够,这无疑阻碍了语文教学的优化进程。因此,开发想象区,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显得极为重要了,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充实学生的表象基础,加强情感中介,发展情感教育,利用课文发展想象,课文中深邃的思想意蕴、情感内涵,都能引发学生的种种想象。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外延伸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即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进行观察、感受的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走向联想、走向想象。
4、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如果说作家在写作中所创造的一切都渗透着情感,那么语文教学则应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一个教师的教学,只有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热爱语文学习。吸引人,使人热爱,就是一种情感因素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作出几种尝试:(1)加强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与情感投入。(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起各种情感因素;(3)深入理性内涵,动情晓理。
审美活动中的“理解”,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作为一种心理因素自由和谐地存在于审美过程之中的,是一种潜在的思维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就要在对形象图画感知、联想、想象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加强审美理解的培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所描绘的是一幅江南春雨垂钓图,表现的是江南春色。教师在分析时应使学生深入其境,体味其情,通过意象联想,可以了展想象,再造一个整体意境来,而境中之意,或说景中之情才能深刻体味,加深审美理解。
当然,以上所淡的审美感知、联想、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进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人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得到完善。
(三)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在于创造。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为了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作文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就应该注重指导学生升华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审美能力提高的同时,创造出美文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好课文,让学生领会、欣赏作品再现生活美及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依靠对字、词、句、段、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分析以及相关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写出有一定艺术表现力的美文,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从模仿开始,慢慢步入作文的大门是大有好处的。在美的感染和推动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仿拟课文,创造出新的美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仿拟课文“说话”,使其在说话中重视出心中的美;可让学生仿拟课文中提供的情境开展“活动”,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更好的体会文章的美;可以让学生仿拟课文“写作”,把生活中的美变成活生生的艺术美。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想象被更多地运用到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表达美、创造美,如学习了《童趣》后,让学生从结构上模仿写记叙文事情《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童年趣忆》:教学《七根火柴》,让学生从材料上模仿续写《在篝火旁》或者是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后,让学生想象写《于勒发财回家后》等等,这都是对学生由模仿到创造想象培养的重要手段。
在欣赏、感受过美之后,引导学生用作文的形式去创造美。尽管这是比较高的要求,但只要能用心对待,还是可以到一定效果的。
例如,我们学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方面领略到朋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 色该是多么的幽静、美丽。尤其是荷叶、荷花的形态美、神态美、音乐美、意境美的融合,给师生以高度的美的享受和陶冶。但是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也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们学过之后,可叫学生写《夏日荷塘》的习作,并要学生避开“淡淡的”感情色彩,创造富有新意的荷花形象。结果就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当我看到那灿烂阳光下满塘荷叶映衬下一片清新的荷花是那样挺拔、那样鲜艳,又是那样纯洁进,使我自然联想到这不正是祖国的花朵,我们的未来吗?看那充满生机的长势,不正是在优越的土壤里我们茁壮成长,无限美好的象征吗?”这样,既避开了特定社会条件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情调,又赋予了全新的意义,重新创造了美的意境。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不断地得到开发。
总之,语文教师就注重学生对课本中审美形态结构的感受能力的培养,从感知、想象到情感、理解等的审美能力的教育着手,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只有对美的形态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形成,才能达到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产生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和进步
注释:
① 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125页;
②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64页
③《语文天地》,2001第七期第37页;
参考文献:
①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②陈果安,王进庄等《论文写作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第五章,第四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胡寅主编《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⑥唐诗东《浅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学》(《语文天地》),2001第六期第32页;
⑦高岩《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语文工团天地》),2001年第七期第23页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相关文章: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05-11
当下幼师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8-11
试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5-06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05-06
试论县域学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8-11
试论艺术欣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08-02
论设计教育中审美意识的培养04-28
试论体育教学在中等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05-10
试论高校散打教学中的表象训练08-10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