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环境对学生潜在的激励与压抑作用
【摘要】学生群体的智力层次和教师的教风导向对每一个学生都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环境,这个心理环境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激励与压抑作用。
【关键词】心理环境激励压抑
教育学普遍认为,影响学生发展的三大要素有遗传、教育、环境。现在,我们都很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似乎忽视了环境这个很有影响力的要素。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和学生心理情绪密切相关的,由学生群体的智力层次和老师的教风导向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环境。它包含着较强的压抑和激励作用,持久、稳定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潜移默化。
环境为什么具有压抑与激励作用呢?因为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习阶段中,基本上是固定的班级,相对稳定的同学关系,加上不同的性情、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相对稳定的学习成绩等,表明了每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在班级中的地位,这就形成了一种事实上认可的心理环境。于是,激励与压抑在优秀、稍差和较差的学生中产生了作用,周而复始,又强化了这种差异的认可,相对差的学生主要的心理障碍则是环境压抑作用的表现。
有些地方有重点学校、普通学校之分,优秀的学生在前一学习阶段享尽了自己领先的优越性,他们发挥出了自己的智力和毅力, 当他们升入高一阶段的重点学校后,又形成了学习差别,尽管差别不大,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心理环境。他们由此重新确认自己在新的环境所处的位置,新的和过去不同的地位感,必然获得环境不同的作用— — 激励或压抑,造成了不同的心理情趣,一段时间后就有了不同的学习劲头和成绩。升入普通学校的学生原先不是优秀,在新的环境中成了优秀,新的环境把原来的压抑变成了激励, 因而有了新的学习劲头和成绩。两种环境造就了两种心理,一个是争先恐后,一个是自认落后。
实际上,老师的教风也在助长和强化这种压抑和激励作用。由于种种原因,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仍具有倾向性,在眼神、表情等方面过于青睐优秀学生,一个关爱有加,一个不冷不热,学生感情岂能没有体会?长久下来,学生也明确了自己在环境中和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一些学生退步的原因之一正是受到了这种环境的压抑。
教师的教风对这种心理环境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还可以从这一普遍现象中看出,新教师上课的前一阶段,学生上课注意力、作业认真程度、纪律乃至整个精神面貌,都有不同寻常的起色。因为新教师不了解学生各自的不同程度,对学生的关爱是没有倾向性的,对每个学生是平等的期望和关爱。这对学生是个很不小的鼓舞,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争上心,决心甩掉落后,给老师一个好印象。
我有这样一个学生,成绩徘徊在中下游,家庭困难,老师给了他帮助,此后这个学生精神面貌一新,学习成绩积极向上,也许是这个学生从老师的行为中意识到了自己被重视的地位,一个小小的契机促成了心理环境由压抑向激励作用的转变。
环境的激励与压抑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这种作用在没有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分的地方也同样存在。
只要这种固定模式的智力层次长期不变和教师倾向性行为的继续存在,环境这个规律就要起作用。
如何尽可能地减轻环境的压抑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激励作用呢?很显然,根据上述分析,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定期地改变学生在班集体的组合状况,一方面改进对环境形成起导向作用的教师教风。
一个适合学生成长,得以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的学习环境,应该是生气勃勃的,表现为人人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定期改变学生的组合状况,在班级、学校大环境内尽可能地营造一个提供竞争高低的小环境,打乱或分割原来固定模式的智力层次,让每个学生每天都有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和新的动力。同年级可以打乱重新分班,或同年级定期流动,即便是原班可以定期重排一下座位,在新开始的一段时间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蓬勃向上地努力学习、团结同学和遵章守纪的进步。新环境犹如一个新坐标,每个人都可以参照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各自振奋精神重新开始。也可以实施班内组合,根据学生的性情、情趣、爱好、学习成绩等,三、五个学生编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可以申请调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竞争定优良,注意小组内的学生不易多,力求减弱差距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抑,使学生感到可以通过努力能够克服这个差距。应使学生明确分组目的,认识到进步为荣,退步为耻。这种班内组合克服了以班为单位学生进步或退步的模糊或无所谓的惰性行为。编成小组后,大环境被小环境隔开了,小环境一方面弱化了大环境的压抑,另一方面大环境的激励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如果一个班五十人,分成十来个小组,每次表扬一名优秀时,就由原来表扬一个人变成表扬十来个人,效果至少会增加十倍。这种表扬带来的压抑,即使是小组内的最末名,也不会像全班排队最末名那样产生自卑于翻不得身的消极情绪,只能促使他们奋起直追。
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克服了大环境的松散性,使教师用各种方法从精神上紧紧地抓住学生,调整学生的心理动力和发展方向。课堂提问、口试、测验、作业评定、纪律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平常改变学生在小组内评价的指标。
与上述并行,更有必要改革教师的教风。教师一般都习惯于偏爱、重视优秀生的做法。学生智力总体上是常态分布(中间大两头小),部分学生总是受到照顾,这种照顾由知识量的照顾错误地延伸到了感情态度的偏差。这是必须要纠正的,无论是普通学校还是重点学校,教师必须实现知识量由照顾少数基本上向照顾全体转变,感情态度上更应全面转变。对优秀的学生知识量上和智力开发上的照顾是应该的,但感情态度上决不能厚此薄彼。每一个学生都应受到平等的关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消除他们因教师的行为造成的心理上的压抑和不平等感。要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老师一样地爱护他们,一样地期待着他们成长。这是化压抑为激励的主要方法之一。
另外,要注意发现学生各自的长处,尤其是差生的长处,及时表扬肯定,也是打破环境压抑作用的有效办法。一般学生、差生有许多优秀生不具备的长处,教师往往不太重视,如问题思考的思路、角度、意志、毅力等方面往往也有胜人一筹的地方。如果及时得到肯定并得到优秀生的借鉴学习,其鼓舞与激励作用可想而知。
它不但对差生是一个激励,对优秀学生乃至全班学生都是一个推动。
在知识上,教师还应该注意发挥差生的优势,使他们不断地感到自己在进步,有成就感;对优秀学生则要时时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二者相互比较借鉴中,在新的层次上形成新的心理环境。比如,试卷分析教师不要就题论题,要通过对全班学生智力结构各层次纵的横的比较,深入进行心理环境的分析,指导和调动学生心理中积极因素的发挥。压抑并非完全是不好的,对一向拔尖或沾沾自喜的学生偶尔压一下,倒会激发出动力来;相反过多的“捧”则会使其固步自封。
还要加强启发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品格,是化压抑为激励的内动力,无论怎么说,这才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