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对学生进行精神激励的心理学

时间:2022-05-02 04:41:05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分析对学生进行精神激励的心理学

  摘 要:精神激励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内激励形式,其对人的整个行为有教育性、激励性、调节性和增力性的作用。因此,精神激励在学生管理中是强有力的激励方式,本文阐述了精神激励的主要内容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它加以分析。

分析对学生进行精神激励的心理学

  关键词:精神激励 内容 心理学分析

  精神激励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管理的角度来说,精神激励就是学生管理者主要通过非物质的方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工作热情和心甘情愿的发挥他们所有潜能,进而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共赢。精神激励内容主要有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等。

  目标激励目标作为一种诱因,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才能调动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目标是一面号召和指引学生的旗帜,也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能够在理想和信念的层次上激励全体学生。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Ⅸ科学管理原理 一书中,着重强调了如何设置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或标准,以获得高水平的绩效。

  参与激励当人的生活有了物质保障后 他们的社交和受到重视的高层次需要就会突现出来,而对组织活动或决策的广泛参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学生管理者纵然有过人的才干也不可能把问题考虑得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体察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样做首先会使决策具有很高的民意基础和代表性,更加科学易行;其次可以拉近管理者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具有民主作风并虚怀若谷的管理者可以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忠诚;再次学生在执行由自己制定的规则和决策时,不仅能体会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且会更加努力完成任务,因为他们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各种社团组织及学生会、领导信箱、节日联谊都是倡导学生参与的良好形式。

  情感激励情感内在于人的心中,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机能,除了喜怒哀乐之外,人还会有自己的喜欢或偏爱,这些情感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爱、帮助等得到满足。管理学生者如果能够通过情感的关怀给学生以尊重体贴、关心和帮助,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真正做到为他们排忧解难,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工作热情。如果学生生病时能够得到老师的亲自探望t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赏等等,这都包含对他们学习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体贴入微的嘉奖。

  荣誉激励荣誉代表着组织和社会对人们的突出业绩所给予的承认和赞赏,获得某种荣誉如奖章、称号等,能够满足人们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荣誉受到人们的青睐的经济学解读是因为它是美好的、稀缺的,因而也具有了价值,也有可能为长期利益的获得打开方便之门。希望得到荣誉的不只是社会名流,具有特殊贡献的成功人士,普通学生也会有对荣誉的向往,学生管理者也需要适当采取给以荣誉的方法来达到激励的目标。

  以上四种激励并不是精神激励的全部,外还有榜样激励.竞争激励.信任激励等等这些也非常重要,虽然它们实施的手法不同但本质上都是要通过洞察学生形形色色的精神需要,引导他们为满足这些需要而采取的行动,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热情,在实现集体目标的同时也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

  精神激励的心理学分析.

  精神激励从需求层次理论说起。

  广义而言,激励的实质就是对人的自愿活动选择过程中的一种干涉活动以改造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组织要求。行为总是有动机的,而动机又来源于需要。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一个类别,它的运行过程和一般意义上的激励过程并无二致,都包括需要、动机.行为这三个缺一不可.首尾衔接的核心要素。

  对需要的概念界定来源于心理学,它是个体对其生活和发展的某些条件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现象。精神需要是精神激励过程的原始起点,在为数众多的西方激励理论中,无不涉及到人性中的精神需要。对人类需要论述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前两种需要主要通过物资上获得来满足,而后三种需要包含的友谊身份、地位荣誉、成就感等要素则更多是要通过精神上的满足来实现。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比较高的人才,这些人的生存条件和物质需要得到了相对的满足,这时的权力需要、关系需要(也可称为归属或社交的需要)、成就需要对他们而言是最渴望得到满足的。

  精神激励从人的本能需要出发。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人的最基本的生命力是自我维护。对于阿德勒和萨特来说,需要层次的最高层次就是自尊的需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对萨特有很大吸引力,它是萨特心理学理论的政治版本。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也指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在他的El文版的Ⅸ优心态管理 的序言中清楚地阐述了:“人类的天性被低估了。

  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一样,都是人类的类本能,它包括对有价值工作的需要、对责任的需要.对创造的需要、对公正与公平的需要、对做值得做并喜欢做的事的需要。”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文化.什么种族.什么国家、什么肤色的人,都有尊重的需要,都需要被他人承认、认同和尊重。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人的本来面目看待人,能够意识到每个人的独特秉性:尊重意味着让人们自由发展其天性。

  如果我们承认马斯洛的尊重的需要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那么,精神激励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精神激励形成自我知觉的途径。

  威廉·詹姆斯在Ⅸ心理学原理 一书中曾指出:被认知的我或客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我”,“社会我”和“精神我”。“物质我”的核心是:对身体的知觉,农服在其次;“社会我”是对他人印象中的自己的认识;“精神我”则是对自己的意识形态,心理倾向和能力的认识。其中,“社会我”是人所具有的最特殊的自我感,“一个人的社会我是指他从伙伴那里获得的承认”。查尔斯·库利是自我研究的又一个先驱。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由此,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具体说,“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只能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而每种社会互动关系中也都反映着自我,进一步,由这种反映构成了对自我的知觉。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说,每个人具有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法形成的。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形成自我知觉及社会化。

  精神激励强化了有效的行为。

  着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基本观点认为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换句话说,那些能产生积极或令人满意的结果的行为,以后会经常得到重复,相反,那些会导致消极或令人不满意的结果的行为,以后再得到重复的可能性很小。显然,领导应该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构造奖惩的可能性,即有效的工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是积极的,而无效的工作行为的结果是消极的或令人不满意的。强化理论的要旨在于强化概念本身。如果随着一些行为之后发生的某一事件使得这些行为在未来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那么,这一事件就称为强化。

【分析对学生进行精神激励的心理学】相关文章:

如何进行产品市场分析论文04-06

企业激励管理存在问题分析论文04-19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04-29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03-10

怎么样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04-02

小学生数学解题错误原因分析论文04-08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03-03

在校大学生股票投资利弊分析论文03-01

大学生幸福心理学论文(通用8篇)04-27

工作分析中员工配合度问题心理分析论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