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8 01:45:49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子教学设计

  高职应以培养电子蓝领为目标。即以专业技术熟练的电子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维护工程师为具体目标。针对不同的职业方向,侧重于不同方面技能的培养。比如电子硬件设计师,更多要学习微机原理、电子产品设计、EDA( 电子设计自动化) 技术、CAD等课程。本论文就是关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子教学设计的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浅谈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子教学设计

  论文摘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以电子工程师教学为例,从专业细分、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实训保证、双证书制度和教师素质等六个方面,探讨了高职电子教学的设计思想。

  论文关键词:就业;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职业技能;电子工程师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的初级层次;其二是体现在教学体系上的高级层次,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以电子工程师职业教育为例,从六个方面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教学设计思想。

  一、专业方向的细分

  目前,多数高职教育继承了传统的知识型学科体系教育模式,电子类专业涉及面广,知识体系庞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面宽.可选职业较多,但高职学生起点低,加上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学生很难在短短的三年内掌握足够的职业技能。

  电子行业职业划分越来越细,分工协作、团队合作给高职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即把什么都会而什么都不精的通才培养模式改为不要求什么都会但必须有~技之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电子教育应以职业划分专业方向,即根据劳动力市场职业分丁细化电子专业方向,比如电子工程师可以绌分为电子硬件设计师、作图丁程师、制板工程师、软件研发下程师、测试工程师,甚至销售、电子商务丁程师等专业方向。

  针对不同职业方向突出其职业技能培养.以专取胜,而不是以宽取胜。因为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向受教育者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让其成为思想高尚的人;另一方面,又具有特殊性。因为高职教育主要是职前教育.因此不能照搬本科教育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在交给学生够用实用的知识前提下,着重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某一职业所需的技能和职业素质,能直接上岗,担当责任,达到成功就业。这与本科毕业生理论水平高而动手能力差相比,反而具备优势。

  二、教学大纲的模块化

  新的高职教学计划应从职业能力要求入手,确定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在必需够用为度的前提下,大力简化学科体系中不必要的知识,以培养其创造性、实用性技能为主,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的针对性,注重应用能力和核心技能的培养。

  以电子工程师为例,高职应以培养电子蓝领为目标。即以专业技术熟练的电子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维护工程师为具体目标。针对不同的职业方向,侧重于不同方面技能的培养。比如电子硬件设计师,更多要学习微机原理、电子产品设计、EDA( 电子设计自动化) 技术、CAD等课程。用较多的时间来学习电子设计软件,熟悉开发环境,并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训练,掌握行业前沿以及通用设计工具的使用;而电子产品销售工程师或电子商务师要减少上述原理类、设计类课程的学时.增加对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人际关系学及电子产品应用与销售等课程的学习,以培养其营销技能。

  以上述思想为指导,电子专业教学大纲要实行模块化.即实施模块化教学。除了必需的几门公共基础课程外.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接受的模块化课程应有差异,同时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学生可以在选定某个专业力‘向后。完成该方向的模块课学习,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去旁听、选修其他相关方向的模块课,当然也可以去听一些与其专业方向没多大关系的课程。这样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同.另一方面让其有所专长。

  职业素质教育对个人职业生涯影响很大.也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调查数据显示,职业生涯中各项影响因素所占的比例为:专业技能25%,创新能力25%,职业素质50%。因此有必要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到新教学体系中,并贯穿整个高职教育过程。职业素质教育应包括法律意识,技术伦理教育,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己任的职业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内容。技术伦理教育是促进高职学生树立技术公平、技术正义的观念和崇高职业操守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否驾驭它并让其造福人类,这取决于使用者的素质与伦理道德。一方面为了实现高职学校给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和建设者的使命,另一方面也为使学生走向社会后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高职教学应以实例教学( 即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主,辅以互动教学、讨论教学等方法。融知识于案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相关知识。在向学生讲授方法的同时.渗透实用技巧或行业、专业经验,不能像初等教育那样,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去做练习、消化吸收、动手操作、形成反馈,让学生真正做到“听懂了而且会做了”。

  在知识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所谓“授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授其学科知识.又要让其掌握方法,特别是在学习、操作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应指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登陆相关网站,获得帮助。鼓励其通过小组协作,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这既训练了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与人合作的团结精神,为其以后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具备充足的后劲.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成为一名和谐社会的优秀劳动者。

  四、实践教学的强化

  电子教学的成功需要实训的保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为模仿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和实践锻炼三个阶段。高职院校在硬件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实训:

  一是构建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配备必需的教学软件.人手一机.边学边练.这是模仿学习阶段;二是在学校资源管理上,实行部分计算机房全天开放.以保证学生每学期都有充足的上机时间.提高其动手能力,这是自主学习提高阶段;二是创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实践。

  这是实践锻炼阶段。也是比较理想的实训方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不管是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英国的“三明治”式产学研教育,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毕业生不仅接受了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及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而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我们可以吸取其成功经验,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此外,定期开展一些讲座、技能大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其操作能力。特别是技能大赛,既有教师的指导,可以学到实践技能,又有丰厚的礼品和荣誉证书.学生参赛的热情都比较高.最终获奖的同学可以说一举两得,既锻炼了能力,又获得了荣誉,为就业增添了砝码。

  五、双证书制度的推行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因此学生培养要辅以“双证书”制度。即学生毕业不仅要取得学历证书.还必须满足从事某项专业丁作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证书( 如普通话证书,计算机应用证书.外语水平证书等)和职业资格证书( 如助理焊接工程师证书、电子商务师证书.程序员证书等).以满足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准人标准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职业证书的获得,不能偏重知识传授,轻视技能训练。使一些人虽然拿到了证书,却不能胜任丁作。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加强学生对行业以及职业技能的掌握,力争实现获得证书即可上岗。

  六、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双师型”队伍,只有足够的高水平“双师”,才能培养出应用犁专业的特色,造就合格的人才。原有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主,涉及应用很少,教师多是从书本学来知识再传授给学生。在新的教学设计中,以实际应用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要求多聘用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犁”教师,特别是富有行业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授课或为学生开展高质量的讲座。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享。让年轻教师去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来校兼课等。鼓励现有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向“双师犁”方向转变,还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科研下作.申报横向课题、深入企业展开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并鼓励教师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彻底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太胜.技术伦理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德育价值与现实路径[J].职教论坛, 2008,(1):55.

  [2]孙勇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2005,26:52- 53.

  [3]刘来春.从荚、德职业教育之比较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1993,(1) :21-22.

  [4]方光罗,郑承志.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M].舍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70.71.

【浅谈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08-20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08-24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讨05-22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08-20

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实用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08-20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06-02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05-04

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08-06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策略研究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