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

时间:2024-10-08 20:37:13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分析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方式变为主动学习,学生一般难以适应。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学校的管理方式不同。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尽快转变心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

分析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

  【摘要】怎样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一直是学生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有很大的差异,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转变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教育;大学教育;衔接

  考试是目前升学采用的主要形式,高考是从高中教育进入大学教育的主要评价机制和模式,在各个中学发挥着教学指挥棒的作用[1]。以考取一所理想学校为目标,是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心愿,高中老师锲而不舍、继续发扬传统的教学方法,勤学、苦学是高中学生的真实写照,担心、焦虑是家长的生存状态。十年寒窗跨越高考,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面临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学生远离家乡,失去以往朋友的陪伴,失去家长的关心、监督和指导,将会面临严重的情感危机;另一方面,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学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还不能接受从高中教育高压的学习状态向大学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目标缺失[2],对学习方法充满迷茫等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做好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衔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高中教育传授知识的形式,主要以老师课堂灌输方式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老师通过布置课堂作业、大量的家庭作业作为巩固知识的通用模式,以定期小测试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大学教育,讲授与实践相结合,老师在有限的学时内给予点播,实践环节则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作业量相对减少。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方式变为主动学习,学生一般难以适应。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学校的管理方式不同。高中教育管理相对较为严格,班主任实行跟班制度,工作大部分时间与学生一起度过,能够时刻督促学生学习。大学教育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外,平时很少和学生接触,学生有大量的自由时间,管理方式呈现出高中教育过于严厉和大学教育较为松懈的两个局面。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高中教育以考取大学为主要目标,将升学率作为该校重要的考评标准,强调高分教育。大学教育则以社会就业率为考核标准,大部分以培养时代英才为标准,希望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能够顺利结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行修养能力的全面提高,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诸多不同,使得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转变过程中存在脱节问题。

  二、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面临的问题

  1.人际关系紧张,出现情感危机

  高考结束,学生们进入大学校园,会遇到情感危机。相处时间较长的高中同学几乎很难聚到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同学们会面临交友问题,一部分擅长交往的人,很快找到新伙伴,较快地度过情感危机,然而,不擅长言谈交往的人,在较长时间内难以适应。学生将会面临集体生活和独立生存,学生们大多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在生活习惯上,多少都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宿舍的集体生活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问题,一些事情需要自己协调和处理,不能随时依靠家长,会出现情感危机。

  2.学习方式迷茫,目标缺失

  高中学习以考取一所心仪的大学为理想,目标明确,通过艰苦的学习和高中教育的磨练,带着家长和老师的期望,目标始终如一,信念坚定。学生完成考学目标,升入大学以后,专业方向确定,面对大量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的难度加深,理论性加强,学习起来难免枯燥乏味,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作用,出现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大学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缺少老师的督促与指导,久而久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滑,导致人生定位不准,部分学生弄不清上大学干什么?在大学学习的纯理论知识有什么用?在未来能够做什么?产生一系列的疑惑。

  更严重的是,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填报的大学专业不适合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产生逃避心理,部分学生仍然被动式地接受等待,殊不知大学的学习生涯会转眼即逝。

  3.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引导

  通过高中阶段艰苦的学习,考取理想大学的梦想已经达成,部分学生以为就此得到了解放,首先思想上,开始松懈,好多科目不再学习,课程设置不密集,出现放松情绪,认识不到一个阶段的学习完成是另一个暂新学习阶段的开启,人生总是在奋斗和学习中成长、前进。家长的督促作用下降,大部分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往大学,完成了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

  失去了老师的殷切监督,高中阶段的教育,老师就像保姆,一直守候在学生身边,对学生充满了希望。大学的学习,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知识的获取以老师讲授和引导为主,学习较为枯燥,基本是靠个人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加之,环境的改变,大学大部分地处繁华的市区,家长不在身边,经济相对较为独立,学生们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有沉迷于娱乐的倾向,缺乏学习动力。

  三、应对策略

  1.转变心态,尽快适应新环境

  进入大学校园后,面临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尽快转变心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尽快适应新环境,独立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对当初自己选择的学校要坚信不疑,对所报考的专业做到不抱怨、不抛弃,静下心来理清思路,做好规划,主动地和同学交流,与老师沟通,想清楚自己想要学到什么,思考怎么去做,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对学校、老师和同学都要有亲切感,以积极地情感融入到同学中去,学会待人接物,以适合自己的新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快乐、充实地度过大学。

  2.多读课外书籍,踊跃参加社会实践

  在大学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仍然是困惑的、迷茫的,不知道所学知识用在何处?大学学习期间,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合理利用时间?想法较多,做的时候,却在忧郁。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应该合理安排多读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籍,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长知识,借鉴前人的经验,使自己在以后的道路上少走错路和弯路,避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大学生活和学习中要养成善良、宽厚、学会包容他人的品质,做到这些一定会有更多的朋友,不会出现较大的情感危机和孤独。另外,学生应多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独立做人做事的能力,在实践中,寻找到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思考成为这样的人该如何去做,然后,坚定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这样对未来就不会迷茫,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培养、能力也得到锻炼。

  3.学校要安排指导,给予心理辅导

  面对大一新学生的问题,学校应安排座谈交流会,为新学生排忧解难,及时给予心理辅导,规划学生职业生涯。大学应打造一支以辅导员、班主任和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的工作宣传队伍,积极为刚入学的新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和思想转变讲座。在学习上,高年级学生和老师积极地对新学生讲解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必要性,为适应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加强学生入学教育,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分析所学专业的未来与潜力,使学生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和期待,分析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引导新生合理地规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这也是整个大学教育的重心与目标之一。学校可组建心理辅导工作室,定期地开展心理辅导讲座、个别谈话等形式的活动[3],稳定学生情绪,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老师应遵循新课改,积极引导

  在大学的学习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各科代课老师,要做好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良好过渡,老师是宣传者和主力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是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然后积极地摸索趣味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并用于课堂实践,使课堂教学有活力,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讲授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阐明该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和目的,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过渡时期,是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做好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尽快地帮助学生进入角色,开始科学地学习与生活,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切实需求,也是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关系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祖国人才强国的大业,做好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危机和情感危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赵婀娜.中学到大学在接力中奔跑[N].人民日报,2013-04-25.

  [2]刘存芳.新课程标准下情意目标的确立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33(6):82-85.

  [3]曾婧.大一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及其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20(3):47-48.

【分析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相关文章: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分析论文(通用6篇)02-02

教育失败问题分析论文03-04

生存教育哲学问题分析论文02-27

高职英语教育问题分析论文03-04

数学教育知识链传递问题分析论文03-05

三生教育推广问题分析论文01-01

当前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03-13

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分析论文03-02

浅析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教育理论论文03-26

探讨高中化学教育的问题论文02-2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