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时间:2022-04-20 15:29:59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精选12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精选12篇)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1

  近年,学者们基本都把会计假设纳入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从制度收益和成本角度来看,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准则组成部分的制度安排,其效率要优于将其作为指导性规范的制度安排。

  一、引言

  1976年FASB第一次提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概念,并于1980年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改,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这一定义明确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理论体系,而非第一次定义的为一部章程。自此之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迅速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和热点。我国也不例外,从近些年的文献看,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已达成共识,但在一些比较重要的领域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内容和实现路径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本文对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略加综述。

  二、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我国经济水平还远没有现在发展好,会计人员的水平比较低,没有理论准备,会计环境不稳定等等,在这一系列因素影响下,罗国荣(2000)和黄增洁(2000)认为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条件还未成熟。

  1、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员水平不断提高,之后的学者几乎都认为在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杜兴强(2003)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角度阐述了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2、葛家澍认为有必要将会计的基本概念从准则和制度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制定并公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3、沈颖玲、汪耀祥(2007)、云虹(2009)等均认为我国的会计基本准则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会计国际化的现实需求下,我国构建实质上与形式上相统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十分必要的。

  4、唐皎、陈薇(2011)则从相关会计理论,经济发展以及政府支持等内外部条件的成熟侧面说明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5、近些年来,在前人的研究背景下,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如何构建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说明广大学者均已认同构建的必要性。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

  国际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游离于法律之外,没有法律效力;另一种是包含在法律条文之中,得到法律的支持。从一开始,我国的专家学者在探讨法律地位这个理由时意见就比较统一。

  王庭华、钟宜彬(2006)根据中国国情,主张由财政部牵头,聘请会计学术团体来共同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法规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沈颖玲、汪祥耀(2007)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法规的关系方面来论述其法律地位,认为其应该介于《会计法》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保证执行,同时,对于国务院制定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应当予以废除。

  另一种不同的声音在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否废除的理由上。唐皎、陈薇(2011)认为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应凌驾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上,而不是废除。彭亚琴、黎曦(2011)从两方面阐述了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首先 ,《会计法》是我国财务体系的根本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当遵从《会计法》的规定,其法律地位相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较低。另外,从制度收益和成本角度来看,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准则组成部分的制度安排,其效率要优于将其作为指导性规范的制度安排。我国应将其纳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以上的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到学者们虽然有不同的声音,但主流思想没有转变:一致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作为会计法律体系的一部分,赋予它一部分权利。这正是结合我国国情所得出的结论,因为我国民间会计团体、组织的实务、理论还尚待完善,且还没有形成规模,不具有权威性,所以应由财务部来组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并赋予其一定的法律效力才能更好地执行下去。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我国的实现路径

  自从葛家澍(2005)提出应分两步走来实现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后,相关学者在葛老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扩充完善。但目前还是处于“混战”的局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关于实现路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是以葛家澍为代表的“并存论”。葛家澍(2005)提出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来的很多学者都沿用了这一观点,如沈颖玲、汪耀祥(2007)提到我国用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充当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符合国情的一种选择,待条件成熟后,我国仍需要构建概念框架;张卓、王健(2011)则直接借用了葛老两步走的观点,并提出两步之间转换的理由。

  另一种是“替代论”。朱静芬(2006)等人主张应重新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另起炉灶,废除现有的准则作为概念框架。云虹、李艳云(2009)也表示应取消基本准则,重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且不再赋予其基本准则的身份。唐帅(2012)认为我国原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与高质量的概念框架相差太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重新制定。这两种主张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一直存在,目前尚无定论。

  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构建

  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如何构建的理由,几乎每一篇相关的文献都会提到。以下就一些主流观点进行梳理。

  葛家澍(2004)借鉴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提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包括: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的列报。沈红波(2005)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应包括以下内容: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财务会计报告。云虹(2009)认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计目标和会计基本假设;第二层次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第三层次是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和财务报告的列报。并且主张应按照“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要素的确认→要素的计量→财务报告的列报”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与此相似的有翁建英(2012)观点,在她的层次结构图中,把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作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务报表要素,第三层次是会计确认和计量,最后是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以上学者观点也趋于统一,但是还有一些分歧,以下笔者就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两方面进行分析、综述。

  (一)会计假设

  葛家澍(2005)认为基本会计假设这一概念不易理解,在基本准则中可以不提这个名词,但可以包含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借贷记账法等基本假设的内容。以上文献分歧主要是在会计假设是否应包含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学者们基本都把会计假设纳入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笔者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根据具体国情来制定,由于我国复杂的经济环境,就会产生我国特有和各国共有的一些基本假设,所以需要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指明我国会计假设的特殊性。

  (二)会计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的一些主流论点主要是以葛家澍(2004)为代表的受托责任为主、决策有用为辅的“双目标”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断,是因为相关学者认为我国国有经济(企业)在全部经济中占主要比重;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国资委作为最大的投资人需要真实公允的财务报告,用来评估、监督公司管理层受托经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并据以进行相应的人事任免和奖惩决策。

  但笔者认为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民营企业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冲击着资本市场,这部分企业就需要为债权人、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可供经济决策的信息,“决策有用观”应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转变成为主流。如唐皎、陈薇(2011)认为当前环境下,非股份制企业中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较好的将逐步改建成股份有限公司,走向证券市场,会计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

  六、结论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没有理论的深度难以达成共识、不能超越政治、经济、文化差异而存在、与国际做法不一致。加之,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计准则的制定就需要理论的支持,从这两方面来看,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迫在眉睫。近些年来,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文献数不胜数,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在实现路径、构建内容方面还需要集思广益,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以供制定部门参考。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2

  财务会计目标(以下简称会计目标) ,又叫财务呈报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连接外部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的关键,也是构建会计体系的向导。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会计目标在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受其相应的会计环境影响。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趋同步伐加速。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正确确立一个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的会计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就新会计准则的财务目标如何理解,以及在现今我国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会计目标概述

  何为会计目标? 概括地说,它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的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具体来说,会计目标涵盖了两个重要方面,即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对外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的会计准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新准则第4条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目标体现了某一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合理的定位会计目标非常重要。会计目标作为整个概念框架的起点,以何种会计报告作为制定目标,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告要素、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内容的定义和界定,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最终对国际会计协调产生影响。

  二、现今会计目标理论的两种观点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鸠雄士(YujiIjiri) 、恩里斯特帕罗科( Ernest J Parlock)等人,其主要代表文献有井鸠雄士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受托责任观的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资源的受托方(资源经营者)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资源所有者)所支付的资源。委托方关注的是委托财产资源的保值与增值。受托方因此承担合理、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地能够保值增值。受托方有义务及时、完整地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资源管理的情况以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委托方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方的行为。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为了真实、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就必须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强调可靠性胜过相关性。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关注会计报表中的收益表。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日益扩大的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资本市场已发展成熟,资源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社会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上的。这时的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受托双方不是直接进行沟通交流,而是介入了资本市场。会计目标是为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等类似决策的信息。这一观点更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会计信息不仅反映过去存在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尚未发生的但对企业已有的经济事项,用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会计计量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上,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并行。如现行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重视未来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其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反映了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不存在对财务报表的特殊偏好。

  (三)两种观点的比较

  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以两权分离为其外部环境,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下都具备合理性。

  1、两者使用的经济环境不同。受托责任观适用于受托关系明确,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触,双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这时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而决策有用观则是在以受托责任适用的基本经济环境即产权分离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达,在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这使得资本市场成为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间媒介。

  2、两者强调的会计信息服务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会计信息要满足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而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这时的相关利益者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等。

  基于以上两点区别,使得两种观点在会计计量方法,财务报告的偏好,会计信息的种类和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两个观点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种观点的产生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它们适应了当时会计发展的需要,均有相应的优缺点且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特征,两者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呈现交替和重叠,表现为融合性,无所谓孰优孰劣。单纯的争论两种观点是毫无意义的,建立在特定环境下的会计目标是必须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就具有不同于别国的特点。会计目标的定位在顺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下,还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体现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既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兼备前瞻性。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思考

  (一)中国特色的会计环境分析

  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使用者,从而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的不同,相应的会计目标也就不同。鉴于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定位必须考虑我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经营管理机制的考察分析

  我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平等竞争中发挥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作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采取委托人(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机构)与受托人(企业经营者)直接接触的形式。国家是企业的特定代表,担负着所有者和宏观调控者的双重身份。从而,政府和其有关职能部门也是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这一点也体现了会计的中国特色。

  2、我国资本市场的考察分析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资本市场逐渐介入,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建立,要素资源的分配作用小于政府作用。上市公司为维持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资本募集方式仍受政府的控制,而非如美国这样的发达的资本市场起主导作用。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总体不高,缺乏将有限资源从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转移的能力。资本市场已被大股东作为圈钱的场所,而相应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的法规相当不足。我国自1990年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每年上市公司的数量,股票市值和投资开户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十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仅在19942000的几年中,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就增长了近15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也由1。 38%增长到11。 23%。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其发育程度较低,股权的集中程度较高,多数的股份不能流通,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个人投资者比例相对较大。因此,会计信息的重大需求者为非流通的持有者,比例较低的职业投资者表现为业务素质较低的个人投资者。

  3、资金来源的考察分析

  我国企业的所有权相对集中,国有经济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国有资本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有比例较大的集体、私营、外商和部分职业股民。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供给者。我国企业在融通资金方面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是很有限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然是采取银行信贷和国家贷款为主的方式,而相对的少部分的资金是从资本市场上筹集。

  (二)我国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

  会计目标描述的核心问题是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谁,其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根据我国现阶段特定的会计环境,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总体上可分为国家各职能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和国有以外的一般投资人。因为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行使职能的不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1、政府职能部门

  对会计信息有直接需求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国资委,税务局和证监会等。国资委是依法行使国有股东权利的政府部门。由于国有股流通上的限制,尽管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转让的办法,但在实践中,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资委现在很少能顺利的甩出股份,所以,国资委不属于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而是管理型投资人。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他们往往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比较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以便真实地考核企业管理层的业绩,决定是否继续聘用现行的经营管理者。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作为管理型投资人绝对控股的特征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因此决定了国资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提出了要求。

  证监会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证券市场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也是真实、完整、准确。为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对投资者决策有影响的会计信息。税务局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最直接的需求者。因其具有的职能,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要求并不是为了投资的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作为企业纳税和国家税务人员查税的直接依据,所以,在会计信息的要求上,真实、准确与完整是我国税务部门的第一需求。

  2、金融机构银行

  银行是我国企业外部融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也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之一。一般来讲,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主要在于贷款本金和利息能否安全收回。我国的绝大多数银行是企业的债券性投资人,他们关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企业经济业绩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是以准确、真实和完整为主。

  3、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者

  职业投资者不同于管理性投资人关心的是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职业投资者更多的是关注公司未来股票的升值状况。从这点看,职业投资人对会计信息更多需求的是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下,职业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会计信息,这也导致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上的不同。在要求真实准确的同时,需要企业披露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一切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不单单包括已经发生的,还包括企业存在的未来可能发生,但已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会计信息,由于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求不高。

  4、非国有的一般投资人

  在我国,企业的投资者除了国家和大众股民以外,还有大量的集体、个人和外商投资者等一般的投资者。他们一般都是内部的管理型投资人,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完全依赖财务会计报表,他们还需要了解管理会计信息。从管理和考评经营成果的角度看,他们对财务会计的第一需求是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会计目标的定位和预测

  会计目标的定位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同时,也要兼顾前瞻性。通过以上对决定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笔者认为,定位我国会计目标的相关会计环境可以描述为: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资本仍占主要位置,非国有经济成为国有经济发展主流,集体、私人、外商等都是企业资本的主要供给者。

  2、证券市场不发达,股权主要集中在国家和企业法人手中,职业投资人主要以大众散户为主,普通教育和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3、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从银行获得。

  4、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以国家银行、企业法人和一般投资人为主的管理型投资人。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比例相对较少,但今后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对于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可以描述为:

  1、国家作为企业管理型投资人和企业的管理者,关心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2、贷款人主要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关心的是那些保证自己贷款和利息能够收回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3、职业投资人以赚取投资收益为目的,其关心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随着我国国有股的减持,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将会加大,因而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也会随之加大。

  4、其他管理型投资人指除国家以外以经营管理企业为目的的一类投资人,关心的是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会计目标总体确立为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性。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同时纳入会计目标体系,是适应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将呈现多元化,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必然。自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不断增加,相应的新的会计问题也会产生。从长远来看,我国会计目标会实现决策有用观的转变是一种必然。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3

  一、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从当前的经营状况来看,近几年我国企业虽发展迅速,但经过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反映出很多问题。其中大部分企业都以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为宗旨,片面的利润性导致财务管理地位下降,因此企业应对风险能力弱,没有发挥到自真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此外,由于政策的影响,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悬殊较大,与大公司相比,中小企业财务出现了管理思想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岗位和账目设置混乱,账实不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也使企业损失利益。长此以往,中小企业将明显衰败,与大企业形成严重两极分化,这种现象将最终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

  二、企业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

  我国经济管理体质的局限性,导致我国的宏观管理调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定应首先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以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公众利益为宗旨,充分满足政府的要求。然而,当前企业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已偏离这一主导导向。此外,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融,对企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即企业财务会计应以满足投资者与债权人的需要作为任务指导,在此基础上展开工作内容。但当前企业并为将这些作为重要任务。其次,由于我国缺乏高级财务会计人才,因此我国整体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局限性,无法准确定位财务会计目标也在意料之中。

  (二)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落后,财务管理水平低

  如上所述,企业未能根据时代发展定位本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因此企业仍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管理观念落后僵化。此外,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违背了企业会计人员不能家族化的条件,任用会计人才多亲属,这样直接导致内部控制无法进行相互约束与制衡。再者,企业片面追求会计核算,对财务管理方面投入关注不多,导致会计业务的操作具有单一性。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无法有效发挥,组织、监督、内部控制、分析等无法体现,而会计职能只局限在日常的账目处理方面

  (三)企业资产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企业的现金管理混乱主要体现在没有合理编制现金计划,没有严格的信用政策,应收账款收回较少,坏账多等方面。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直接降低了资金的流通能力。其次,企业对应收账款,存货的控制也比较薄弱,不仅增加了坏账的数量也造成资金呆滞现象泛滥。此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力,未及时对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入账,已购置的固定资产为采取适当分类方法进行折旧,这些问题将造成账实不符,固定资产清理时会产生更多问题。企业资产管理能力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对会计账目设置的不准确,因此会计账目混乱,财产不实这些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核算。

  三、解决当前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改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改变财务管理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观念。不仅要注重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还要注重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及科学文化素质。企业在管理中,应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以人为本为宗旨,以此为基础对财务人员行为进行规范,建立新型权责统一的财务运行模式。其次,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不仅体现在对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要求上,还要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经营权与所有权进行合理分离,建立科学协调,职责分明的管理模式和全方位财务监控体系。

  (二)不断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

  企业想要追求发展,还需要避免融资渠道太过单一。首先,企业应加强投资风险防范,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通过分散资金投向,从而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其次,还要注重项目投资程序的规范性。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技术操作,管理模式等对投资进行建立,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力求投资活动的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最后,人才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核心。因此,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对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型技术人才应加强投资。

  (三)加强外部监督制度建设

  企业要实现财务会计规范化,光靠自身约束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外部监管。我国以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作为现行会计监督制度。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工作时,国家和社会应发挥自身监督作用,对企业会计核算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应及时上报上级财政,税务等部门,对违法行为做出警告,严重者可吊销执照,追求其刑事责任。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一批批企业的崛起。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数量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企业发展国民经济仍是当前阶段任务的重中之重。企业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针对自身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不断反省,提出科学合理的针对性措施,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此外,国家要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总之,要全面解决当前企业的问题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4

  财务会计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它在企业的管理决策、资源配置、企业资金调度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加强提供科学的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加快的发展步伐,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面临着更大的考验。所以,采取措施来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己成必然。

  一、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发生,这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一)管理者对财务会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都对财务会计管理认识不足,并没有对其形成足够的重视,甚至都没有把财务会计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认识不够,使得其在企业的管理中没有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

  (二)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能否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不健全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使得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还是得依靠领导者的经验,这样导致主观性过强,容易出现不该有的失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难度也会増大。现有的法律法规,比如《会计法》虽然从法律上给予了会计人员一定的保护,但由于会计人员生存环境、晋级升职和福利待遇都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遇到国家与企业利益发生此消彼长的业务处理时,就有可能更倾向于维护企业利益的做法,或是置身于“顶得住站不住,站得住顶不住”的尴尬局面。

  (三)企业财务会计监督不力

  大部分的企业其财务会计的监督力度都不够,无论在外部监督还是在内部监督上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财务会计的内部监督是通过决策者的意图来监督,而不是准照会计法规来监督。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督显得形式化而缺乏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导致假账、营私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否做好。目前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普遍偏低,无证上岗或不具备相应会计技术资格而上岗的现象严重,缺乏专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技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进而影响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会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企业而言,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定要有深刻的认知。首先,企业要对财务会计管理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管理的指导作用。其次,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更新会计财务管理理念,尤其是要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从而满足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要想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企业应该要不断地完善财务部门的内部岗位的管理制度,对岗位工作有着明确的分工,这样就能促进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正常展开;其次,企业要完善奖罚机制,通过好的奖励激励体制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发展做出共享;最后,企业还应该有着完善的职工考核和选拔的制度,只有职工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才能留住那些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人才,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三)强化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力度

  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中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监督和控制的机制,加强财务会计的监督力度尤其的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第一,明确经济业务事项、记账、会计事项审批等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并且使之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第二,加大对资金调度、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重要经济业务决策与执行的监督力度,制定相互制约程序;第三,对财产清查的组织程序、期限和范围,在充分明确的条件上加强监督。另外,企业最好还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而有效监督财务收入支出的真实有效合法。

  (四)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想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质量,要从提高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做起。一方面,要大力招纳优秀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对现有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培训,不断去提高他们的财务会计管理专业技能水平,注重这些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使财务会计管理人员不断完善自己,突破自己,有一个最佳的状态去投入工作,进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想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做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会计的管理水平。企业要对现在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明确的认识,找出解决的策略,认真地执行和落实。对财务会计管理的队伍建设也要有足够的重视,努力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财务会计管理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升,促进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5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构成证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证券公司也在逐渐趋于规范化、系统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起步相对比较晚,其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所以,促使证券财务会计工作更具规范化,提升对券商会计管理体系的重视度,是当前我国证券公司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证券财务会计的特征

  (一)会计账务处理具有多样化。就当前我国的证券发展来看,上百家证券公司使用了多种财务软件,而没有形成具体的核算体系,与此同时,证券业务的种类非常多,致使会计账务的处理具有较强的多样性,由此对证券管理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会计财务人员要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

  (二)证券会计核算电算化程度比较高。伴随我国证券公司的逐渐发展,证券会计核算电算化程度的升高,对券商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证券行业的会计核算和我国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相对比,证券行业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强、工作量大以及时效性强。手工操作很难达到此要求,必须借助现代的电脑设施、通讯设施才能完成巨大任务量的会计核算与资金清算任务。但是,运用电脑设备进行证券会计核算,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会计工作人员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由此对券商的内部控制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

  二、我国目前证券财务会计规范化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电算化监督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我国证券公司展开电算化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对电脑操作展开有效全面的监督与检测,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会直接导致证券公司的财务信息流失,严重影响证券公司的正常运行。

  (二)缺少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法律建设还有待完善与健全。在进行财务会计规范化的工作中,缺少完善的法律制度,只是凭借与之相关的行业规范与制度,对证券公司中不规范的财务证券做法进行处理,很难使众人信服,与此同时,不能有效提升证券行业重视度。

  (三)缺少完善统一的执行制度。我国证券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的处理措施非常多样,由此对证券公司制定完善统一的执行制度形成了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证券交易的种类多样,主体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容易出现证券交易财务工作混乱的状况,以此造成证券财务危机。

  (四)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较强的专业技能。就我国的证券公司发展来看,证券财务人员缺乏较强的专业水平和证券财务能力,没有真正掌握证券交易的流程,也未能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与此同时,证券财务管理人员缺少对法律意识的全面认识,致使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三、我国证券财务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的有效举措

  (一)健全规范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体系

  在我国的证券财务会计工作中,要创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风险控制体系,健全规范会计电算化操作体系。我国的证券会计电算化的程度非常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要明确划分管理工作者与操作工作者的职责,使之各司其职。在借助电子数据进行处理工作时,要确保只有在输入具有特殊性密码的前提下,才可以进入到此系统中;在对会计记录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务必践行相应的程序,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取授权,并且要清晰记录在文案中。

  (二)加强对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我国证券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中,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以此为证券市场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所以,我国证券公司可以与高校共同创建证券财务专业,其主要的目的,培养出更优质的证券财务人员,促使证券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聘请世界其他国家具备专业技能的证券财务人员,借鉴其他世界国家先进的证券财务管理技能,促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得以可持续发展、证券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得到显著提升。另外,要提升证券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使证券财务会计人员在掌握较强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证券交易流程有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使我国证券财务规范化管理更加有序的进行。

  (三)健全法律体系。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潜藏着众多的商业犯罪行为,由此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健全完善证券财务规范化管理中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措施可以促使我国证券财务会计工作更具规范化,也可以提升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程度。借助法律措施,严禁证券财务会计规范化工作出现违反法律标准的行为,与此同时要参照制定的法律文献,对出现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以确保我国证券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证券市场依旧存在不足,需要扩大其发展空间。由此,要大力提升我国证券财务制度更具规范化,促使我国证券财务工作规划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与此同时,要加强对財务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确保我国证券市场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6

  财务会计准则由出现到发展,到最终的成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从最初的西方财务会计准则制定,到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都有一定的成就,本文就财务会计准则在美国的发展得出对于各个国家在制定准则时的启示,再次研究了财务会计准则的性质,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会计准则时一种技术手段,另一种是经济后果观,从整体的财务会计准则概述上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

  一、财务会计准则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带来的启示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至今为止已经有将近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首先,在1938年~1959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成立,说明会计原则、程序和会计名词,研究的公报比较侧重与会计实务。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时期的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并没有一定的系统研究和理论的支持,它所发布的一些公报也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并不成熟;而且当时的委员会权威性还不够,并没有像现在有一定的权威性,再者,当时的委员会所发布的公报还存在过分的多样化;其次,在1959年~1973年,美国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成立,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发布意见书说明会计原则及程序,从而增加它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同样,当时的会计原则委员会也有一定的缺陷:它忽视了会计理论研究,一味的强调会计实务,缺乏理论框架,因此,会计原则委员会也无法适应经济环境和外部压力。最后,从1973年至今,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FASB,它的主要内容相对于前两者来说有一定的优势,也适合现在的会计发展要求,它的主要工作是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准则进行解释,并且发布技术公报。相比前两者来说,它也存在缺陷:即现在FASB发布的准则过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发布的准则对日常活动所出现的新的业务的适应性比较差。

  对于美国来说,美国会计准则所解决的重大问题则是:在理论方面,它解决了会计的核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在准则的自身方面解决了它制定准则的方式、内容含量、政治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于美国会计自身以及其他国家,包括我国的会计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在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会计准则反映一定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会计准则受到各种利益相关方的高度关注,而且,会计准则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

  二、会计准则的性质

  (一)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

  一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首先认为会计准则本身必须是有序、系统的,而且要内在一致,应该与可观察的客观现实相吻合,并不受个人的左右,在立场上通常是无偏见的。对于这种认识,学者们所具备的思想特点通常表现为首先认为会计本身是一种技术手段;其次,对不同的概念进行界定,演绎或者归纳具体的内容,最后认为存在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既然认为财务会计是一种技术,就要达到完善,但是现实是不可能的,各国的会计组织不一致,是有一定的差异。再者,按这种观点,在准则的研究中主要解决的是财务。

  (二)经济后果观

  持经济后果观的学者们所持有的立场是,认为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准则本身是一种约束或者规范,背后隐藏经济利益,经济后果观的表现是会计信息影响了各利益相关方,其结果是一部分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受损,他们所体现出的思想特征是按这种立场认为,单纯追求完善的准则是不现实的,恰当的思路应该是寻求一种经济后果最公平合理的会计准则。对于这种观点的评价,一般认为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最完善的准则并不代表最公允的后果,因此,准则制定应当是就事论事,而并不能一概而论。对此,他们所作出的提议则是,在制定准则的同时,它还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回避一套完善的概念框架。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会计准则类似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般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基本概念以及财务报表,我国的会计基本原则类似于美国FASB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制定开始是在建国以后,在建国以后—1992年,我国并没有会计准则,那个时期对会计进行规范的只是国家统一发布的会计制度,1992年~2006年,在这一时期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2006年我国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废止国家的统一制度,在2006年以后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自定,不断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我国财务会计准则所具备的特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主要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适应了会计发展的大趋势,现阶段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不断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一定的信息基础,并且由原来的计量属性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使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适应现实的发展,关注日常经营活动的交易实质,体现出报表的公允真实。

  具体来说,我国财务会计准则接受了国际上都比较认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同时还在财务会计目标上明确了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决策有用观点,体现了一定的投资人的重要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一定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也有了一定的扩展,进一步来说对会计工作的权衡观也有提高。其次,在报表体系的构建上面也确立了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报表体系;最后,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方面借鉴引入了西方国家的做法,并且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会计要素的范围上有了极大的丰富,其中,我们国家的改进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国的会计要素接受了西方国家的十要素观点,另一个则是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以未来经济利益定义要素的方法。最后来说,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上,形成了会计计量属性多种并存,但是以公允价值为核心逐渐转向价值的计量。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财务会计人员的需求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人员的培养模式还不完善,整体的培养质量有待于提升,难以符合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对新时期我国财务会计人员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财务会计人员,随着各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对财务会计人员的需求不断提升,而当前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化、缺乏专业化的培养人才、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降低了我国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各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完善当前我国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1.新时期我国财务会计人员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化

  目前,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校,而学校主要从事的是理论教学,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难以进行相应的实践,并且很多学校目前还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得学校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质量难以提升。同时,在企业中,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较为繁忙,其很少能够接收到专业化的培养和训练,很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提升。目前我国各行业的发展对财务会计人员的需求不断提升,但是当前单一化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1.2 缺乏专业化的培养人才

  财务会计人员的教育教学和培养工作需要专业化的培养人才。目前学校的专职教师还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其只能进行有限的理论教育教学工作,对高素质教学人才的引进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提升,其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质量也难以提升。而在企业中,很少有企业会从学校和科研院所邀请专门的讲师对其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养和教育,因此其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于提升。另外,虽然我国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其综合素质却处于较低水平,这不仅是由于财务会计人员自身原因导致的,还由于目前我国缺乏专业化的教育教学人才导致的。

  1.3 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理论教育教学必须要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我国目前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有效的衔接。就学校而言,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教育教学,很少能够进行实践教育,甚至大部分学生直到毕业也未曾深入到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就企业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而言,很多财务会计人员的资历较老,其专业化的理论知识相对欠缺,难以接收到先进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新时期我国财务会计人员培养模式改进的对策建议

  2.1 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化,使其培养的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必须要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要对当前财务会计人员的各自特点进行分析,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教学,使其能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理论教学,同时要更新其现有的教育教学设备,使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演练,提升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企业应该鼓励其财务会计人员到其他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和学校中进行参观和学习,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培养和教育,使其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理论教育,更新其理论体系。

  2.2 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培养人才

  如前所述,新时期我国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还缺乏专业化的培养人才,因此必须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的投入。学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出资引进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使其能够活跃目前的教师队伍,并对其财务会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不断优化教师团队,使其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财务会计人员。同时,企业要定期从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引进专业化的教育教学人才,对其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养和教育,丰富其知识体系,传输最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技能,减小其工作的失误,提高工作的效率。对企业和学校而言,引进专业化的培养人才是其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必备前提。

  2.3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目前我国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要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专业人员。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的资金支持和设备支持,而学校则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同时提升学校在校生和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真正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同时,学校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其教育教学目标,使其财务会计教学能够充分满足目前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而有助于提升新时期我国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质量。

  总结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鉴于目前我国财务会计人员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等方面完善我国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提高其培养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及各行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专业化财务会计专业人才。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也面临着改革的趋势,因为我国经济齐头并进发展使得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也变得繁琐复杂,政府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关系着我国社会平稳发展的基础建设,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体系,是响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针对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体系相关进行探讨。

  完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可以提升全面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政府与民众利益的双赢,为政府财务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目标的整体统一,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财务形象问题。在日常工作,政府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既是自身形象的代表,也是政府形象的代表,积极协助做好政府财务会计工作,共同实现自身和政府财务的价值最大化。

  一、关于我国财务会计体系的必要性

  (一)我国财务会计体系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现象、经济业务不断出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会计准则制定与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差。由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客观上为会计舞弊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计工作虽然发挥了核算监督职能,为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会计领域诚信的缺失,曾一度成为大众对政府公信度产生质疑的焦点,伴随我国财务会计体系正处于转型改制期,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在发育、发展阶段,规模不大,在没有严格的监督和约束的管理体系情况下,政府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的各种缺失,很容易造成政府财务部门直接或间接操纵和反映其意图的工具,会计舞弊、人为调节成本、利润及合谋进行虚假会计陈述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政府财务会计的职能

  一般,我国都把政府财务会计分为官厅会计、政府会计和预算会计,其中预算会计又有政府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其他相关部门会计。政府财务会计指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为国家提供宏观调控所需的特殊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政府的财政会计要素有五项:资产、负债、净资产(专用资金、后备保障金、结余资金等)、收入、支出。

  (三)社会发展的必然

  政府财务会计作为人民的大管家,要接受人民委托对政府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在管理过程中,久而久之,很容易出现漏洞问题,或者是各种把关不严,法律法规不全,出现种种问题,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政府财务会计体系的建立非常的重要,构筑完善的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政府财务会计繁体要统领政府财务的全局的重任,完善而有效的财务会计体系产生了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会计主体、会计分期、预算、决算报表的相关信息的合理安排计划,这样才能更合理的安排经费的使用、业务的办理,更方便对财务人员的监管,更有利于服务管理管理活动。

  二、关于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体系的几点思路

  (一)政府财务会计目标

  政府财务会计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分类也应是多角度、动态的、分层次的,政府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为政府的经营管理服务。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最大的缺点就是:片面地强调了为政府的外部人服务,而忽视了会计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作用。财务会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是应政府经营管理需要而建立的,所以政府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为政府的直接经营提供有用的信息;其次,会计的具体目标才是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至于后者,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政府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整个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质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目标的基础之上。

  (二)完善体系有利性

  完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可以提供关于一定时期内政府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活动的可靠资料。利用这一资料,政府财务会计的管理者可以直观地了解政府财务的经营状况,寻找不足,分清责任,从而对政府财务未来的发展做出决策。

  完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可以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预测、比较、评估政府财务经营业绩和存在问题的资料。可以使管理者及时发现政府财务经营中的弱点,正确地评估政府财务的经营能力,从而尽早发现不足,扭转局面。

  完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可以提供有助于指挥、调节和监督政府财务管理经营活动的财务资料。指挥、调节、监督是会计的控制职能,通过对政府财务的控制,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政府财务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是完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在政府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完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可以及时查找不足和漏洞,避免发生人为的主观上的任意操作。很多财务工作是要靠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去实现的。首先是有执行力,然后是执行。执行力是规范规定的,理论上应该不是问题。那么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就显得重要。执行要有标准,要在不失制度原则性的前提下让人理解地执行,执行要有统一标准,要前后一致,要不死板,要在实现整体发展目标下执行。

  三、结束语

  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必须要加强与时代的同步发展,这样才能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完善和规范政府财务会计体系,解决好了其相关内容和执行的不足,关系着社会的稳步发展,政府财务工作人员应认真的对待这一项目工作,提升政府财务的整体形象,努力为我国政府财务的发展奠定更宽广的发展基础。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9

  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概述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是当今企业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概念框架的基础,更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就指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获取企业会计信息达到其各种决策目的,换句话说整t企业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企业会计财务目标构建的基础之上,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对于会计理论研究者来说是t理论问题,而对于从事企业会计实务的会计人员来说确是实打实的实践问题,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是人的主观认识结果,但是它并非是一t纯粹的主观iu只范畴,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受到客观存在的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环境指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以及社会环境,由此可见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它要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变化,我们必须通过对企业会计环境的分析,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变化的基本规律,正确的认识与分析构建企业不同阶段的财务会计目标。

  二、企业财务目标的主流观点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各国会计理论界才认识到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根基,更是日后评价企业经营活动成败的标准,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由此被提上日程,并成为各国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焦点、难点。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目标的构建还没有形成一t权威的、普遍被认同的观点,目前国际会计界探讨较多的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建模式基本有2种分别是: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1.决策有用观

  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日趋发达、完善的经济背景下。决策有用观建立在社会资源的使用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而资本市场在此时的资源配置中是主导,企业投资人因为要进行投资所以需要大量可靠、安全的会计信息,这是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就是为企业投资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成果的信息,帮助企业投资者在未来的经营或投资中做出重要决定,因为这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导致了在会计确彳人方面,我们不仅要确认已发生的企业经济业务,更要确认那些企业因为经营而发生的或有事项;在会计计量方面我们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会计期间内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同事多种会计计量方法并存。

  2.受托责任观

  由美籍日裔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井鸠雄士和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恩里斯特?帕罗科?提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公司制的企业形式日渐流行,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企业所有者关注的是企业财产的保值和增值,而经营者则因此承担管理企业资源,尽可能的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和增值,在这样特定的会计环境下,受托责任观主导的企业财务会计目标要求会计要为企业所有者提供企业经营者在会计期间内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信息,从而判断经营者的管理是否有效,因为这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要求在会计信息上必须安全、可靠;在会计确认方面,我们只需确认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在会计计量方面,我们也只用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即可。

  3.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无论在会计信息提供、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以及财务报告提供等各1、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不同侧重,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都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产生,它们均适应了当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抛开它们产生的特定历史时期,抛开特定的会计环境来谈两者的优缺点是毫无意义的,会计环境是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建的前提必备条件,由此可见,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不仅要顺应国际财务会计目标发展趋势,更要具有我们自己的特点。

  三、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建研究

  1.分析企业所处的会计环境

  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发达,资本市场是企业筹资、融资的重要场所,因为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致使企业不能很快进入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不能很好的筛选出企业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很多投资者不太懂得通过财务报表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这导致企业财务报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在我国企业资金的取得依然是民间直接投资的方式,很难发挥资本市场在资金投资、融资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占我国主导的重要行业企业大多都是国有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在中国不可能从事重要行业,尽管在我国国企改制中,国企股份制正在被广泛推广,但国有控股仍占绝大多数,在上市公司中大中型企业占很少一部分,而这些上市的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制度也不是完全符合国际现在企业制度,而我国国有控股公司融资方式也不以资本市场间接融资为主,而大多数仍以直接投资、融资为主,更重要的是我国从事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普遍素质较低,采取决策有用观为主的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建,显然会因企业规模有限、现代化程度低下以及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难以实现。

  由此可见,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在企业资金筹集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国家作为控购方、委托方仍占主导地位,由此企业资源的委托方也就是投资者与受托方也就是经营者可以明确区分出来。

  2.分析我国企业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前提就是要明晰为什么样的使用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背景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这样特定的会计环境下,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国家各职能部门、银行、i正券市场投资者以及—般企业投资人,这些企业信息使用者因为其所处行业不同、职能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所以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要求也不同。

  3.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建思考

  无论是根据“受托责任观”还是根据“决策有用观”构建企业财务会计目标,都不能抛开会计环境和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单独来谈,厝鉴外国先进的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确定适合我国当前企业发展的财务会计目标必然是“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决策有用观为辅”来构建。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建的重要目的就是向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基本分为三类:

  第一种会计信息就是为企业现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使用者提供企业投资、融资、厝贷等相关会计信息;

  第二种会计信息就是为企业现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使用者提供企业现金流量信息,使其能够评估企业因销售、到期厝款或债券以及股利等实际获得收入和预期现金收入价值信息;

  第三种会计信息是指企业财务报告,企业财务报告反映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企业经济资源使用情况,企业财务报告更重要的是能够反应企业受托者也就是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在会计期间内有没有完成预期经营目标,有没有真正为企业委托人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虽然迅猛但是却发展得不那么完善,在会计环境特定的情况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者越来越多,而且委托和受托关系并不那么明晰,他们都渴望了解企业经营运作情况,以便为自己的投资、融资作出决定,不同的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但是关注的问题无非就是企业财务经营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由此可见决策有用观正在通过资本市场逐渐融入到我国企业会计环境中,成为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建模式的有益补充。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必须符合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趋势,现在企业制度就是企业法人制,企业法人制的实质就是“确认国家拥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拥有财产的独立法人财产权,使企业在对所有者承担财产保值和增值责任的前提下,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由此可见在这种现代企业制度下,投资者和企业就是委托和受托的关系,我国的上市公司只占所有企业的一小部分,虽然部分企业上市但是也没有完全实现资本流通,国家对企业拥有所有权,国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基本需求就是要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综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应当主要定位在向企业委托人汇报企业受托人在会计期间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并同时向所有信息需求者提供基本的相关会计信息,因为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尚浅,流通股仍占少数,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以资本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社会上的会计信息需求者也仅仅可以通过企业会计信息简单了解企业,若拿这样简单的信息做投资、融资等重大决策是不够谨慎的,所以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制定不能单纯的用决策有用观来构建,决策有用观来制定企业财务目标只能是作为必要补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必然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经济领域的各行业中,国有企业不论是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或是影响力都处于极其重要地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也必然要以国有企业需求为主,我国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分离,企业的管理经营者承担这受托责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是建立在帮助国家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同时考核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的会计准则,以上这些都符合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建中“受托责任观”的模式。

  因企业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投资者有权获取相关企业会计信息,同样受托者也有义务向投资者提供相关所需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流行的会计计量模式中,可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所需的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新生的科技产业、金融产业、金融衍生拼等创造了公平、公正、公允的客观计量环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比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更适合投资者对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四、结论

  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特色就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仍占主导地位,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下,国家、政府就是企业委托人,现阶段企业委托人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就是在分清企业委托责任和受托责任的基础上,首先要满足国家财政收支的需要,同时还要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投资者的权益,维护企业债权人的利益,由此可见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建模式应为三点,第一要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全面、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受托经营成果、财务经营状况等;第二为企业所有者即委托人提供有利于其做出决策判断的会计信息;第三为企业债权人提供全面、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偿债能力能会计信息;第四为社会大众投资者公布企业会计期间内经营状况、经营成果,以便其做出相应的经济决策,我们相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建必然逐渐会向决策有用观偏移,若干年后,决策有用观势必会发展成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建的主流趋势。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10

  社会保障体系的财务会计审核工作主要表现在各个机构是按照相应的会计条例和原则来开展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作为社保部门必须要统一标准,还要设置相应的社保财务审核部门和征缴部门,在设置的过程中,各个机构必须要将这一界限划分清楚,将实际的资金开销与所征缴的费用结合,做到相辅相成,将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做好,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内容不规范

  会计报表极其混乱,缺乏统一性,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十分严重的问题。财务报表之所以过于混乱,主要是由于这些报表示不同的机构所产生的,报表中许多的指標与实际的标准严重不符,导致老会计报表流于形式,无法从报表中了解到机构、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就不能够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样对于社保体系的构建是极其不利的,没有科学的数据作为社保体系构建的依据,财务会计核算对于社保体系的构建甚至形成了阻碍。

  (二)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亟待完善

  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导致了财务会计无法对社保基金的存储、收缴和支出进行详细的核算,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也无法发挥作用。在记账的方式上也没有进行统一,缺乏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这与我国的宏观调控是相悖的。我国的社保体系还在不断地完善,必须要将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纳入到政府的财务体系中来,使得社保基金会计核算的过程能够被准确地把握,与政府的财务会计核算是相适应的。除此之外,还要保证社会保障的支出与征缴是平衡的,保证财务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方法

  (一)确定社会保障的会计分类和范畴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转型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社会保险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明确不同性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有着极大的差异,会计审核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社会福利会计审核是针对社会群体的福利待遇资金而产生的,而社会保证会计审核主要是针对社会保险的资金而建立的,社会救助会计核算主要是针对社会的救助资金而产生的。因此,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性质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我国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自身的原因,社会保险的财务会计核算依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社会保险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占有着较高的比重,根据具体的分析可以得知,社会保障体系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在个人和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中发挥着预算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保险财务会计核算才能够真正的作为独立的方式来进行审核。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核算任务

  社会保障基金在支出和征收的过程中必须要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这是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基础。无论社会保障基金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基金,都必须要按照相应的法规来开展工作。因此社会保障基金财务会计核算必须要按照相关的政策条例和标准来进行核算,保证资金运转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操作符合国家的规定,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三、结束语

  曾几何时,社会保障体系一度称作为确保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保护伞”与“缓冲带”,将社会保障工作落到实处,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工作铺平了道路,倘若没有一个具有实效性的社保体系,那么社会经济体系就失去平衡。怎样将国内的社会保障体系里会计审核工作逐步完善起来,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是如今国内社保会计核算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11

  1.概述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产生的基本程序是确认、记录、计量以及报告等。早期传统的财务会计通常只有记录这一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各种物质的需求,会计在记录的基础上,逐渐演化成后期以实账户为余额的资产平衡表。财务会计概念中的确认一般是为财务报表的加工做准备;披露是在财务报表以外,用附注对信息的一种表述步骤,其提供的信息既可以是财务的,也可以是非财务的。本文在财务会计的确认和披露基础上进行论述,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确认和披露基础的选择进行了探析。文章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望同行批评指正。

  2.财务会计中确认概念的概述

  财务会计确认包括会计记录确认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确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确认(recognition)是项目是否列入某财务报表的第一道关口,只有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确认,才有科学有效的记录和报告,也能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1953年8月,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把会计定义为”一种艺术”把具有财务特点的交易进行归纳、分类和汇总,让其成为有意义的形态,同时用货帀进行表示。在美国AICPA所属APB的第4号公告中提到: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权益和费用;财务会计的基本收益——经济资源、经济义务和剩余权益及其变动。另外还提出,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会计。值得我国关注的是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中明确说明,确认是将事项做出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这是一个比较长甚至无限循环的过程,是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必然阶段。在企业的运行经营中,由于会计政策、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现在和将来的打算和预测,这种预期行为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使财务会计出现了以下四种确认:?预期确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可以根据经济管理方案、环境条件和会计政策,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评判认定,比如会计科目类型、会计科目设计、预期资产负债等。初始确认。在预期确认后,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对象性能和关系进行一定的处理,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借记现金、贷记银行存款或者借记银行存款和投入货帀资金等。再确认。在经济业务和预期的情况不符合,发生新的变化和要求时,对已经执行的确认进行再次处理,再次确认,确保财务会计记录和编制的报表更正式可靠。如资产的重新评估。输出信息确认。对记录数据转化为会计报表指标的认定,称为输出信息确认。由于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在信息转化输出时,一定要对其内容进行再三的确认,进一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在第5号文件中也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确认定义。

  3.财务会计中披露概念的概述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是单位或者企业对外发布有关其财务状况、发展前景或者经营模式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的财务会计通过财务报告,对报表附注以及其他形式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表述的一种形式。披露与确认不同的是,披露的数据不全部来自于会计的记录和报表,还可能来自于公司的各种相关合同、计划、契约或者是与企业相关的重大事件、董事会的重要决议、新闻媒体对企业的报道甚至是企业环境的指导等,都有可能是披露的来源。财务会计披露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变化趋势:空间范围:既有内部环境信息,又有外部环境信息。时间范围:既有历史信息,又有将来的预测信息。披露形式:既有定量信息,又有定性信息。计量方式:既有货帀计量信息,又有非货帀计量信息。管制角度:既有强制性信息,又有自愿性信息。财务会计披露信息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大量的实践证明,会计信息披露对公司的治理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信息披露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一个单位、企业、公司财务披露能影响控制企业信息受众的印象与决策企业行为,从企业意识到需要进行财务披露到会计信息对外发展,这些行为时间跨度广,贯穿于整个信息披露过程。信息披露并不仅仅是几张表,几个批注,它是集信息内容、组织形式、披露时间、对象以及媒介为一体的多维向量。其中一项内容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有很多企业单位都进行会计信息资源披露,对此,我们应该高度的赞扬和鼓励。自愿披露能增加信息含量,有效提高企业的透明度,但是自愿披露也成为了一些企业欺诈的手段。因此,在进行鼓励支持的同时,对自愿披露也应该制定相应的限制条件,如企业信用评级中长期处于A级;企业财务上从未有过欺诈前科;在同行中的声誉比较好等。

  4.总结

  在如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企业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应该加强信息确认哈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为企业和国家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使企业能够明确自身运作的方向和发展要求,做出高价值的表决和决策,提高市场的运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 篇12

  由于安然事件的直接表象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因此美国的会计准则受到各种批评。2002年7月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责成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研究四个问题:美国现有准则中已经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原则导向?从规则导向的财务报告系统过渡到原则导向需要多长时间?采用原则导向的可行性和可能的方法,对采纳原则导向进行全面的成本收益分析。

  2003年7月,SEC向国会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体系的研究》,该报告就2002年萨班斯法案第108节第4条所提出的要求美国财务报告体系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在目前的文献中没有精确和权威的定义。大致来说,所谓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是指除了给出某一对象、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还力图考虑到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将在这些情况下对原则的运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则。为了对具体规则予以说明,准则中还包括大量的解释和执行指南。例外、解释和执行指南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显著特点。对于什么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SEC的《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体系的研究》报告中作了相应的描述:不存在或者是只有极少的例外;运用资产负债观进行确认和计量;没有所谓的界线检验和启动机制仅有少量的补充指南。

  2002年提出规则导向概念后,人们开始指责美国会计准则是规则导向的。如果准则过多就是规则导向的话,美国准则的规则导向是由于那些受准则约束和影响的对象要求的结果:公司需要具体的准则,以减少交易安排的不确定性;审计师需要具体的准则,可减少与客户之间的分歧并在诉讼中自我保护;证券管制者需要具体的准则,因为通常具体的准则更容易监督执行。

  事实上,将美国会计准则完全看成规则导向是有失公平的。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先后发布了7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而FASB又是在概念公告的指导下制定会计准则的,不能说美国会计准则完全没有以会计原则为基础。美国的会计准则是很大程度表现为原则的(比如34号、52号、141号和142号准则),只是某些准则中有一些规则的东西,某些核算环节有些规则的东西,某些环节写得太细了。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所起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词,最早出现于FASB在1976年12月公布的《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等文件中。1980年FASB在第2号概念公告(SFAC)中对财务概念框架的含义作了如下说明: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导致前后一贯的原则。通过制定财务会计和报告的结构与方向,促进公正的财务会计信息和有关信息的提供。确定目标和识别基本概念并不是为了直接解决财务会计和报告中的各项问题,而不过是要求用目标指出方向,用概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概念框架本身并不具有强制效力,其作用在于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理性选择提供支持与依据,即可以通过理论的推导确定适合的会计处理。概念框架能够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和评估会计准则时提供指南,以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它可以用来对业已制定的会计准则的质量进行评估,看其是否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相一致,比如会计的要素的定义是否得以贯彻、确认和计量的结果是否达到会计目标等。概念框架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在缺乏权威性文献的情况下,它能够为人们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现的财务会计和报告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在编制财务信息时,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直接依据概念框架来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不多。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准则导向的关系:

  为什么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没有完全解决会计准则制定转向原则导向的问题?原因有很多,但毫无疑问,概念框架不够完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这个问题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转向更加目标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过程中,清晰、一贯的概念框架是推动转变所必须的。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综述(精选12篇)】相关文章:

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毕业论文10-14

国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研究论文07-25

国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探究论文07-25

浅谈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毕业论文10-16

关于财务会计中确认与披露概念问题论文07-21

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会计本质与边界的研究论文09-06

建立我国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论文07-26

文献综述的写作08-16

综述性论文的写作10-07

综述文献存在的问题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