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下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时间:2020-10-14 17:46:27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校园文化下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导语:新生入校时,组织开展人生职业规划,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职业精神,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职业精神的真谛,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下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劳动者在从事某项工作、某个业务或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时必须具备的技能水平和道德操守称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体现了劳动者对所从事工作的了解、适应和胜任水平,是人们从事各项职业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高职生在就业时或多或少存在着内部障碍和外部阻力,培育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职业素养的培育可通过课堂教育、环境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进行。在工业文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凝聚校园精神,融合职业理想、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各种要素,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职业素养缺失,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因此,着力培育高职生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培育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自身的需求

  许多高职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不甚了解,更不清楚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再加上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力比较欠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因此,学校加强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育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的要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以“冰山模型”理论形象地描述了职业素养的内涵。冰山上面容易被了解与测量的部分代表一个人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冰山以下难以测量的部分代表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定位、自我形象、个人特质和思想动机等,这部分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冰山模型”理论建议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能只片面地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应全方位考察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其中包括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取向、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所以,学生不仅要学习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要富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等。如果求职时动机不纯、三观不正,那么应聘者的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可能对企业的破坏力越大。因此,高职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现代企业用人理念决定的。

  二、高职校园精神的独特性

  学校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整合、提炼和积淀,逐步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大学校园精神的共性有道德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民主精神等。高职校园精神是表现高职院校独特风格的显著符号,是支持学院具体教育行为的原则和理念,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职业性

  高职校园精神应充分体现职业性特点,更加重视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人们在理性认识所从事职业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修养。当前,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对高职生的培养目的除了就业求职,还要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精神要求高职生深刻理解所从事职业的理念和责任,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端正工作态度,坚守职业道德,不断升华职业理想、职业追求和职业荣誉。要针对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和就业竞争等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树立和提高具有“统帅”和“灵魂”作用的职业精神。

  (二)实践性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职业行为上,“知行合一”最终要解决的还是行为和行动。高职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所了解的职业道德、树立的职业信仰会直接体现在企业一线的实训和实习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提前了解现实职场状况,明白行业分类、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发展前景、薪资层次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同时,更会使高职生了解相关职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朝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努力。

  (三)创业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国家对社会的号召,更是对高职生提出的新要求。创业精神是个人或者有组织的群体通过改革创新,把握机会,以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创造价值和谋求成长的过程。创业精神的关键是争取机会、发现机会,创业者无论是否拥有资源,都能够尽力调动各种能调动的资源去开发机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学校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塑造创业精神,提高高职生的创业创新素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才能为毕业生搭建更加宽广的就业创业舞台。

  (四)传承性

  学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周边环境等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校园精神,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高校应自觉建立健全校园精神信息导向机制,主动对地域精神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扬弃,积极消化吸收格调高雅和催人奋进的区域精神,传播正能量,增长学生的才干和智慧。同时,学校是现代文明文化的标志,理应对所在区域的传统文明与时代精神加以整理、保存、创造和传播,这是学校必须具备的神圣历史使命。通过对富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精神加以提炼、整合和传承,校园精神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三、以校园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当前工业文明不断翻新,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遵照高职的办学特点和培养规律,同时兼顾校园精神建设的一般要求,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树立职业素养标杆

  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与教育相关的单位组织架构、部门规章制度、管理运作模式等全部内容,是校园文化系统的关键。构建合理的校园制度文化可以促进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保证校园精神内化为具体的校园行为文化。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整体校园制度文化,以保障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要持续不断开展“一训三风”(即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实践活动,引领校园文化风向,用校训和校风这把尺子衡量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依据文化传统、职业教育特色、人才观和教育理念,提炼具有职业特色的校训和校风。校训和校风如同一个具有辐射功能的“场”,广大师生在校风的熏陶和感召下,自觉遵循与弘扬校训精神,最终将这种实践行为演绎为校园精神。建设高职校园文化还必须积极吸收企业文化精髓,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使高职院校校园精神符合职业特点。

  (二)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职业”属性。首先,要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校园内的道路、景观、园林设计既要符合现代审美观点,又要与职业教育和谐统一。校园网站、宣传标语和标识的设计要有文化品位,突出职业特点,提升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其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建设一流的实验实训室,搞好实践性教学设施的建设,将教、学、做、研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以此体现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特点,强化专业特色。并在宣传橱窗及过道里展示学生设计和制作的优秀作品,用人名或企业名命名学校的广场、建筑等,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筹建行业博物馆,打造行业企业文化高地。教室、车间里除了张贴名人画像和格言警句,还必须适时发布人才招聘信息,宣传本行业企业成功案例等,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沉浸在现代企业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

  (三)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高职生处于人生和事业的转折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是培育他们职业精神的黄金时期。学校应利用有利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如聘请客座教授或专家到学校开办有关职业精神的讲座,向同学们诠释职业精神的内涵;组织实习生、毕业生现身说法,面授技艺;经常性地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比赛;到企业观摩学习,与企业员工或管理人员恳谈、交流,开阔眼界;根据专业特点,分系部、分班级开展职业精神的辩论会或演讲比赛等,结合自己的专业畅想职场前景。新生入校时,组织开展人生职业规划,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职业精神,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职业精神的真谛,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教育

  对接教育可以帮助高职生跨过就业前的最后一道门槛,是彻底解决“毕业即失业”的良方。毕业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掌握独立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技巧,在就业双选会上展示良好的就业状态,可实现就业的“零等待”。做好对接教育,首先要求高职院校依据劳动和安全监督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帮助学生考取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做好与企业的对接,根据企业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适用”“效率”和“效益”的需求原则,有目的地开展引企入校、送教入企,实现人才培养上的“校企一家亲”。学校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企业需求,促使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做好对接教育。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与就业“零距离”接触,同时又将企业文化信息源源不断地送回学校,以此逐渐形成带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精神。这些有效的对接教育活动,可以彻底解决毕业证和资格证的“两证”分离问题,畅通就业渠道。高职教育时间只有短暂的三年,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凝聚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校园文化下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相关文章:

1.高职酒店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特征论文

3.素养教育下的学生发展论文

4.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论文

5.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6.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论文

7.石油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及培育论文

8.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探讨论文

9.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