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精选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篇1
伴随着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重视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在于帮助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人们对情感、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心理学家马丁塞林格曼、谢尔顿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关注的主体由心理异常者转向普通群体,其中很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心理调节技术可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调节和群体疏导,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导向。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将积极心理学用于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运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方式,旨在帮助人们获得美好人生的学科。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相比,积极心理学注重帮助正常人获得更加健康、幸福的体验,而不是调节心理机能和矫正异常行为。这使得积极心理学对于帮助更广大的人群实现自身价值具有更大的意义。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人的幸福感可以通过四个维度进行评判:身体的感觉、成就、社交和意义。在这四个维度中,积极心理学都有相关的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
(一)身体方面
在积极心理学中,正向积极的健康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目标不仅仅是保持健康状态、预防和抵抗疾病,更重要的意义是激发出人们过上长寿、健康生活的内在动力。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健康是一笔财富”的理念,这种“健康资产”,就是影响健康水平,帮助人们战胜疾病风险的一种因素。该课题致力于探索某一特定的“健康资产”对于长寿、健康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结果证明,无论是对于健康还是受疾病困扰的人群来说,积极正面的情绪状态都有正面效果。在保持同等水平的吸烟量、饮酒量、运动量和休息时间的条件下,情绪较为正面的人也普遍较长寿。干预性实验也表明,积极的情绪能更有效地抵抗流感。此外,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进食更多果蔬会增强幸福感。在韩国、伊朗、智利、美国等不同地区进行同类实验的心理学家都得出了类似结论:进食更多果蔬使人更易感到“非常开心”。这可能是由于大量摄入某些营养物质的原因。
(二)成就方面
成就是指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促使个体接受教育或训练后获得的学习成果。影响成就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及个体需求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人们满足某一层次的需求后,人们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成就属于最高需求层面——自我实现。受这一普适性理论的影响,成就则成为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积极心理学中,成就是个体追求有价值的工作,使之达到完美状态,获得心理满足的行为。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或者工作满意度高的人比低成就或工作满意度低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关联的情绪体验,当获得成就的满意度更高时,愉快的情绪体验进一步促使人达成成就,由此获得良性循环。成就对于个体重要性在于工作本身,而不是随之而来的报酬。当人们在某项活动中获得成就时,满意感可以起到自我强化的作用,达到高峰体验。
(三)社交方面
积极心理学的着眼点之一就在于积极情绪,而人际关系对于积极情绪起重要作用,不论这种关系是工作、家人、爱情还是友情。正如克里斯托弗皮特森教授的概括:“我们周围的其他人非常重要。”通过人际关系,人类可以接受、分享并且传播积极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人际关系也能够通过与他人积极互动得到增强。《性格优势和美德手册》首次尝试以研究群体的方式定义人类的积极心理特质。这些特质包括6种“核心美德”,下设26种可测量的性格优势。6种美德和26个性格优势如下: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求知欲、洞察力勇气:勇敢、毅力、诚信、活力、热情人性:爱、友善、情商正义:公民意识、公平意识、领导力秉性:宽恕、怜悯、谦卑、谨慎、自制力神性:对美丽与卓越的欣赏、感恩、希望、幽默、灵性在这6种美德中,“人性”中的“爱”、“友善”、“情商”与人际关系直接相关,“开放性”、“诚信”、“领导力”、“宽恕”等与人际关系联系也较为紧密。因此,人际关系的维护在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中起到一定作用。
(四)意义方面
意义是衡量幸福感的一个方面。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并不持久,在经历一段高峰期过后,幸福感回归原先的基线水平。所以想获得长期的幸福感与满足感,需要将外在激励转向内在激励,从考虑关注外在满足转向内在满足。意义是个体内在设立的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并且当无人知晓个体的目标时,仍坚持继续,这个目标就是个体真正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在积极心理学中,意义是个体价值、生活意义和对未来的期望的综合表现。个体的价值是指个体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经历同一件事情时,人们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及态度将导致不同结果。积极心态面对挑战和打击会更好地克服压力,战胜它并走出困境,而消极心态往往会导致失败的结果。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人们面对危机或创伤表现得更加乐观,就更有助于战胜困难。促进人们树立目标,寻求意义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则有助于人们提升主观幸福感。高校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对事物认识更为积极、有意义,是个人价值得以显现的最佳途径。
二、遇到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体质状况堪忧
近20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大学生体质问题亟待解决。根据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学生的各项体质较往年呈下滑趋势。19-22岁年龄组,即大学生所处的年龄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方面的身体素质水平都有所下降,大学生的体质锻炼时间也有下降趋势。体育锻炼是指根据身体需要,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对促进积极情绪产生,宣泄不良情绪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间的减少,不仅影响了体质,更间接地对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人们如何体验他们的生活质量,包括情绪反应和认知判断,SWB的评判可以从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两方面衡量。良好的情感平衡是指愉快的情感体验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优势。生活满意度是个人对生活的总体评价,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外,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途径。笔者以安徽某高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校园生活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333份,收回问卷1333份,其中有效问卷1290份,占2015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4.13%。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得出:在1290份有效问卷中,每项满意率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平均分在8分-9分有10项,较上一年的17项下降较多,剩下的10项均在7分-8分之间;20个项目的全校平均分为8.00分,较上一年低0.31分。具体表现:在评选奖学金、评选先进工作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99;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效果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67;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生满意度平均分为7.77。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大学生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较弱
大学是从学生变为社会人的过渡阶段,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相比较为复杂,很多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人,来到陌生的环境,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独自处理。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阅历不够丰富,情绪较易冲动,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不当往往会使他们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导致不良后果。据不全面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案发率逐年上升。突发性事件发生较为突然,带来后果比较严重,处理较为困难,因此会对学生,其家人、朋友乃至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指导大学生如何预防、处理大学校园突发性事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大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大学生会面临许多不同的抉择:正在上大学,不知道以后做什么工作;快要毕业,不知道选择读研还是工作等。很多人会觉得是自己不够了解自己,试图通过向内思考的方式来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但根本原因是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决策。大多数同学在迈入大学后无法准确给自己定位,因为某些原因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活,自我调节能力较欠缺,对学习、生活得过且过。一些同学给予大学生活过多的期盼与憧憬,但实际的大学生活与想象有大落差:欠缺专业知识的拓展、没有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和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等。安徽省某高校2015届毕业生校园生活满意度调查显示,不管毕业生是已落实就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境)留学、自主创业、求职中还是暂不就业,他们对自己从业情况的满意度平均分为7.98分,处于一般满意的水平。数据证实: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考虑,职业方向感缺失;而即便考虑过的人对职业生涯也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不知道该做哪些准备、锻炼何种能力,这同样会导致迷茫情绪的产生。
三、对于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的若干建议
(一)体质提升与体育锻炼是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基础
应该树立大学生合理膳食的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均衡的饮食,促进他们的体质提升,进而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合理地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树立大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念。这不仅是为学习、生活打下基础,更是为了增进他们的正面情绪体验,进而获得幸福感。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学生获
得积极情绪体验的焦点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主张关注人的内在动力。在大学教育中,老师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带动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好,引导、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体悟在学习过程中高涨饱满的快乐情绪。高校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在进行因材施教的时候,需要考虑年龄、能力、性格等的个别差异,教师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有弹性、有张力,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三)全面塑造大学生人格是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的目标
通过讲座指导、实践活动和课外实习的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升大学生挫折耐受力、自制力、毅力等,促进学生发挥自身潜力,预防突发性事件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后果。注重培养学生性格的积极方面,运用内在力量与积极情绪战胜困难,在实践中全面培育人格,同时挖掘和塑造学生潜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增强积极情绪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健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231-236.
[2]李怀玉.论心理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谈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篇2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改进教学技巧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忽视了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复杂的生物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的个性心理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心理学理论认为: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教育方式重于教育内容。作为教师,如果能把心理学原理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一定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运用“心理位置互换”原理,获得教育的整体效益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学生之所想。可是我却在教学实践中曾有过相反的切身感受。有一次,上作文评讲课,本着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将事先准备的材料发给学生,材料的标题是“手术台上”,上面是一个学生周记中的习作,要求学生对“手术台”上的习作予以评析,正当我和学生在阵阵笑声中“大动手术”的时候,偶然发现这片习作的作者把头埋得很低。从此以后,他的作业、作文交的不及时,甚至不交,对我也敬而远之了。我这才意识到把他的文章当成反面教材,挫伤了他的自尊心,真的非常后悔自己当时怎么没有那么敏感。
这个教训告诉我,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始终为学生着想,在生本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心理位置互换,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的去体验、理解学生的各种感受,而且注意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感召力、推动力。
又是一个学生的习作,抒写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我有效的把握他“期待成功”的心理,既在全班学生面前肯定这篇习作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优点,又与他个别交谈,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鼓励他把文章修改好。在我的热情鼓励下,他几易其稿终于在作文竞赛中获得奖励,他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也直线上升。
二、运用鼓励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公爵请了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这位厨师每天尽心尽力地为公爵施展才艺,得到的却是公爵的.挑三拣四,厨师做菜的心情越来越差,有时甚至向做好的饭菜吐口水。一次做鸭子,盘中只有一条鸭腿,公爵问:“鸭子为什么只有一条腿?”厨师答道:“鸭子本来就只有一条腿,不信你出去看。”公爵随厨师走到外面,看到池塘边鸭子正一条腿站着,悠闲的晒太阳。公爵击掌赶走了鸭子,责问厨师道:“鸭子这不都是两条腿吗?”厨师说:“两条腿走路也是在听到掌声以后”。公爵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此总是鼓励厨师,厨师也以愉快的心情做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人都希望听到鼓励的话语。在我教的初一两个班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小考成绩比较差,他们对学习信心不足的表现很突出。最严重的是其中一个男生,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作业照抄。我找到他问明了原因,原来他觉得自己总是学不好,老师也不重视他,不如不学。我鼓励他正视现实,看清身上的优点,努力克服缺点,不能破罐破摔。以后我总是经常让他做能做的事,做好后再集体表扬他。有问题总是个别找他谈,叫他应该怎么做。并且我和其他教师约定好经常关注他,鼓励他。持续一段时间,他真的有了很大的转变,期中考试也有所进步。
三、利用心理暗示法,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是指用含蓄、间接地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做法。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影响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进而提高学习成绩。这一做法尤其适用于学习自制力差的学生。我现在的两个班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将浅显的知识适当提问他们,使学生在心理上明白自己没被遗忘;有小动作或走神时,我会用眼神或提问的方式,使他们驰骋在外的思想重回到教室。
四、运用心理距离说,把握情感分寸
美国心理学家兼美学家布洛创立了“心理距离说”。它是一种审美原则,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作为一种心理学规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正确把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感情上的距离应在相互了解中相互缩短,但也不宜没有界限,以即亲热又有一定的陌生感为宜。教师对学生是爱而生情,但这情既像母子之情又迥异于母子之情,是挚爱而非溺爱。总之,感情上的接近要以不干扰教学中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为原则。这样,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爱,教师在学生面前又有威严,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的落实的更为有利,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今社会的学生,不仅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师长,更渴望教师成为他们坦诚相见、宽以待人、尊重谅解的挚友。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努力运用心理学知识,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探求他们的心理成长规律,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生本教育
谈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篇3
【摘要】
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幼儿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与幼儿的钢琴学习有着重要的联系。学习钢琴是一件长期的、枯燥的、辛苦的工作,在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每一个音符、每一点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老师的精心培养。老师要因材施教,正确定位幼儿钢琴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成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音乐教学心理学;幼儿钢琴教学
一、幼儿钢琴教学的现状
音乐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情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智商的人。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培养出高智商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望子成龙已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教育心态。目前,钢琴热逐步在社会上兴起,幼儿钢琴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现有的幼儿钢琴教学定位来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性太强。许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幼儿时总以成为音乐家、钢琴家为目的,过分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审美与情感的开发,甚至让幼儿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笔者在指教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无奈与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厌学情绪,这样的钢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切勿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我国也进一步修订了钢琴教学教材,以适应更多年龄段的钢琴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主的音乐教学核心。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材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学习。教学中的技巧练习则融入到可以理解的曲调当中,结合耳熟能详的儿歌、民歌等,基本上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但这仅仅是基本,要想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钢琴学习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以音乐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于幼儿钢琴教学属于一项非常专业、非常特殊的学科,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通过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全面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不但可以舒缓压力,也能陶冶情操,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将人们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审美快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同样要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这种美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沉重的文化课使学生压力倍增,而钢琴学习则为孩子带来了最快乐、最愉悦的时光。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杜绝不良情感的产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老师经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之后能够主动地表现音乐,通过创造性思维学习音乐,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实现育琴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育人,同样,幼儿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育琴”。作为音乐教师,也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发展个体的同时激发其创作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激情。这种激情不但有助于音乐学习,更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只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解决难题并完成各项音乐技巧的练习,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钢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蓉辉.论钢琴教育活动与学生情感发展的内在机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06).
[2]赵阿光.钢琴教学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谈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篇4
【摘要】
教育心理学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缺乏理论性、注重实践性是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特点,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教学需求,需要对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进行有机结合。建构主义与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将分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现存问题,并探索如何对教育心理学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教育心理学是各类高等院校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必修课,并且是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在中小学教师基本的师范素质考查中的重要课程。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训练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原理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具备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心理素质。但是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类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其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为其他课程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要重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也需要师生的配合、任课教师的整体综合协调,从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董杰.再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2]肖朗,范庭卫.美国教育心理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应用———中外学术交流的视角[J].学术交流,2010,7
[3]唐燕儿,魏旭阳.“微课”的优势与发展———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谈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篇5
摘要:
随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上升,对于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心理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新形势下,采用幽默心理学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十分明显。本文对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幽默心理学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的高中生在高考的压力和繁重的课业的逼迫下,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高中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能让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能够接受学校的心理教育,很多学校开展了幽默心理学教育。
1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强,使得部分高中生心理压力过大,同时,学校和家长的过度否定又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当前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高中校园中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应用,能够让高中生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并逐渐走出心理阴影,让高中生能够乐观、积极地进行生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1.2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始逐渐增强。当前形势下,部分高中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显得有些特立独行。采用幽默心理学教育方法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力疏导,并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1.3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这就使他们盲目地去追求个性,喜欢冲动。因此,当代的大部分高中生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幽默心理学应用其中,能够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别人,进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2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幽默心理学的具体措施
2.1帮助高中生正确理解幽默的含义
对于“幽默”,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幽默要适度,恰到好处的幽默可能会打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僵局,使沟通变得更加容易,而过度的幽默和调侃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自尊心,使人际关系变得恶化。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幽默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幽默并理解幽默的含义。一方面,要区分“幽默”和“贫嘴”,一个幽默的人必然是有品位且宽容大度的`人,而不是一个喜欢遇事钻牛角尖的人;另一方面,幽默是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的外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对“幽默”二字的理解,让同学们充分参与其中,并将最终答案告诉他们,加深学生对幽默含义的深刻理解。
2.2在教会学生幽默技巧的同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社会生活中的幽默总体来说有着不同的种类,运用幽默心理学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幽默技巧,正确掌握幽默的各种形式。首先,幽默可以是社会性的幽默,掌握社会幽默的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处理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设定特定的场景,鼓励学生用幽默的方式彼此进行交流。其次,自励性幽默就是鼓励学生处在尴尬的环境中,要利用一种自嘲的方式将窘迫的局面进行化解,这样通常能够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例如:某校一学生由于成绩下滑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教师鼓励该学生采用自嘲的方式鼓励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使学生逐渐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不仅整个人变得非常开朗,而且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再次,幽默种类中有一种不值得鼓励的幽默就是“敌对性幽默”,这种幽默方式是利用他人的弱点进行人身攻击,容易让别人产生消极情绪。例如:某校一班级学生之间经常开伤害对方的玩笑,班级学生将这种行为当作幽默的一种,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间的这种幽默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幽默是不可取的,促进了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回弹性的幽默是在面对别人的攻击时做出的回应,但是这种回应往往不是具有攻击性的,而是用睿智来进行回击,幽默感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防御,它能够让人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使紧张的心情最大程度的放松。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幽默心理学对学生进行幽默教育的渗透,可以建立相应的“幽默室”,让学生学会用幽默的心态去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压力,这样不仅能够使高中生变得越来越独立,还能有效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让当代的高中生能够掌握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
3结语
总而言之,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加以运用,能够让高中生在掌握幽默技巧的基础上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随着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从而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也带动了当代高中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宜艳.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学园,2013,(26).
[2]曾云靓.试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幽默心理学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4,(7).
[3]王鸽子.高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谈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相关文章:
谈谈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05-21
谈谈信息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03-20
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写字教学中的运用05-20
谈谈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01-08
谈谈创新性教育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03-24
谈谈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的运用11-30
谈谈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11-29
谈谈高校学生管理中老子哲学思想的运用12-03
论文:谈谈情境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3-1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