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电影对白翻译

时间:2024-08-24 10:07:55 外语 我要投稿

谈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电影对白翻译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电影对白是电影文学的一部分,怎样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电影对白翻译?

谈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电影对白翻译

  [摘 要] 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又是文化的翻译,翻译的目的就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实现成功的交际。翻译即选择与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电影对白的翻译要紧密结合翻译的生态环境,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做相应的调整与选择,以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出最佳翻译。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电影对白;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

  一、电影对白翻译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在国际交流中越来越彰显出信息传播和文化桥梁的作用。在这种过程中,电影文学翻译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又是文化的翻译,翻译的目的就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实现成功的交际。影视作品也是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具备文学价值,同时还具有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多重交际功能。电影对白是电影中人物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它是电影中展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有力手段,电影对白都是在特定的地点、时间、场合下产生的,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或达到一定的效果而提前设计好的,因此,与普通对话一样,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人物地位、人物关系等情景语境对于理解和翻译电影对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碧航,2010)因此,在英语电影对白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创作者的艺术意图,把握电影的主题,洞悉不同人物性格和关系,了解电影情节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按照译入语的文化需求,突破文字障碍,使译入语观众在接受信息时产生和原语观众大致相同的感受。成功的对白翻译必须承载电影的主题,顺应剧情的合理发展等。

  二、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翻译学是我国胡庚申教授从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论证和建构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从生态学视角来研究翻译,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派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08)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胡庚申,2006)具体来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胡庚申,2008)翻译原则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侧重“三维”转换: 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6)

  三、“三维”转换论在电影对白翻译中的应用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检视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并至少注重“三维”转换,即在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内涵的适应性选择转递和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达等方面下工夫,才能产生出恰当的译品,而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才能会相对高一些。经胡庚申教授实践检验,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论”对文学艺术、政治外交、经济商贸、科学技术、新闻传播等不同题材的文本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此,本文借鉴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探讨电影对白的翻译,以拓展新的翻译研究途径。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电影对白是电影文学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都体现文化的特征。在任何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化、交际等各因素往往相互交织,互联互动,电影对白也不例外。因此,具体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文化的、交际的等因素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但为了便于论述,本文将“三维”分开举例。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2008)翻译电影对白时,译者所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形式,译者要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后,首先应该考虑对语言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包括词义、体裁、风格等方面的选择。

  例1:Andrew: How quickly will the blood degrade my system?

  译文:安德鲁:血液要多久才会侵蚀我的身体?

  这是电影《变人》(Bicentennial Man)中的对白,原译把“degrade”译为“侵蚀”,我们觉得有待商榷。经查字典,我们发现“degrade”有以下7个义项:(1)To reduce in grade,rank,or status; demote.(2)To lower in dignity; dishonor or disgrace: a scandal that degraded the partici.compants.(3)To lower in moral or intellectual character; debase.(4)To reduce in worth or value: degrade a currency.(5)To impair in physical structure or function.(6)Geology.To lower or wear by erosion or weathering.(7)To cause (an organic compound) to undergo degradation 。原译选择第6个义项,把它译为地质学意义上的“侵蚀”。 生态翻译学认为,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因此,“degrade”义项的选择就不能脱离翻译的生态环境,即该词应用的背景。《变人》剧情大意为: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机器人安德鲁被马丁一家作为家务机器人购买,他的程序只设置为完成仆人的任务。但没过几天他们发现安德鲁并不是一个寻常的机器人,因为他开始体验情感和创造性思维。在一个跨越了两百年的故事里,安德鲁在阻止那些制造他的人销毁自己的过程中领会了人性的错综复杂。因此,在生化与电路机板混合的机器人里面。“degrade”的部分是属于生化组织的。也就是细胞活力的衰减,同时血液也是属于生化的一部分,血液老化了,间接也影响了电磁波的感应。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停机。如果用侵蚀,那将造成电路板短路啊!显然,原译对“degrade”义项的选择不“适应”其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因素,根据上文对该句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应该选择第7个义项译为“耗损”,才能适应原文的翻译生态环境。因此,该对白应该改译为:“这血液要多久才能耗损掉我的身体系统?”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胡庚申,2008)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文化,因此,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必然存在差异,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而误解原文,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要有跨文化意识,注重不同文化的契合。

  例2:Bobby Bolivia: Don?t go Ricky Ricardo on me!

  译文:波比•玻利维亚:你少糊弄我!(你少忽悠我!)

  这是影片《变形金刚》中的一段对白。这句话中的“Ricky Ricardo”是一部美国连续剧的主角名,他在剧中饰演个古巴移民,脾气比较急躁,一急躁起来就会说西班牙语。口里一阵嘟囔,没有人听得懂。这套连续剧流行于美国的时间,是20世纪的1951年到1960年。所以,这句话基本上也是美国人大部分都懂的。但非美国本土人士一般是不大懂的。显然,这句话就成了带有典型的美国文化色彩的俚语,若直译中国观众因缺乏相关的背景文化,就无法理解其所传达的含义。因此,受翻译生态环境的种种因素影响,译者要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适应译入语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注重不同文化的契合,翻译时选择了一个在语义和语用都与原文等值的表达法,以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交际意图。

  例3:小兵张嘎: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日后拉清单!

  译文:Zhangga: Don?t be cocky today,just be careful of your dog-ass day!

  这是电影《小兵张嘎》中,张嘎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关在牢房里,走狗汉奸给他送饭时,跟走狗汉奸对话时说的话。原文中的“ 闹得欢”和“拉清单”都是带有典型的中国文化色彩的方言,表现出这位英雄少年对狗汉奸和日本侵略者高傲自大及其命运的鄙视,同时也表现了张嘎在敌人面前英勇反抗、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一生态环境,从文化维上做选择,分别用“cocky”和“dog-ass”这两个贬义的粗俗语,传达出原文的交际功能,以适应西方观众文化系统。译文把作者的英勇反抗、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有声有色。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各种形式的语言文本除了具有文字的字面意义外,往往还会传递某种交际意图,以实现某种交际功能,电影对白也不例外。翻译复杂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两个不同语言的言语产物在焦急过程中的融合,翻译时译者要注意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08)

  例4:露西:这不是你的工作啊?

  尤优:导演的话不听,你哪头的?

  Lucy: What are you doing?

  Yo Yo: Following orders.What are you doing?

  这是影片《大腕》中的一段对白。从语言层面看,对白的译文并不“忠实”于原文,是否存在误译嫌疑?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首先,我们要对翻译的生态环境作分析,明确翻译的生态环境,对译者做出明智的适应性选择至关重要。该对白产生的语境为:泰勒拍片时情绪低落,让尤优通知收工,露西却想让泰勒继续拍,于是拦住尤优。露西的言外之意为“尤优,你别多管闲事!”(合同规定,尤优的职责就是拍摄泰勒在中国的活动,不准干预其他事)而尤优没正面回答露西的问题,反而质问她。尤优违反对话关联原则的话语的含义为“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我执行导演的命令有错吗?”因此,译者为了传达原文的会话含义和交际意图,以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就要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选择调整。看似不“忠实”于原文的译文,实则为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译文所做的调整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四、结 语

  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又是文化的翻译,翻译的目的就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实现成功的交际。翻译即选择与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电影对白的翻译要紧密结合翻译的生态环境,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做相应的调整与选择以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出最佳翻译。

  [参考文献]

  [1] 张碧航.析语境对电影对白翻译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0(15).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6).

  [3] 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006(04).

  [4]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02).

  [5] 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3).

【谈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电影对白翻译】相关文章:

文化视域下的翻译研究11-14

谈翻译理论视域中的文化03-03

关于文化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分析11-17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论文提纲02-23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论文提纲12-12

生态伦理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文化11-21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03-26

浅论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中医典籍翻译11-18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研究11-1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