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比分析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用处三问论文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的产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一个词,或一句话的真实涵义。然而,文化差异是一种非语言的影响因素。只有充分地了解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弄清词语的真实涵义,才能使得译文最切近原意。
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也是一种“文化翻译观”。依此观点,翻译是满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那么,具体到日语翻译,就是将日本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中国文化环境里。因此,在日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日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将语言作为载体,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贴切的转换。
一、对比语言学与文化对比分析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对比,首先,要了解语言学中的对比,即对比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又称“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或“对比研究(contrastive studies)”,这三个名称经常互相通用。从这三个名称的字面意思和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三者之间还是有一些细微差别。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对比分析和对比研究可以指任何类型的对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对比等等。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中期,对比语言学在美国已蓬勃发展。70 年代后,在欧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繁衍生息的环境都不会是全然相同的。因而,无论多么接近、多么相似的民族文化都存在着差异。例如,中日两国虽同属东方文化,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不过这些差异,或显或隐,需要人们去分析研究。因此,文化对比分析的任务,就是通过这一工作,使不同民族的读者、接触者加深对所对比文化内涵的认识。在应用方面,文化对比分析对于外语教学、翻译等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王力先生就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对比教学”。
二、文化对比分析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日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日益成为日语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翻译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培养一名合格的日语专业人才。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比又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接下来,通过具体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文化对比分析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无主句的对比翻译与教学
所谓“无主句”,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主语或者主语缺失的句子。由于日本岛国的自然环境及自古以来的水田劳作,使得日本民族彼此之间相互依存。长期下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逐渐趋于一致,言语交际隔阂少,很多事情常常不需要明讲,对方已然心知肚明。因此,很多情况下,“我”、“你”等人称代词就会被省略。后来,在各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人称以外的主语也慢慢缺失或者被省略。
因此,比起汉语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无主句。翻译教学中面对这类句子时,应当引导学生,首先考虑它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出现无主语现象,这样才能很好地处理没有出现的主语部分的翻译。下面,结合几种易出现无主现象的表达情况的翻译,来分析文化对比的作用。
例 1 「お茶をどうぞ。」「みません。」这是日语表达中,最常使用的无主寒暄。那么,这里的「みません。」是想要表达说话人的“抱歉”心情吗?别人请自己喝茶,怎么就“抱歉”了呢?显然翻译成“对不起”,从逻辑上讲有些别扭。这时,老师应当向学生讲授,“人に迷惑をかけないように”(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日本人一生谨遵的处世态度。日本人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恩惠时,心里会充满了感谢。别人为自己端上热气腾腾的一杯茶,日本人也会由衷地道上一声谢。了解了这个文化背景,学生也就理解了例 1 的「みません」为什么应当翻译为“谢谢”。
(二)谚语的对比翻译与教学
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它和格言、警句一样,是各民族智慧和语言文化的结晶。无论哪个民族的谚语,皆因其集体创造性、广为流传性、言简意赅性,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表现力。因此,人们无论口头或是书面,都喜欢使用谚语,来加深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日本人尤其如此。在翻译实践中,会经常碰到有关谚语的翻译。例如:例 2 ニュースなどで鳩山由紀夫の姿を見るだけで不愉快になりその後のテンションがダダ下がりとなるのだ。更にの病気は鳩山由紀夫のなんらかのコメントを知るたびに悪化しいくので困ったのだ。腐っ鯛、どんなに馬鹿で元総理。鳩山由紀夫がなんらかのアクションを起せニュースにはなる。どんなに国内でただの馬鹿だと認知されようが、諸外国から見れ鳩山由紀夫は日本の元首相なのだ。
上面的例文是 2012 年 4 月 10 日,登载在日本某时事短评专栏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出现了一句谚语“腐っ鯛”,“即使腐烂了,也是鲷鱼”。这是日本民间很有名的一句谚语,日本人一看即明。上面的翻译,从字面上、语法上,都没有大问题。可中国学生却看得一头雾水,“即使腐烂也是鲷鱼”和鸠山由纪夫又有何关联呢?此时,似乎单从语言角度是无法讲通。那么作为翻译教学,老师就要尝试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做以下分析。众所周知,日本四面环海,是个典型的岛国。
“马”不是每个人都熟悉的,尤其是“骆驼”更是难得一见。但如果是人们日常三餐不离的鱼,那就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以说,每个日本人都熟知各种鱼类的习性与价值。“鲷鱼”因其味道鲜美,在日本神道祭祀、婚丧嫁娶等隆重场合都是必不可少的,被日本人视为高级鱼的代表,甚至有“鱼之王”的说法。现代日语中,常用它来比喻极具价值的物品。
教师讲到这里,学生就不难理解这句谚语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意思。用“鲷鱼”来比喻鸠山由纪夫。言外之意就是即使社会地位下降,即使倒下,也依旧是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非普通人所能比。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遇到此种情况,往往会感慨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因此,上面的文章较准确的译文应为:“……(前略)。(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荒唐糊涂,也还是首相。鸠山由纪夫任何细微动作,都会成为新闻。在国内无论再怎么被看作是空皮囊,从国际视角来看,他依旧是日本的首相。”
(三)敬语的对比翻译与教学
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民族的语言系统或许都存在着敬语表达方式。但像日语一样,至今依旧保存着那么严格的、繁琐的、完备的体系,应当说是不多见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组例文。例3「失礼でが、おいくつになられまか。」这是日本当红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一句话,场景是一位年轻妻子到“我”的办公室来找她失踪的丈夫时,“我”与其第一次交谈时问她的话。从内容上看,这句话并不难,但学生翻译得五花八门。例如:
学生译文 1:“失礼了,你今年多大了?”我客气地问道。
学生译文 2:“很冒昧,您今年多大了?”我客气地问道。
学生译文 3:“很冒昧,您今年芳龄几何?”我客气地问道。
三个译法基本都是正确的,但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有优劣。译文 1 虽然将意思翻译出来了,但忽略了敬语表达部分,因此是最不理想的。译文 2应该是中规中矩,近似于标准答案。译文 3 初看似乎有些画蛇添足,因为“我客气地问道。”这一内容并未在原文中出现。这恰恰是译文 3 的点睛之笔,几个字将“我”面对初次见面的女性,刻意保持距离的感觉勾画了出来。在日本,问别人年龄,尤其是女性,是很失礼的,很唐突的。故而,“我”前后分别用了“おいくつ”“なられま”两处敬语,仅仅一个“您”字好像有些味道不足。因此,笔者认为译文 3 是最理想的。当然,或许很多前辈、同行会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可以再作探讨。
相比之下,虽说现代汉语中也有大量的表敬词语,但时移势迁,率性的现代中国人已不愿再受繁文缛节的束缚。现代汉语中的表敬词语已经有些支离破碎,与日语庞大的敬语体系已不大对称。对于这一类内容的日语翻译,汉语会显得苍白。中国译者往往会使用诸如“您”、“敝人”、“贵府”等名词性词汇,表达说话人尊敬、自谦的语气,但要对应日语偌大的动词敬语体系,显然是不够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在翻译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日本的社会文化入手,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深入了解日本的敬语现象,适时地、适当地添加一些副词修饰,进行增译,这样才能做到翻译恰如其分。
(四)授受表达的对比翻译与教学
授受表达可以说是日语翻译的难点之一。因为日语的授受表达方式,远比汉语的要复杂,日本人使用授受表达的频率也远远超过中国人。我们看两处出自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里的授受表达的例子。
例 4 「駅長さん、私で、御機嫌よろしゅうございま」「ああ、葉子さんゃないか。お帰りかい。また寒くなったよ」「弟が今度ちらに勤めさせいただいおりまのでっね。お世話さまで わ」「んなとろ、今に寂しく参るだろうよ。若いのに可哀想だな」「ほんの子供でから、駅長さんからよく教えやっいただい、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わ」这是《雪国》开篇部分的一段文字,是叶子拜托站长照顾自己弟弟的一段对话。短短几行字,就出现了两次授受表达,足见日本人热衷授受表达的程度。由于两处表达将授受与使役、敬语糅合在一起,同时体现了日本人“受惠、感恩”的意识,“内外意识”,“尊卑”意识,非常具有典型性。所以,可以将这一段作为授受表达的专门翻译练习内容。
对于《雪国》,国内有不少汉译版本,相对流传较广的是叶渭渠版本,看一下其中对这段文字的翻译。
译文:“站长先生,是我。您好啊!”“哟,这不是叶子姑娘吗!回家呀?又是大冷天了。A“听说我弟弟到这里来工作,我要谢谢您的照顾。”“在这种地方,早晚会寂寞得难受的。年纪轻轻,怪可怜的!”“他还是个孩子,B 请站长先生常指点他,拜托您了。”
就此版本整体来讲,翻译得比较到位,称得上一部出色的译作。但单就这两处授受表达的翻译而言,窃以为还可以细加推敲。A、B 两处叶子在拜托站长时,均没有选择直接请求的方式,前者是以自谦的语气,代自己的弟弟(注:这里体现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表示“得到了(站长)允许”这一“受惠”的心理。后者依旧是以极度自谦的语气,将站长置于自己及弟弟上司、长辈的地位。然而,上述翻译版本未将以叶子为缩影的日本人这些心理特征刻画出来,而是做了淡化处理。如果在原来的翻译基础上,稍作修饰,会有更好的效果。修改如下:
A1 :“听说我弟弟(有幸)得以到这里来工作,……”
B1:“恳请站长先生常指点他,……”
笔者分别从无主句、谚语、敬语及授受表达的角度,与读者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由此而得出,翻译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对比分析练习,日语翻译则是典型的中日文化对比分析的练习。在当今中日两国跨文化交际越发重要的趋势下,日语翻译教学成为培养合格日语翻译人才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之一。作为日语翻译课程的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个平台。不仅自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深入、透彻地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教师的“再造”功能,将其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反思,并设法解决日语翻译实践和日语翻译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翻译观,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
[2] 村上春树.東京奇譚集[M].新潮社,2005.
[3] 川端康成.雪国[M].角川书库.
[4] 川端康成.雪国[M].叶伟渠,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
[5] 曹永馨.日汉翻译中文化障碍的制限[J].科技信息,2009,(23).
[6] 刘晓霞.日语授受表现中的恩惠意识与文化原则[J].韶关学院学报,2005,(1).
大学日语会话训练多样化的路径
近几年来,随着中日双边贸易的不断扩大,日语人才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大学既是日语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日语教学的重要阵地。目前在中国的各大高等学校,大都开设了日语课,与此同时研究日语教学模式的人也日益增加。笔者在高等学校从事日语教学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创新型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来,各高校的日语教学普遍存在着类似于在初、高中阶段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讲单词,释语法,译课文,做习题。日语课程的开设大都是多年不变,未能适应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没有将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做为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其结果往往是花大量金钱和精力所培养的日语人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难以培养出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日语人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师备课、教材选择、教学设备配置和所有的教学手段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进行,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由被动知识的接受者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人和知识学习的建构者。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上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行动上华丽转身,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紧紧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保持活跃的思维、舒展的心灵,让“生命在场”,在任何时候都要对技术化、模式化给予必要的关注,努力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扭转传统的只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无视交际能力培养的不利局面。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主动引导他们用日语交流,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运用语言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及疑难问题,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各种方法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始终放在首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掌握单词语法的基础上达到锻炼听说的能力和自身的交际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日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2、建立中日交流之窗
普通高校是国家的办学实体,社会信誉度很高。如果由学校通过各种合法的渠道提供一个中日交流的平台,使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利用合理的时间,有机会到日本学校去参观考察,接触到日本的真实社会,亲身感受那里的教学理念、文化、社会环境、风土人情等。对没有经济实力的学生,也为他们提供一个资源丰富、语言和文化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利用互联网了解日本社会,与日本人进行网上交流。学校还可以大胆尝试直接与日本企业建立友好的往来,安排学生到日本企业进行学习,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中日企业的差异,弥补在校学习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更早地设计就业目标,并为之努力,早日成为合格的实用型日语人才。教师还应将更多的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诱导学生通过对中日热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精心导入日本文化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要依赖于语言进行保存和传播。要学好日语就必须了解日本的文化,实现日语教学和日本文化认知的完美结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语法、句型,还要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当别人的请求不能满足时,在英美国家就直言不讳地表示拒绝说“no”。但在日语中,虽然最后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是拒绝,但为了使双方的友好关系和良好的氛围不被破坏或产生不良效果,不会使用直白的回绝语言表达,而是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即顺利地回答了提问者的请求,同时也不使对方因自己的回答感到不悦。
所以要在拒绝前进行语言情感的铺垫或使用较含蓄的词语,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会产生独特的效果,使对方感到虽然被拒绝了,但此次交流是愉快的。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要学好日语就必须了解日本文化,比较中日文化差异,特别是要牢记日本禁忌现象,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尴尬的局面,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以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
4、创设多媒体技术教学情境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夸美钮斯有一句名言:“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日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尽量唤起学生索取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然而兴趣的产生,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主观推测的,它离不开人类的情感因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日语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因为教师要面对的是鲜活的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只有深入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可能的条件下,将各种资源、信息组合起来,集针对性、趣味性,诱导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尽量给学生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点燃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过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做为一名高校的日语教师,要不断地去寻找适合本专业和本阶段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然后在实践基础上升华理论、完善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出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对比分析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用处三问论文】相关文章:
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分析论文11-22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价值分析论文02-18
曲式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论文03-03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论文03-16
对比分析学说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2-02
案例教学与项目式教学对比论文03-02
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11-17
岳西高腔与黄梅戏的对比分析论文03-10
高职法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2-2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