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思维在地域文化的实践论文
“地域文化信息设计”是信息设计课程中的一个教学项目,也是地域文化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个教学实验。信息设计也称“信息可视化设计”,它能够帮助信息需求者更高效地理解信息,进而揭示、洞悉、解释、阐明信息的内在联系,并获得视觉上的愉悦[1]。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地铁或机场中的导向标识、公司的企业年报、宣传栏的科普知识图表,产品的使用说明书、科学研究的统计图表等。与提倡“精美的艺术表现”的平面设计不同,信息设计的主旨是“进行有效能的信息传递”,其确立了不同的发展方向。那么,如何将复杂的信息加工提炼为图示化的表达形式,且准确传达信息,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具备三种能力,即分析能力、编辑能力、设计能力。将信息整理分类,辨别重要度,这里要用到的是分析能力。将分析完整的信息整合,决定以什么样的故事来呈现它们,而这一步完成所需要的能力就是编辑能力[2]。
一、地域文化信息设计教学项目的确立
课程项目以“地域文化信息图表设计”为主题进行信息设计。要求学生选择家乡的一项地域文化,以信息图表的方式对其进行介绍和说明。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西方外来文化的入侵,部分学生崇洋媚外,忽视了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本课题的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不少学生完成作业后,对自己所研究的文化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续对该项目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二,笔者通过几年的课程教学,也尝试过多其他主题的课题训练,如“自选一项社会热点问题或时事新闻进行信息设计”,但由于学生的文化修养、新闻素养和分析能力的受限,很难独立完成课题的数据信息搜集和分析,往往从网上获取现成的数据统计结果。少了独立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这一过程,学生对项目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往往只是一知半解,以至于作品抓不住项目的本质,提炼不出独特的视角,缺乏深度。经过几轮尝试,目前这一课题最适合现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二、叙事思维在地域文化信息设计教学项目中的意义
笔者在信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作品多集中在艺术层面的`表达,即精美的图表设计和有趣的图形创意,却并没有揭示出事物或事件的逻辑关系和深层次的意义,显得枯燥乏味。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在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编辑能力比较薄弱,而叙事思维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帮助解决问题。叙事就是讲故事,是按照某种逻辑讲述“发生的事件”。这个“逻辑”可以是时序,可以是空间顺序,也可以是受众的兴趣层次等。从受众角度看,在这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人们往往对于丰富的故事情节更感兴趣,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正如好莱坞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所言,故事永远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必要装备[3]。因此,叙事成为更适于受众接受的设计方式。从传播者角度看,叙事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数据信息,形成良好的逻辑关系,最终叙事思维在地域文化信息设计教学项目中的实践过程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信息的内在关系,主题鲜明,意趣盎然。教学实践证明,叙事思维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设计思路,并让学生快速理清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了解信息设计的本质和目的,即“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三、叙事思维在地域文化信息设计教学项目中的实践过程
(一)选择一本与主题相关的地域文化项目图书,完成主要内容思维导图
学生浏览自己家乡的文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去图书馆获得相关图书一至两本。在一周的时间内,一边阅读,一边在一张半开的大纸上画出主要内容的思维导图。用这样的方法收集信息和分析数据。教学实践证明,此方法非常适合设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能力。此步骤的目的有两点。第一,获得对该文化项目的全面的认识。在原始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对信息加以分析整理也不会产生有益的信息。如果不纵观全体,则难以判断什么需要留下,什么必须舍去。为了做好取舍判断,应尽可能全面地进行信息收集。第二,画2018年9月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内容,建立内容框架,为下一步的项目故事框架打下基础。此步骤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看电子书,不方便整体浏览和了解整体信息。第二,纸张要大,避免多张纸的内容分段现象影响整体框架的建立。第三,可以配合有颜色的标记,让关键词更加突出。
(二)建立所叙故事的框架,完成主体故事内容
此阶段,学生对自己的选题项目已有了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了解。需要从已画好的思维导图中寻找关键词,搭建故事框架,确定主要内容。这一步,根据叙事思维,可以构建以时间流为主线的故事,也可以以多维的空间场推动故事的情节,更可以以受众兴趣点为线索构建故事内容,关键在于建立最能打动目标受众的故事框架,从而呈现清晰的逻辑关系。这一步实际上要运用编辑能力,将内容简化、重组,删除与主题无关的部分。到这里,学生有了思维导图的基础,能轻松地搭建出逻辑关系清晰的故事框架。但信息图表设计的关键是通过挖掘数据,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和相互关系,所以还特别需要其他语境的补充和完善,即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数据间的对比与分析。例如,《卫报》对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数据新闻可视化的报道,其中有主要奥运代表团队所得奖牌数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行对比主题,分析各主要代表团的实力变化情况;有将主要代表团所获奖牌数与GDP、人口总数、团队人数进行组合比较,让受众清晰地发现奖牌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这样就将看似简单没有联系的奖牌数与GDP、人口数等联系起来。让独立的奥运会奖牌数据在其他语境下发挥新的价值。遗憾的是,设计专业学生不同语境之间的转化能力和对问题深度剖析的能力还不够扎实,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作品仅停留在对现有数据的直接转化上,而缺乏间接数据的关联。在后续的课程中,还需要找到更好的训练方法来解决这一难点。
(三)寻找有利于将“数据”转化为“图表”的信息点,并适配图表类型
在故事框架中,学生开始寻找可以转化为图表的数据信息,并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画出草图样式。这一步的关键点是选择并适配正确的图表类型,呈现清晰的数据对比。有了正确的图表,如何让故事更具吸引力呢?这里也要用到叙事思维。毫无关联的一张张图表,虽然表达了正确的数据信息,但仍显乏味。而叙事思维图表可以呈现出事物发展的时间轴和空间场的相互关系等,由此可以创建出多维度的综合性图表类型,从而使故事的叙述更加回味无穷。如某学生围绕“冬季节气”的主题,将时间、温度、太阳角度、物候特征等几个要素通过分析,同构在一张多维度的图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四)围绕故事主题创建一个场景,让受众身临其中
信息设计的关键点是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情感的力量必不可少。枯燥的图表是冰冷的数据和表格,虽然也能高效地传递信息,但缺乏情感的诉求,只能传递给目标受众,却不能吸引潜在的受众。这一步需以视觉形式表现主题,创建一个场景,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场景化的表达也是叙事思维的最好体现。叙事思维就是要通过一定的叙事手法,将事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信息传播更具易读性、趣味性。让事件的全貌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受众眼前。有了场景搭配,事物之间的转承关系就更加自然和紧密。还可以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性,如某位学生用针和线构建了刺绣的场景。不但突出了“苏绣”主题,针脚也起到了视觉引导的作用,互动性得到了提高。
(五)结合场景及主题将图表及故事情节进行视觉化转化
在所构建的场景中,运用图形同构、比喻、象征等手法进行视觉设计,即设计大量的图形符号。在图形符号的创作上,则根据符号学的三个层级: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它们三者层层递进。为了准确表达故事的内容,让受众高效地接受信息,此时最适合的反而不是带有隐喻的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而是处于第一个层级的图像符号。图像符号传递的信息一看便知,绝不能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透。所以会运用大量的以线的形式出现的插画和图解等叙述事实的图形符号,还会出现与之相应的以面的形式为主的图形符号。需要注意的是,线形图形符号与面形图形符号要交替设计,画面的层次感才能更加丰富,故事的脉络及相互关系也会更加清晰。信息的分级分层是与故事框架结构密不可分的,所以要根据故事的发展,不同的内容适配不同的形式,让信息的分级分层清晰可见,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故事的重点更加突出。按照叙事思维将不同的事件以不同的笔墨来表述,有浓墨重彩,也有点到而止,最终完成一个精彩的故事。
四、结语
在当今的设计教育中,地域文化是设计教学的重要资源和内容,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并结合教学加以有效利用,有助于设计教育拓宽视野形成自我特色[4]。地域文化信息设计项目只是地域文化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个小课题。项目本身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以源头创新,让作品更具原创性和文化性,并为后续地域文化视觉设计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叙事思维训练并加以指导,学生作品的效果在内容和形式上比之前更丰富,逻辑思路更清晰,设计主题更鲜明,画面也更生动,视觉的互动性和可读性明显提升。叙事思维应用于地域文化信息设计课堂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尝试。
参考文献:
[1]吕敬人.信息图表设计:信息理解是一种能量[J].地图,2017(1):52-63.
[2]樱田润.信息图表设计入门[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2.
[3]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1.
[4]李中扬,彭麦福.基于视觉设计教育中的地域化特征应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2(6):169-171.
【叙事思维在地域文化的实践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