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化传播视野中的学报质量诉求的论文
论文摘要: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传播有赖于作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学报质量的优劣,作者是一个重要因素,其精髓体现在作者文稿的学术价值。编辑是传播的主体,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同等对待每篇文稿,不偏名家,不薄新秀,以质取文。学报的精神气质,文化品位,通过版式设计展示出来,并与学报的内容形成一个协调、和谐、统一的美学风格。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按照出版规范和要求,使错漏率降到最低限度。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作者文稿;编辑加工;设计校对
学报是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促进科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它既是一面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镜子,也是一个对外交流教学经验和介绍科研成果的窗口,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园地。通过它可以透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状况,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以及发现和培养人才。因此,加强和提高学报的质量,在办刊理念上不断创新,对学报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作者文稿:学报质量的根本
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文化传播有赖于作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如果离开这种信息来谈论传播,不可否认,它表现的只是一种空论。
文化传播工作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而且需要一个高素质的作者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报质量的优劣,作者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作者的把握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学报面对的作者是知识分子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的聪明才智、专业技能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检索人类文化发展史,能使我们感到,知识的发展、总结与创新一直贯穿于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整个过程。像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这些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曾为世界创立文明历史做过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如今,它们仍然在为世界继续作出贡献。这就深刻揭示了知识给人类文明与进步以强有力推动的价值内涵。其二,由于作者各自所处的特定环境,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所给出的结论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如果放在各自的背景和语境中去理解,都有各自的道理。正是有了不同,才使得世界五彩缤纷、鲜活有力。其三,学报是文化产品的“加工厂”,需要作者提供大量的信息来保证文化产品的正常生产,如同军队作战,每一个战役的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当然,所提供的信息应当是科学的、优质的。作者对所研究对象客观上的准确把握,主观上的论证分析、旁征博引、由表及里、观点明确、行文流畅,充分展示作者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其四,文章的优劣不在于有多少华丽的语言,而在于作者对知识意义的把握。知识对于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说,其意义体现在弥补了人的先天不足和缺陷,体现在知识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知识是实践的智慧,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就会变成毫无内容的空架子。从本质意义上看,学报的质量精髓体现在作者文稿的学术价值,学报可以展示文稿的学术价值,但不能直接决定文稿的学术价值。文稿的学术价值对学报质量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转化为学报质量。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编辑加工:学报质量的关键
编辑是传播的主体,编辑主体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并贯穿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一系列出版工作环节中。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办好学报的关键。对编辑的把握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编辑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文化传播工作始终在党的方针、政策轨道上前进,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放在首位,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二,传播先进文化,编辑人员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理论水平及敏锐的思维能力,站在学术理论前沿,了解和掌握学术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编辑从文化传播到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到文化建构的双重超越;其三,编辑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编辑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在思维方式、观念、行为等诸方面发生了变化,认识能力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其四,编辑人员的工作对象是作者的文稿,工作内容是审读、编辑出版文稿作品,使之达到传播要求,其性质是对文稿的再创造。这些都建立在编辑对有关政策、规范、作者思想和读者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目前学报编辑队伍中已不乏高学历、高职称,或在某一学科内属高水平的学者,但作为优秀的编辑行家并不多。有的学报竞出现不知版式如何设计而照搬其他学报版式;不知标题字体、字号的使用要求,更有甚者,连字体、字号都分辨不清。其中一些书生气十足,学者昧过浓,这些人耻于编辑学的钻研,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且自命清高,只注重稿件的字斟句酌,文体的变化。高校学报的现实状况是年轻的编辑越来越多,但大多不是编辑专业毕业的或未经过编辑学的正规训练,工作中只是靠老编辑言传身教或在实际工作中慢慢积累经验。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往往片面理解编辑工作的性质,对编辑工作产生误解:其一,认为编辑无学,这种认识在高校学报的编辑中为数不少,特别在一些师专学报编辑中更加突出。有些学报竟成为一个中介机构,安排几个人,以编辑身份负责接收稿件,按类别交给专家审稿,由专家签发意见,这是一种变味的编辑。其二,轻视编辑学,注重其他学科专业。学报编辑对编辑学理论和实务知之甚少,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兴趣浓厚,对申报课题、备战考研很热衷,而对编辑学的学习则轻而视之,对编辑工作以应付差事而为之。这不仅阻碍着学报质量的提高,而且亵渎和打击了文化传播的严肃性。因此,我们每一个编辑应当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同等对待每篇文稿,不偏名家,不薄新秀,以质取文。编辑这个社会信息积存和传播的“守门人”,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对那些不适宜传播的文稿决不可无原则放行,这是保障学报质量的关键。
三、设计校对:学报质量的保证
任何形式的事物,都必然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没有内容的形式是不行的,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也是不行的,二者不可能相互脱离。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同样需要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相互统一。其创新也应该是内容和形式在统一的基础上的创新。力争用全新的理念和技术进行从里到外的包装。从内芯用纸到外观设计和包装等保证其较高的质量水准,不再停留在落后和陈旧的水平上。这种设计和包装对学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可以使学报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在结合了所载文章的实际内容,又能使其折射出新的时代精神。学报本身就应成为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视觉艺术与时代感交织协调的精美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对于学术性较强的学报来说,应当注重创造赋予时代感强烈的视觉美。就学报的整体风格而言,其精神气质、文化品位,能通过版式设计展示起来,因而版式设计一定要与学报的内容形成一个协调、和谐、统一的美学风格。也就是说,编辑工作一旦进入审美境界,将成为生活旨趣的最高满足,不但自身能够感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而且创造出来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富后感染力…。
校对既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反映学报整体质量的具体体现。大多数学报由于未设专职校对人员,一般都是由编辑兼任校对。由此,编辑在编好文稿的同时,必须掌握校对知识,熟练而正确使用校对符号,而且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的编辑对校对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是份外的工作,校对时不认真负责,敷衍了事,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有的在使用校对符号时,随心所欲,画出的符号让他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似乎给出一条谜语,让人左猜右想;还有的将线条互相交叉,也让他人产生错误的判断,张冠李戴。各种现象表明,校对工作在学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编辑对校对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的编辑学历高、职称高,却对校对符号知之甚少,在校样上调整版面,不知如何操作,标题设置不知字体、字号的运用。这些应引起学报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校对是一门严谨细致且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校对人员除了要消除排版上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必须按出版规范和要求,校正编排技术和版式施工中的问题,发现原稿编辑加工中的疏漏,同时检查正文与目次标题的文字及页码是否正确,下转上接是否吻合,文稿在格式、字体、字号上是否与编辑指令一致。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编辑在清样时要做到:改清每篇文章的常规错误,确认每篇文章的标题无误,确定中英文目次,准确校定封面、封底,统一每篇文章版式,力争做到开印前的万无一失。这是学报质量的根本保证。
【文化传播视野中的学报质量诉求的论文】相关文章:
电影文化传播论文06-05
议在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08-19
浅析文化交流与传播视野下的幼儿园双语教学08-26
浅析广告传播中的话题设置论文05-02
信息多元传播视野下的新闻再传性研究08-09
文化传播主流媒体变革的原因分析与启示论文05-15
浅议中国传统音乐与大众文化传播论文04-29
通俗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论文(通用6篇)09-2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育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