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学校布局调整对民族文化的影响论文
一、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家庭的民族归属性决定了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部分与整体关系。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对儿女的教育方式都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宗教习惯等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不仅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反过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着关键作用。少数民族家庭里的日常生产劳动、生活习惯、语言、饮食等无一不体现着民族特点。牧区蒙古族家庭里民族文化浓度远远高于城市蒙古族家庭。从小在牧区长大的孩子懂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习俗也远远比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多。然而,对牧区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后,牧区孩子也不得不到城镇读书。离开了牧区、离开了草原就等于离开了蒙古族文化的摇篮。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于不断学习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在牧区学校上学时,离家近的孩子可以每天回家,离家远一点的一周也能回一次家;但是到城里上学后他们一学期最多能回一两次家。放假回家后,父母也想让孩子好好休息或做作业,不让其干家务。这样,孩子们不仅得不到父母很好的照顾和教育,而且参与生活劳动、学习民族文化的机会减少了。劳动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在劳动中孩子们能学会思考和创造。目前,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没有一个学校肯空出时间让学生们参加真正的劳动,只有在家庭生活中才能体现出劳动的价值。牧民最忙碌的接羔和打草时期在三月和九月,这正是孩子们开学离家的时候。因此,他们无法帮家里劳动,也无法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对民族语言的影响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语言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还体现着该民族人民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蒙古族是使用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语逐渐走向成熟与规范。居住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地区的蒙古语在发音和表达上有所区别。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蒙古语具有各自的特点。其中锡林郭勒盟的蒙古语被认定为标准蒙古语。锡盟蒙古语的发音纯正,很少掺杂汉语,使用率比较高。锡盟是以纯牧业为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较浓厚的盟市。锡盟土地面积广,人口稀少,牧民的孩子不能就近入学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据了解,整个锡盟地区目前只有两所牧区小学,其他的中小学都被合并到城里。牧区孩子到城里上学很容易接受现代化信息,汉语水平大大提高,甚至日常交流都用汉语。现在,很多蒙古族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吃力的不是汉语文课,反而是他们的母语——蒙语文课。在蒙语文阅读、写作、表达、语法等方面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更可悲的是他们对此毫不在乎,认为学蒙语没什么用。这关系到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问题。应用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的语言才会得到更好的传承。牧区学生来到城市读书,减少了跟长辈用纯蒙语交流的机会,也减少了认识和了解蒙古族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生活用具的机会。因此,对于出现在蒙语文课本里的民族风俗习惯感到不理解。这也是导致他们对蒙语文课缺乏兴趣、对民族缺乏情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语言环境的改变也是蒙古族学生词汇匮乏、表达能力差的原因。蒙古语的表达方式非常丰富,长辈们通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谚语等教育孩子。尤其是与老一辈居住在一起的大家庭里,这种文化气息会更浓。虽然老一辈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他们丰厚的人生经历和从民间相传下来的诗歌、英雄史诗、谚语等,都能潜移默化地丰富孩子们的语言环境。
三、对民族心理的影响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社会风尚、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差异,各民族的心理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他们的需要、情绪、价值观、道德观乃至能力、性格、气质、兴趣都会刻上特定的民族印记。蒙古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敬畏自然规律而形成的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草原文化蕴涵着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精神,体现着开放性与包容性,是一种遵守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明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和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民族认识到自然规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草原为家,逐水草而居。在衣食住行方面,他们以皮毛为衣,以肉酪为食,以毡庐为居,以马驼为行。这种简约的生活方式释放出人的自由天性,孕育了蒙古民族坦诚豪爽、热情慷慨、勇武刚毅、乐观豁达等本真性格。而变化多端的生存环境和以畜牧为产业的特征使蒙古民族变得勇敢坚强、仁慈有爱。蒙古族的这些性格、气质、价值观等民族心理,只有在蒙古族应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下才能形成和发展。在牧区成长的孩子接触的自然环境多、社会限制少、思想自由、想象力丰富。比起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他们更勇敢、懂事、独立、民族意识强。牧区学校撤并后,有些孩子一下子难以融入新的环境,相比城镇孩子觉得自己“土气”,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会产生自卑心理。也有些牧区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在城镇上学,他们形成的民族心理与城镇孩子没有很大的差别。
四、对传统游戏的影响
陈鹤琴说:“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游戏和喜欢野外活动,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蒙古族传统游戏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游戏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娱乐和强身方面,也体现在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培养民族性格、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民族认同感等方面。蒙古族传统游戏种类多样,主要可分为:益智类(如:沙嘎、蒙古象棋、九孔等)、体育类(如:“男儿三艺”——摔跤、骑马、射箭等)、语言类(猜谜语、绕口令等)、歌舞类(顶碗舞、筷子舞、挤奶舞等)。主要取材于大自然动、植物的蒙古族传统游戏不仅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快乐,也会激发他们的智慧、勇气、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在牧区长大的孩子对传统游戏并不陌生,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玩沙嘎、摔跤、骑马、射箭、滑冰车等传统游戏。在户外无拘无束的环境里自由地玩耍,孩子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很多传统游戏到了城镇狭窄的空间里无法施展,学校也会考虑安全问题去阻止学生们进行过多的户外运动。因此,民间传统游戏逐渐被现代化电子游戏代替。目前,有些城镇蒙古族学校开始注重民族文化教育,将蒙古族传统文化引进学校教育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建筑设施凸显蒙古族特色,开设摔跤、射箭兴趣小组,民族用品展示等。但那些以教学为目的的游戏课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欲望。
近几年,出于多方面考虑,有些地方恢复或重建了牧区幼儿园和小学。这不仅给牧民孩子带来就近入学的便利,还有利于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对于很多已经撤并学校的地区来说,仅仅靠学校有限的民族文化教育是不能有效地传承蒙古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因此,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积极配合才能既让孩子接受到现代科学知识,又不失民族的文化精髓。
【牧区学校布局调整对民族文化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民族文化对服饰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01-11
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探析论文提纲03-27
中国鼓的民族文化内涵论文05-18
民族文化与广告设计论文02-15
女性形象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论文03-15
赏读经典古诗弘扬民族文化的论文05-23
雾霾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及有效对策论文03-1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