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非对称性研究论文
1概念的界定
1.1体育文化的界定
“体育文化”最早主要是“作为文化视角的体育”的概念而为学术界使用。广义的体育文化是指由思想和行为构成的,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以健康和娱乐为目的的社会现象与文化样式。通常就是将体育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综合运用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体育的思想、观念、制度、历史及其他相关问题。由此可见,学术界所说的“体育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宏观视野下的体育概念。
1.2高校体育文化的界定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内,呈现出的一种以大学生为主体,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师生在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一种文化氛围。
1.3非对称性的界定
非对称性泛指是一种不平衡、不均等、不相符、不对称。多数用于战争、经济、医疗、信息等方面的研究。
2现状与分析
2.1文化底蕴之非对称性
文化底蕴是指拥有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多少,文化沉淀的厚薄。中国的高校都存在着本校特色的文化气息和氛围,这些文化气息和氛围引导整个校园文化发展的主流,同样正是因为这些文化气息和氛围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底蕴的差异性,即非对称性。高校文化是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而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中与体育相关联的活动,是凸显高校文化的主要平台和窗口,是不断扩大校园活力的源泉,是推进大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阵地。
2.2地域环境之非对称性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从地域角度而言,存在着非对称性因素。一方面北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深厚的地域文化将长期存在,无论南方未来如何发展,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存在较大的非对称性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同时还包括宗教信仰差异,都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2.3学校层次之非对称性
目前的高校层次很多,有“985”、“211”、“一本、二本、三本”、独立学院等,使得高校在国人心目当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一些老牌的、颇具知名度的高校的文化底蕴自然很高,而一般省级的高校也有自己的文化风格,相比之下一些地方院校的文化氛围就会淡薄,而一些新建的、合并的高校,还没有拥有自己的文化,或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同样受到学校层次非对称性因素的影响。
2.4学生认知之非对称性
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教育由20世纪末期的精英型向着现代普及型发展,因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不如以往。大学生的类型从单一型变成多元化型,自然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必然存在非对称性特点。现阶段的城市都有所谓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等等,很显然大学生也会有同样的认知行为差异,对于体育的认识与了解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对于体育文化更是很少涉及。当然在现在的大学生当中不乏体育积极分子,对体育运动有着非常好的参与度,但是这部分大学生所占总数的比例不大,对目前的现状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
2.5管理理念之非对称性
管理理念是一种制定政策导向的思维方式,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对待体育文化的态度决定了其发展的程度。在当前高校所承担的教学、科研等任务中,体育文化的位置明显后滞,达不到与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地位。加上体育专业教师对于大学生体育课程的认识同样存在不同,也构成管理理念的非对称性。高校把举行非常有限的体育活动当做体育文化建设的仍然不在少数,这就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非对称性因素。高校体育文化在管理者制定的框架内运转,使得体育的功能价值无法真正去体现。
2.6经济程度之非对称性
当下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水平高低直接决定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各个层次之间的高校所获得的经费必定不同,自然在投入学校体育发展方面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是一种非对称性。很多的高校在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师资、体育实施等方面积极加大投入,如:修建田径场,新建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等,但是并不是全免费对大学生开放,而且有的高校为了减少开支,避免体育场馆的修缮,基本上不免费对学生开放。
3结论与建议
3.1丰富体育文化内涵特征
体育文化底蕴的差距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但是要正视这种差距,找到缩减这种差距的办法。要认真细致地系统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挖掘体育文化的发展潜力,经常性地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和体育娱乐活动,尽可能从广度和深度去创造性地丰富体育及体育文化的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化底蕴之间差异。
3.2缩减地域环境文化差异
地域环境以及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应该认识到各地各民族优秀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伟大的瑰宝。高校近些年来大学生的生源地在不断扩大,几乎都遍及所有省份。高校要积极主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举办中华文化博览会、民族文化艺术节、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把各地高校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差异减少到最小值,并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3.3构建完善体育文化体制
学校层次差别是存在的,在中国的每所高校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即文化底蕴,没有文化气息的高校在现有阶段很难生存。既然有文化,就要去发现和挖掘,有的高校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对于一些新建的、合并的高校,也要去发现、挖掘、糅合已有的校园文化。高校体育文化记忆是对高校体育发展历史的回顾、继承和发扬,是对光荣传统的认识、评价和展望。
3.4构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
学生对于体育及体育文化认知存在差异性,大学生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健康的体魄是目前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大学是青年学生在进入社会服务之前最后一个学校教育阶段,大学体育就是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最好时期,让大学生拥有健康体质,提高未来的工作质量,有充足的精力去生活,去为社会创造财富。高校要审时度势,建立大学生体育服务中心和服务体系,让大学生能平等、自由享有体育权利,为进一步改善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认知,直接参与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技能,从而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3.5提高体育文化开放水平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安于现状,没有主动去探索改变,无法与新的文化理念糅合、接轨。体育是既看得见、也摸的着具体存在的。而体育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显得更加抽象。因此体育文化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显然在管理模式上要创新理念,不能拘于一格。高校一定要制定体育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体育文化的开放水平,建立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制度,切实抓好校内外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并以此作为平台扩大开放程度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3.6加大体育文化转型功能
高校拥有着极大的体育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高校有体育场馆和设施,有着数以万计的大学生,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最大的财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资源的重要性,借用高校在当地的影响力,合理利用校内体育资源与校外体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如建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培训中心等,或者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派出到社会上进行体育专业指导,也能获得社会经济效应。诸如,建立校内外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俱乐部,采用会员制度,改善并缓解经费来源紧张的状况,走出一条特色体育文化之路。
4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具有极其深刻而具体的内涵,文化强国建设关键在于搞好内涵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任重道远,但是又是势在必行。要紧紧抓住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大好时机,把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作为未来中国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让大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到体育活动,重新认识体育、直接参与体育,并能成功构建终身体育思想。虽然目前存在着很多非对称性因素,但只要高校的管理层、体育主管部门、体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所有的非对称性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有的高校必定都能建成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
作者:刘宁凌 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非对称性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生态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联性研究论文03-15
高校体育文化课程体系研究论文03-15
班级体育文化的研究论文11-22
高校体育教育研究论文3篇03-15
高校体育能力本位教育研究论文02-20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研究论文02-17
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论文03-13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思路研究论文02-18
研究茶文化旅游与体育旅游的联系论文03-27
工业发展研究论文12-0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