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创新背景下的学生工作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新学生工作
论文摘要:本文从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创新背景下的学生工作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校园文化的内涵,旨在使读者对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第二部分析当前校园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此证明推进校园文化创新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问题解决的对策,主要论述如何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和持久的因素非文化莫属,任何人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并且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它的熏陶。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意向、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生活心态和生存意识。高校文化作为文化的亚系统,一种亚文化现象,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是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学生作为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群体,乐于接受新事物,富于批判精神,社会文化与变革的矛盾往往集中在他们身上。这给他们的思想行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又是与他们的知识经验和阅历不甚协调的,学生的思想行为常常表现为波动不定状态。因此,如何顺应改革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如何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是高校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精神核心,具有强烈的社会服务和引导功能。而高校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汇集着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和辐射地,在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有别于社会整体文化和其他文化现象的组织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向人们揭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性亚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大系统来说,既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个性。当前,对于什么是高校的校园文化,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颇。校园文化往往被误认为就是高校内部开展的各类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校园文艺活动和形式的简单放大,而对其深层的意识形态缺乏应有的认识深度,没有把它提升到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高度上来加以足够的重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有清楚的理解。从文化概念上来说,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的过程。它反映在高校校园中主要是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文化现象等。[1]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群体所特有的“文化标签”,是社会文化中较有影响、生命力旺盛、前卫意识较浓厚的一种亚文化。它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主要特征、以第二课堂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热潮逐步兴起以来,人们就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认识形成共识,各高校大都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又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总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校园文化在貌似轰轰烈烈的表面下渐渐显露出偏离其价值意义的真实面貌。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2、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高校从理论上普遍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很多学校已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着知行脱节问题。表现在:
(1)领导不力。一般来说,各学校都设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但活动开展不多,工作很被动;
(2)队伍不齐。教师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很好调动起来,管理队伍、学生骨干队伍没有很好组织起来,工作协调性差,一些建设者和管理者素质偏低;
(3)投入不足。“重活动、轻建设”,对于很多高校来说,虽然校园建设的力度在加强,但与科研、教学等方面的投入相比还远远不够,由于资金紧张,基础设施、文化场所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求。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高校自身的干扰,任何一所高校如果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就等于放弃了最基本的育人阵地,就难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要合理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首先必须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其次要积极探索,逐步找到一条校园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途径。
3、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际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高校还普遍存在。
三、问题解决之对策
1、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作用。
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社团活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总是以活动内容的新颖、活动形式的新奇吸引着大学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的成长中的独特作用越来越明显。学生社团活动不仅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作用。[3]
(1)学生社团要有明确的宗旨。不论是文娱性社团还是学术性社团,在建社之初一定要提出明确的宗旨,在活动中围绕本社团的宗旨开展活动。
总的来说,学生社团总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合思想教育、改革与成才教育开展活动;
②结合社会实践开展活动;
③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活动;
④结合志趣爱好开展活动。
(2)活动形式要生动,不拘一格。各类社团一定要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本学社的特点开展活动。可以是讲座、沙龙、演讲、辩论、社会调查、义务咨询、友谊比赛、以书会友、参观、图片展览、学者访谈、知识竞赛、化妆演讲等。活动形式可以自己创设,但绝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为同学成才提供条件。
(3)社团活动要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专业学术性社团越来越成为社团的主流,它们往往由某一个系或某几个相关系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进行学术活动,这就要求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利用社团组织把课堂上解决不了、消化不了的东西在课下解决。但是要注意,绝对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耽误了正常的上课,处理好社团和课堂的关系。
(4)活动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把握住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时代脉搏。社团活动要找准同学和时代的结合点,例如北大的爱心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们提出了一个需要全体大学生回答的问题,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需要不需要付出爱心。最后,要争取指导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社员的热情是活动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老师的指导保证了活动的方向和成效,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青年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是高科技时代和现代化建设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方面取得了一批批丰硕成果,有的还在应用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展现了青年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潜能和这项活动广阔的发展前景。积极组织和倡导青年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创造教育,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造意识,使其掌握创造的理论和方法,为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辟多种途径,加强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沸腾的生产实际中去开展科技发明创造。现代的青年学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了解社会便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校外科技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走出了校园,了解了社会,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如争取学校领导、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为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办点实事,拨发专用经费,提供场所,联系指导教师,建立学生专用实验基地等。学校应对支持帮助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鼓励,设立学生科研基金及专项学生科技创造发明奖学金,同时在毕业分配、推荐研究生等方面对确有科技学术成果的学生优先考虑等。
(4)把学术科技活动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青年学生的科技活动,最好的途径是把这种活动纳入教学过程中,使它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将科研的目标、方向和手段等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科研过程教学化。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的各项目标,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的目标。
(5)发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学术科技活动与课余生活相结合,可以丰富青年学生的生活内容,使其加强自我教育。学生可以自己去选课题,到工厂、企业、农村等去调查研究,自己想办法多方面收集资料,采购各种元器件,自己动手写论文,自己动手搞制作。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增强自我创造、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既能促进自身的学习,又能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
(6)表彰宣传,扩大影响。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在学生中典型引路的作用,进行大力鼓动与宣传,来影响更多的同学。增强其科研信心和意识,对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同学进行表彰,利用印发材料、广播板报等多种方式宣传其事迹,扩大学术科技活动的影响面,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3、充分发挥学生在文艺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有机的整体,作为这个整体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艺体育活动,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有时会成为校园文化的重头戏。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最有活力、最富创新意识的“两朵鲜花”。这是与校园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色相一致的,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群体具有年轻、蓬勃、有朝气、富于幻想、富有活力的特点。因此,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载体的文艺体育活动就以其特有的观赏性、挑战性、普及性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我们在搞文艺活动时,必须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搞好三个结合。
一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文艺活动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创造性上,如上面所说,只有不断开拓思路,更新观念,才能使校园文化保持活力。但是,一味地求奇求新,又往往会造成文艺活动方向迷乱,缺乏整体的脉络,而以往的传统“优势项目”又确实有许多精华可汲取,因此,在开展文艺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好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二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文艺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阵地是在课外,这就要占去同学的很多时间,因此,协调好课内课外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文艺与其他形式的活动的结合。任何一种文艺活动都不是纯粹的、单一的。有效地把几种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出共性,突出个性,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所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文化氛围,因地制宜地开展文艺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是逐步提高的原则。文艺活动要想在广大学生中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必须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又能够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和鉴赏能力。因此,如何在开展文艺活动的同时,把文艺活动的层次逐步提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是勤俭节约的原则。办一切事情都应该勤俭节约。学校投入到文艺活动上的物力、财力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文艺活动的时候,能够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地展开工作。
青年学生富有青春的活力,爱动是他们的基本特征,但是,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使得一些学生陷入学习和体育锻炼矛盾的误区。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年轻根本用不着锻炼,身体也决不会出问题,也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上好体育课就行了,课外体育活动太耽误时间。殊不知,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校园文化活动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
鉴于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搞好教学,所以,课外体育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和特长,坚持小型多样、灵活分散、以校内为主和生动活泼、讲求时效、持之以恒的原则。
当然,正如我们所知,事物是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中一样,在学生工作中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也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相伴相随,相衍相生。而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更要具有高远的目光、与时俱进的心态,不墨守成规,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对产生的问题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论校园文化的多维系统结构[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3):8—11、
[2]王大燕、试论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2):11—13、
[3]朱军,谢芳、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4):61—64、
【校园文化创新背景下的学生工作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