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改革
在全新的时代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各大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打造出“金牌”专业,“野心”也变得越来越大,引入了许多新的课程,意在增大学生的知识层面。
1了解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艺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全能型设计人才的前期教育,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设计人员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更是形成基本素质、培养艺术修养的关键。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素描写实、色彩调配、创新思维、形态写生、点线面的基本运用等等。设置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目标有三大步:
第一,掌握基本理论。通过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加深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造型语言能力和创意能力等。
第二,训练基本素质。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基本素质,也就是艺术修养。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着创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基本素质的训练与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充沛的情感表达力都是在这个基础阶段培养出来的。
第三,培养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技能不同于技巧,技巧是技能的升华,是基本技能运用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只有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设计人员才能运用不同的技巧进行艺术创造。
2掌握目前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时代。科技、知识发展迅速,企业合作与发展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各个行业的竞争也愈发地激烈了。在全新的时代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当前的教育模式出现了与时代不相符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盲目加课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各大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打造出“金牌”专业,“野心”也变得越来越大,引入了许多新的课程,意在增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殊不知,这样盲目加课的做法,不仅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还给学生增大了压力,产生混乱感。
第二,部分教师专业水平差,学生难以掌握知识。艺术设计基础与语文数学的基础知识不同的是,艺术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目,它的很多理论都晦涩难懂,并且不符合逻辑,常用情绪化的方式表述概念,按照常人的思维很难理解透彻,例如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理论、梵高的绘图理论等,本身这些内容学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但是由于老师的专业水平不高,理解层面不深,无法帮助学生们从多方面理解和运用这些内容,学生的知识体系模糊不完整,整体的学习水平也不高。
3探究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目前,许多学校打着“教育改革”的旗号,最终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为他们忽视了基础课程的改革,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对培养优秀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于基础课程的改革,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
第一,提高对于基础课程的重视度,培养学生勤奋的学习态度。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艺术设计也是一样,它是一项技艺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失责。同时,要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目前的学生大部分为90后,他们物质条件优越,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从而也滋生了他们懒惰、虚荣的心理,教师们要告诉学生,要想让自己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必须摆脱浮躁虚荣的心态,抛去繁荣世界的诱惑,勤加练习才可以。
第二,规划课程遵守设置原则,形成开放式教育系统。我们要本着“适应、实用、结构、综合、发展”的原则进行基础课程的设置,我们既要保证所涉及知识层面的广泛度,又要注重基本知识的全面掌握,所以我们要调整课程节奏,把握课堂时间,做到收放自如,同时要掌握好不同课程间的衔接性,把所有的知识串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灵活的教育模式,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一种连贯性,也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我们不能再采取之前传统单一的灌输模式,而是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鼓励每一位学生的想法,采用多媒体、趣味游戏、小型辩论会等方式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刺激学生的热情和创意。基础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从而正确地、全面地理解艺术的本源和价值。
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要加大基础内容的学习力度,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基础学习阶段开始逐步培养一个优秀设计人员该有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切不可盲目追求课堂新意而扭曲了课堂的本质,使课堂教育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2]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
[3]吴寒.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工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
[4]夏艳萍.甘肃省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