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使用看农民工的社会文化心态

时间:2022-11-15 14:11:29 文化艺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流行语使用看农民工的社会文化心态

  网络是新生代农民工了解流行语的首要途径,网友是他们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对象,网络聊天是使用流行语最多的场合,那么,从流行语使用中怎么看农民工的社会文化发展呢?

流行语使用看农民工的社会文化心态

  【摘要】流行语是城市语言生活的“晴雨表”。与一般词语相比,流行语含有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调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流行语的使用状况,可以间接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对流行语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文化心态的接纳与自我取向。

  【关键词】流行语;农民工

  本文的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城北农民工聚居地——拱墅区祥符街道花园岗小区为调查点,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和对流行语的主观态度,共调查新生代农民工200人,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为了对比需要,还选取了44位杭州本地居民进行调查,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为95.5%。调查数据的统计中,多选题各项选用人数相加可能超过调查样本总人数。

  一、新生代农民工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一)对流行语的知晓度

  我们选取了二十个流行语问调查对象是否了解。这二十个流行语是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北京语言大学等2012年底联合公布的2012年度流行语。数据见表1。二十个流行语按来源和意义可分成八大类:(1)国内时政类:十八大、美丽中国、;(2)国际时政类:叙利亚危机、伦敦奥运、大选年;(3)娱乐休闲类:中国好声音、江南style、舌尖上的中国、最炫民族风;(4)生活口语类:元芳,你怎么看、你幸福吗、躺着也中枪、给跪了;(5)财经类:实体经济;(6)教育文化类:正能量、高富帅/白富美、学雷锋。

  分类统计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和杭州居民对流行语的知晓度同中有异。相同的是,对娱乐休闲类流行语的知晓度都最高,对财经类/国际时政类流行语的知晓度都最低;不同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娱乐休闲和游戏类流行语了解很多,对国内外时政类流行语所知甚少,而杭州居民对不同类型流行语的知晓度差异不太明显。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兴趣点和关注点集中在娱乐休闲,而杭州居民则相对广泛得多。

  (二)流行语的获知途径

  数据显示,对两类调查对象来说,网络均居于了解流行语途径的首位。所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全部接触过网络,年龄越小,上网频率越高。和杭州居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流行语的获知途径方面有如下特点:(1)通过报刊图书渠道获知流行语的比例低于杭州市民,阅读量较少。缺乏阅读材料不是主要原因。

  调查中我们问一位张姓的江苏籍调查对象:“杭州有很多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你知道吗?”他告诉我们:“知道啊。好是好,不过哪有那闲工夫啊,上班回家,躺在床上看手机最舒服!”(2)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人际交往获知流行语的比例低于杭州市民,交际圈较窄。人际交往是本地居民了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辅助渠道,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促进作用却不大明显。样本的背景信息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在家庭和同乡圈子内交往,人际关系仍局限在乡村社会相对封闭固定的血缘和地缘交际圈内,通过业缘和其他渠道与城市社会打交道的机会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通过身边人获知流行语的机会。

  (三)流行语的使用频率

  调查显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使用过流行语,其中,经常使用者占25%,偶尔使用者占55.4%,从来不用的人占19.6%,偶尔使用和从来不用的合计达75%!这表明,相当一部分人对流行语的知识仅停留在知晓层面,流行语并没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实际语言行为中。相比而言,杭州居民经常使用流行语的比例为57.1%,偶尔使用者为33.3%,从来不用的为9.5%,流行语进入城市本地居民语言行为的比例大大高于新生代农民工。

  (四)流行语的使用对象

  根据流行语使用对象的统计,新生代农民工经常使用流行语的对象主要是感情亲密、年龄相仿、语言和经历接近的群体,如朋友、网友、同学等,他们与自己周遭文化和地位相应的交际对象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身份认同和语言沟通;而在与客户、公共场所的陌生人和家人交谈时,流行语的使用空间则很小。

  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语言运用中的特征:(1)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后,他们已逐渐习得了城市中通行的与工作对象和陌生人交际保持一定距离的基本礼仪;(2)在家庭内部,他们普遍尊重父母的权威地位,不敢拿流行语跟长辈开玩笑,也通常不对孩子说流行语,有的甚至禁止孩子说流行语,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说这样的话不好,这与杭州居民流行语的使用对象情况基本一致。

  (五)流行语的使用场合

  从使用场合的指标数据统计来看,网络聊天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场合,这与获知流行语途径的结论是一致的。他们喜欢呆在网络世界中结交朋友,在虚拟的世界中,他们可以隐藏起自己的真实身份,扮演都市人较多地用城市的流行语言与人交流。

  与网络聊天相比,日常交谈中经常使用流行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所以,流行语对增进日常人际交往作用并不明显。对杭州居民来说,网络聊天同样是流行语使用最多的场合,但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本地居民在日常交谈中使用流行语的比例也很高。这表明,城市社区的本地居民对网络并无过强的依赖性,他们在真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中自由出入,流行语对他们增进线上线下的人际交往都有所裨益。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流行语的主观态度

  (一)使用流行语的原因

  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使用流行语三大主要原因是受周围人影响、说得痛快和好玩有趣,只有极少数人表示是由于融入城市或工作需要才使用流行语。首要原因“受周围人影响”看似外因,实质是农民工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流露的是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不为人知的被认同被接纳的期待感。他们大多未意识到掌握语言,加强言语交际能力与其融入城市和职业发展之间的潜在关系。对杭州居民来说,“好玩有趣”是使用流行语的主因,“说得痛快”和“受周围人影响”并列为第二主要的原因。

  (二)使用流行语的自我期望值

  问卷中设置了两个相关问题:“(1)您希望自己对流行语的使用达到什么程度?”(2)当您听到某个流行语而不知道其含义时,您会怎么办?问题(1),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认为“知道几个就行”,少数人想要“紧跟潮流”,还有一部分人对自己“没有要求”。

  杭州居民中,希望自己能“紧跟潮流”的居多数,少数选择“知道几个就行”或“没要求”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问题(2),跟杭州居民比,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流行语使用的期望值不高,他们虽然身在城市,但是对都市流行文化、事件及其载体尚缺乏强烈的了解意愿,学习意识也不太强烈,其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他们对与异质群体交流意愿意识的单薄。

  (三)打工前后使用流行语的变化

  问卷中的问题是:您觉得自己来杭州工作前后对流行语的了解和使用有变化吗?提供三个选项供选择(杭州居民无需做此题,故没有杭州居民的对比数据)。统计表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判定他们来杭州工作后,流行语库扩容了,其中62%的人认为自己知道了更多的流行语,21.7%的人表示不但熟悉流行语,已经跟城市人一样常常使用流行语了,只有16.3%的人认为自己的流行语库没有任何变化。可见,打工行为对扩充语库大有裨益。

  三、从流行语的使用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文化心态

  在微观层面上,新生代农民工使用流行语的情况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所在,他们对流行语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一群体在面临环境变迁和自我选择时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心态。通过此次流行语使用的调查,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上具有以下特征:

  (一)缺乏广泛的世界关怀、社会关怀和对国家发展的期待

  在当年度的二十个流行语中,有三个与2012年某种意义上可谓最重大的国际形势有关的词:“叙利亚危机、伦敦奥运、大选年”,有四个涉及中国2012年社会热点与重要事件:“十八大、美丽中国、、神九”,新生代农民工对这两类流行语所知甚少。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意识上缺乏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和普遍的社会关怀感,对国家发展与社会热点的感受不太强烈,政治参与热情不高,社会参与度低。在隐含的层面上,这些选择意味着,这个群体跟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虽然年轻很多,但还未脱离农民固有的狭隘视线,视野所及仅限于个体自身,由此也可推断出他们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期待甚少。

  (二)注重生活娱乐需求和个体情绪的宣泄

  年度二十个流行语中有九个与生活娱乐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分别是:“中国好声音、江南style、最炫民族风、舌尖上的中国、高富帅/白富美、逆袭、元芳,你怎么看、躺着也中枪、给跪了”等,新生代农民工对这类词知晓度最高。这表明,他们的文化心理空间的主体是生活娱乐需求,在消费娱乐需求的过程中,个体的苦闷心态和不满情绪通过大量网络流行语得到宣泄等诙谐调侃的流行语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疏导负面情绪。

  (三)迷恋网络世界,与都市真实生活隐性隔离

  据调查,网络是新生代农民工了解流行语的首要途径,网友是他们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对象,网络聊天是使用流行语最多的场合……这些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迷恋网络,已经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起比现实社会更强大的人际脉络和生活空间。网络使他们得以改变第一代农民工几乎全封闭性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过分依赖网络也意味着他们与社会面对面真实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他们虽然身在都市,但是被网络与都市的真实生活隐性隔离了。

  (四)缺乏对更高文化层次的追求本次年度流行语中有两个与科技财经相关的专业化词汇:“神九、实体经济”,新生代农民工对此的知晓度最低.这表明,在社会科技化专业化程度加深的当下,跟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文化水平并没有大幅度的显著提升,他们同样缺乏对专业科学知识的渴求。而且,他们对自身流行语使用的期望值不高,表明他们在语言的使用上没有主动意识,其隐含的实质是缺乏对更高文化层次的追求。

  (五)广泛的从众聚合心理

  一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使用流行语是由于周围人的影响,这表明他们具有比较广泛的从众聚合心理。城市乡村之间的游离和对自身角色的不确定,使得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寻求与自己有相似身份定位与心理特征的同质人群,与其达到相对默契,这是他们使用流行语时产生从众聚合心理的深层次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表明他们仍未意识到语言作为文化资本在其城市融入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的潜在的作用。

【流行语使用看农民工的社会文化心态】相关文章:

从社会文化角度谈茶乡生态旅游构建08-03

农民工家庭的土地养老问题08-07

农民工城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提纲08-23

三河项目农民工管理方式研究08-06

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问题探析论文04-15

关于高校后勤经费使用与管理问题探讨05-10

谈网络环境下搜索引擎的使用08-06

高校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05-29

试论数字图书馆使用制度的完善研究08-26

混凝土外加剂使用中的问题探讨工学论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