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康复医学》的论文(精选7篇)
康复医学是一个促进残疾人和病人,人的康复医学学科更具体地说,康复医学是恢复功能的预防中的应用目的、诊断、评价、处理,一个医学训练和治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康复医学》的论文(精选7篇),欢迎来参考!
《康复医学》的论文 篇1
摘要:
康复医学被称为“第三药”(临床医学是第一药,预防医学是第二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预防、医疗和康复已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身体。康复医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近百年来,现代康复医学蓬勃发展。它的发展是人类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关键词:
康复医学、脑卒中、小儿脑瘫、康复治疗、器械训练
1.学科起源和认识:
起源: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体育疗法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认识:康复医学是医学一个新分支的学科,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包括电、光、热、声、机械设备和主动活动)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包括疼痛),研究使病、伤、残者。
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社会。康复医学是由理疗学,物理医学逐渐发展形成一门新学科。
康复医学主要面向慢性病人及伤残者,强调功能上的康复,而且是强调体功能康复,使患者不但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康复。它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而且还要尽量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素质,重返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2.康复案例:
2.1.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随着医学水平的迅速提高,中风抢救成功率也随之提高,从而降低了病死率,但脑卒中的残疾率却有所增加,因此,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训练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独立、心理应对,有利于对社会的再适应,防止继续残疾,并利用残留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1)肢体被动运动:主要是为了预防关节活动受限,另外可能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强感觉输入的作用。先从健侧开始,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患侧。一般按从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动作要轻柔缓慢。重点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两次,以后每天做3遍。患者意识清醒后尽早开始做自助被动运动。
2)体位变换:主要时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另外,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1至2h变换体位一次。体位变换包括被动、主动向健侧和患侧反射,主动、被动向健侧和患侧横向移动。
3)神经促进技术:可酌情选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的技术、Rood技术和PNF技术中的一些方法以诱发粗大运动、抑制异常运动。
4)功能性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疗法:对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形成都有一定的康复治疗效果,可酌情应用。
5)床到轮椅(或椅)转移和站立训练均可酌情进行。
6)言语治疗:有言语障碍者应进行评估和治疗。
7)心理治疗:由于发病后时间较短,一般一时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常有否认、拒绝、恐惧、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障碍。首先评定患者现在的心理障碍,再根据病员心理障碍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可加用适当药物配合治疗等。
2.2.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种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疾患。其主要危险因素先后以胎儿发育迟缓、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等为主。由于小儿的大脑在不断地成熟和分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如能对脑性瘫痪的儿童进行早期康复,即争取在出生后6—9个月的阶段内采取康复治疗措施,不仅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并且可以防止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等合并症,从而降低致残率。
1)药物治疗:目的是改变患儿的生理异常,促进脑发育,减轻残疾程度,改善功能或预防残疾发生,一般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2)物理疗法:可配合采用水疗(水中运动疗法)、电疗、生物反馈疗法等。
3)中医疗法:中医、针灸对脑瘫的康复具有一定的疗效,应充分发掘并利用。
4)手术疗法:通过改善患儿的解剖异常来消除其功能障碍。
5)康复护理:为巩固患儿的'治疗和训练效果、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脱穿衣裤鞋袜、刷牙洗漱、独自进食、大小便处理)、防止并发症等。
6)运动疗法: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是神经发育学的治疗,常用英国Bobath方法以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纠正异常姿势,提高其身体移动的能力。
7)作业疗法:常使用功能性作业疗法和儿童作业疗法,目的是改善患儿上肢的活动能力和手部运动的灵巧性等,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8)语言治疗:对语言发育迟滞和有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患儿进行语言训练,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
9)矫形器等辅助器具的应用:采用特殊装置或人工方法帮助患儿改善肢体功能或替代已受损的功能。
10)文体疗法:根据小儿活泼好嬉戏的特性,通过游戏、体育比赛等形式调动患儿的情绪和主动性来提高其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以促进患儿全身心的功能改善。
11)音乐疗法:利用音乐对患儿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来训练和矫正患儿的生理缺陷,缓解和调节患儿的情绪,改善患儿的精神生活。
3.感受和建议:
经过上半年的短暂研究,我意识到,疾病的康复不仅需要良好的临床治疗,康复训练后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疾病的后遗症更是如此。临床医生在掌握临床治疗方法的同时,也应熟悉康复医学知识,为患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上半年的学习一直很开心,但因为时间少了一点,学不完相关内容的系统,只是略读了一下内容,带着一些遗憾,就这些感觉的基础上。
建议我们以后可以多补充一点时间,我们可以以具体操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模仿康复治疗的相关方法,说明注意事项。那会更形象更容易记住。
《康复医学》的论文 篇2
【摘要】
脑瘫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伴发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痈等并发障碍。针灸一直是治疗小儿脑瘫的主要方法之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西医颅部解剖及神经学为用,通过头部特定的穴位和适量的刺激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血气的作用,可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
脑瘫、针刺、中医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以下简称脑瘫或CP)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CP的发病率世界各地报告不一,据文献报道,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0.18%一1.4%。
祖国传统医学没有脑瘫的名称,但历代对相当于本病的“五迟”、“五软”、“五硬”等有关描述记载却不少。早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便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的记载。《小儿药证直诀·行迟齿迟》中也有“长大不行,行则脚细,齿久不生,生则不固”,以及“发久不生,生则不黑”,行迟、齿迟、发迟等证候,并未明确提出“五迟”。直至《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方将古代分述的各类迟证,归纳在一起,并冠以“五迟”名称。至宋代以后《婴童百问·五软”又提出五软名称,如云:“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在《古今医统·五软五硬”中又提到了五硬,“五硬证,头硬不能俯视,气奎胸隔,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日五硬。”
祖国医学认为脑瘫的病因不外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先天因素:父母精血不足、孕母患病、胎气受损等可导致患儿精髓不足、筋骨痪弱而发病。如《幼幼集成·胎病论”载:“胎怯者···非育于父母之暮年,即生于产多之孕妇”。
《活幼心书·明本论·五软》日:“或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年事已迈,而后见子”。《活幼心书·明本论·五软》云:“有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而孕者……爱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充,筋骨痪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后天因素:幼儿护养失宜,饮食不调,外感六淫,内生痰饮、癖血等,加之后天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为邪气所犯而发病。脑瘫发生的病因多端,这些因素皆可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瘫痪症状。虽临床表现不一,但其病机主要责之为筋脉肌肉失养、阴阳失调、痰癖交阻等几个方面。这些病机不是割裂、孤立的,它们同时可存在,或相互影响,或相互转化。
1针灸对脑瘫的治疗
1.处方选穴
(1)头针为主:“靳三针疗法”,是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在40余年的亲自临床实践基础上,集历代针灸名家的临床经验之精华,总结现代国内外临床针灸经验之最新研究成果,其头穴主取头四项,即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颖三针:耳尖直上2寸及该穴前后各1寸;脑三针:脑户及左右脑空;智三针:神庭穴及左右本神穴。于海波等仁78应用靳三针为主,头部取四神针、颗三针、脑三针醒脑开窍、健脑益智。王琴玉等对43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及靳三针疗法,进行头针留针l h与30min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观察,以GMFM为评测方法,结果表明治疗后两个针刺组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组间比较头针留针l h组对跪爬、坐、站几个运动功能区的改善优于留针30min组。
张全明等将98例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76例)和对照组(22例)进行临床观察,针刺组取四神针、颖三针、脑三针、智三针、舌三针、风池、哑门为主;对照组口服脑复新0.1~0.29,Y一氨酪酸0.25一0.29,每日3次;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2mL,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4个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86.8%,对照组总有效率59.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汤氏头针,由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老中医汤颂延创立,与其他头针取穴不同的头针体系。汤氏头针将人的头部意象为一个整体,以百会为界,将头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为仰式人体,后半部为伏式人体,其上、下肢随身自由垂下。取穴:上焦区、中焦区、下焦区、腰骸区、上肢阴阳区、下肢阴阳区等。头针标准化方案,历橘华采用了头针的标准化方案,选顶中线、顶旁一线、顶颖前斜线、额中线。
(2)体针:督脉为主:张虹叫主取百会、风府、大椎、身柱、脊中、腰阳关、风池。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督脉,可振奋一身之阳,促进生长发育;督脉络肾入脑,刺督脉可补髓益脑,改善患者智力;另外,督脉行贯头、颈背、腰骸,为人体之柱,刺之可强筋壮骨,纠正运动异常。夹脊穴为主:张小莉等主取夹脊穴、十七椎、长强穴治疗小)乙脑瘫,认为夹脊穴途径长,路经肌肉多,深浅层方向均有,每穴相伴发出脊神经支亦多,主治范围广泛;其它:邱泽亮体针选取颈项部的风池、风府、大椎、肩井;腰臀部的肝俞、肾俞、秩边、环跳、殷门为主穴,配合四肢部的阳经穴位4一10个,滋其精髓、濡其筋脉。
2.其它方法
其它方法如
(1)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发挥了经穴刺激与药物双重作用。药物常选用脑活素、胞二磷胆碱或维生素B12,取穴与常规穴相同。
(2)推拿方法:
推拿按摩直按刺激肌肉和神经组织,恢复肌组织弹性、改善骨和关节的活动性和稳定性,降低肌组织张力,恢复肌力平衡,按摩疗法改善经络功能活动,调节卫气营血,驱邪扶正,防止肌体畸形出现。此外,尚有灸法、耳针、三棱针、皮肤针、穴位埋线以及多种方法结合等。主取头针四项及手三针、手智针、八邪。头针四项包括脑三针、颖三针、智三针、四神针,是靳瑞教授在研究针灸治疗脑病20余年的基础上所创的一组特定取穴方法,主要治疗脑瘫、中风、自闭、多动等脑源性疾病。头针四项的基本原理在于疏通经络、醒脑开窍、补益肝肾、振奋督阳。《内经》言:“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气在头者,止之于脑”,视头部为灵机出入之要道,故在针灸治疗脑瘫时,
必取头针四项再辅以辨证配穴,充分体现规范化治疗与个体性治疗的结合,目的是将机体内一切修复的、代偿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促进脑瘫儿的脑功能康复。“四神针”位于巅顶,属督脉和足太阳膀肌经所过区域,有经络入脑,刺之可以调整脑腑经气,治疗大脑病变所致的精神、神志疾病;“智三针”位于前额,额叶与智能及情感有关,故针之能治疗神志、智力方面疾患;“脑三针”位于小脑部位,对参与协调躯体的平衡机能及技巧性随意动作有影响;“颗三针”位于颗部,相当于大脑颗叶,与感受性语言及记忆机能有关,针刺该部对肢体运动障碍有明显疗效。
“手三针”为治疗上肢运动障碍的重要组穴,其中曲池、合谷是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上的经穴,外关内通手厥阴经,与阳维脉相交会。“手智针”为心包和心经的穴位,能养心安神,化癖通络,主治儿童多动、失眠、癫痈,对手腕手掌麻痹或者活动障碍均有作用。“八邪”属于经外奇穴,位于手背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临床取穴方便,具有较强的调和局部气血,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使经脉得以濡养,运行流畅,促进手指功能的恢复。随证取穴,从整体入手,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全面改善患儿运动能力、认知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性等。
总结:
中医在治疗CP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针灸、穴位注射、推拿按摩、辨证用药是临床治疗CP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头针为主综合治疗CP疗效显著。中医认为CP与脑、督脉、肾、脾有直接关系,故取穴以头针和体针之阳明经穴、膀肤经穴和督脉为主。从所查阅的文献资料统计,穴位选用最多的有头部运动区、感觉区、听觉区、语言区,经络多选手足三阳经、督脉、足太阴经等,如百会、风池、哑门、肩鹃、内外关、足三里、环跳、三阴交,结合穴位注射、推拿等治疗,使全身气血融会贯通,改善内络血疲的病理状态,改善微循环,激发神经细胞的应激机能,恢复脑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分型.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王琴玉,袁青,张壮涛等./靳三针0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56
[3]卞金玲,韩艾,贺军等.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1,21(6):323一325
[4]张小莉,王祥荣.针刺夹脊为主治疗小儿脑瘫354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0,20(5):269
[5]于海波,靳瑞.针刺对小儿脑瘫患者诱发肌电图的即时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8,17(3):6一7
[6]韩群英.脑性瘫痪中西医治疗与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第一版:64
[7]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第一版:124
[8]胡卫东,于磊,赵献亮等.对小儿脑瘫患者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麻醉处理.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2):934
《康复医学》的论文 篇3
摘要:
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如何在现代医学氛围浓厚的环境当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医思维并掌握传统康复的常用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希望能为高职院校传统康复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康复;中医康复;教学
一、抓基础,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学习技术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就不会有优秀的技术。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及重要知识的展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让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的相关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多媒体讲授完毕之后,班级分成2大组,由带教老师以讲——点——画方式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结束之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定位练习及记忆。最后,通过随堂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随堂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利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勤练习、强技术
要想拥有一项过硬的技术,那就必须多练习。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技术课程,其中的毫针刺法、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术,无一不是要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的。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2]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B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随堂考核模式营造紧张学习氛围,利用晚自习及周末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场地练习以加强操作能力。毫针刺法练习先采用纸垫及棉花团练习法,分别练习指力及持针方法、力度、进针速度、角度、深度等,然后选取常用穴位如曲池、合谷、印堂、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不同针刺方法的分组(2人一组)练习,练习之前均由教师示范操作,人体练习前强调不同位置穴位的进针安全方法及针刺意外的处理,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消毒进行规范化操作。推拿手法练习分基本手法和分部练习两类。
在进行推拿基本手法教学时,教师先进行基本手法动作分解讲解,结合视频及学生身上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手法的要点及操作。在进行分部推拿教学时,以临床常见病为例进行讲解教学,如颈项部推拿以颈椎病为例(或者以学生当中常见的颈项部疼痛为例)进行讲解,结合视频及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推拿手法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可相互操作,达到学以致用。艾灸、拔罐、刮痧练习以实训课练习为主,教师示范,学生相互练习,最后依次随堂考核过关。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实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医康复技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清晰。除课程教学安排的'见习之外,我们同时与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周末及寒暑假见习的机会,学生可利用假期自主去医院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除引进人才之外,同时还需对专任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及安排临床实践。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重技术的临床操作课程,与临床联系紧密。我校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每年要求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不低于1月的时间。并且,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以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可利用“校企合作”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技术知识。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在我校开展的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互动法、案例法等等。我校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总课时72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时相对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传统教学法的耗时缺点[3]。任务驱动法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交流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案例法多采用临床常见疾病进行举例,以常见疾病为例进行讲解并操作示范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尝试其他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如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4]。
高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们的一个大难题。而在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放弃一贯的西医思维,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当中的相关问题,难度更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做到让学生抓基础、固基石、勤练习、强技艺,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胜任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闯.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
[2]史洁.“任务驱动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3]刘荣,冯淑兰.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平台在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4]郑洁.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2).
《康复医学》的论文 篇4
[摘要]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不仅与健康和健康密切相关,而且涉及哲学领域,如成功的道路和人类的道路。然而,大多数时候,中医学的思想主要是医疗的范畴,而忽略了中医的广泛辐射及其与法律、文化、生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高等院校也逐步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局限于某一学科和理论本身,还提高了质量和同等重要的精神。如果中医的大学教育理念,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对中医理论带来的健康知识,使身体更加健康,也包括在人类知识的内涵的理解,实践中医理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论述了中医学的概念、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融入大学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中医学;大学教育;教育教学;可行性
1、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医作为自然调控的手段,中医人已不再是单独的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2.2中医是为人之道何谓“养心”?
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将中医学理念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大学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大学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班级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班级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班级老师之间的距离。
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结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不能把握病人的生活状态,解决病人的危险。中医人是真正的明人,他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用生命诠释中医的认识。真正的中国医生可以达到最高的社会和个人价值,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可以高度协调。当代大学生如果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必然会窥视人生的真谛,有着巨大的动力。
《康复医学》的论文 篇5
【摘要】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在社会交往、人际沟通,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障碍,很多自闭症孩子伴随着感觉失调或者是多动症。感觉统合作为一种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方法,训练孩子的认知、社交。文章通过在某市孤独症协会的对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剖析了怎么在感统训练过程中把握手段的内涵,理解二者的关系。另外,在对自闭症孩子的语文、绘画和烘焙课程的观察,描述三个课程对自闭症孩子认知和注意力等方面的意义。最后,从一般系统理论去解析自闭症孩子的家庭、机构和组织系统的边界严格对自闭症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自闭症;感统训练;认知;系统
一、感觉统合概念
感觉统合是一个过程,是外界的不同的感觉刺激在经过大脑的认知、选择、整合得出相应的感觉信息后,再由大脑对信息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这些感觉信息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前庭觉等,大脑中都有相应的功能区处理这些信息。所以,感觉统合不足就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及身体的协调发挥,引发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
二、感统训练志愿活动概况和意义
作为自闭症感统训练志愿小组的一员,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自闭症儿童通过反复的一些运动来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对日常行为的认知。训练内容包括有S型平衡木、颗粒大龙球、羊角球、跳床、平衡脚踏车、滑板滑梯的训练项目,每周六下午在孤独症协会下午三点到四点半,共计一个半小时的训练。一个志愿者对一个自闭症孩子进行训练,通常会有三个自闭症孩子前来训练,训练通常都会顺利进行。(除了家长临时有事或是自闭症孩子生病等特殊情况)
感统训练中各项训练能使身体的充分发展,包括视觉、听觉、前庭觉、身体大小肌肉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有利于自闭症孩子发动身体感官去感受学习。如在自闭症孩子脚翘起去贴在滑板上时,就同时刺激其前庭觉。另外,训练项目都是有针对的协调,促进感觉信息经过统合到知觉系统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循环。现如今,感统训练是比较得以实践的行为干预方式,同时结合趣味性,引发人体和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参与帮助自闭症孩子进行感统训练过程中,有自闭症孩子减少了一开始反复的刻板行为,如脱鞋;有的由原来行为的不确定性到可以稍微控制自身的行为;更有的孩子能够与我们志愿者说一些简单的话语,“姐姐好”“再见”等,并伴随着眼睛的短暂停留。可以说训练也使得自闭症孩子与志愿者们建立的依恋的情感,与志愿者的交流沟通。
三、感统训练中显现的问题
(一)训练手段与训练目的混淆
有的家长在感统训练中存在着为了训练而训练的现象,错误地理解为训练的目的就是完成训练内容本身,而忽视了综合训练的必要性。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训练的目的.是帮助自闭症儿童在训练过程中增强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指导下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例如,在滑板滑梯训练项目中,自闭症儿童在拿滑板――身体匍匐在滑板――滑下滑梯这个循环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动作不能保证持续性,这就需要家长和志愿者在旁不断进行指导和鼓励,运用语言和手势去促使他们一步一步完成训练。
当然,自闭症儿童在这时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不配合亦或是拒绝的意图,如他们会拿着滑板在某一固定区域滑行,仰头四处张望或是跑着冲向室外。但是,部分家长在误解了手段的具体内涵,将手段当做必须完成的训练任务。在自闭症儿童出现训练中的中断时,志愿者还在耐心指导鼓励的过程中,家长此时直接用手推动滑板以实现滑行的目的。这么做的结果不仅不能使自闭症儿童能够控制躯体和集中注意力,反而还可能引起其情绪上的波动,不断的大叫、逃跑和瘫坐在地。
(二)训练中的具体化问题
在孤独症协会中感统训练的志愿活动的训练内容是以S型平衡木、颗粒大龙球、羊角球、跳床、平衡脚踏车、滑板滑梯的训练器材,根据训练量表进行的,每一项训练项目在15分钟左右,共计一个半小时。不同的训练器材对应不同的适应症,羊角球和跳床针对弹跳训练,调整固有平衡、强化触觉神经、关节信息,促进左右脑健全发展。平衡脚踏车、颗粒大龙球、滑梯针对身体灵活度不足、多动和语言发展迟缓的适应症。S型平衡木则适用于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化、组织力、创造力和协调能力不足的自闭症儿童。
在这些项目中,不同的自闭症儿童有不同的选择偏好,比如有的多动的自闭症儿童十分喜欢跳床,在做跳床项目时总是兴奋的笑着,并且与志愿者手牵手一起跳床时,也表现出接纳,但是在进行滑板滑梯这个活动时,又表现的焦躁和不配合;有的自闭症儿童在进行颗粒大龙球时表现的很兴奋,面对平衡木也显得很不情愿。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思考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的适应症和选择偏好都能与训练项目结合?还是就是按照量表每个项目都进行一遍?在进行感统训练的志愿活动中得出,如果只是进行他们自己喜欢的项目,他们在活动中会逐渐更加封闭,沉浸在自身的“喜悦中”。可是如果立即要求他们进行他们不太喜欢的,他们会慢慢变得焦虑,想走出训练室。
四、如何面对训练中显现的问题
(一)把握感统训练手段具体内涵
在感统训练中,不能只将训练中躯体动作视为训练活动,而视自闭症儿童的相关的认知理解的其他为非训练活动。这样做所达到的结果实际上只能是事倍功半,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把握手段的具体内涵与目的关系,而正确的做法就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及在此活动中孩子对他人指令的理解与配合,通过基于不同器材的活动来达到此目的。当自闭症孩子在训练中发生突发状况时,志愿者和家长可以用其他其感兴趣的事物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在鼓励的话语中传递一种可以满足他们愿望的信息,“我们争取一起做完这一项,就可以……(他们想要去做的事)。”如此不断的指导,不仅能够完成训练内容,同时也能够加深自闭症儿童对训练内容的认知,能将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一训练的目的离不开志愿者和家长的配合。因此,在训练中要不断寻求教育的机会,把手段中的具体内涵渗透到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去,体现手段的细巧与技术,才能促使训练早出成果,以真正达到训练之目的。
(二)进行训练时的灵动性
面对训练项目和训练时间是选择个别化还是普遍化的模式?最终,选择的是针对各个训练项目时间的长――短转变,对于自闭症儿童喜欢项目的先进行较长时间训练,接着进行短时间的其不太喜欢的项目,间接也用话语提醒训练对象观察其他自闭症儿童的正在训练的项目。总之,在训练时既要保证训练量,又要根据不同的自闭症个体适当微调各个训练项目和时间,这样,才会促进自闭症儿童达到训练的效率和对对躯体控制力的信心。
五、自闭症课程教学及影响
在孤独症协会,除了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感统训练,周末还有针对自闭症青少年的教学,有语文、绘画和烘焙三门课。早上通常是语文和绘画,下午则是烘焙的课程。上课时自闭症孩子与家长坐在一起,即亲子课堂的形式。三门课各有各的特点,语文课上多强调纪律性,自闭症的孩子对老师和幻灯片的目光注视稳定,体现出一定的注意力。当老师提问时,都能对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回答,尽管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晰连贯,可是都能在老师的提示中回答完,有时老师也会采用联想记忆法,让整个课程的知识串联起来。语文课后是绘画课,绘画会对每次绘画的内容先进行讲解,加深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讲解的方式有时会放一些剪短的视频和音乐为辅,这些方式都是自闭症孩子比较敏感的、喜欢的。讲解过后,自闭症孩子开始随着老师模仿作画,这不是难题,因为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有刻板行为的自闭症孩子甚至要求自己必须模仿到丝毫不差。下午的烘焙课程相对于语文和绘画课程就有些随意,多是家长、老师动手操作机器和进行其他的烹饪步骤。自闭症孩子多在旁观察,有的也会埋头做自己的事,如用剪刀剪纸片或是吃着零食随意走动。
这三门课程不仅是在传递知识,同时课堂也使得自闭症孩子加强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加深对相关理念的认知,对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概念不断深入,无论课上和课下的互动都有助于自闭症孩子的人际交流。但是,这三门课程对自闭症孩子的干预明显还不足,语文课上,在老师与自闭症孩子问过早安后,除了提问回答是鲜有动作和语言上的互动。而在绘画课上,在烘焙课,似乎完全是自闭症孩子家长们的课程,没有机会给予自闭症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
参加自闭症协会教学课程都是17左右的青少年,家庭治疗已经形成一个体系,个人所在的家庭系统不出意外变动也不会很大。家长对自闭症孩子进行保护和治疗,要知道每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一直都持续不懈的关注自闭症研究,他们可以称之为半个专家了。正因为在治疗和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家庭系统的边界也变得严格,也就减少了自闭症孩子足够与外部接触的机会,他们的能力因此也许会缺少锻炼。如在绘画课堂上由于家长坐在孩子身边,家长会随时对孩子的画进行指导,减少老师走到每个孩子的桌边与其进行交流互动,势必会影响老师与孩子的信息平衡,所以家长在亲子课堂中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干预。而协会作为一个组织,坐落在社区,若其组织系统边界严格,与周边的社区联系不紧密,不能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获得社区的支持。所以,自闭症家庭和机构的系统边界不能过严格,使自闭症儿童教育形式在家庭、机构、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促进资源整合,进入良性教育循环的系统。
六、结语
在参与协会的志愿活动和课程观察中,无论是感统训练和课程教学,都突出对自闭症孩子认知、注意力和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渗透,意在完善自闭症孩子的行为模式,传授技巧与知识。尽管协会还有在资源整合和社会支持方面的缺漏,但是随着政府对自闭症项目的资金支持,自闭症治疗的发展会越来越普及和深入。
参考文献
[1]丁芳玉.感觉统合训练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Carel B Germain.General―Systems Theory and Ego Psychology: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Social Service Review,Vol.52,No.4(Dec.1978).
[3]刘学兰主编.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4
[4]肖福芳.沙盘游戏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心理辅导应用一一在上海某儿童福利院的临床行动研究探索[D].上海:复旦大学,2010.
《康复医学》的论文 篇6
【摘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现代康复医学的目标已经由单纯的器官、肢体功能康复转变为心身整体功能的康复,康复医疗技术也从单一的生理功能康复向跨学科综合康复协作发展。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本文尝试对康复心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康复医学;康复心理学;临床科学思维
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促进人体伤、残、疾病后的康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后遗功能障碍,其内在要求与新医学模式是一致,因为现代康复医学的目标已经由单纯的器官、肢体功能康复转变为心身整体功能的康复,康复医疗技术也从单一的生理功能康复向跨学科综合康复协作发展。这就使得在康复医学专业教育培训计划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目前的康复心理学课程,基本满足了专业培训的要求,提升了学生对现代康复和健康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技巧,拓展了临床思维,为将来更好的服务临床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发现,由于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和心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造成部分学生对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学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为了提高康复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本文尝试对康复心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根据康复心理学特点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安排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主要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并逐渐适应残疾现实,挖掘他们的潜力,重新回归社会,同时,康复心理学还探索残疾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心理与躯体在残疾时的相互影响[1]。我院现在康复心理学使用的教材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也是我国第一本有关康复心理方面的本科教材,这本教材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康复治疗学的集大成者,由于是包含多个学科,所以突出的特点是学科领域范围广,难点重点分散,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较少而内容较多造成教师无法就难点、重点问题深入讲授和探讨。
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有些课程内容上有一定交叉和重复,比如同时安排有精神病学和康复心理学,据笔者初步调查,不少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也存在类似状况。从教材内容的重叠到教学安排的重复,导致不同教研室之间经常需要调整、协调,不能很好的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对几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课时太少,内容太多、太杂,存在重复教学,造成学生记忆、理解困难。理论教学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是教材的编写需要周期和时间,解决问题还是要立足现有教材,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或者自编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同时可以在教学安排上多做工作,由于康复心理学其中的心理学部分是基础,以往相当多的学时被心理学占用的,而疾病、伤残后以及康复治疗中的心理变化和治疗特点,这些与临床工作紧密相关的课程因所剩学时少而无法深入讲授,有些内容只能进行压缩和删除,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此特点,除了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应适当增加学时,同时增加学生的见习、实习课次数,必要时可调整教学内容,将康复心理学中涉及的医学心理学单独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并剔除康复心理学中有关精神病学的内容,从而释放教学时间给与康复治疗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加强心理学史教学,培养学科历史观,增强学科认同感
从2001年开始,我国将康复治疗学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以来,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康复医学观念的不断深入,社会心理因素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对非心理专业学生来说,特别是医学生而言,长期接受的理性思维培训容易造成重实证轻推理与逻辑的思维模式。心理学是逐渐脱胎于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人的心理过程又较为复杂,心理学的许多理论是尚未验证的假设,加之心理学专业概念、术语相对比较抽象,在讲授过程中同学不仅难于理解,而且对许多学生而言,缺少实证的心理学还很难同“科学”联系在一起,所以存在轻视本课程学习,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少部分同学对心理学热情很大,但又难于把握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有时片面夸大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医学的严谨与客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宏观以及历史的角度介绍心理学,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学科历史观,建立理性思维的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使得“康复”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教材和课时的限制,康复心理学的教学主要集中在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与心理等方面,教师讲授的多是心理理论、治疗技巧、实践操作等较微观较具体的问题,教学大纲也没有心理学发展史方面的要求。这种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其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心理学对其他学科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也无法使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心理学有个总体和宏观的把握,没有了历史性思维,学生对学科就缺乏认同,也就容易造成偏见和排斥。具体到临床应用中就会形成同学只会教条的理解理论,只知道心理学的各个流派,而不知道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加强心理学史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历史观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3 加强临床实验以及实习、见习学习,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培养临床技能和科学思维
康复医学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治疗师的基本素质。思维是人们对实践对象的能动反映、主体构建和自主反思的心理性操作过程[2],思维或思维方式的品质,决定着我们认识实践对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是在医学认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追寻客观真理,掌握规律,解决疾病和健康之间联系、变化和发展的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培训,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重点与难点,还能够尽可能地培养学生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时具有科学的临床思维,调动和启发他们的能动性,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也成为康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迫切问题。
由于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心理现象与过程的复杂性,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客观介绍心理学目前面临的困境,注意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既认识到心理对人的作用,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要看到目前神经心理学的飞速发展对心理学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各种社会心理测试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还可以对心理康复的疗效变化进行有效的量化,为康复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课以及实习、见习课学习。在实验课中,重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训练徒手心理测量技巧以及测量结果评估;分组练习心理治疗与咨询技巧;模仿残障患者的特点,开展角色扮演,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加深对伤残患者心理状况的理解。在临床见习、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敢于接触患者,敢于实践,走出教材,最后再对各个病案进行分析讨论,分析每一个病案的经验得失,以疾病为中心,分析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从“病”到“患者”,从生物学到社会心理,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康复医学中,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康复医学的内容;同时,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认知理论、心理生理学、人本理论的发展也使得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不断渗透,推动着康复心理学的发展,而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重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统筹兼顾好教材和相关内容的安排,重视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康复心理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贺丹军.康复心理学.华夏出版社,2005,10.
[2] 黄富峰.道德思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
[3] 刘典恩,刘晓芹.医学科学思维与医学道德思维比较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4):45-48.
《康复医学》的论文 篇7
摘要:
目的:对骨科临床护理中应用康复锻炼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20例骨折术后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应用康复锻炼的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3.3%,观察组总有效率9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专业康复锻炼的方式对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指导能够全面强化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
康复锻炼;骨科护理;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6—12月收治的120例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将120例骨折术后患者平均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56岁,平均(32.7±3.7)岁,其中有38例上肢骨折,22例下肢骨折;观察组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0——54岁,平均(33.9±3。2)岁,其中有39例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不进行康复锻炼,只对患者实施基本性的护理,使患者自然恢复[3]。主要是定期的评估患者的骨折恢复情况,对患者使用药物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按照医嘱使患者开展适当的肢体锻炼。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应用康复锻炼的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和康复锻炼,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被动康复锻炼。
针对其中严重瘫痪的患者实施被动康复锻炼,主要由健康一侧的肢体或者他人带动患肢活动。被动康复锻炼主要包括按摩、针灸、被动活动、理疗、推拿等各种方式,在进行被动训练的时候,康复训练人员必须要对患者的体力进行充分的考虑,防止在训练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再损伤,以稍微疼痛或者没有疼痛为最佳[4]。
(2)主动康复锻炼。
在整个康复锻炼过程中主动康复锻炼属于一项重要内容,在具有活动能力的患者中该康复锻炼的方式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康复训练人员必须要正确的指导主动康复锻炼的患者,将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提供给患者,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5]。在进行主动康复锻炼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康复训练人员要帮助患者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施康复锻炼,使患者更快的实现病情恢复,并且提升患者的预后情况[6]。
(3)助力康复锻炼。
对于自身力量不足的患者实施助力康复锻炼,也就是通过对外力的借助进行康复锻炼。可以借助他人进行康复锻炼,也可以借助运动或者健康一侧的肢体进行训练。在进行助力训练之前,康复训练人员要全面的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在具体的助力康复锻炼中,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确保患者康复锻炼过程的安全性,防止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
(4)肌肉康复锻炼。
首先,等张收缩:等张收缩主要指的是张力在肌肉收缩的时候不会出现变化,而肌肉在长度方面却出现了改变;其次,等动收缩:等动收缩主要是指使肌肉按照恒定的速度,在整个关节范围中实现最大用力的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主要指的是使肌肉在关节保持不动的情况下运动,在机体的肌肉锻炼中等长收缩属于肌肉锻炼的早期阶段,在进行等长收缩的时候必须要对患者肌肉收缩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指导。
(5)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之前,必须要保证其具有稳定的情绪,并且要确保通畅的大小便,防止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正确的指导患者的饮食情况,并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如果患者在家中出现各种不适情况,需要马上到医院就诊。此外,康复训练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在家中继续开展康复锻炼,并且告知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复查。
(6)实用性康复锻炼固定带作为针对特殊患者量身制作的一种康复训练器具,实用性康复锻炼固定带具有比较简单的使用方法,其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肿胀,并且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使其神经感觉肌肉弹性得到有效的恢复,更好地发挥患者康复锻炼的自主性,因此具有重要的作用。
3、疗效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痊愈:患者在康复锻炼之后各项临床体征和症状都完全消失,而且实现了良好的愈合;有效:患者在康复锻炼之后各项临床体征和症状都实现了显著改善,而且愈合情况较好;无效:患者在康复锻炼之后各项临床体征和症状都未出现改善,甚至有所加重[7]。(有效例数+痊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在经过精心的.护理和科学的康复锻炼之后,对照组达到了63.3%的总有效率,观察组达到93.3%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康复锻炼在骨科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通过康复锻炼的方式能够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使患者手术部位的局部肿胀得以消除,防止患者发生肌肉萎缩的问题。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肌体功能,并且及早地开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具体的康复锻炼过程中,康复训练人员必须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予以密切观察,从而能够将训练的强度把握好,还要积极做好与患者和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使患者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得到缓解。在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包括很多的等级,而不同的等级具有不同的康复效果,同时骨科康复锻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有效的保证护理效果,康复训练人员必须要对各种骨科基础知识进行不断学习,并且将常见的骨科疾病掌握住,如果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康复训练人员必须要及时的联系主治医师,从而全面的强化自身的护理水平和能力。此外,康复训练人员要以患者康复情况为依据,帮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康复计划,督促患者在康复锻炼中积极的参与进来。随后按照康复锻炼计划,由康复训练人员指导患者开展各项康复锻炼活动。
针对一些瘫痪的患者,由康复训练人员对其进行针灸、推拿、理疗和肢体按摩等,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康复效果[8]。为了保证患者的康复效果,护理人员必须要与医生之间进行密切的配合,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明确的掌握和了解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恢复过程,更好地指导患者训练。此外,由于骨科康复训练要求康复训练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因此,必须要定期地举办各种关于骨科康复训练的讲座和培训,将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给骨科康复训练人员,积极地改善其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的问题,从而能够将更好的康复服务和指导提供给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3.3%,观察组总有效率9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康复锻炼在骨科护理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综上所述,在骨科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要高度的重视康复锻炼的重要作用,医护人员要对各种护理技巧和护理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运用,积极地采用专业康复锻炼的方式对骨科术后患者进行指导,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全面的强化患者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宇.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699.
[2]李娜.骨科康复护理中路径式功能锻炼的应用与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0(15):137-138.
[3]李彦丽,连建伦,彭欢,等.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者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7(11):260-261.
[4]刘琼芳.康复锻炼在骨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5,18(9):13-15.
[5]赵红霞.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7):222-223.
[6]谷薇.浅析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意义和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14-215.
[7]张玉萍,李荷琴,张惠玉,等.功能锻炼路径在骨科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应用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3,34(29):6140-6141.
[8]王宁华.常见骨科疾病康复问题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0(3):163-164.
【《康复医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医学检验论文01-03
康复心理学论文04-14
数学与医学的关系论文04-26
医学论文写作要点08-05
医学论文写作与发表09-20
医学论文正文写作08-26
医学论文的正文写作08-30
医学导论论文(精选9篇)04-22
医学免疫的论文(精选8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