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边疆医学院学生安全感调研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抽取右江民族医学院部分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预防医学和其他专业的一至三年级本、专科的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 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50份,有效率为96.6%。其中,男生430名(37.4% ),女生720名(62.6%);汉族学生515名(44.8%),壮族学生520名(45.2%),其他民族学生115名(10.0% );一年级学生525名(45.7% ),二年级学生340名(29.6%),三年级学生285名(24.8%);临床医学学生530名(46. 1%),护理学学生385名(33.5%),医学检验学生45名(3.9%),药学学生40名(3.5%),医学影像学生40名(3.5%),预防医学学生40名(3.5%),其他专业70名(6.0%);城镇学生255名(22.2% ),农村学生895名(77.8%)。平均年龄( 20.97 1 1.45)岁。
1.2方法采用丛中等于2003年编制的安全感量
该量表包括“确定控制才扩、“人际安全感”2个维度,共16个项目,5级评分(由“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记为1-5分)。安全感总分为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2个维度得分之和。“确定控制感”维度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对生活的确定控制感越高,反之则不氏“人际安全感”维度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安全感程度越高,反之则低。安全感总分越高,表明个体总体心理安全感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总问卷及2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7,0.71,0.79。在获得辅导员和学生知情同意后,由受过培训的调查员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班级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并向其解释量表中的项目及统一做答要求,现场匿名填写量表后当场收回。
1.3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的q检验。
2结果
不同性别、民族医学生心理安全感比较男生与女生在确定控制感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低于男生;人际安全感和安全感总分维度得分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汉族、壮族和其他民族医学生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以及安全感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分析发现,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总体安全感3个方面,汉族学生、壮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汉族与壮族学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不同年级、生源地医学生心理安全感不同年级医学生在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总体安全感3个方面的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生源地为城镇的医学生农村的医学生确定控制感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学生得分低于城镇学生;不同生源地学生在人际安全感和安全感总分维度上的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不同专业医学生心理安全感临床专业、护理专业和其他专业医学生在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安全感总分3个维度上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分析发现,在人际安全感方面,护理专业、其他专业医学生与临床专业学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专业学生得分与其他专业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确定控制感方面,3个专业学生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总体安全感方面,其他专业学生与临床专业、护理专业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安全感对人们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医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程度均处于中上水平,且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安全感程度没有区别,但女生在确定控制感维度上的得分低于男生,提示男生对生活的确定控制感高于女生。因此,在教育中应更多地关注女生,帮助她们对自己的控制欲和控制能力进行积极有效的调节。不同民族医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比较中,其他民族医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3个方面均好于汉族和壮族的医学生,而汉族和壮族学生在3个方面感受没有差别,与于成杰研究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安全感低于汉族学生”的结论相反。这是否与本研究中汉族学生主要来自经济社会较发达地区,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相对落后地区学习、生活有较多的不适应等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医学生在心理安全感、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3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有关研究结果不一致。提示不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医学生都不会因为医学课程繁重、学习压力大而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安全危机。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分析发现,其他专业医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程度要好于临床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其中在确定控制感方面,其他专业学生好于临床专业,临床专业又好于护理专业;而在人际安全感方面,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无差别,但均好于临床专业学生。由于不同专业医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不同,大学生涯规划和就业导向也不同。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生心理安全感教育和引导工作,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在确定控制感方面城镇生源医学生略高于农村学生,而在人际安全感方面两者无差别。孟海英的研究认为,城镇生源大学生因自信、经济条件较好等原因往往较农村生源大学生表现出较好的心理安全感。这可能与本研究中的医学院农村生源及贫困生较多,比较重视对此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有关。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某方面仍存在需要高度关注之处,尤其是对不同民族和不同令业的学生要根据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树立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工作。为此,建议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医学院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咨询部门以及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档案,并形成动态的监测机制,做好心理安全感危机的预警工作;同时,通过学校管理与教学人员参与,利用课堂时间为医学生营造提高心理安全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此外,对己出现心理安全危机的学生应及时做好引导土作,尤其应提高此类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意识,及时化解心理危机,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边疆医学院学生安全感调研论文】相关文章:
医学院大学生毕业论文01-01
某医学院论文致谢12-07
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探析论文03-05
医学院校英语的教学论文03-31
调研论文提纲格式03-27
医学院药剂学的毕业论文03-07
多元文化中的少数民族幼儿教育论文03-22
谈少数民族舞蹈人才培养论文03-21
浅析特纳的“边疆假说”11-1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