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国内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论文
摘要:
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学习生活的特点,使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别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国内就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介绍国内研究的现状,以了解当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1]。
1、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和其他专业相比, 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医学专业学制一般为 5~6 年, 需要学习 30 余门专业课, 因此, 医学生要学 习的知识总量要大于其他专业。在学习方法上, 医学生主要以 记忆为主, 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这使学习变得单调而枯燥。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的时间, 使学生缺乏娱乐活动, 学习生活沉闷而缺乏活力。有研究认为, 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急诊、手术等科室, 面临重危、濒死患者,经常接触受疾病之苦的病人, 亲临生离死别的场景, 也会使医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医疗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全面准确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疗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需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是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医学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必要。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的躯体疾病,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心理和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感染力和体察病人体验的“同理心”,要求医生能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医生本人要心理状态健康,人际关系良好,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医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提高其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也应该是对医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在过去,人们较注重医疗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病人的心理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伦理、心理等学科也正在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现代医学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客观上要求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结合,改变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知识培养的单一性,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2、国内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学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有将SCL90用于评定不同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2],显示SCL90能够很好地反映受试者的心理整体状况。
陈福国等人[3][4]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连续4届,共210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显示:
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和河南省大学生,但阳性因子比例较高。
②男生的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③护理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P<0.05。
赵凯1996研究认为,与文科和理科专业相比,医科学生有较多的SCL90 因子达到中度以上。周英等人的研究发现[5]护理本科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2.2%、医学本科生占11.1%。这一比例较中国大学生已有的研究结果(18.5%)略低[6],此研究同时显示护理专业本科生心理水平不但比医学生低,而且比全国常模低。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张仁汉教授提出医学生“三年级病”现象[7],即医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时,其学习处于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往往老师讲到什么病,他们就怀疑自己患什么病,根据老师所讲的症状对号入座。
同时,有学者对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做了研究[8][9],结果表明大约有10%—2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这一群体中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大幅度扩增,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如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学业与择业的矛盾、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一些极端事例如自杀、凶杀、精神障碍等屡有报道。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特殊的一面。
孟小平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对某医科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10],指出在校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他们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且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
刘步平[11]用症状自评量表随机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和专业五年制学生。研究表明七年制女生的恐怖因子和因子总分显著低于男生,因子分≥3的检出率居前10位的多是强迫、抑郁症候;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分、恐怖异常发生率、因子分≥3的总检出率及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3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同校五年制学生;表明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说明文理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期望值、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严格学分制、实行软淘汰等是提高七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陈瑜等人对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做的研究表明[12]: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女生SCL90得分较高的因子是强迫、人际、抑郁等因子,得分较低的是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这与张运生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13]。军校护理生SCL90的9个因子得分中,恐怖因子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与军校学员得分。
王丽荣[14]提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与工作厌倦相关的一系列症状,目前已成为医护行业中影响医护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王丽荣通过对职业倦怠内涵与表现的分析,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应以预防职业倦怠为目标,加强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培养,并对医学生可能出现的适应性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性训练的策略。
3、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意义与建议。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工作责任性强,风险性大,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的工作关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稍有不慎,出现误诊、漏诊或其它医疗差错。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15],发现医学心理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方式,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两组学生首测有14。2%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经系统完整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后的实验组学生再测结果显示各因子阳性均分有显著改变,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组比较已无明显差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人际交往、婚恋、生活适应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使医学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 — 35。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 陈福国,王芳,伍志臻,鲁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6)。
[4]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
[5] 周英,赖淑英,尤黎明,马列凯。医护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944—946。
[6] 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8(4):2281。
[7] 张仁汉。从医学生“三年级病”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82。
[8] 史清敏。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02,3 :27—29。
[9] 金海燕。易发心理障碍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3 :34—38。
[10] 孟小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 (2):9 1 —109。
[11] 刘步平。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医教育,2004(23):7—10。
[12] 陈瑜,张小远。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29—531。
[13] 张运生,白琴,杜富广等。开封医专护理系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08。
[14] 王丽荣。预防职业倦怠—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 3):5—6。
[15] 周媛婷,刘翔。医学心理学课程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20—221。
【国内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论文】相关文章:
管桩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分析论文05-15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06-13
对学校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论文04-24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研究论文03-21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05-14
高校法制教育现状论文06-04
浅析校园低头族现状论文04-19
研究教授论文致谢08-04
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