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8 15:40:18 医药学 我要投稿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0篇)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保持与学生家庭的密切联系,主动进行沟通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现状。

  摘要: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大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会甚至家庭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高校辅导员面临着更高要求的工作挑战。本文主要就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以及当前工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心理现状;方法策略

  根据中国教育报2000年公布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针对6300名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18.2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已经攀升至3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需要引起高校重视,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尤其需要发挥积极作用。

  1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1岗位优势

  高校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老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较了解,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相对年轻化,与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年龄上都存在接近性,能更好的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由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1.2时间优势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与一般任课教师相比,承担教学方面的工作量相对较少,作为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着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抓素质教育,这意味着辅导员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费在学生身上,有更多的时间来接触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沟通。

  2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2.1辅导员心理专业知识存在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的心理知识来支撑,而肩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的辅导员普遍呈现年轻化,在心理专业相关知识上存在欠缺,难以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偏差。

  2.2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针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时,面向的主要是新入职辅导员,而老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机会有限,这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提升,同时个别一些培训出现形式化倾向,内容不贴近学生实际,理论水平虽然得到提高,但是辅导员的实际辅导能力却得不到提升。

  2.3辅导员职业困惑难以排解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内容相对琐碎复杂,有时可能还会出现学生不理解的情况,日复一日,难免对自己的工作发展存在困惑,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辅导员在高校教职工中薪资待遇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激情。

  3如何有效实现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3.1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理论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强的辅导员队伍,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培训课程,积极钻研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方法,同时还需要了解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延伸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3.2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在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辅导员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各种有效辅导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2.1群体教育为主,个体教育为辅

  进入大学生活,迷茫、无目标的学习生活状态使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加强辅导,而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决定了年级大会、班级例会等群体教育是主导,遇到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应配合个体辅导。

  3.2.2心理疏导为主,专业心理指导为辅

  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呈现轻度或中度,需要的仅仅是倾诉与劝导,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少数情况,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针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普查工作并及时跟踪,对问题较轻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对存在诸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则应及时转交给专业的心理辅导中心或医院开展专业辅导或治疗。

  3.2.3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保持与学生家庭的密切联系,主动进行沟通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现状,同时让家庭知悉学生在校情况,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3.2.4专题教育为主,广泛主题教育为辅

  大学生群体具有共性,也具有其个体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层面也是如此。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广泛主题教育,而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则需要开展专题教育。

  3.3提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教育面积最广、最具有系统性的教育方式,辅导员需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实际需求,向学校建议将心理健康课列入公共必修课,通过强制性的课程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疏导。鼓励学生积极选修现有的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于思修等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课程,要严格把关,加大学生考勤力度,积极配合任课程教师的工作,使现有的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3.4积极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它主要涉及到校园心理文化环境、具体的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位优势,照顾学生实际需求,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校园制度建设与环境建设中去。充当好学生与教师之间润滑剂的作用,帮助学生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避免师生关系紧张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在班级中积极开展相关的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大学集体生活中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对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高校注意。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将临时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发展为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立高,刘法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2]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8):86-87.

  [3]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0,5:81,83.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身为一名普通大学里的普通学生,我好像经常为自己的未来而焦虑。尤其有时候听人说那些初中毕业的同学一个月赚多少钱时,我的心里真的很紧张。我想可能我大学毕业了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虽然不累但是一个月也就拿着七八千的工资,可能除去房租、生活开销也剩不了多少钱。那我用什么报答供我上这么多年学的父母?

  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实际上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身边的人目标明确,而自己走一步算一步,前方一片荒凉,而我在路上。

  上了大学感觉自己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一下子失去了动力,不再像中学那样可以只用学习什么都不用管。

  现在的压力主要还是自身,没有找到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以至于没有学习的动力,一天也就是上课,吃饭,打游戏,生活没有更多的色彩,一天天的时间过去,感到很慌张,却又没有什么办法的一种无助与焦虑。

  导致我现在天天困的不行,整天无精打采,没有活力,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现在连游戏都不能使我兴奋。

  我尝试去进行体育锻炼,去散发郁气,去激发自己的活力,确实有用,每次跑步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在向阳光奔跑,但是每次跑完,就会困一会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接下来我就水一水。

  一个人如果要说有轻松生活的时间段的话,我觉得一定是在学龄前(毕竟现在小学生也压力很大),也可能是在退休后(这就看你青年跟中年时期的努力成果了)。其他时间来看,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压力容器内”的。从我们背起书包那一刻起就已经在负重前行了,只不过这种压力是相对的,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

  学生时代我们为读书而烦恼。一开始可能简单的是因为父母施压、后来因为升学、再后来懂事点,我们知道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是要被书本压弯了腰哦。后来到了社会呢,其实压力更大而且也不像读书时候那么纯粹了。职场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经济上的各种压力这时候一个个悄然而来。最后到了有家庭的年龄或者人生过了3分1甚至是过了3份2的时候,这时候你会发现貌似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因为这时候的压力不再是仅仅是压力了,更多的是责任了。偶尔回顾下,我都觉得长辈们从一开始就在给我们画大饼了,而且这个大饼一画,就这么一辈子了

  突然想起这么句话:“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很应景。

  这个社会一直都处于不停奔跑的过程中,你如果不奔跑,早晚就被碾压掉了。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与其等着被碾压,为何不奔跑起来呢?喜欢健身的小伙伴都知道这期间的付出很是痛苦,可是健身前后的身材对比会带来的差距呢。其实,“奔跑”中的你或者“等待”中的你,都面临着压力,只不过我们选择了努力来减轻自身的压力。

  静是去躁的良方,静是智慧的土壤。

  我们面临不少琐碎繁杂的事情,面临很多压力。实际上,古人也同样面临很多事情,也要面对并处理好压力。对此,曾国藩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他以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句话要求自己,在书信中经常提到。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在古老的中国,已经成为一则古训,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不论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还是在校读书的大学生,都可以好好体会这句话。遇事先静下来,不慌不忙,抽丝剥茧,把事情一步步做好,把压力一件件化解掉。

  现在的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获得之后又会有新的要求产生,无尽的欲望,占有,贪婪充斥着这个社会,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现在整个社会竞争的异常激烈,整体的环境造成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在拼搏,为工作,为生活,为生计,为未来,为各种各样的目标而拼命,处在高节奏的生活当中,已经没有了自己自由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完全是按照整个社会的节奏快速的前进,被动的被快速的往前推进。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那一份沉重的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等,如果不努力不拼搏,就会脱离这个社会,就会被人看不起,就会被远远的甩在身后,无形当中又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压力。人们不断的通过对各种物质上的追求,实现,来显现自己的成就,地位,对各种享受,利益,名利,权势,财富,健康,教育等等追求,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无休止的竞争让现在的人们都生活在极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当中,已经遗忘了要停下来休息去安抚自己那已经沉重不堪的心灵。

  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会给自己强加上种种要求和期望。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生存,每一个人都不得不给自己设定目标,给自己制定各种计划,而能够保证自己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其实人们努力拼搏是好事,是追求进步,是在提升社会。但是有很多一部分人拼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各种攀比,虚荣的内心。这种心态便会让自己不断的陷入到更大的压力之中。人们自身的欲望无止境的增加,而不断的去索取,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物质享受就会带来太多的压力。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他们本该拼搏的年龄却不去踏踏实实的做事情,而是总想走捷径,来获取自己所需,这是不可取的,这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增加压力

  。当人们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是在自己身上套上了枷锁,一层一层的叠加,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深渊之中。人们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心理状态当中,便会对自身的心理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看淡这个物质世界的种种享受追求,转向自己内心身心自由。因为我们会发现,很多物质上的满足感是非常短暂的,当我们获得了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种物质上的满足之后,会再一次的陷入到那种落寞的情绪当中,而唯有身心的自由,心灵的满足才是永久的,才是能够让一个人保持在恒定的快乐之中的。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摘要:心理弹性影响着学生的诸多方面,如人际关系、生活困惑、恋爱、职场选择,借鉴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思想,从自卑感及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创造性自己方面提出了优化学生心理弹性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个体心理学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是实现中华复兴的重要保障。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5]1号)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22年)》精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要求各高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管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同时要求各高校配备不少于两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依据各高校学生的数量可以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管理与评价的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发展的动态性及社会、家长、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的深入性等特点.本文在借鉴西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运用的基础上,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应用角度提出优化学生心理韧性的相关策略。

  一、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阿德勒作为第一个与弗洛伊德观点产生分歧并分裂出来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他反对弗洛伊德过度重视潜意识,提出应该关注意识,人们应该活在当下,与过去的经历相比,未来的生活目标更影响人的行为,因此他提出了以下理论:

  1.自卑感及补偿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自卑感是个体自身内在的一种感觉,自卑促使人们努力去克服,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若是被自卑主宰,则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抑郁、悲观、消沉。阿德勒认为,补偿是弥补自卑的最好方法,某方面缺失,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或者额外的付出获得内心的平衡,降低自卑感。补偿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优越,阿德勒把追求优越看成是人生的主导动机。

  2.生活风格

  阿德勒在分享自卑感及补偿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活风格”,他认为个体因环境不同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生活风格,特别强调家庭环境对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学校的氛围、老师的教育方式也会对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及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会促进个体形成优良的生活习惯,激发个体分享这种生活风格、影响周围的人群,净化不良风气。阿德勒认为个体基本上有四种生活风格,分别是支配-统治型(Dominant-ruling);索取型(Getting type);回避型(Avoiding type);社会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

  3.社会兴趣

  阿德勒说:“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一种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这种需求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发展,而且个体必须认识到这种潜能,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如果一个人无法认识这种潜能,他的世界会变得糟糕凌乱,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严重者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阿德勒认为,个体一生中需要完成三大重要任务——职业选择、社会任务及爱情婚姻。

  4.创造性自己

  阿德勒认为人类不是环境或者遗传影响的简单消极的接受者,而是能够自由的、创造性的与环境发生作用,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组合起来,适应自己的生活。一些人对社会有益,一些人对社会有害,阿德勒看来其差别在于选择,他认为遗传和环境只提供了“个人按照自己‘创造’的方式用于建造生活态度的砖块而已,正是他应用砖块的独特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个性”。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策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事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人成才,事关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补偿,克服自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因成长环境各异,优缺点也各异,阿德勒用补偿告诉我们,缺点不可怕,也无需自卑,重要的是要拥有克服自卑的勇气及信心。学生生活较单纯,处于心态成熟与未成熟的阶段,成人感越来越强烈,虽然大部分时间能协调处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但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学业挫折、恋爱挫折、人际交往障碍及求职失败等。补偿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直面自身的不足和失败,调整认知、情感以及行为,追求心中的优越,以达到补偿的效果。如享誉世界的NBA退役球星乔丹,热爱篮球,却因身高问题被拒之门外,这种挫折并没有让他放弃,而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恳求教练让他作为一个球队的杂役人员,凭着坚毅的等候,他终于得到教练的认可,成为一代巨星。乔丹用积极努力的态度补偿了身高的不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控制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及抗挫耐受力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进行补偿,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

  (1)个体意志品质的培养。青年时期是意志品质逐渐稳定的定型时期,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意志力。意志力是指从事某一件事或者活动持久的耐心、毅力。从日常生活方面来说,可以让学生自己挑战,培养恒心和毅力。从野外拓展而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野外心理成长训练,克服内心的恐惧、不自信,直面失败,磨练个人的心理品质。

  (2)培养自控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个体在心理发展的历程中,需许多外界力量的援助及支持,自控力是个体成熟的特征之一。自控力是指个体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一种控制能力,它能增强个体边界意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优化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激发个体内在力量,整合资源,优化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自控能力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是反省。个体每做一件事情,都需用一定的时间来反思、总结。二是加强边界意识。个体之间对事物及人的看法态度有差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他人,造成他人的痛苦,需求同存异,尊重他人的观念及做法。三是合理表达情绪,委婉措词。我们需清楚的意识到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别人的垃圾处理器,个体之间是平等、互助、尊重的关系,表达情绪时需评估他人的心理状态、接受程度以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程度。四是挖掘自身优势、发现外界事物及他人的闪光点。五是多关注事物的积极面,勿用放大镜、显微镜去观察事物的消极面。积极思维有利于人充满斗志,满怀希望,消极思维会使人患得患失,错失机遇,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3)提高抗挫耐受力。挫折是人生常态,合理的应对方法可以避免类似挫折重演,更好的适应生活。首先要学会倾听,吸收他人经验为己所用。挫折虽然各异,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相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吸收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遇事不乱,胸有成竹。其次要正确归因。韦纳把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等因素归为稳定-不稳定、内控-外控、可控-不可控。要善于把握稳定、可控的因素,对挫折正确归因,分析其中可以调整的因素,最大可能的改变挫折情境。最后要自己模拟一些挫折情境,用心理剧的表演方式加强抗挫能力。心理剧是一种用舞台表现心理冲突的方式,可以让个体在其中去体会他人的心理冲突,达到压力释放、自己调整的效果。

  2.优化生活风格,提升心理品质

  阿德勒提出的四种生活风格中,只有社会利益型是健康的,其余三种都需优化。随着社会的转型,物质财富日益剧增,精神生活却无法与物质接轨,滋生诸多违背社会主流文化的现象。面对需要优化的生活风格,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优化。

  第一,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心理教育在家庭中未受到高度重视,一方面因人口众多,文化水平差异巨大,难以让低文化素质的家庭理解和运用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封建思想残余,尤其偏远山区,重男轻女,对女孩的关注远低于男孩。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心理成长历程,依据发展阶段有的放矢的进行合理的引导训练,增强子女的心理品质。

  第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环境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完善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知识展播、心理游戏、心理拓展、情境模拟、团体辅导、个别访谈等形式灵活进行。

  第三,净化社会环境,提升学生在外的安全性。社会是一间染色纺,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身体已具备成熟的条件,但是心理却还处于过渡期,能辨别一定的是非观念,但略显稚嫩。我们需要整治不良社会风气,让大学生的理念与社会合理的接轨。

  第四,自己教育。家庭教育提供给幼儿一个成长的风向标、学校教育提供给幼儿自己完善的途径、社会教育提供给幼儿检验自己的空间。但个体还需具备自己教育、自己检查的能力,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属于引导性的教育,而自己教育是一种检查性的终生教育,它可以让个体不断的在自己检查中调整自己、完善自己,促进社会和谐。

  3.发展良好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尺。大学生正值青春活力的年龄,人际需求旺盛的阶段,高校社团众多,大学生应积极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主动与人交流,互惠互利,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避免出现孤芳自赏的优越情结及自怨自艾的自卑情结。增强人际交流技巧的方法有:一是倾听,理解之后适当发言。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让别人认为你在乎他,能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内心,非常愿意和你交谈,并成为朋友。二是主动关注,但不逾越自己的界限。个体都有脆弱的时候,有的人喜欢倾诉,有的人喜欢默默承受,我们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主动关注,并征得对方同意之后再表达你的关心。三是互惠互利。人与人之间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和索取,人际关系犹如天平,付出大于索取,会认为接受者欠自己太多,滋生埋怨和仇恨,付出小于索取,会认为得到的是应该的,付出者天生就该如此,当他不付出时,就会认为他人品不好、性格怪异。因此人际交往中,需要互惠互利,才能友谊长久。四是懂得包容和谦让。个体之间因个性差异,难免会在认知、情感及行为上发生摩擦,当矛盾出现的时候,需懂得容纳他人的个性,不能争锋相对,彼此伤害。

  当代大学生虽然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丰富的知识,但总体来说心理成熟有待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也有待逐步完善。在社会竞争中,他们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但也面临巨大的职场压力及生活的各种困惑。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提升他们的抗挫能力,历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发掘自己的社会兴趣,帮助他们完善自己,融入社会,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思想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总结:心理学论文: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策略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4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共同构成健康的完整概念。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1]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涵有着内在一致性。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情况,大致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是正常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敏锐、记忆力良好、思考力灵活、想象力丰富等方面;二是健康、稳定的情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三是人格完整,行为协调,能有效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且行为的内在反映与外在表现相一致;四是人际关系良好、和谐,乐于同老师、同学等他人交往;五是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达到目的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行为,并在遭受困难、挫折时能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2]

  二、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速运转和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早已失去了曾经的“天之骄子”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重重压力。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首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总人数比例上升,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个体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群体饱受着抑郁、焦虑、自卑、恐惧、偏执、强迫、紧张等心理问题的折磨;最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负面影响扩大,处理难度不断增加。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状况,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内部性原因,也有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的外部性原因。内部性原因主要是指大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均处于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变化时期,“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差,自制力差,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因而较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3]。外部性因素,学校方面包括学业负担重、生活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协调困难、生活中遭遇挫折与不顺等;社会方面表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导致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并进而产生诸多心理困惑;家庭方面或因家庭成长环境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之间的强烈反差,或因父母亲戚寄予的过高期望,或因家庭经济拮据、贫困等,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不适,精神方面也有诸多压力。除上述原因之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模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认识评估存在偏差等[4]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学目标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组织操作的复杂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特点[5],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高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有益于智力水平的提升

  在大学繁杂而充满压力的学习生活中,大脑多处于疲劳和紧张的状态,这就需要使它得到适时的休息和调整。大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让大脑获得充足的氧气供应,使脑力得到快速恢复,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分析能力的健康发展,对于保证智力的正常发育及大脑潜力的开发有着积极作用。概括而言,高校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二是减缓应激反应,提升大脑的工作效率;三是能有效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具体来说,高校体育对智力的影响基于这样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写字读书以及低头弯腰使流向大脑的血液受到限制并不断减少,这直接影响到大脑的营养供给,进而引起脑胀、头晕,使学习效率下降。这时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体育活动与脑力活动合理交替,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有助于加快脑部的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取更多的营养供应,从而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产生的疲劳,提高大脑的学习效率,并进一步促进大脑智力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情绪稳定,帮助缓解紧张情绪和消除心理疾病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也会面临精神空虚、学习生活焦虑,情绪压抑、紧张的问题,从而极容易导致悲观、孤独等心理障碍。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降低、减轻甚至消除这种焦虑,稳定情绪。因为高校体育活动具有组织性和群体性,通过各异的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活动内容,不仅容易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和意识,解除内心的枯燥和烦闷,提高主动性、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满足相互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调节情绪,并得以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士分析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松弛紧张的神经,改善人们的自己感觉,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总之,高校体育对形成大学生稳定、健康的情绪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对帮助缓解紧张情绪和消除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

  (三)高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与行为的协调性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内在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然离不开健全的心理机制,必然要求具备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就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高校体育对自己意识的形成有巨大影响,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情感上实现相互沟通和交流,而且可以发展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发展。具体表现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表现勇敢的品质、挑战新的成绩、努力克服困难等外在行为与自己观念、自己要求保持协调与一致性,如此逐渐使大学生自己意识受到体育教育的影响,使其在心理上不断表现出乐于交往、能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制和稳定的心理状态等倾向和能力,在行为上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身心均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良好状态,心理与行为的协调性不断得到提高,这无疑对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处于大学阶段的大学生,相比之前的初高中阶段,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容易造成大学生相互之间关系冷漠,彼此缺乏感情交流的状况。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大学生进而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而高校体育在改善这方面的问题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体育运动能把体育运动爱好一致、志趣相投的个体聚集起来,通过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的比赛或锻炼,使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亲切感,并为他们进一步相互认识和结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可以增强自身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而且几乎在每一项体育运动中,都可以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结成队友或形成竞争关系,并在比赛、练习的过程中发生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这样一个密切交流和交往的过程。并且在这其中,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及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多种能力,这无疑对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提供诸多机会与实践。

  (五)高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的进取精神

  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今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同时要求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接受这种竞争的考验。高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这一品质。高校体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激烈的对抗性和明显的竞争性等重要特征,它要求其主要参与主体———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敢于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或者遭受肢体疲劳、疼痛导致的考验,或者感受成功、胜利带来的喜悦,或者承受失败造成的心理打击,都无一不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有益经历。同时,在体育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等品质。可以说,高校体育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就是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的过程。由此,积极利用高校体育必将对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影响。

  四、结语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产生着广泛而丰富的积极影响。通过高校体育,具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情绪稳定、人格健全、人际关系协调和意志品质坚强等良性品质,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不容乐观甚至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并视高校体育为破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融高校体育于全面的实践中去,并积极创造出各种有利条件以真正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5

  摘 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难以适应时,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根据其多样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当通过正确突出重点、分段实施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功,也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1],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性,在本文进行初步探索。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如果大学生对这些新的变化难以适应,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困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需要面对新的环境。尤其是独生子女,因他们平时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大学生活。其中一部分因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2.学习问题。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还有一些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转变,面对专业课知识,理解较慢,或者兴趣不足,一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并产生考试焦虑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3.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没有中学时融洽,在大学里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同学关系中功利色彩非常突出,傲慢、自负、虚荣等现象在大学生身上十分明显。不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存在孤僻、自闭、忧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4.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爱情”是大学校园里一个常见而敏感的话题。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对性认识的不科学,加之自己道德规范的失控,从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或留下深深的遗憾和伤痛。

  失恋后是情绪低落,无心学业,对身边的一切失去兴趣,得过且过,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极端的表现是精神呈病态,纠缠对方,甚至由爱生恨,酿成悲剧。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但毕竟开设时间较晚,对该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大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群体。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的重要对象。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构成中,大一新生占有较大比例。许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产生了心理困扰,还有一些新生交往能力差,一时难以融入新的集体,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扰。

  对大一新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后,掌握了自己调适的基本方法以后,其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其心理困扰问题大多能自己解决。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有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困扰型,我们应主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少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自己调适解决。极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疾病,应通过心理治疗解决。

  3.分段阶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分阶段、有针对行地实施。例如:在大学一年级阶段第一学期应重点开展适应性教育。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动力,产生学习疲劳。一些大学生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学习焦虑问题。一些大学生未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对考试产生焦虑。我们应针对这一阶段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教会大学新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的生活,逐步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大学新生的自己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中应重点开展人际关系教育。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心理健康的需求,重点开展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大学四年级应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教育,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6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论文

  一、心理适应能力不强

  习惯了家长的庇护,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笔者对所在学院的194名大一接受心理普测的学生量表筛查后,对其中的2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9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5名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而产生,占所有心理有问题学生的55.56%,学院入学学生总数的2.58%。创业者进入不同的环境,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难,挫折、失败感的连环打击容易让心里承受能力不强的当事人产生退缩心理,从而导致创业失败。刘芳、林刚、周超从认知心理维度、情感心理维度、意志心理维度三方面分析了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陈述了大学生在面对创业产生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随着创业热潮的掀起,国内不少学院开办了创业教育,聘请知名企业做作为客座教师传授创业理论知识,然而对于心理辅导这块,鲜有学校开设创业心理学的系列课程。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对策

  1.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有想法,也有创业的能力,但对具体实施流程及后续管理缺少概念,没有创业意识。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成功校友企业家的讲座,分享校友的成功经历。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对创业形成初步概念,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创业成功的信心,消除对创业的恐惧,激发创业兴趣。

  2.加快创业课程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第二课堂在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纵观中国的创业教育,部分学校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然而,还有些学校重金聘请行业专家,在课上教授较多的实战经验。这也导致了中国创业教育的两级分化,重理论、轻实践或轻理论、重实践。然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正确,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通过行内专家讲座的形式,剖析创业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此外,通过建设专业社团,开展沙盘模拟经营等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到创业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运营企业的经验。

  3.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开设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笔者在查阅国内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后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将心理课程列为必修课,但鲜有学校开设一系列有关创业心理学的课程,并为之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因创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提供咨询。在访谈学院8支解散的学生创业团队时了解到,终止他们创业梦想的不但是融资、经营等专业性难题,合伙人之间观念上的差异,沟通等也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合作。通过持续关注创业者的心理,进行团队辅导等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因学生不成熟想法及处事方式而造成创业失败显得尤为重要。

  4.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自己教育,为创业做准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人格。

  三、结语

  笔者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从创业意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自身教育四方面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探析,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7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己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己,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己否定、自己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己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

  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

  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己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8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创新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养教育体系的有效创新,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素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标准及思想意识。因此,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通过优化学生思想道德管理的体系,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优化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稳定支持,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在现阶段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创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

  一、新媒体环境特点

  (一)便捷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在信息发出后,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回复,为双方的互动交流及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其语言也呈现出便捷性的特点,出现了缩略语、数字单词的谐音,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捷性的服务。

  (二)新颖性

  在网络资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新媒体形成了新颖性的特点,例如,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网络语言环境及新颖的交流方式。学生在该平台上,可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及时传输,满足了学生对新媒体的基本需求,实现了网络资源运用的丰富性及个性化,完善了新媒体传播的核心途径。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正面影响

  第一,新媒体的出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新媒体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升他们思想道德的综合水平。第二,新媒体为大学生营造全新的环境。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展了技术的运用形式,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及时性传输,为学生营造了全新的资源环境,丰富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第三,新媒体环境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大学生群体对知识内容的认知,通过实时地观察及分析社会因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基本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养的稳定提升。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第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更为复杂,道德认知存在冲突。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思潮交流碰撞,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而言,其成长中容易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影响,西方文化中一些偏执的思想会对大学生心理的成长造成制约,如果不有效地进行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价值理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需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基础,通过规范及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从而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第二,在新媒体网络资源构建以及信息共享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传播途径呈现出多样化,实现了信息内容的个性化、多样化传输,但信息的传输缺乏必要的监督,充斥着各种不良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例如,在一些娱乐新闻、游戏信息等广告网站中,经常会弹出各种淫秽的图片,存在着不良信息,由于高校学生的好奇心强,辨识信息能力较弱,会吸引着他们去点击浏览,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第三,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学生在网络中容易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关系,对学生的信息隐私造成影响,为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影响。盲目地信任陌生人,会制约学生正常的人际交流,形成不客观的人际观念,较易产生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因此,在现阶段下要革新教育体系,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通过对学生基本需求的分析,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性及平等性使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拉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提供良好基础。因此,现阶段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需要认识到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构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改变以往教学环境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完善合作交流管理机制,从而为教育体系的革新及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在现阶段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优化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环境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强化自身的基本职能,在教学中通过对教育环境改变因素的分析,革新教育体系,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营造良好环境;第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在心理素质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构建一对一的交流环境,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可以真实、客观地分析自己内心的想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通过营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对心理教育内容的认知,为学生思想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二)借助心理素养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现阶段,新媒体已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途径,为了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作用,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针对这些内容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管理平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通过网络平台的构建,实现借助电视、广播及报刊等介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自媒体与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提高信息资源运用的真实性及高效性;第二,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开展咨询教育活动,咨询活动主要包括团体咨询及个体咨询两种,团体咨询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主要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个体咨询主要是针对较少量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活动;第三,构建自媒体信息资源的监管机制,肃清网络教育的环境,强化学生对客观信息的辨识度,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定支持。

  (三)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综合素养

  新媒体环境可充分满足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需求,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优化设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从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良好支持。在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的营造中,心理教育人员需要分析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及时地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综合设计网页、视频,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强化自身的心理素养,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同时,在高校优化教育体系的同时,也需要院校针对教育人员的基本现状,构建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机制,实现教育人员综合素养的稳定提升,增加教育人员的知识储备,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对于教育人员而言,需要将多样化的心理教育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学生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基础。此外,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中,还需要实现对师资力量的合理整合,引进专业性的网络通讯技术人才,丰富教师队伍的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综合性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资源,优化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使高校学生稳定提升综合能力,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革新提供良好支持。对于高校教育体系而言,教育不仅应是为了培养专业性的社会实用人才,而且还要在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通过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者需要认识到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途径,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的变化,构建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空间,从而为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奠定基础,实现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4):399.

  [2]徐娟娣,乔婧芳,吴艳虹,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15-16.

  [3]阮文玲.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103-104.

  [4]陈军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81-83.

  [5]刘洁,曹缪,侯祎,等.新媒体环境下军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才智,2014,(31):246-247.

  [6]石变梅.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利弊分析[J].中国教育学术平台,2014,(4):133.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9

  摘要: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提升对策。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但该时期,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让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真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河北省曾对一些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20%-30%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障碍;0.8%-2%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8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数据显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比例基本稳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25.3%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大学生体学、退学、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数量、严重性和复杂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正是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开始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出台一些文件和政策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监狱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进得到了改进,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课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形式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局限于课堂说教,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微信等形式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目标,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多以消极目标为主,关注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矫正。但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个体品质的培养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让大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状,而对如何积极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知之甚少,导致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严重。普通高等院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设置了学时、学分,教学内容依照教材开展,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应用性不强,无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目标相融合。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疗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行为进行治疗,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不重视心理健康防范性教育,导致治标不治本的现状出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学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程度不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大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反对消极的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反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事后处理和解决,倡导积极的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防范性教育让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1.更多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对大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这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仅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学生,而应该将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包含在内。通过重视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信、乐观等来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积极预防来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2.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过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来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兴趣、增强满意度、激发大学生的爱心等,这些积极情绪体验最终会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之中,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知行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导心理健康问题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倡团体辅导、交互式的心理问题处理方式,认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个别咨询具有针对性的优势,认为只有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才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通过良好的人际支持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2):50-55.

  [2]刘浩,熊奕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J].青少年研究,2008(1):76-79.

  [3]李秀梅.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情绪管理[J].青少年学刊,2015(2):19-21.

  [4]秦安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拓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4):5-8.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0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社会,知己知彼仍然至关重要,尤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剖析自己,认清自己的长短、优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自己的长处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脱颖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们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如何调节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压力,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爱情中的矛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己,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题,来进行自己梳理,作此论文。

  关键词:

  剖析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 成功成才

  正文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据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英格里氏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我国傅连璋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1、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摘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而大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学习方向专业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等学习上有了改变,而且在人际环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调试自己的心里,从而使自己能够较好的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呢?这首先要剖析自己,给自己定位。

  二、 自己剖析

  (一) 性格分析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结识各种朋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坚强给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这种看似坚强的人越脆弱,因为坚强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所以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 这种伪装的坚强是否有意义,可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时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

  也许是自己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击都能扛得住,认为我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不需要保护的人。从小到大,在学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个处处被保护的小孩子,不管是来自于爸妈还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我很弱;可是在学校,我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不管是作为一个班干部还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同学们总是会认为我是一个足够坚强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轻易不会有什么回报。可是时间长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让自己成为强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护,我想要大声的向全世界呐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实总是把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没心没肺的坚强与乐观,也许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个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强者。在所有人看到的乐观、坚强背后也盈满了心酸、委屈与泪水,只不过这些都是属于没有星星的夜晚。一个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将心事付瑶琴,所以只能让委屈随着泪水在黑暗中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灿烂的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压抑的不正确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点:不要因为自己不爽就连带别人遭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到是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对待。总之,不要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确信是正确的。

  (二) 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冯忠良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里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认为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学习区别有三:1、掌握前人的经验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2、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形成为主,以直接经验的形成为辅;3、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之所以提到这种特点与区别,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而与权威的研究做比较以求异同。

  我是一个学习比较自主的人,我认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主动接受与学习的效率远远高于被动接受。因此,我习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应该得到的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做作业抑或是自己补充都是如此。从小到大,我的学习从来没有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一直都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职责,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所以我的学习都会是自己主动接受室的过程。

  虽然大学生的学习很狭隘,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必然的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及学习生活的能力。亦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认为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脱离主动接受这一中心要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才会想要主动学习与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学习,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兴趣第一。

  (三)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性格、过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校园内交往的主体同为面临艰巨适应任务而又缺乏经验的个体,双方的人际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性格决定我的人际交往态度,我认为与人交往贵在一个主动。主动的与人沟通、交流才会让你更快的打入人群,拓宽你的人际关系面甚至人际关系网,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宝贵的人力资源与人际关系。当然,圈子大了,那么冲突也越容易发生,在我看来解决人际冲突的关键是要相信一切冲突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建设性协商获得解决的,这也少不了一个主动:主动的弄清楚冲突的原因、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地面对错误从而主动的提出可能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恋爱心理分析

  谈恋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交流,是男女双方相互倾心、相互爱慕,以爱情为中心培养爱情的社会心理行为。斯滕伯格认为不论人类的爱情有多么的纷繁复杂,它都是由三个相同的成分构成的:动机、情绪与认知。进而又将动机、情绪与认知三者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之为热情、亲密与承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相信会有最完美的爱情,即完全拥有亲密、激情和承诺。作为互相吸引的两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亲密与激情,但是我认为完美的爱情承诺确是最重要的,这种承诺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种基本的对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担保,这是我们获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 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我是一个多血质为主体的人,平衡灵活善于交际,行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熊建玗 王巧云 上海交通大学,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程》 齐力主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论文09-30

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文09-0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02

教育硕士论文: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培养03-22

心理健康教育精选论文10-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09-2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08-14

高校辅导员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种方法论文09-10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04-1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10篇)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保持与学生家庭的密切联系,主动进行沟通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现状。

  摘要:社会压力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大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会甚至家庭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高校辅导员面临着更高要求的工作挑战。本文主要就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以及当前工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心理现状;方法策略

  根据中国教育报2000年公布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针对6300名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18.2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已经攀升至3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需要引起高校重视,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尤其需要发挥积极作用。

  1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1岗位优势

  高校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老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较了解,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相对年轻化,与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年龄上都存在接近性,能更好的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由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1.2时间优势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与一般任课教师相比,承担教学方面的工作量相对较少,作为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着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抓素质教育,这意味着辅导员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费在学生身上,有更多的时间来接触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沟通。

  2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2.1辅导员心理专业知识存在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的心理知识来支撑,而肩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的辅导员普遍呈现年轻化,在心理专业相关知识上存在欠缺,难以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偏差。

  2.2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针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时,面向的主要是新入职辅导员,而老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机会有限,这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提升,同时个别一些培训出现形式化倾向,内容不贴近学生实际,理论水平虽然得到提高,但是辅导员的实际辅导能力却得不到提升。

  2.3辅导员职业困惑难以排解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内容相对琐碎复杂,有时可能还会出现学生不理解的情况,日复一日,难免对自己的工作发展存在困惑,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辅导员在高校教职工中薪资待遇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激情。

  3如何有效实现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3.1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理论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强的辅导员队伍,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培训课程,积极钻研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方法,同时还需要了解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延伸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3.2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在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辅导员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各种有效辅导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2.1群体教育为主,个体教育为辅

  进入大学生活,迷茫、无目标的学习生活状态使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加强辅导,而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决定了年级大会、班级例会等群体教育是主导,遇到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应配合个体辅导。

  3.2.2心理疏导为主,专业心理指导为辅

  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呈现轻度或中度,需要的仅仅是倾诉与劝导,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少数情况,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针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普查工作并及时跟踪,对问题较轻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对存在诸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则应及时转交给专业的心理辅导中心或医院开展专业辅导或治疗。

  3.2.3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保持与学生家庭的密切联系,主动进行沟通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现状,同时让家庭知悉学生在校情况,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3.2.4专题教育为主,广泛主题教育为辅

  大学生群体具有共性,也具有其个体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层面也是如此。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广泛主题教育,而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则需要开展专题教育。

  3.3提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教育面积最广、最具有系统性的教育方式,辅导员需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实际需求,向学校建议将心理健康课列入公共必修课,通过强制性的课程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疏导。鼓励学生积极选修现有的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于思修等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课程,要严格把关,加大学生考勤力度,积极配合任课程教师的工作,使现有的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3.4积极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它主要涉及到校园心理文化环境、具体的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位优势,照顾学生实际需求,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校园制度建设与环境建设中去。充当好学生与教师之间润滑剂的作用,帮助学生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避免师生关系紧张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在班级中积极开展相关的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大学集体生活中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对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高校注意。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将临时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发展为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立高,刘法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2]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8):86-87.

  [3]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0,5:81,83.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身为一名普通大学里的普通学生,我好像经常为自己的未来而焦虑。尤其有时候听人说那些初中毕业的同学一个月赚多少钱时,我的心里真的很紧张。我想可能我大学毕业了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虽然不累但是一个月也就拿着七八千的工资,可能除去房租、生活开销也剩不了多少钱。那我用什么报答供我上这么多年学的父母?

  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实际上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身边的人目标明确,而自己走一步算一步,前方一片荒凉,而我在路上。

  上了大学感觉自己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一下子失去了动力,不再像中学那样可以只用学习什么都不用管。

  现在的压力主要还是自身,没有找到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以至于没有学习的动力,一天也就是上课,吃饭,打游戏,生活没有更多的色彩,一天天的时间过去,感到很慌张,却又没有什么办法的一种无助与焦虑。

  导致我现在天天困的不行,整天无精打采,没有活力,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现在连游戏都不能使我兴奋。

  我尝试去进行体育锻炼,去散发郁气,去激发自己的活力,确实有用,每次跑步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在向阳光奔跑,但是每次跑完,就会困一会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接下来我就水一水。

  一个人如果要说有轻松生活的时间段的话,我觉得一定是在学龄前(毕竟现在小学生也压力很大),也可能是在退休后(这就看你青年跟中年时期的努力成果了)。其他时间来看,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压力容器内”的。从我们背起书包那一刻起就已经在负重前行了,只不过这种压力是相对的,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

  学生时代我们为读书而烦恼。一开始可能简单的是因为父母施压、后来因为升学、再后来懂事点,我们知道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是要被书本压弯了腰哦。后来到了社会呢,其实压力更大而且也不像读书时候那么纯粹了。职场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经济上的各种压力这时候一个个悄然而来。最后到了有家庭的年龄或者人生过了3分1甚至是过了3份2的时候,这时候你会发现貌似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因为这时候的压力不再是仅仅是压力了,更多的是责任了。偶尔回顾下,我都觉得长辈们从一开始就在给我们画大饼了,而且这个大饼一画,就这么一辈子了

  突然想起这么句话:“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很应景。

  这个社会一直都处于不停奔跑的过程中,你如果不奔跑,早晚就被碾压掉了。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与其等着被碾压,为何不奔跑起来呢?喜欢健身的小伙伴都知道这期间的付出很是痛苦,可是健身前后的身材对比会带来的差距呢。其实,“奔跑”中的你或者“等待”中的你,都面临着压力,只不过我们选择了努力来减轻自身的压力。

  静是去躁的良方,静是智慧的土壤。

  我们面临不少琐碎繁杂的事情,面临很多压力。实际上,古人也同样面临很多事情,也要面对并处理好压力。对此,曾国藩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他以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句话要求自己,在书信中经常提到。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在古老的中国,已经成为一则古训,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不论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还是在校读书的大学生,都可以好好体会这句话。遇事先静下来,不慌不忙,抽丝剥茧,把事情一步步做好,把压力一件件化解掉。

  现在的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获得之后又会有新的要求产生,无尽的欲望,占有,贪婪充斥着这个社会,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现在整个社会竞争的异常激烈,整体的环境造成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在拼搏,为工作,为生活,为生计,为未来,为各种各样的目标而拼命,处在高节奏的生活当中,已经没有了自己自由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完全是按照整个社会的节奏快速的前进,被动的被快速的往前推进。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那一份沉重的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等,如果不努力不拼搏,就会脱离这个社会,就会被人看不起,就会被远远的甩在身后,无形当中又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压力。人们不断的通过对各种物质上的追求,实现,来显现自己的成就,地位,对各种享受,利益,名利,权势,财富,健康,教育等等追求,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无休止的竞争让现在的人们都生活在极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当中,已经遗忘了要停下来休息去安抚自己那已经沉重不堪的心灵。

  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会给自己强加上种种要求和期望。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生存,每一个人都不得不给自己设定目标,给自己制定各种计划,而能够保证自己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其实人们努力拼搏是好事,是追求进步,是在提升社会。但是有很多一部分人拼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各种攀比,虚荣的内心。这种心态便会让自己不断的陷入到更大的压力之中。人们自身的欲望无止境的增加,而不断的去索取,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物质享受就会带来太多的压力。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他们本该拼搏的年龄却不去踏踏实实的做事情,而是总想走捷径,来获取自己所需,这是不可取的,这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增加压力

  。当人们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是在自己身上套上了枷锁,一层一层的叠加,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深渊之中。人们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心理状态当中,便会对自身的心理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看淡这个物质世界的种种享受追求,转向自己内心身心自由。因为我们会发现,很多物质上的满足感是非常短暂的,当我们获得了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种物质上的满足之后,会再一次的陷入到那种落寞的情绪当中,而唯有身心的自由,心灵的满足才是永久的,才是能够让一个人保持在恒定的快乐之中的。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摘要:心理弹性影响着学生的诸多方面,如人际关系、生活困惑、恋爱、职场选择,借鉴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思想,从自卑感及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创造性自己方面提出了优化学生心理弹性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个体心理学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是实现中华复兴的重要保障。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5]1号)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22年)》精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要求各高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管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同时要求各高校配备不少于两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依据各高校学生的数量可以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管理与评价的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发展的动态性及社会、家长、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的深入性等特点.本文在借鉴西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运用的基础上,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应用角度提出优化学生心理韧性的相关策略。

  一、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阿德勒作为第一个与弗洛伊德观点产生分歧并分裂出来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他反对弗洛伊德过度重视潜意识,提出应该关注意识,人们应该活在当下,与过去的经历相比,未来的生活目标更影响人的行为,因此他提出了以下理论:

  1.自卑感及补偿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自卑感是个体自身内在的一种感觉,自卑促使人们努力去克服,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若是被自卑主宰,则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抑郁、悲观、消沉。阿德勒认为,补偿是弥补自卑的最好方法,某方面缺失,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或者额外的付出获得内心的平衡,降低自卑感。补偿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优越,阿德勒把追求优越看成是人生的主导动机。

  2.生活风格

  阿德勒在分享自卑感及补偿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活风格”,他认为个体因环境不同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生活风格,特别强调家庭环境对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学校的氛围、老师的教育方式也会对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及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会促进个体形成优良的生活习惯,激发个体分享这种生活风格、影响周围的人群,净化不良风气。阿德勒认为个体基本上有四种生活风格,分别是支配-统治型(Dominant-ruling);索取型(Getting type);回避型(Avoiding type);社会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

  3.社会兴趣

  阿德勒说:“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一种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这种需求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发展,而且个体必须认识到这种潜能,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如果一个人无法认识这种潜能,他的世界会变得糟糕凌乱,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严重者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阿德勒认为,个体一生中需要完成三大重要任务——职业选择、社会任务及爱情婚姻。

  4.创造性自己

  阿德勒认为人类不是环境或者遗传影响的简单消极的接受者,而是能够自由的、创造性的与环境发生作用,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组合起来,适应自己的生活。一些人对社会有益,一些人对社会有害,阿德勒看来其差别在于选择,他认为遗传和环境只提供了“个人按照自己‘创造’的方式用于建造生活态度的砖块而已,正是他应用砖块的独特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个性”。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策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事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人成才,事关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补偿,克服自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因成长环境各异,优缺点也各异,阿德勒用补偿告诉我们,缺点不可怕,也无需自卑,重要的是要拥有克服自卑的勇气及信心。学生生活较单纯,处于心态成熟与未成熟的阶段,成人感越来越强烈,虽然大部分时间能协调处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但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学业挫折、恋爱挫折、人际交往障碍及求职失败等。补偿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直面自身的不足和失败,调整认知、情感以及行为,追求心中的优越,以达到补偿的效果。如享誉世界的NBA退役球星乔丹,热爱篮球,却因身高问题被拒之门外,这种挫折并没有让他放弃,而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恳求教练让他作为一个球队的杂役人员,凭着坚毅的等候,他终于得到教练的认可,成为一代巨星。乔丹用积极努力的态度补偿了身高的不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控制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及抗挫耐受力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进行补偿,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

  (1)个体意志品质的培养。青年时期是意志品质逐渐稳定的定型时期,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意志力。意志力是指从事某一件事或者活动持久的耐心、毅力。从日常生活方面来说,可以让学生自己挑战,培养恒心和毅力。从野外拓展而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野外心理成长训练,克服内心的恐惧、不自信,直面失败,磨练个人的心理品质。

  (2)培养自控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个体在心理发展的历程中,需许多外界力量的援助及支持,自控力是个体成熟的特征之一。自控力是指个体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一种控制能力,它能增强个体边界意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优化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激发个体内在力量,整合资源,优化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自控能力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是反省。个体每做一件事情,都需用一定的时间来反思、总结。二是加强边界意识。个体之间对事物及人的看法态度有差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他人,造成他人的痛苦,需求同存异,尊重他人的观念及做法。三是合理表达情绪,委婉措词。我们需清楚的意识到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别人的垃圾处理器,个体之间是平等、互助、尊重的关系,表达情绪时需评估他人的心理状态、接受程度以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程度。四是挖掘自身优势、发现外界事物及他人的闪光点。五是多关注事物的积极面,勿用放大镜、显微镜去观察事物的消极面。积极思维有利于人充满斗志,满怀希望,消极思维会使人患得患失,错失机遇,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3)提高抗挫耐受力。挫折是人生常态,合理的应对方法可以避免类似挫折重演,更好的适应生活。首先要学会倾听,吸收他人经验为己所用。挫折虽然各异,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相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吸收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遇事不乱,胸有成竹。其次要正确归因。韦纳把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等因素归为稳定-不稳定、内控-外控、可控-不可控。要善于把握稳定、可控的因素,对挫折正确归因,分析其中可以调整的因素,最大可能的改变挫折情境。最后要自己模拟一些挫折情境,用心理剧的表演方式加强抗挫能力。心理剧是一种用舞台表现心理冲突的方式,可以让个体在其中去体会他人的心理冲突,达到压力释放、自己调整的效果。

  2.优化生活风格,提升心理品质

  阿德勒提出的四种生活风格中,只有社会利益型是健康的,其余三种都需优化。随着社会的转型,物质财富日益剧增,精神生活却无法与物质接轨,滋生诸多违背社会主流文化的现象。面对需要优化的生活风格,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优化。

  第一,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心理教育在家庭中未受到高度重视,一方面因人口众多,文化水平差异巨大,难以让低文化素质的家庭理解和运用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封建思想残余,尤其偏远山区,重男轻女,对女孩的关注远低于男孩。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心理成长历程,依据发展阶段有的放矢的进行合理的引导训练,增强子女的心理品质。

  第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环境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完善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知识展播、心理游戏、心理拓展、情境模拟、团体辅导、个别访谈等形式灵活进行。

  第三,净化社会环境,提升学生在外的安全性。社会是一间染色纺,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身体已具备成熟的条件,但是心理却还处于过渡期,能辨别一定的是非观念,但略显稚嫩。我们需要整治不良社会风气,让大学生的理念与社会合理的接轨。

  第四,自己教育。家庭教育提供给幼儿一个成长的风向标、学校教育提供给幼儿自己完善的途径、社会教育提供给幼儿检验自己的空间。但个体还需具备自己教育、自己检查的能力,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属于引导性的教育,而自己教育是一种检查性的终生教育,它可以让个体不断的在自己检查中调整自己、完善自己,促进社会和谐。

  3.发展良好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尺。大学生正值青春活力的年龄,人际需求旺盛的阶段,高校社团众多,大学生应积极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主动与人交流,互惠互利,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避免出现孤芳自赏的优越情结及自怨自艾的自卑情结。增强人际交流技巧的方法有:一是倾听,理解之后适当发言。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让别人认为你在乎他,能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内心,非常愿意和你交谈,并成为朋友。二是主动关注,但不逾越自己的界限。个体都有脆弱的时候,有的人喜欢倾诉,有的人喜欢默默承受,我们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主动关注,并征得对方同意之后再表达你的关心。三是互惠互利。人与人之间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和索取,人际关系犹如天平,付出大于索取,会认为接受者欠自己太多,滋生埋怨和仇恨,付出小于索取,会认为得到的是应该的,付出者天生就该如此,当他不付出时,就会认为他人品不好、性格怪异。因此人际交往中,需要互惠互利,才能友谊长久。四是懂得包容和谦让。个体之间因个性差异,难免会在认知、情感及行为上发生摩擦,当矛盾出现的时候,需懂得容纳他人的个性,不能争锋相对,彼此伤害。

  当代大学生虽然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丰富的知识,但总体来说心理成熟有待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也有待逐步完善。在社会竞争中,他们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但也面临巨大的职场压力及生活的各种困惑。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提升他们的抗挫能力,历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发掘自己的社会兴趣,帮助他们完善自己,融入社会,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思想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总结:心理学论文: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策略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4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共同构成健康的完整概念。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1]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涵有着内在一致性。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情况,大致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是正常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敏锐、记忆力良好、思考力灵活、想象力丰富等方面;二是健康、稳定的情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三是人格完整,行为协调,能有效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且行为的内在反映与外在表现相一致;四是人际关系良好、和谐,乐于同老师、同学等他人交往;五是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达到目的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行为,并在遭受困难、挫折时能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2]

  二、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速运转和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早已失去了曾经的“天之骄子”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重重压力。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首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总人数比例上升,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个体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群体饱受着抑郁、焦虑、自卑、恐惧、偏执、强迫、紧张等心理问题的折磨;最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负面影响扩大,处理难度不断增加。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状况,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内部性原因,也有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的外部性原因。内部性原因主要是指大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均处于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变化时期,“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差,自制力差,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因而较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3]。外部性因素,学校方面包括学业负担重、生活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协调困难、生活中遭遇挫折与不顺等;社会方面表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导致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并进而产生诸多心理困惑;家庭方面或因家庭成长环境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之间的强烈反差,或因父母亲戚寄予的过高期望,或因家庭经济拮据、贫困等,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不适,精神方面也有诸多压力。除上述原因之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模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认识评估存在偏差等[4]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学目标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组织操作的复杂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特点[5],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高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有益于智力水平的提升

  在大学繁杂而充满压力的学习生活中,大脑多处于疲劳和紧张的状态,这就需要使它得到适时的休息和调整。大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让大脑获得充足的氧气供应,使脑力得到快速恢复,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分析能力的健康发展,对于保证智力的正常发育及大脑潜力的开发有着积极作用。概括而言,高校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二是减缓应激反应,提升大脑的工作效率;三是能有效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具体来说,高校体育对智力的影响基于这样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写字读书以及低头弯腰使流向大脑的血液受到限制并不断减少,这直接影响到大脑的营养供给,进而引起脑胀、头晕,使学习效率下降。这时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体育活动与脑力活动合理交替,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有助于加快脑部的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取更多的营养供应,从而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产生的疲劳,提高大脑的学习效率,并进一步促进大脑智力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情绪稳定,帮助缓解紧张情绪和消除心理疾病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也会面临精神空虚、学习生活焦虑,情绪压抑、紧张的问题,从而极容易导致悲观、孤独等心理障碍。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降低、减轻甚至消除这种焦虑,稳定情绪。因为高校体育活动具有组织性和群体性,通过各异的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活动内容,不仅容易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和意识,解除内心的枯燥和烦闷,提高主动性、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满足相互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调节情绪,并得以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士分析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松弛紧张的神经,改善人们的自己感觉,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总之,高校体育对形成大学生稳定、健康的情绪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对帮助缓解紧张情绪和消除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积极影响。

  (三)高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与行为的协调性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内在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然离不开健全的心理机制,必然要求具备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就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高校体育对自己意识的形成有巨大影响,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情感上实现相互沟通和交流,而且可以发展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发展。具体表现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表现勇敢的品质、挑战新的成绩、努力克服困难等外在行为与自己观念、自己要求保持协调与一致性,如此逐渐使大学生自己意识受到体育教育的影响,使其在心理上不断表现出乐于交往、能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制和稳定的心理状态等倾向和能力,在行为上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身心均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良好状态,心理与行为的协调性不断得到提高,这无疑对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处于大学阶段的大学生,相比之前的初高中阶段,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容易造成大学生相互之间关系冷漠,彼此缺乏感情交流的状况。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大学生进而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而高校体育在改善这方面的问题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体育运动能把体育运动爱好一致、志趣相投的个体聚集起来,通过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的比赛或锻炼,使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亲切感,并为他们进一步相互认识和结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可以增强自身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而且几乎在每一项体育运动中,都可以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结成队友或形成竞争关系,并在比赛、练习的过程中发生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这样一个密切交流和交往的过程。并且在这其中,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及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多种能力,这无疑对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提供诸多机会与实践。

  (五)高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的进取精神

  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今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同时要求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接受这种竞争的考验。高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这一品质。高校体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激烈的对抗性和明显的竞争性等重要特征,它要求其主要参与主体———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敢于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或者遭受肢体疲劳、疼痛导致的考验,或者感受成功、胜利带来的喜悦,或者承受失败造成的心理打击,都无一不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有益经历。同时,在体育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等品质。可以说,高校体育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就是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的过程。由此,积极利用高校体育必将对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影响。

  四、结语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产生着广泛而丰富的积极影响。通过高校体育,具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情绪稳定、人格健全、人际关系协调和意志品质坚强等良性品质,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不容乐观甚至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并视高校体育为破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融高校体育于全面的实践中去,并积极创造出各种有利条件以真正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5

  摘 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难以适应时,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根据其多样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当通过正确突出重点、分段实施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功,也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1],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性,在本文进行初步探索。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如果大学生对这些新的变化难以适应,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困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需要面对新的环境。尤其是独生子女,因他们平时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大学生活。其中一部分因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2.学习问题。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还有一些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转变,面对专业课知识,理解较慢,或者兴趣不足,一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并产生考试焦虑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3.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没有中学时融洽,在大学里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同学关系中功利色彩非常突出,傲慢、自负、虚荣等现象在大学生身上十分明显。不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存在孤僻、自闭、忧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4.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爱情”是大学校园里一个常见而敏感的话题。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对性认识的不科学,加之自己道德规范的失控,从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或留下深深的遗憾和伤痛。

  失恋后是情绪低落,无心学业,对身边的一切失去兴趣,得过且过,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极端的表现是精神呈病态,纠缠对方,甚至由爱生恨,酿成悲剧。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但毕竟开设时间较晚,对该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大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群体。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的重要对象。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构成中,大一新生占有较大比例。许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产生了心理困扰,还有一些新生交往能力差,一时难以融入新的集体,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扰。

  对大一新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后,掌握了自己调适的基本方法以后,其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其心理困扰问题大多能自己解决。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有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困扰型,我们应主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少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自己调适解决。极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疾病,应通过心理治疗解决。

  3.分段阶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分阶段、有针对行地实施。例如:在大学一年级阶段第一学期应重点开展适应性教育。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动力,产生学习疲劳。一些大学生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学习焦虑问题。一些大学生未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对考试产生焦虑。我们应针对这一阶段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教会大学新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的生活,逐步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大学新生的自己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中应重点开展人际关系教育。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心理健康的需求,重点开展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大学四年级应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教育,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6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论文

  一、心理适应能力不强

  习惯了家长的庇护,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笔者对所在学院的194名大一接受心理普测的学生量表筛查后,对其中的2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9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5名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而产生,占所有心理有问题学生的55.56%,学院入学学生总数的2.58%。创业者进入不同的环境,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难,挫折、失败感的连环打击容易让心里承受能力不强的当事人产生退缩心理,从而导致创业失败。刘芳、林刚、周超从认知心理维度、情感心理维度、意志心理维度三方面分析了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陈述了大学生在面对创业产生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随着创业热潮的掀起,国内不少学院开办了创业教育,聘请知名企业做作为客座教师传授创业理论知识,然而对于心理辅导这块,鲜有学校开设创业心理学的系列课程。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对策

  1.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有想法,也有创业的能力,但对具体实施流程及后续管理缺少概念,没有创业意识。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成功校友企业家的讲座,分享校友的成功经历。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对创业形成初步概念,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创业成功的信心,消除对创业的恐惧,激发创业兴趣。

  2.加快创业课程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第二课堂在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纵观中国的创业教育,部分学校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然而,还有些学校重金聘请行业专家,在课上教授较多的实战经验。这也导致了中国创业教育的两级分化,重理论、轻实践或轻理论、重实践。然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正确,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通过行内专家讲座的形式,剖析创业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此外,通过建设专业社团,开展沙盘模拟经营等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到创业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运营企业的经验。

  3.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开设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笔者在查阅国内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后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将心理课程列为必修课,但鲜有学校开设一系列有关创业心理学的课程,并为之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因创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提供咨询。在访谈学院8支解散的学生创业团队时了解到,终止他们创业梦想的不但是融资、经营等专业性难题,合伙人之间观念上的差异,沟通等也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合作。通过持续关注创业者的心理,进行团队辅导等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因学生不成熟想法及处事方式而造成创业失败显得尤为重要。

  4.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自己教育,为创业做准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人格。

  三、结语

  笔者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从创业意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自身教育四方面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探析,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7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己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己,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己否定、自己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己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

  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

  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己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8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创新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养教育体系的有效创新,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素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标准及思想意识。因此,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通过优化学生思想道德管理的体系,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优化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稳定支持,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在现阶段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创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

  一、新媒体环境特点

  (一)便捷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在信息发出后,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回复,为双方的互动交流及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其语言也呈现出便捷性的特点,出现了缩略语、数字单词的谐音,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捷性的服务。

  (二)新颖性

  在网络资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新媒体形成了新颖性的特点,例如,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网络语言环境及新颖的交流方式。学生在该平台上,可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及时传输,满足了学生对新媒体的基本需求,实现了网络资源运用的丰富性及个性化,完善了新媒体传播的核心途径。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正面影响

  第一,新媒体的出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新媒体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升他们思想道德的综合水平。第二,新媒体为大学生营造全新的环境。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展了技术的运用形式,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及时性传输,为学生营造了全新的资源环境,丰富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第三,新媒体环境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大学生群体对知识内容的认知,通过实时地观察及分析社会因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基本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养的稳定提升。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第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更为复杂,道德认知存在冲突。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思潮交流碰撞,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而言,其成长中容易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影响,西方文化中一些偏执的思想会对大学生心理的成长造成制约,如果不有效地进行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价值理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需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基础,通过规范及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从而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第二,在新媒体网络资源构建以及信息共享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传播途径呈现出多样化,实现了信息内容的个性化、多样化传输,但信息的传输缺乏必要的监督,充斥着各种不良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例如,在一些娱乐新闻、游戏信息等广告网站中,经常会弹出各种淫秽的图片,存在着不良信息,由于高校学生的好奇心强,辨识信息能力较弱,会吸引着他们去点击浏览,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第三,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学生在网络中容易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关系,对学生的信息隐私造成影响,为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影响。盲目地信任陌生人,会制约学生正常的人际交流,形成不客观的人际观念,较易产生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因此,在现阶段下要革新教育体系,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通过对学生基本需求的分析,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性及平等性使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拉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提供良好基础。因此,现阶段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需要认识到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构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改变以往教学环境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完善合作交流管理机制,从而为教育体系的革新及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在现阶段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优化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环境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强化自身的基本职能,在教学中通过对教育环境改变因素的分析,革新教育体系,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营造良好环境;第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在心理素质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构建一对一的交流环境,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可以真实、客观地分析自己内心的想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通过营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对心理教育内容的认知,为学生思想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二)借助心理素养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现阶段,新媒体已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途径,为了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作用,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针对这些内容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管理平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通过网络平台的构建,实现借助电视、广播及报刊等介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自媒体与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提高信息资源运用的真实性及高效性;第二,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开展咨询教育活动,咨询活动主要包括团体咨询及个体咨询两种,团体咨询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主要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个体咨询主要是针对较少量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活动;第三,构建自媒体信息资源的监管机制,肃清网络教育的环境,强化学生对客观信息的辨识度,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定支持。

  (三)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综合素养

  新媒体环境可充分满足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需求,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优化设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从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良好支持。在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的营造中,心理教育人员需要分析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及时地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综合设计网页、视频,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强化自身的心理素养,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同时,在高校优化教育体系的同时,也需要院校针对教育人员的基本现状,构建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机制,实现教育人员综合素养的稳定提升,增加教育人员的知识储备,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对于教育人员而言,需要将多样化的心理教育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学生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基础。此外,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中,还需要实现对师资力量的合理整合,引进专业性的网络通讯技术人才,丰富教师队伍的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综合性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资源,优化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使高校学生稳定提升综合能力,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革新提供良好支持。对于高校教育体系而言,教育不仅应是为了培养专业性的社会实用人才,而且还要在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通过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者需要认识到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途径,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的变化,构建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空间,从而为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奠定基础,实现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4):399.

  [2]徐娟娣,乔婧芳,吴艳虹,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15-16.

  [3]阮文玲.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103-104.

  [4]陈军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81-83.

  [5]刘洁,曹缪,侯祎,等.新媒体环境下军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才智,2014,(31):246-247.

  [6]石变梅.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利弊分析[J].中国教育学术平台,2014,(4):133.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9

  摘要: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提升对策。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但该时期,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让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真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河北省曾对一些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20%-30%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障碍;0.8%-2%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8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数据显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比例基本稳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25.3%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大学生体学、退学、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数量、严重性和复杂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正是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开始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出台一些文件和政策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监狱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进得到了改进,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课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形式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局限于课堂说教,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微信等形式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目标,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多以消极目标为主,关注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矫正。但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个体品质的培养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让大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状,而对如何积极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知之甚少,导致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严重。普通高等院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设置了学时、学分,教学内容依照教材开展,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应用性不强,无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目标相融合。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疗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行为进行治疗,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不重视心理健康防范性教育,导致治标不治本的现状出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学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程度不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大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反对消极的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反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事后处理和解决,倡导积极的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防范性教育让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1.更多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对大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这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仅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学生,而应该将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包含在内。通过重视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信、乐观等来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积极预防来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2.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过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来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兴趣、增强满意度、激发大学生的爱心等,这些积极情绪体验最终会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之中,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知行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导心理健康问题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倡团体辅导、交互式的心理问题处理方式,认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个别咨询具有针对性的优势,认为只有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才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通过良好的人际支持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2):50-55.

  [2]刘浩,熊奕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J].青少年研究,2008(1):76-79.

  [3]李秀梅.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情绪管理[J].青少年学刊,2015(2):19-21.

  [4]秦安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拓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4):5-8.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0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社会,知己知彼仍然至关重要,尤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剖析自己,认清自己的长短、优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自己的长处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脱颖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们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如何调节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压力,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爱情中的矛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己,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题,来进行自己梳理,作此论文。

  关键词:

  剖析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 成功成才

  正文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据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英格里氏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我国傅连璋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1、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摘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而大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学习方向专业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等学习上有了改变,而且在人际环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调试自己的心里,从而使自己能够较好的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呢?这首先要剖析自己,给自己定位。

  二、 自己剖析

  (一) 性格分析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结识各种朋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坚强给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这种看似坚强的人越脆弱,因为坚强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所以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 这种伪装的坚强是否有意义,可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时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

  也许是自己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击都能扛得住,认为我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不需要保护的人。从小到大,在学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个处处被保护的小孩子,不管是来自于爸妈还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我很弱;可是在学校,我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不管是作为一个班干部还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同学们总是会认为我是一个足够坚强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轻易不会有什么回报。可是时间长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让自己成为强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护,我想要大声的向全世界呐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实总是把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没心没肺的坚强与乐观,也许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个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强者。在所有人看到的乐观、坚强背后也盈满了心酸、委屈与泪水,只不过这些都是属于没有星星的夜晚。一个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将心事付瑶琴,所以只能让委屈随着泪水在黑暗中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灿烂的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压抑的不正确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点:不要因为自己不爽就连带别人遭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到是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对待。总之,不要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确信是正确的。

  (二) 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冯忠良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里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认为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学习区别有三:1、掌握前人的经验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2、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形成为主,以直接经验的形成为辅;3、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之所以提到这种特点与区别,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而与权威的研究做比较以求异同。

  我是一个学习比较自主的人,我认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主动接受与学习的效率远远高于被动接受。因此,我习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应该得到的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做作业抑或是自己补充都是如此。从小到大,我的学习从来没有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一直都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职责,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所以我的学习都会是自己主动接受室的过程。

  虽然大学生的学习很狭隘,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必然的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及学习生活的能力。亦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认为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脱离主动接受这一中心要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才会想要主动学习与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学习,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兴趣第一。

  (三)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性格、过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校园内交往的主体同为面临艰巨适应任务而又缺乏经验的个体,双方的人际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性格决定我的人际交往态度,我认为与人交往贵在一个主动。主动的与人沟通、交流才会让你更快的打入人群,拓宽你的人际关系面甚至人际关系网,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宝贵的人力资源与人际关系。当然,圈子大了,那么冲突也越容易发生,在我看来解决人际冲突的关键是要相信一切冲突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建设性协商获得解决的,这也少不了一个主动:主动的弄清楚冲突的原因、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地面对错误从而主动的提出可能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恋爱心理分析

  谈恋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交流,是男女双方相互倾心、相互爱慕,以爱情为中心培养爱情的社会心理行为。斯滕伯格认为不论人类的爱情有多么的纷繁复杂,它都是由三个相同的成分构成的:动机、情绪与认知。进而又将动机、情绪与认知三者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之为热情、亲密与承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相信会有最完美的爱情,即完全拥有亲密、激情和承诺。作为互相吸引的两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亲密与激情,但是我认为完美的爱情承诺确是最重要的,这种承诺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种基本的对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担保,这是我们获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 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我是一个多血质为主体的人,平衡灵活善于交际,行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熊建玗 王巧云 上海交通大学,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程》 齐力主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