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探究

时间:2022-12-11 00:45:58 医药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德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探究

  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可以增强德育教师的感情投入,密切师生互动关系。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德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之论文范文。

德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探究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阐述欣赏型、对话型、生活型、活动型等四种典型德育模式的具体特征以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融合多元德育干预模式,培育其良好的心理素养。

  【关键词】德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机制;干预对策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塑造的最后攻坚期,也是其向青年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成长影响最大。具体表现为大学生自我认知失调,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出现表里不一的现状,本质则是个性化偏激的思维定势,导致无法正确认识事物本质,进而采取错误的方式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德育教育则通过对规则、程序、理想等德育模式引导大学生采取恰当的行为模式进行学习或生活。同时,根据不同德育模式的影响机制与运行效果,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对策[1]。

  1.德育的典型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德育模式主要是指德育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状态产生效用的形式,其具有稳定的操作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体根据约定俗成的标准进行特定的社会活动,主要体现为人们对相关事件进行判断与处理的方式。同时,德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理论传授,其更多地包含道德的传递与教授,比纯粹的传统理念更加全面。其主要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1.1欣赏型德育模式

  在德育教育中始终存在两对双重矛盾,即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德育学习的主体建构与教师价值导向之间的矛盾。同时,“欣赏型德育模式”还对道德教育进行了初步建设,如果说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道德教育的形式则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德育教育的结果则是通过在作品欣赏中悦纳这首歌曲。由此可见,欣赏型德育模式可以通过恰当的引导推进德育主题在欣赏中完成价值观的改造与升华。从逻辑学的视角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内化为以下三个方面:(1)德育内容的传播者与参与者应构建彼此联系的沟通关系;(2)德育课程要融合道德要素的情景性,在情景中进行适度审美;(3)德育接受者在道德的熏陶下完成双重价值的选择与创造力的构建,在当前德育过程中,将德育内容纳入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即可以通过学生感知道德的美感,推进德育的美化过程,而且存在美感元素的德育内容是欣赏型德育的前提,而德育过程诸多元素的审美化也是构建该模式的关键。因此,在欣赏型德育模式中,必须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与互动三者的融合。

  1.2对话型德育模式

  “对话型德育模式”是当前德育模式践行中最为典型的模式,其具备四个基本策略:(1)培育学生的批判精神;(2)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3)营造师生自由交往的情景;(4)构建和谐开放的沟通方式。回顾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德育内容需要高于实际生活;第二,德育方式侧重日常的灌输说教,忽视学生个性;第三,师生之间需要消除沟通隔阂。而当前的“对话型德育模式”将德育的焦点转到对话的关注上,其实对对话的强调主要强调双向沟通与互动,这都恰好弥补了传统德育的单向传输,这种德育模式对当前德育工作具有重构的意义。“对话型德育模式”具备3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德育对话强调教育内容应与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融合;(2)德育对话注重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性,(3)德育主要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强调学生与教材的联系,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对话型德育模式”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具体细节的调整,为了保障德育对话的开展,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在德育沟通过程中与交流双方平等对待;其次,师生双方在德育活动过程中通过遵守相应的规则,最后,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兼顾彼此的情绪,时刻保持真诚的态度,教师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开展适度教育。

  1.3生活型德育模式

  “生活型德育模式”与以往塑造型德育与动态型德育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活型德育模式”注重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对德育主体开展德育活动;(2)德育模式主要强调在德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应体现人文关怀;(3)“生活型德育模式”主要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德育进行感悟,推动当前活动的开展,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需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主导性、主体性与创新性原则。生活型德育模式具有特定的教育目标,主要帮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按照相应的规则去约束日常的行为,进而规范日常生活,同时为了促进该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对具体的德育模式进行系统的操作,综合以往的研究,其可以分解为四个可观指标:(1)学会道德选择;(2)学会道德实践;(3)学会道德体验;(4)学会道德感悟。根据这四个具体的德育指标,可以进一步总结出“生活型”德育模式的基本框架,通过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标准,然后根据这个标准进行德育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会增加对道德层面的体验,从而提升德育的感悟。同时,在平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才会更加合理,才能够让抽象的德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其感受德育的实际价值。

  1.4活动型德育模式

  “活动型德育模式”主要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活动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这里的德育活动主要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推进外在活动的开展,在该类活动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推进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意义中,只有对功能性活动提出授权,才能最大限度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这里的活动主要指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或功能的个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开展的外在活动,该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或者协作任务;另一方面只有不断推进德育意义或功能的主题活动。总之。这些活动都具备道德调节与约束的作用,同时,“活动型德育模式”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活动既是个体德育内容形成、发展的内部动力,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坚实平台。同时在德育过程中,活动能够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德育活动的开展者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其主观地认为学生只会被动接受道德知识,造成学生思想僵化,笔者认为德育教育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在德育活动中,重点构造师生的平等性,同时在平等性的基础上拓展双方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构建德育模式,促进其全程参与[2]。

  2.德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2.1德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由前述可知德育模式主要包括欣赏型、对话型、生活型与活动型等四个模式,这四种模式以不同形式对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影响。笔者认为这四种模式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人工影响模式,即欣赏型德育模式与对话型德育模式,这两类模式主要通过德育活动的传播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干预,同时通过活动的参与推进德育的鼓励,改变大学生不合理的信念,促进其产生自我修正的强大动力,主动矫正其日常行为,同时在完善过程中,通过双向作用推进工作的开展,因此,德育模式产生的效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互动作用。第二类是生态影响模式,即生活型德育模式与活动型德育模式,这两种模式主要通过自然的情景进行德育活动的熏陶,通过德育活动的引导,塑造当前大学生的阳光心态。

  2.2德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

  同时,无论人工德育影响模式,还是生态德育影响模式,其影响机制的共同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德育影响途径的相似性,即是通过感染德育主体的心灵,提升其思想观念,通过主流思想观念与不合理信念进行尖锐的斗争,最终让大学生群体体纠正其错误的思想与不健康的行为;(2)德育影响的效果的相似性,无论是采用人工德育影响模式,还是采用生态德育影响模式,其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活动的效果。总之,德育模式效应渠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途径具有一致性,但是其作用的方向是截然相反的,德育模式主要通过正向渠道促进大学生群体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而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不合理的信念。因此,通过扩展德育模式的影响效应,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当德育模式的效应大于不合理认知产生的心理效应,那么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就会得到矫正,其心理素养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德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

  3.1拓展大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其文化素养

  通过前面的相关论述可知德育模式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拓展大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其文化素养。德育传播者可以通过恰当的引导,让更多的大学生个体参与到课堂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眼界与视野的克服推进其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在对现实生活理解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方式自觉认识到逆反心理的不合理之处,最终推进逆反德育模式的开展。同时,在当前德育活动过程中,只有不断丰富知识体系,纠正以往偏激或者固执的行为,而大学生的不合理认知是产生其心理困扰的根源。当四种德育模式产生较好的影响的时候,能够在一定程度抵制大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过剩的心理能量,促使其冷静地对当前发生的事情进行全面分析,当其看到问题本质的时候,其就会发现事情本来面目并不一定像事先所坚持的那样,而且之前固守的观念并不一定是真理,而且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就可以突破认知的狭隘,同时,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拓展其想象的空间,开阔其思路,从原来不健康思维模式中脱离出来。

  3.2增进德育教师的感情投入,密切师生互动关系

  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可以增强德育教师的感情投入,密切师生互动关系。德育教师是情感的沟通者、传递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结果可知,当教师给予大学生群体一定的情感投入后,大学生就会体验到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最终能够促进学生感受到积极的人文关怀。同时,当德育教师将自己饱满的情绪与真挚的情感投入到道德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更多关爱。同时通过恰当的方式促进学生心灵上的交流。而且,德育课堂能够促进学生开拓思维,从多元角度思考当前发生的问题,促进其换位思考,推进其感悟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与思维内容,并与德育的基本原理进行相互比较,推进其解决思维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当心理不健康的个体认识到自己问题的时候,才会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当德育内容以恰当的模式影响其不健康状况的时候,师生之间互动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挥,这样德育模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消除,最大化的发挥德育模式的影响效果[3]。

  参考文献:

  [1]李重阳,俞凤如.青春期逆反心理及应对策略.怀化学院学报,2016,12(9):166-271.

  [2]清敏,金盛华,山田敬.中日青少年自住型发展的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13,30(2):21-24.

  [3]吴波,方晓义。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4(1):22-27.

【德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探究】相关文章:

探究大学生教学模式06-12

关于大学生德育新途径探究08-06

电企教育培训机制的探究论文05-26

林业生态模式下产业发展探究06-12

高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探究08-04

探究社会实践下高校创业教育机制05-22

初中德育教育方法探究06-15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08-26

浅谈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理性思考08-21

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模式探究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