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时间:2022-11-17 00:51:06 政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财富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之维中传承着“人是目的”的财富主体价值指向。怎样试析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试析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论文摘要 现代性财富问题在当代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亟需一种科学的财富观作为先导。基于其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马克思的财富观蕴含着十分丰富而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正是在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中,财富本真的主体性回归及财富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在其中得以洞明,我们能够看到其所开示的真正财富的意义视界。

  论文关键词 马克思 财富观 主体性 可持续 真正财富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本对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渗透日趋增强,因之,现代性财富问题在当代逐渐凸显出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亟需一种科学的财富观作为先导。马克思以其超越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和方法,提供给我们一种可称之为科学财富观的意义视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洞明了财富价值的主体性本质与财富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一、马克思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历史科学”解答

  马克思认清了哲学传统中的思辨形而上学的弊病,以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哲学原则和方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历史科学”的对象和任务。马克思超越以往哲学非现实的抽象性,把人从神学和哲学形而上学领域拉回到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来。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仅如此,他又确认人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一方面指出,不存在抽象的人,现实的人都是具体的单个人,从事实践活动的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体的人。在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历史统一关系。

  从根本上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对财富本真的主体性回归与财富可持续发展的财富观意蕴中,我们将看到马克思对现实个人的社会实践历史的现实的确认,是对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关系的历史科学在财富观上的唯物主义解答。

  二、财富本真的主体性回归

  财富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之维中传承着“人是目的”的财富主体价值指向。马克思肯定财富本质的属人性以及财富目的的为人性,“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在马克思那里,财富不过是满足人们各种需要、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工具或手段,人本身才是人的财富实践活动目的。

  马克思虽在不同维度下呈现出财富的不同意蕴,但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讲,财富的使用价值,即其有用性,都蕴含在财富之为财富的本质属性之中。

  作为使用价值的财富内含着与作为主体的人的对象性价值关系。财富的有用性是对人而言的有用性,是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使用价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是人的目的,财富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对象,具有从属于作为主体和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属性。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科学之维,也是马克思财富观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内蕴的重要原则和根本立足点。从根本意义上讲,马克思的财富观是一种财富的人本哲学或者说人本财富哲学。

  在对真正财富的界定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的“真正财富”饱含深意,蕴含着对“社会的个人”的强调,一方面含有真正财富的现实个人发达生产力确认,另一方面蕴含着对真正财富的现实个人发达生产力的社会存在之维的确认。其中隐然未彰的是对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唯物主义科学之思。

  马克思对“社会的个人”的强调,是其建构历史科学的必然要求和逻辑延伸,这正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颇具高明之处。马克思在实践的唯物主义视域中所观照到的人,既不是黑格尔“思辨人学”中意识自为的非历史的、非现实的抽象的人,也不是费尔巴哈“感性人学”中直观的感性对象,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社会的个人。诚如马克思所言,“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在马克思那里,人从来都是历史的现实的,都是社会的个人。他既承认人的现实的个体性实际,又突出强调人的现实的社会性关联。

  社会个人的发展不仅仅是财富的实现手段,同时也是财富的目的指向,社会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是马克思所谓的真正财富的旨归。马克思超越了财富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从终极意义上内在的地把握到了财富的本真,是对财富本真的主体性回归。不仅人在这里重新获得了社会历史的主体性,获得了财富的主体地位,而且财富本身也获得了生产发展的能动的主体性源机制。财富的主体性回归也体现出马克思的财富观实现了从财富的生产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实现了“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的解放。

  三、财富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一)财富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人的生成本质的内在要求

  1.人是不断生成着的对象性存在物

  马克思在对人的存在的考察探究中,首肯“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并进一步指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作为自为的类存在物,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在人的劳动实践本质之规定中,“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性世界中肯定自己。”财富无论作为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对象还是作为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结果,都是人的有意识的能动活动的对象或结果,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对自身的确证。马克思在对现实的实践的人的历史的科学把握中,看到了人的需要、能力、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生成性,因此,马克思把握到了人的生成本质,在他看来,人是不断生成着的对象性存在物。

  2.人的生成本质对财富发展的持续性要求

  马克思曾言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与发展作为全部人类历史存在与发展的首要的前提条件,必须得到维系,诚如马克思所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在人与历史的存在与发展的密切关联中,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也开出了财富的伴生与发展之维。为了能够生活,就需要满足人的生活需求的财富基础,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人力财富等不同方面和层次的财富需求。在马克思看来,“财富的一切条件,财富的再生产即社会个人的富裕发展的最重大的条件”。作为不断生成着的对象性存在物,人必须获得能够不断生活下去的财富条件,这就要求财富必须能够具有发展的持续性。

  因此,财富发展的持续性内在于人的生成本质之中,是作为财富主体的人的生成本质的内在要求。不仅如此,人本身作为财富的主体性生产力,也就是财富本身,在其历史生成本性中,其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及自我发展的需要丰富和提高也都会推进财富的持续发展。

  (二)财富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结构及其历史运动规律作了经典表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在他看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同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由此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便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革命随之到来。继而,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会得到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样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中,人类社会历史被不断向前推进。在此基础上,我们便能够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能动的自洽调节机制了。与此同时,财富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条件或结果,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主要内容,其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发展也就统一在整个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统一之中了。

  因此,人类社会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前进性,必然要求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前进与发展动力或条件的财富力量的持续性发展。所以我们说,财富发展的持续性,也是不断前进发展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无论有意无意,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在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表述中实际上夹带了人类社会历史前进性及其要求财富持续发展的协同。

  (三)财富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物”双重尺规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二重性的存在,“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也就是说,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统一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之中。一方面,人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种给定的存在,具有受动性;另一方面,人具有创造性,要打破那种给定性和自在性,因此又具有能动性的一面。正是由于人自身存在的这种双重性,才使现实的历史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而财富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协同过程,必然必然要求“人”与“物”双重尺规的统一。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可能是绝对自由的,必然受特定的历史因素的制约。但是,这种确定的历史条件以及人自身活动的受动性质只是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前提和基本方式,而在这一系列的条件下人类如何进行生产活动,则取决于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和近似的方式,在人的不断运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以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挥作用,它的作用的发挥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活动方式。

  因此,要实现财富持续发展的人类活动目的必须要“合规律性”,即懂得按照“物”的尺规来进行财富发展的实践活动。合“物”的尺规,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自然的必然性,而是要合乎包括自然的必然性规律在内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只有这样,在历史发展的必然之中,才会蕴含财富的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可能的现实。

  其次,财富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的根源就在人实践创造的本性之中。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未特定化的,即自然界并没有规定人应如何生活,也没有像对待动物那样确定人的本性。因此,人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来确证自己的本质。也正因如此,人超越了自然必然性的限制,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也就是说,人是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在人的财富实践活动中内在地包含着人类财富活动的能动性和目的性。财富持续发展既然作为人的社会实践的要求提出,财富持续发展本身肯定是目的,但也需要说明的是,这绝非目的本身。因为按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才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因而,财富的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财富本身持续发展的目的,而且从根本上要求合乎人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生成规律,最终还是为了人对人本质的全面占有,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与高度文明发展。

  实现财富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求财富实践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植根于人的实践本质以及人与社会历史的生成本质。所以,财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就要坚持作为财富主体的“人”的尺规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对象,即财富生产的对象——“物”的尺规的和谐统一。否则,无“物”之源,无“人”之本,财富的持续发展会是奢谈,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试析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相关文章:

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人学意蕴08-22

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08-09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07-09

试析保罗·利科的辩证解释学语言观论文04-20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08-30

试析法与经济的互动08-07

高校课改警示:试析存在主义课程观的现代审视06-12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之评述08-03

试析家庭系统的“价值伦理”08-26

试析大学经营之道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