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探究论文
引言
李泽厚是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哲学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以提倡和宣传实践美学而成名。70年代末,他开始转向对康德哲学的研究。作为研究的重要成果《批判哲学的批判》于1979年首度发行,即刻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此书的特点在于,重新评价康德先验论在人类哲学史上的巨大理论意义,以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完善、深化康德的先验论。这本书是李泽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和批判不仅扩展了他的哲学视野,而且锻炼了他的哲学思维,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个系统完善自己哲学观点的机会。基于该书,李泽厚提出了主体性实践哲学。后来,他提出了不同的“主体性提纲”,并对主体实践哲学做了进一步的诊释,但基本观点没有变。因此,要研究李泽厚的哲学思想就不能不深入地理解他对《纯粹理性批判》的批判。但在此之前,应先明确批判(本文单独使用‘俄七判”一词时特指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得以顺利开展的条件,即要了解批判的背景知识、批判的意图、方法以及批判的工具。
1批判的背景知识
李泽厚对《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甚至全部康德批判哲学的批判开始于判哲学的批判》一书,中间提出过几个主体性提纲,后来又有一些丰富和补充。这说明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一个动态过程,从而要求我们动态地、历史地理解其批判的前提条件。
李泽厚对《纯批》的批判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把握就是批判得以可能的首要条件。从逻辑上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在那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化、大众化的年代,李泽厚更倾心于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他在回答杰姆逊教授提问时说“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总体思维必须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观的基础之上。经济和生产方式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2批判的目的和方法
李泽厚认为,有关康德哲学的研究成果在国外已汗牛充栋,再对其进行专题研究难度很大,也没有必要。他不想当康德专家,但又要对其进行研究,原因何在呢?首先,由于建国后,康德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被打入冷宫,对其哲学基本没人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李泽厚想“填补空白,在国内长期没人做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力所能及,做点初步绍介工作,如此而已。然而这仅仅是其目的的`一部分。其次,李泽厚研读康德批判哲学的时期,正是马克思主义独尊天下之时,但他认为当时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有问题。尤其是对实践的理解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倾向。这种脱离客观实际的理解,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怀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极大热忱和关心”,李泽厚“希望把康德哲学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联系起来。通过对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批判,“看看它能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些什么东西。可见,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为了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领域。然而这仅仅是批判前的意图。随着批判的完成,原来的目的转变为构建自己的“人类学本体论”,并且对锹七判哲学的批判》有了新的定位。他说“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基本命题即是人的命运,于是‘人类如何可能’便成为第一课题《批判哲学的批判》就是通过对康德哲学的评述来提出和初步论证这个课题。这种对康德哲学批判目的的转变,意味着李泽厚哲学思想的逐渐成熟。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转变不是一嫩而就的,而是在批判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3批判的工具
李泽厚用什么工具或基于什么观点来展开批判的呢?如前所述,他的批判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论亦即唯物史观。”因此,他认为以实践论为批判的工具是合情合理的。就实践的内容而言,李泽厚说“不能把实践等同于五官感知或语言活动,也不能把实践看作是几乎包罗万有甚至文化批判也在内的主观活动,应还它以具体的客观历史的规定性,提示它的主要内核,这才是真正的实践观点。他用“制造和使用工具”来限定实践的涵义。如此做法看起来简单,但在具体的批判活动当中,还需要进一步界定“实践”的内涵。
【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探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