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伊德技术哲学的实用主义与解释学维度论文
在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中,“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流派而得到广泛研究,其核心是包括变更理论、具身分析和关注生活世界等要素在内的一套研究方法。后现象学的创立者是美国哲学家唐·伊德,然而,伊德之所以用“后现象学”来命名自己的技术哲学,并不完全是为表明自己的思想与现象学这一大陆哲学传统间的传承关系,而是要通过“后现象学”中的“后”来表达自己思想生成中包含的更多的影响因子。但是,蔽于“现象学”的光环,当前不少伊德的研究文献,都错失了这些隐含的影响因子,进而在理解与把握其思想时,产生种种困惑。例如,(1)虽然用到了“变更”等这类的现象学术语,但后现象学到底是不是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2)后现象学倡导“经验转向”,倚重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例证(案例研究),这种缺乏哲学思辨的经验依赖症所导致的还是不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哲学研究;(3)如果后现象学表述的只是一种研究方法,那么仅仅从外在的方法又如何来断定后现象学必定是一种技术哲学,即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目的之间如何贯穿统一。对于这些困惑的解答,直接涉及到后现象学的方法论原则、存在论意义上的技术观,以及研究技术问题的切人点等关键因素,因而迫切需要澄清。笔者将通过揭示后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杜威的实用主义和科的解释学之间的区分与关联,逐一解答上述疑惑,或许有助于学界对伊德技术哲学思想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一、后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
1990年出版的《技术与生活世界》一书,是伊德技术哲学的体系性著作。在阐述技术研究方法时,伊德用的表述是“技术的现象学。作为一本技术哲学著作,该书的地位获得了学界充分地肯定,但这种冠以“现象学”名称的方法,却引来了非议。用伊德的话说,现象学的正统主义者并不认可,他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抨击,“认为我做的一点也不像传统的现象学”。于是,为了做出某种区分,在1993年出版的一本技术哲学论文集的书名上,伊德用了“后现象学”这个词,这是伊德第一次用后现象学来为自己的技术哲学思想命名。可能有人会把这个“后”理解为“后继”,即对胡塞尔现象学传统的继承;但更准确地说,它代表的是某种切割。“后现象学”之于胡塞尔现象学,实在是有太多的不同,这里的“后”,更多地是修正和否定的含义。
二、后现象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
伊德用“后现象学”来表达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切割的同时,这个“后”也提示出了他所依傍的理论资源之一—实用主义,更准确地说是由罗蒂在美国复兴的杜威实用主义传统。正如罗蒂用后哲学文化取代哲学在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那样,伊德用后现象学动摇的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性。这种动摇的后果,便是后现象学倡导的“经验转向”。伊德对技术问题的分析中,充满了来自技术史研究、自然科学研究、考古学、人类学,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由哲学术语和概念构成的理论推导却很少,最多只是某种对比和总结。读过伊德著作的人,通常的感觉就是通俗易懂,但对哲学研究者而言,则有点“哲学味不浓”,进而不禁会问,这种缺乏哲学思辨的经验依赖症所导致的还是不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哲学研究?其实这些正是实用主义影响的结果。杜威式实用主义的对传统思辨的、先验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进而用经验的自然主义替代传统哲学的态度,在后现象学这里是全盘接受的。伊德用后现象学来修正正统现象学的前提,正是基于传统哲学本身正在经历变化的判断。对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经验的采纳和倚重,其根据就在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生活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转变,哲学不再是作为知识基础的形而上学了。
三、后现象学与利科的解释学
杜威的实用主义为伊德的技术哲学思想奠定了功能论的技术观,但正如伊德所言,“杜威和胡塞尔都没有将物质化的技术作为研究的主题;作为方法的后现象学又是在何种意义上内在地发展为技术哲学的呢?这关涉到对后现象学之“后”的另一层理解。如果后现象学之“现象学”指的不仅仅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现象学的大传统—包括了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科的解释学现象学在内—那么后现象学之“后”,才可以理解为“后继”或者“后果”。伊德也把自己的技术哲学思想称为“物的解释学”,它旨在揭示人工物(工具)在认识活动中的特殊作用。这种对物的认知意义的探索,才是后现象学方法的研究目的所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现象学才是一种技术哲学。
【唐·伊德技术哲学的主义与解释学维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斯宾诺莎政治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论文02-12
浅析西方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论文02-14
实用主义真理观哲学意义研究论文02-14
对哲学的看法论文03-08
学习哲学论文01-01
关于哲学性的哲学教育论文02-12
7个维度代表大学实力论文03-07
哲学方面的论文03-08
与哲学有关的论文模板11-23
有关教育哲学的论文05-2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