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变革进路及其人学意蕴分析

时间:2024-10-26 23:54:27 哲学 我要投稿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变革进路及其人学意蕴分析

  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变革进路及其人学意蕴是什么?

  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哲学的诞生,把实践作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并以此为根本基石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思路,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使命跨越,实现了一场彻底的哲学观革命。但是从本质上来看,马克思哲学仍然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那么,作为“新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哲学,到底新在何处呢?以实践观点为基石的马克思哲学,又是如何实现对旧哲学的根本变革的呢?

  其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以实践观点为根本基石来理解“物”,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哲学对“物”的客体直观性理解及其唯心主义倾向。

  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哲学,首先是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哲学而言的。在旧唯物主义哲学那里,“物”是与主体之人相对立的直观之物或纯粹客体,因而与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无关,与此相应,旧唯物主义也成为抽象的和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于是,“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为了在自己的领域内克服敌视人的、毫无血肉的精神,唯物主义只好抑制自己的情欲,当一个禁欲主义者。它变成理智的东西,同时以无情的彻底性来发展理智的一切结论。”[2](P.164)而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来说,自在之“物”通过实践这一中介成为相对于主体之人而言的客体,成为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所指向的对象性存在,正是物的这种客体性存在使人同时成为主体性的存在,没有作为客体存在的物,人的主体性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离开主体之人、与人毫无牵涉的物,对人而言其实也是“无”,“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3](P.106)。因此,马克思哲学认为,对唯物主义的“物”,必须从人出发,并以实践为根本基石,作一种主体性的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从人的实践和现实生活出发来理解物,彻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这种唯心论倾向,使物回归其属人的、历史的现实化存在,并由此出发从根本上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哲学,实现了彻底的哲学观革命。

  其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以实践观点为根本基石来扬弃辩证法,克服了近代辩证法思想的唯心主义本质和知性思辨追求。

  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哲学,同时又是相对于之前的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而言的。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和辩证法思想之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虽然也承认作为实践的劳动,但是由于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3](P.101),最终“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3](P.97)。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以实践观点为根本基石对近代辩证法进行了彻底扬弃,使其不再是关于绝对真理的思辨体系,而是成为“批判的和革命的”实践辩证法,为辩证法从抽象王国走向生活世界找到了一条现实之路。黑格尔本来是要终结形而上学,结果最终却让自己成为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的本性是要批判现存一切,结果却宣布自身就是最终发现的绝对真理。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则以实践观点为基石,以现实生活为视域,以现实的人为起点,彻底超越了近代辩证法的知性追求和思辨体系,与近代哲学对思想客观性目标的形而上学追求截然不同,它的根本使命是为革命无产阶级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僵化静止、抽象思辨的理论体系完全相反,它是不断发展、关注现实的实践哲学。

  实现了哲学观革命的马克思哲学,把人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与主题,将对人的理解和把握诉诸于实践,不仅把实践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而且更进一步把实践作为人的解放路径,因而其真实意蕴就是以改变现存感性世界为根本诉求、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实践人学。

  第一,以实践观点为根本基石的马克思哲学,将实践视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以改变现存感性世界为诉求的实践人学。

  实践之所以构成人的存在方式,其一是因为实践构成了人存在的根本条件,“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实践为人的存在提供了基本前提;其二是因为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P.57);其三是因为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8](P.24);至此,作为人之现实存在的实践与作为实践之现实主体的人就达到了辩证的统一。与此同时,马克思哲学又将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实践的关系,与一切旧哲学把世界理解为与人无涉的现象世界、客体世界乃至于精神世界不同,马克思哲学所理解的世界首先是指属人的现实世界,即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存感性世界。从其构成来看,人化自然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人类社会则直接诞生于人的劳动实践,二者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世界,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生成的世界,就其实质而言,它们都是人通过实践自己创造的世界,是人的对象世界。这样一来,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表现为一种本质上的实践关系,并且通过实践这一中介,实现了在改造与被改造中的现实统一。

  第二,以实践观点为根本基石的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人的解放路径,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人学。

  首先,以实践观点为根本基石的马克思哲学,认为只有借助于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是把实践作为人的解放路径的实践人学。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解放“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5](P.443),“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这样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8](P.368)。真正的解放首先必须是现实世界中的解放。还必须借助于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这种现实的手段不是别的,就是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以实践观点为根本基石的马克思哲学,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其理论主题和现实指归,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人学。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明确揭示了人的发展过程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其突出表现是人对自然、人对人、人对共同体的依赖关系;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对自然、人对人的直接依赖关系被打破,人的独立性得到发展但仍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少数个人的自由发展以牺牲多数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伴随着生产力的发达、旧式分工的消灭、自由时间的充裕和劳动的自主,每个人才能成为“自由的个人”和“有个性的个人”,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

  对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着更为明确的说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而建立这样的自由人联合体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正是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9](P.777),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也由此成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现实指归。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变革进路及其人学意蕴分析】相关文章:

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人学意蕴03-05

试析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11-17

新媒体变革--跨入人本传媒时代02-05

浅议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对比12-10

区域经济学变革分析论文02-14

变革型领导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研究11-29

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03-10

浅析文化传播主流媒体变革的原因分析与启示03-07

企业文化变革的原因、阻力及变革策略03-03

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分析06-1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