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信息哲学的一些思考分析
信息哲学是伴随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世界存在的一种新的理解,本文是关于信息哲学的一些思考。欢迎阅读!
一、哲学与信息
对于信息的定义一般理解是信息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它标志着物质的间接存在性[1]131。而对于科学家来说,信息却是客观世界内部交流、发展的重要单位。关于信息的重要理论以申农和维纳为代表。数学家申农将物理学的“熵”概念引入信息论当中,认为信息是消除事物之间随意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这种理论在图书馆学当中也可以用来证明图书馆就是减少信息“熵”的重要机构。另一位数学家维纳却从控制论的角度理解信息,认为信息是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相适应和在适应中所产生的反作用过程中,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换的内容的名称[1]130。这两位数学家通过精妙的数学推理让人们对信息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为信息作为认识世界的一个新角度这一论述作出了理论上的贡献。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也就是关于人们怎么看待世界存在的方式。哲学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是元素、精神、物质、信息等诸多的切入视角,哲学都只是用来解决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那么哲学的发展也就不在于从零到有,而是在于提供新的可能和方法。因此,唯物或是唯心、信息本體论或是信息主义的争论是否也只是旨在为大众提供新的可能呢?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的,且抛下发展的形式不论,“绝对的正确”这一说法也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在爱因斯坦证实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时,在哥白尼证实地心说的错误性时,人们得到的新知识也推动了人们对世界存在方式的新理解,哲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二、信息哲学的分歧
信息哲学是伴随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世界存在的一种新的理解。从一些文献研究来看,关于信息哲学的研究,国内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声音。西安交通大学的邬焜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肖峰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教授,都提出了与其他人不同的关于信息哲学理论的理解和观点。
邬焜教授是国内研究信息哲学最早的专家之一,被李国武博士称为信息哲学的创始人,并掌握着一套系统完善的信息哲学理论体系,他把传统哲学关于“存在”的领域进行了新的划分,认为“存在”是物质和信息所构成的,物质是直接存在,信息是间接存在[2]9。而物质所代表的是客观实在,信息所代表的是主观的间接存在和客观的间接存在,是两种不实在的存在。并且突破性地将精神降级为信息下的一种存在,将精神归入主观间接存在。它包括了以信息直观识辨和信息记忆存储为主的自为信息及分为概象信息和符号信息的再生信息。自在信息即由信息场和信息的同化异化组成的,客观间接存在与精神共同构成了信息。邬教授还认为,信息所包含的三种形态有机统一地组成了社会信息。
肖峰教授认为,邬教授的信息本体论是不存在的,同时认为其信息哲学有“信息主义”的味道。所谓的“信息主义”,也就是在通过利用信息这一元素来审视哲学时,过分强调信息的客观、实在性,而忽略了人在信息传播、利用、解析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3]75。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迷信、信息崇拜。他更倾向于承认信息认识论,强调信息中人的重要性,认为信息是人主观得出的东西,是主体赋予的结晶,也是信宿的释义所得,从整体的角度认为信息是一种认识论的范畴。
刘先生则认为信息哲学的创始人是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弗洛里迪教授,而弗洛里迪教授(后称弗教授)所持有的信息哲学观点认为,信息哲学的前身是人工智能哲学,它本身是一个交叉的学科领域但同时自身又独立于其他学科[2]8。弗教授把回答“本质问题”的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现象学,另一类是元理论。并且把信息哲学归入了类似于数学哲学的偏现象学的哲学范畴。他把信息哲学的定义也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方面信息哲学包括信息的概念、本质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涉及了信息的理论和计算机的方法论对信息哲学问题的详细阐述和应用,从宏观的角度对信息哲学进行了阐释。后来其为进一步理解信息哲学,将涉及信息哲学的问题又进一步分为18个小问题,以及信息、语义、智能、自然和价值五个部分。上述三位学者是当今国内主流的信息哲学研究者,他们之间也有很多围绕信息哲学问题的争论。“谁较早地提出了信息哲学的概念”“信息哲学的定义”等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关于国外信息哲学的研究,从文献研究来看仅有弗教授一家,所以若是要给三位学者的观点加以评价,还是有很大的困难。一方面,信息哲学这一理论概念提出的时间较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发展;另一方面,三位学者的观点如若不深入了解,并不能分辨哪个更有依据。
三、哲学之于信息哲学
信息哲学把信息当做哲学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类似于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语言哲学的内容,它也是把一个未曾涉及哲学的新元素引入哲学范畴,但是所得出的结论却与如今的信息哲学有所不同。语言哲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回答“世界本质”的问题,而是重新对“哲学”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得出了一系列围绕“哲学”本质的研究结论。人们通过语言表述哲学,而语言这个载体在语言哲学出现之前并没有提升到哲学这一高度[4]79。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凡是能够说清的事情,都应该说清楚,而凡是不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就应该保持沉默。”而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入手。维特根斯坦把人类社会有意义的语言(句子)进行了归纳,教授人们寻找有意义的语言(句子)的方法。他试图寻找语言的边界,从而得到意义上的边界。把哲学问题归结于人们如何理解语言(句子),最后他得出了这样一句话来结束他的论述:“思想的范围由语言编织,语言的范围我们依然确定。”而之于哲学“本质”问题的思考抑或生活问题解答的思考,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有可能超越了语言的范围,所以“本质”和生活的思考有可能无法言表,不如保持沉默。
从信息哲学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语言哲学所阐述的内容来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视角,但是两者却又同时想为哲学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邬教授的信息哲学有着明显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子,从“实在”一词的使用和将原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原本精神分为三种信息并归为主观间接存在来看,信息哲学细化了历史唯物哲学原本的精神,并进一步往前推进[5]2。而肖教授和弗教授都是把信息哲学归为现象学的行为,现象学重在强调人的生活尊严和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帕斯卡尔曾说过:“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肖教授并不想把信息凌驾于精神之上,只是想利用信息这一全新的元素来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哲学信息观。而弗教授认为,将信息纳入哲学研究的范畴,是历史的必然,人们会像从形而上转为认识论一样,从如今的哲学转向围绕信息构建的哲学。这里,两者都没有像邬教授一样对“世界本质”与信息的关系进行界定。而语言哲学又不同于信息哲学的构建基础,它所重视的是哲学的存在方式和对哲学本身的发问。因此,是语言哲学家能够成功地将语言如何描述哲学,以及哲学如何通过语言表达这一问题解释清楚,还是语言哲学本身又一次将哲学置于最初的状态,让人从论证的状态再次回到思维的状态,在以后的探讨与研究中也许会得出结论。
正如之前所言,要研究信息哲学必然要弄清信息的概念和哲学的概念。信息的定义解释现在主要以申农和维纳的定义为参考依据,但是关于哲学的解释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讨论。对于哲学的两大问题“思维”和“存在”,从哲学史书籍来看,并没有特别强调两者的区别,大抵都是阐释其思想的主要内涵。那么,哲学归根到底还是围绕人类思维方式的学科,对“世界本质”的思考无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曾有人说过传统哲学所思考的大部分是论据式的问题,先提出问题,后解答问题,一切顺理成章,有理有據。然而,关于问题的解答也可以是成千上万的,所以两者也许并没有必然的先后之分,正如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的探讨一样,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思维”这一问题,不同的思维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也必然会有所分歧,后人又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哲学的流派便因此而出现。但是哲学最初的问题并没有改变,依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不同的问题,且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依然是关于所有事物的内涵。
四、结语
信息之所以可以引入哲学的领域,在于信息已经构成了当今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元素,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认知结构。在后工业化社会当中,信息、物质和能源组成了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三大资源。当信息地位不断提升的时候,就引发了对信息的思考,而信息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世界,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信息。从这个角度出发,就需要明确分析信息与世界(这里既是与世界也是与哲学)的关系这一课题。我们在思考世界所蕴含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如何让信息介入思维的过程”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将其归入构成的元素,还是将其归为了解各种事物的一种视角,或者将信息归为用来构建全新思维的一种模式,尚且还不能得出定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而之所以单独提及语言哲学,就是看到语言和信息两者相似却又不同的属性。语言哲学的出现是在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发展之后才得以实现的,并且包含了众多语言学和逻辑学的理论成果。而申农和维纳两人对信息的定义,也许并不能包含信息内涵的所有的可能性,这就有待我们及后人对信息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建立一个围绕信息的哲学。
现如今对于哲学问题的争论和哲学论断的提出,都是出于对自身与外界的不断思考。大都是通过已知来预测未知,而已知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未知也会随之而发展。因为每个人对自身与外界的思考各有不同,因此才会保持思想的多样性,从而使其不断向前发展。对于信息哲学的认识也要从根本出发,而此“根本”却并不一致,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
【信息哲学的一些思考分析】相关文章:
哲学的人生启迪思考论文(精选5篇)05-13
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06-14
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06-11
分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06-12
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05-02
关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06-13
世界观立场下的的哲学科技形态实践分析06-13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05-10
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足的思考08-0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论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