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常识参考

时间:2021-01-11 19:48:05 常识 我要投稿

古文化常识参考

  涉及礼仪方面的:

  ※束髮、垂髫、總角、齠齔: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髮梳到頭頂成為髻(髮結),稱為「束髮」,通常是指十五歲左右,《大戴禮記?保傅》云:「束髮而就大學,學藝焉,履大節焉。」「髫」是孩童的頭髮。古代兒童於末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因此稱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云:「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後世以「垂髫」作為童年的別稱。《禮記?內則》云:「男女未冠、笄者,拂髦總角。」「總角」就是結髮,古時幼兒把頭髮紮成一對像牛角的小髻,稱為「總角」,後世用為童年的別稱。《韓詩外傳》云:「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齠、齔就是毀齒換牙,古人用為童年的代稱。

  ※笄禮、及笄:「笄」是古代婦女盤髮用的簪子,笄禮是古代女子的成年禮。《禮記?內則》云:「女,十有五年而笄。」古時女子十五歲就算成年,要把頭髮梳成像大人的樣子,插上髮簪,因此稱女子十五歲為「及笄」,或「笄年」。表示已經成人,可以擇婚配偶。

  涉及科举方面的:

  笏:又稱朝笏或手板,古代文五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之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書寫上奏事項。《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璆(ㄑˊㄧㄡ美玉)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鬚文竹,士竹木。」宋代規定大臣中衣緋袍者才能持象笏,衣綠袍者執槐木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者執象笏,五品以下不執笏;清朝廢笏不用。〈正氣歌〉:「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寫段秀實以象笏擊朱泚之首。“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涉及建筑方面的:

  “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涉及称谓方面的: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

  涉及婚姻方面的: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何谓为“归”?《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害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古文化常识参考】相关文章:

有关德国留学常识之药品常识参考08-25

留学基本转机常识参考08-07

小班安全小常识参考06-26

珊瑚的基本常识参考01-27

防火安全的参考小常识07-11

关于网络安全常识参考06-15

关于常见夏季安全小常识参考07-13

婴儿食品安全的常识参考06-15

夏季食品安全小常识参考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