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旦春秋的成语解释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月旦春秋成语解释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旦春秋成语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月旦春秋
【拼音】:yuè dàn chūn qiū
【解释】: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出自】:《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评论人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近义词】:臧否人物
【造句】:月旦春秋→秋水伊人→人迹罕至→至高无上→上下一心→心如死灰→灰飞烟灭→灭绝人性→性命攸关→关门打狗→狗仗人势→势不可为→为时过早→早出晚归→归心如箭→箭在弦上
【成语典源】: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许劭〉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乃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 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释义]
[典源译文]
许劭同县人李逵,正直有高尚的志气,许劭开始同他相好,后来两人有了矛盾,又与从兄许靖不和,当时的舆论对他不满。起先,许劭与许靖都有盛名,喜欢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换一个题目,所以汝南有“月旦评”的风俗。司空杨彪征召许劭,举方正、敦朴,征,都不应。有人劝许劭做官,他回答说“:现在小人得志,王室将乱,我想去淮海逃难,以保全老幼。”于是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以礼相待,至为周到。许劭感到不安,告诉他的门徒说:“陶恭祖表面上好名,内心却不是真的。对我虽然很厚,这种情况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不如走吧。”于是到曲阿投扬州刺史刘繇。后来陶谦果然收捕了寄居在他那里的宾客,孙策平定吴国以后,许劭与刘繇南逃豫章,死在那里,时年四十六岁。许劭的哥哥许虔,也有名,汝南人称平舆有两条龙呢。
[释义]
东汉许劭,汝南平舆人,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共好品评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后因称品评人物为“月旦春秋”。
【同源典故】:旦评 月丹评 月旦 月旦堂 月旦汝南 月旦评 月评 汝南评 许劭评 许氏评 评月旦 高月旦
【月旦春秋成语解释】相关文章:
月旦春秋的成语解释08-10
成语解释及造句11-02
词语成语解释11-03
读书的成语解释11-03
评头论足成语解释10-18
言听计从成语解释10-31
想前顾后的成语解释05-15
计将安出成语解释10-28
数白论黄的成语解释04-20
鸠集凤池的成语解释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