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班门弄斧
成语典故:班门弄斧1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成语典故:班门弄斧2
班: 即公输般,系春秋时鲁国的巧匠,人称鲁班,后来被誉为木匠的祖师。语出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郢,指楚国郢都的一位著名巧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同诗人梅尧臣通信中曾写道:“昨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梅之涣写的一首诗。明朝进士梅之涣凭吊采石矶(今在安徽马鞍山市)旁李白坟墓时,看见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他想: 李白是一位大诗人,竟然有人在他墓前留下并不美好的诗句,实在可笑。于是,他立即题诗一首,以示嘲讽:“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原本“班门弄斧”是指在鲁班和郢人的门前表现自己的木工手艺。现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作谦词)。
成语典故:班门弄斧3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后来,有一个叫梅之焕的人,是个诗人。他四处游玩,一天来到采石。这里有李白的墓。大家都知道,李白是著名的诗人,被称作诗仙,所以去凭吊他的诗人也不少。这一天,在李白墓前,梅之焕发现有许多人题诗,其中不少还写得很不高明。梅之焕觉得挺可笑,回去之后,便也写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意思是说,那么多来拜谒李白的墓,来来往往,都写一首诗题在上面,也不想想,在李白的墓前题诗,那不就好比在鲁班门前耍斧子一样,不知好歹,不怕人家笑话吗?
【出处】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释读】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也可用作自谦之词)
成语典故:班门弄斧4
原文
采石江头,李太白墓在焉(那里)。往来诗人,题咏殆(dài,几乎)遍。有客书一绝云:“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摆弄)大斧。”亦确论也。[3]
译文
在采石江头.李太白的陵墓在那里。来来往往的诗人(在那里)写诗吟诗的几乎到处都是。(其中)有过客写了一首绝句道:“采石江边一个坟墩头,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这)也是确切的评论啊。[4]
注释
①采石:地名,今安徽马鞍山市内。 ②一抔(póu)土:一个坟墩头;抔,用手捧(东西)。
疑难句翻译
题咏殆遍:写诗吟诗的几乎到处都是。
亦确论也:也是确切的评论。
典故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
班门弄斧
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小贴士:谦虚,随时学,学越多,就知道越多,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了。
【成语典故:班门弄斧】相关文章:
关于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12-08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12-24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12-19
成语典故故事:大材小用01-22
成语典故:别开生面01-17
关于智谋历史成语典故12-17
杯酒释兵权的成语典故12-17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2-17
成语典故作文素材11-22
噤若寒蝉的成语典故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