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成语
成语解释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小编带来的生而知之成语。
生而知之成语
【注音】shēng ér zhī zhī
【典故】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释义】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本能
【反义词】学而知之
【押韵词】返哺之私、威无所施、心乱如丝、山峙渊渟、公尔忘私、快刀斩乱丝、来好息师、霸王之资、剪发披缁、鞭墓戮尸
【语文同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被人们认为天生的聪明,自从娘胎里出来就能对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生把这种说法告诉孔子。孔子说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与研究才会懂得那么多的道理的
【成语示列】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成语造举】
◎任何杰出人物都不是生而知之,其社会实践经历愈丰富的人,其心灵历程就愈复杂,充满了艰辛的人生探索。
◎我国唐代著名教育家韩愈早就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而知之者文言文翻译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生而知之成语】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的成语12-14
成语的成语故事12-13
猜成语游戏的成语03-31
以成语为谜底的成语12-13
经典的成语12-14
猜成语游戏的成语大全07-21
「猜成语」趣味学成语11-10
含有动物成语的成语大全12-06
成语大全里的成语之最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