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不定成语典故

时间:2024-05-31 16:04:29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举棋不定成语典故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典故吧,从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典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举棋不定成语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举棋不定成语典故1

  举棋不定

  典故

  “今甯(nìng)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有一次卫献公宴请孙文子、甯惠子。两人早早身着盛装,前往赴宴。可是他们等了很久,从早上等到太阳落山,卫献公一直没有现身。这时,一个随从走过来告诉他们,卫献公还在苑囿里打猎呢。

  孙文子、甯惠子听了当然很生气,无奈之下只好跟着这个随从前往苑囿去见卫献公。而卫献公听说俩人来了苑囿,竟然衣服也不换,穿着猎装就出来见他们。这是非常不合礼仪的行为。两人被这种轻视激怒。

  孙文子的儿子,之前一直侍奉卫献公饮酒。他知道,前两年,有个乐师得罪过卫献公,被卫献公笞打了三百下,对卫献公怀恨在心。这时,孙文子的儿子趁此机会,拉拢这个乐师,在孙文子面前演唱《巧言》的'最后一章。这首歌的内容让孙文子非常反感,还以为是卫献公故意派这个乐师来的。

  于是孙文子和甯惠子联合起来,发动了政变,把卫献公赶出了卫国,另立一个卫殇公。但是没两年,孙文子和甯惠子开始争权夺利,甯惠子博得卫殇公的信任,排挤孙文子,甚至出兵攻打孙文子。孙文子只好去了晋国。

  另一方面,卫献公被赶出卫国,去了齐国。此时发现有机可乘,就与甯惠子接触,想要重回卫国。就在甯惠子犹豫不决时,齐国把卫献公送到了晋国。在晋国的支持下,孙文子和晋献公联合起来,谋求复位。

  最终,甯惠子同意了卫献公回国。对此,孙文子评价道:“现在甯子看待国君还不如下棋的人,他怎么能免于祸难呢?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击败对手,而何况安置国君这样的大事?九代相传的卿族,就这样走向了灭亡,可悲啊!”

  很快,卫献公回到卫国复位,第二年,就杀了甯惠子。

  释义

  比喻做事多有顾忌,犹豫不决。

举棋不定成语典故2

  举棋不定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 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 必不免矣。”

  举棋不定释义

  举起棋子不知下哪一着好。比喻拿不定主意。

  举棋不定的典故

  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公元前559年,他被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推翻,只得带着母亲和弟弟等一帮人逃到齐国,从此便在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驱逐卫献公后,孙文子、宁惠子两大夫把持着卫国朝政,新立的`国君公孙剽只不过是傀儡。

  但是,宁惠子在病得快死的时候,又后悔驱逐献公的行动,对儿子宁悼子说:“诸侯史册上都记载着‘孙林父(孙文子)、宁殖(宁惠子)出其君’,真是终身的大辱。你把献公接回来,才洗掉这个耻辱。”悼子答应办到这件事。

  因为齐国收留卫献公,卫国便跟齐国对抗,与对齐不和的晋国作盟友。后来,齐国崔抒杀国君庄公,另立景公,与晋国讲和,晋国就让卫国划出夷仪这块地方给卫献公住。

【举棋不定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举棋不定成语06-20

成语典故07-20

成语典故范文10-11

兴风作浪成语典故07-23

成语典故:覆水难收07-25

成语典故大全12-17

成语典故:众叛亲离07-18

趋炎附势成语典故03-21

爱屋及乌成语典故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