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牛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牛有关的成语及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牛衣对泣
牛衣对泣说的是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九牛一毛
出自于太史公司马迁。汉朝名将李陵带后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汉武帝听说后大骂李陵叛国。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听到不同意见非常生气,把司马迁关入大牢,处以残酷的腐刑。司马迁本想自杀,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牛角之歌
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后以“牛角之歌”、“牛下歌”为穷士自求用。
庖丁解牛
魏惠王时,庖丁解牛的技术令人赞叹,挂牛头卖马肉的故事见于《晏子春秋》。而弦高贩牛的故事更是传为千古佳话。郑国的弦高干的是长途贩运牛的.生意。他赶着牛走在路上,正遇见一支打算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弦高急中生智,把贩运的牛献给秦军主帅,说是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劳军,秦军主帅以为阴谋败露,便撤兵而回。
牛头马面:
迷信中阴曹地府的鬼卒,形象分别是牛首人身和马首人身,负责捉拿阳寿终了的亡魂到地府,据北宋禅师释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记载:“释迦是牛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婆。”佛典《五苦章句经》和《铁城泥犁经》中均对“牛头”的来历作过解释:“牛头”为人时名为阿傍,因不孝顺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的差役。马面则是民间为了说法对称后配上的。但也有资料称,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牛头马面后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各种丑恶的人。
牛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出自明朝冯梦龙著名的“三言”之一《警世通言》第十一卷:“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也有驴唇不对马嘴一说。
执牛耳:
是“冠军”、“第一”的代名词。《左传·哀公十七年》中有:“诸侯盟,谁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必须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先将牛耳割下取血,并将其放在盘上,由主盟者执盘,故称主盟者为“执牛耳”。主盟者率先将祭拜过天地神灵的牛血涂在嘴上,接着,与盟者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言而有信。
吴牛喘月:
出自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地(江浙一带)水牛天生怕热,它们把月亮误当成烈日,一看见月亮就喘。用来比喻因疑心而感到害怕。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一段典故:“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晋武帝时,一个叫满奋的人进宫朝见武帝时,见宫里的窗户都是透明的琉璃做的,好像很不坚固,他向来怕吹冷风,不禁发起抖来。武帝问他怎么回事,他回答说:“我就好像吴地里的牛一样,一看到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
牛口之下:
语出《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这是赵良进谏商鞅时所说的一段话,商鞅已出任秦相十年,自认为功绩能与五羖大夫相提并论。赵良于是讲了这样一段典故: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去当面拜见却没有路费,他卖身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喂牛。一年后,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把他从牛嘴下提拔起来,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没有人不服他。后人以“牛口之下”借指卑下的地位。
【与牛的成语及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11-25
成语典故07-20
精选成语典故11-22
如鱼得水的成语典故11-29
趋炎附势成语典故11-25
弄巧成拙的成语典故11-25
党同伐异成语典故11-26
兴风作浪成语典故12-02
得陇望蜀的成语典故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