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的成语

时间:2020-12-10 17:41:43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故事的成语1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历史故事的成语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历史故事的成语2

  春秋后期,齐国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崔杼和庆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敝:“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信任,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

  卢蒲敝不忘哥哥嘱托,后来当了庆封家臣。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相国而已。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此后,齐国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敝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舍来掌管。

  卢蒲敝在逼死崔杼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他根据哥哥卢蒲癸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舍侍卫。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舍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女儿庆姜嫁给了他。在受到庆舍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己一起当庆舍侍卫。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妻子庆姜发现丈夫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卢蒲癸心想,我在干杀灭你们庆氏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但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我告诉了你,恐怕自己难逃一死。这样话,就会坏了大事。”庆姜听完后,说:“相公事也就是我事。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卢蒲癸把准备杀灭庆氏事告诉了庆姜。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预定举事日子,选在庆封外出打猎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舍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就在这时候,卢蒲癸突然将长戈刺进了庆舍胸膛。庆舍死后,卢蒲癸率兵杀灭了庆氏余党。庆封在出猎途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随从士兵回城,因城坚无法攻克,逃奔鲁国,后被杀。

  事后,有人问卢蒲癸道:“庆氏和你们卢氏都是姜姓后裔,你怎么会和同宗庆氏联姻,娶庆姜为妻呢?”

  卢蒲癸回答说:“庆舍不因为我与他是同宗而避开,把女儿嫁给我,我又为什么要去避开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诗经》中某首诗某一章节,来表达自己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历史故事的成语3

  (一):超群绝伦

  关羽,字云长,是刘备的重要将领。

  刘备当平原国相后,关羽和张飞分头率领他的队伍。他们三人同睡一张床,情如兄弟;在大庭广众之下,关羽和张飞总是侍立在刘备身旁。

  刘备跟随刘表后,关羽跟着依附。

  后来,刘备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另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与他在江陵会合。

  曹操急追刘备,到达当阳(地名,位于兮湖北省中部),刘备向东北直奔,正好遇上关羽的船队。不久,孙权派军兵帮助刘备抗击曹操,曹操率军退去。

  刘备南下收复了东南四个郡,于是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长江北岸。

  后来,关羽听说马超前来归降刘备,因他过去不认识马超,便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人品和才能可以同谁相比。

  诸葛亮对关羽了解,知道他护短,不服气居于别人之下,便写信回答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是一代豪杰,如汉初大将鲸市、彭城一类人物,可与张飞并驾齐驱。但是,不能与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比。"

  这个故事史料记载如下:"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这便是成语"超群绝伦"的由来。

  (二):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魏王还是一脸茫然。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三):断章取义

  春秋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崔杼和庆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敝:"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

  卢蒲敝不忘哥哥的嘱托,后来当了庆封的家臣。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的相国而已。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此后,齐国的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敝的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舍来掌管。

  卢蒲敝在逼死崔杼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他根据哥哥卢蒲癸的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舍的侍卫。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舍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在受到庆舍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的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己一起当庆舍的侍卫。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的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发现丈夫的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卢蒲癸心想,我在干杀灭你们庆氏的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但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我告诉了你,恐怕自己难逃一死。这样的话,就会坏了大事。"庆姜听完后,说:"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卢蒲癸把准备杀灭庆氏的事告诉了庆姜。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预定举事的日子,选在庆封外出打猎的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舍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就在这时候,卢蒲癸突然将长戈刺进了庆舍的胸膛。庆舍死后,卢蒲癸率兵杀灭了庆氏余党。庆封在出猎途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随从的士兵回城,因城坚无法攻克,逃奔鲁国,后被杀。

  事后,有人问卢蒲癸道:"庆氏和你们卢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会和同宗的庆氏联姻,娶庆姜为妻呢?"

  卢蒲癸回答说:"庆舍不因为我与他是同宗而避开,把女儿嫁给我,我又为什么要去避开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诗经》中某首诗的某一章节,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历史故事的成语4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

  (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历史故事的成语5

  历史故事的成语1:李郭同舟

  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

  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历史故事的成语2:临危不顾

  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

  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

  历史故事的成语3:掩目捕雀

  “掩目捕雀”出自晋陈寿在《三国志魏志陈琳传》。掩目捕雀看字面的意思就是闭着眼睛去抓捕鸟。我们都看到过鸟,不说闭着眼睛,单单是自己空手去抓鸟都难抓到。这样怎么能抓得到鸟呢?跟“掩耳盗铃”一样,掩目捕雀也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相传在东汉末期,当时的汉灵帝刘宏因病去世,儿子刘辩就登上了皇位,就是历史上的汉少帝。但登上帝位的刘辩年仅13岁,涉世未深,很多事情都不懂如何处理,这时候他的母亲何太后就代为处理国家大事。于是外戚就开始暗潮汹涌,特别当何进刘辩的舅舅何进当上了大将军时,就是魏国的一把手。但是后宫的太监们常常干涉朝廷大事,也常常跟何进对着干。

  何进就想着这些太监们不除不行,老是干扰自己的政策,于是就进宫跟太后商议如何消灭宦官的势力。但是保守的太后不同意。不得已,何进就跟袁绍商议要秘密把这些宦官处理掉。何进的主簿是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知道了何进大将军的这一想法后自个儿在那里思索许久,综合各个方面的考虑,还是觉得这谋略不好。于是就跟何进分析这种做法可能会碰到的种种问题,说服时还用了“掩目捕雀”这一民间俗语。像鸟这么小的动物都骗不得,国家大事更不可能这样就能搞定的。劝何进还是三思,要是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资源,多思虑各方面问题的处理是可以解决宦官的。

  但是何进哪里听得进去啊,就把董卓等人调进宫里。但哪曾想自己反被宦官处理了。董卓进了皇宫狼子野心也表现了出来。控制洛阳后让陈留王刘协当上了皇帝,自己就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在洛阳里能拿的拿,能抢的抢,也任由自己的士兵在洛阳城里随意行事,杀人放火抢钱,无恶不作。何进想稳定自己在朝廷的地位,不曾想自己的国家竟因自己把董卓引了进来把洛阳城的百姓陷入水火之中。

  历史故事的成语4: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军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历史故事的成语5: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古时候,有个烧木炭的老汉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快去世时,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不料一场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他没有吃的,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喂马。

  前几年生活很贫困,但三五年后,岗上树苗长大,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下那场暴雨时东岗上因为为树木防护,所以庄稼一点也没受损害。

  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其中的缘故,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啊!”

  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历史故事的成语6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解释】: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沆瀣,是夜间的水气,有人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

  例如《楚辞·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气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应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气也。”《列仙列》描写仙人陵阳子的神话故事也说:“春食朝霞,夏食沆瀣。”

  可见“沆瀣”一词,原来并不是什么贬词,但是后来作为成语“沆瀣一气”,就不是一句赞美的话了。这是从唐朝的一个故事开始的。

  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瀣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

  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故事,载宋人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

  所谓“座主”,即主考官。科举时代,应试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由于上述故事,后来“沆瀣一气”就流传而为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一起。

历史故事的成语7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历史故事的成语8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历史故事的成语9

  1、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2、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3、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4、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5、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6、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7、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8、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

  9、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0、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11、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2、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13、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4、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15、屡战屡败: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16、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17、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18、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x混乱不安的景象。

  19、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0、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21、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22、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历史故事的成语10

  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叛乱之后,决心除掉那些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可是,谁在暗中反对她,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呢?

  于是,她就下了一道命令,发动全国告密。不论大小官吏,普通百姓,只要发现有人谋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地方官吏遇到有人告密,不许自己查问,一定要替告密的人备好车马,供给上等伙食,派人护送到太后行宫,由武则天亲自召见。如果告密的材料属实,告密人可以马上做官;查下来不符事实,也不追究诬告。

  这样一来,四面八方告密的人当然越来越多了。

  武则天收到许多告密材料,总得有人替她审问。有一个胡族将军索元礼,就是靠告密起家的。武则天派他专门办谋反的案件。索元礼是一个极端残忍的家伙,审问案件,不管有没有证据,先用刑罚逼犯人供出同谋。犯人受不住刑,就胡乱招了一些假口供,这样,他审问一个人就会牵连到几十个几百个人。株连越广,案情就越大。索元礼向太后一汇报,太后直夸他办事能干。

  有些官吏看到索元礼得到太后赏识,就学起索元礼的样儿来。其中最残酷的是周兴和来俊臣。他们每人手下养了几百个流氓,专门干告密的事。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捏造了许多证据。

  周兴、来俊臣办起案来,比索元礼还要残忍。他们想出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刑罚,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他们抓到人,先把各种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认了。

  周兴、索元礼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几千人,来俊臣毁了一千多家,他们的残酷就出了名。

  有个正直的大臣对太后说:“现在下面告发的谋反案件,多数是冤案、假案,也许有人阴谋离间陛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陛下可不能不慎重啊!”

  可是,武则天不愿听这种劝告。告密的风气越来越盛,连她的亲信、掌管禁军的大将军丘神勣,也被人告发谋反,被武则天下令杀了。

  有一天,太后接到告密信,说周兴跟已经处死的丘神勣同谋。太后一听,大吃一惊,立刻下密旨给来俊臣,叫他负责审理这个案件。

  说巧也巧。太监把太后的密旨送到来俊臣家,来俊臣正跟周兴在一起,边喝酒,边议论案件。来俊臣看完武则天密旨,不动声色,把密旨往袖子里一放,仍旧回过头来跟周兴谈话。

  来俊臣说:“最近抓了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实招供,您看该怎么办?”

  周兴捻着胡须,微微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办法,拿一个大瓮(音wèng)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还怕他不招?”

  来俊臣听了,连连称赞说:“好办法,好办法。”他一面说,一面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烤得整个厅堂的人禁不住流汗。

  周兴正在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

  周兴一听,吓得魂飞天外。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像捣蒜一样磕响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根据周兴的口供,定了他死罪,上报太后。

  武则天想,周兴毕竟为她干了不少事;再说,周兴是不是真的谋反,她也有点怀疑,就赦免了周兴的死罪,把他革职流放到岭南(在今广东、广西一带)去。

  周兴干的坏事多,冤家也多,到了半路上,就被人暗杀了。后来,武则天发现索元礼害人太多,民愤很大,就借个因头,把他杀了。

  留下的一个来俊臣,仍旧得到武则天的信任,继续干了五、六年诬陷杀人的事,前前后后不知道杀害了多少官吏百姓,连宰相狄仁杰也曾经被他诬告谋反,关进牢监,差一点被他整死。

  来俊臣的胃口越来越大,他想独掌朝廷大权,嫌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和女儿太平公主势力大,索性告到他们身上去了。这些人当然也不是好惹的,他们先发制人,把来俊臣平时诬陷好人、滥施刑罚的老底全都揭了出来,并且把来俊臣抓起来,判他死罪。武则天还想庇护他,一看反对来俊臣的人不少,只好批准把他处死。

  来俊臣被处死刑那天,人人称快。大家互相祝贺,说:

  “从现在起,夜里可以安心睡觉了。”

【历史故事的成语】相关文章:

春秋历史的成语故事08-18

历史简单成语故事08-29

简单的历史成语故事范文12-10

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精选)08-17

历史成语故事15篇01-11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2-03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1-03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15篇10-26

关于历史上惩恶扬善的成语故事12-13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