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时间:2023-10-17 09:00:42 春鹏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通用11篇)

  成语故事一般是出自真实的历史故事,或者是来自一些具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成语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通用11篇)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1

  中国成语故事1:割肚牵肠

  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蛮王孟获联合金环三洞兵马反叛,建宁三郡也归附了孟获,永昌危急。

  为了平息后方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首先用离间之计平息了建宁三郡叛乱,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将之法破了三洞人马。最后诱敌设伏,在锦带山活捉了孟获。诸葛亮让战俘们吃饱饭,然后全部释放,说:“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靠在门上等着你们呢;如果听说战败了,一定会割肚牵肠,眼中流血。你们都回去吧。”诸葛亮又问孟获:“你今天被捉,心服吗?”孟获说:“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计,怎么会服!你放我回去,让我整顿军马,来决一死战;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牵肠”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中国成语故事2:河清海晏

  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天明起来,就不见了。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

  中国成语故事3: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是不爱读书。起初,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当居要职,要多读些书。”吕蒙说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精通经史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要你读点书,增长一点见识,开阔一些视野。你说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常常抽时间读书,感到收获很大。”吕蒙于是开始利用空余时间读书。

  后来鲁肃要到陆口,路过吕蒙的辖区时,他觉得吕蒙是个大老粗,不想去见他。有人劝他说:“吕将军已经今非昔比了,应该去看看他。”于是他来见吕蒙。大家喝酒喝得高兴时,吕蒙问他:“现在将军重任在身,要与关羽为邻了,要怎么防备他呢?”鲁肃说:“还没想过,到时候再说吧。”吕蒙说:“现在吴蜀虽然结成了联盟,但关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准备呢?”于是给鲁肃筹划了五条计策。

  他非常惊奇,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比喻重新认识事物。

  中国成语故事4:回天之力

  张玄素任景州录事参军时,唐太宗召见张玄素,询问张玄素为政之道。张玄素说:“隋炀帝喜欢专断大小事务,不信任大臣,以一个人智慧来决断天下的事,最终走向了灭亡!陛下要是能够谨慎选择大臣,观察和考核他们的政绩而加以赏罚,何必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观察到隋末战乱不止,其实真正想夺取天下的不过就那十几个人,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数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等待着归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为什么作乱,只是人君不会安抚而已!”太宗就擢升他为侍御史。

  贞观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说:“我曾经见过隋朝修宫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两千人拉一根大木,铁做的车毂走不了几里就坏了,需要几百人抬着备用的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从前阿房宫修成了,秦朝就灭亡了;章华宫修成了,楚国也衰败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解体了。现在我们国力不及隋朝,百姓刚刚遭受战乱──我恐怕陛下的过错比隋炀帝还大。”太宗说:“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了吗?”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说:“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中国成语故事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中国成语故事6:背水一战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他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他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他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他。他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中国成语故事7: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强大的秦国常常欺负赵国。在代表赵国出使秦国中,蔺相如智勇双全,把和氏璧安全带回赵国,在渑池大会上又保全了赵国的荣誉,被拜为上卿,地位跃居大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说:“我为赵国立了多少汗马功劳,才有今天。蔺相如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见到蔺相如,我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为避免和廉颇见面,蔺相如就称病不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门,远远的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赶快退到小巷子里,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蔺相如的门客们觉得蔺相如胆小怕事,请求离去。蔺相如劝阻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些。”蔺相如说:“对呀!秦王我都不怕,我怎么会怕廉将军呢?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们两人不和,秦国就有机可乘了。”廉颇知道了,赤着膀子,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家里请罪,他说:“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如此容忍我,请您处罚我吧。”

  “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中国成语故事8:防微杜渐

  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窦宪兄弟把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朝政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人们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发生日食。司马丁鸿上书汉和帝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现象象征君王的权力被臣子侵夺,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日蚀出现过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告我们,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啊。穿透岩石的水,开始时都是涓涓细流,参天的大树,也是由刚发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刚露头的时候防止它,这样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了。”

  “防微杜渐”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2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3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呆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义“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4

  黔驴技穷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多事的人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厉害,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驴叫的声音很特别,很恐怖。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腾扑过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脖子,把驴给吃掉了。

  这个故事说明,驴子看上去躯体高大,好像很厉害;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不值得畏惧。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5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dú)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6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镳,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7

  朝三暮四

  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的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

  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

  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己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以后的人就从这则的寓言说,狙公所说的话,加以引申,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刚决定的事情,不一会儿又改变了,我们就说他是“朝三暮四”。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8

  塞翁失马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住在长城一带的老人。这位老人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里忽然有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听到塞翁的马丢了之后,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应该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就笑着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是很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塞翁的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他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得意洋洋。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基本上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9

  江郎才尽

  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

  江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读书十分用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为江郎。

  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当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条件的优越,使江淹不愿再去刻苦读书,他也越来越脱离下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时候,文章不但没有写得更好,而且越来越退步,对此人们有很多传说。

  有的说,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在禅林寺旁边的河里,夜里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自称是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回过去借的一匹绸缎,江淹便从怀里拿出自己身上剩下的几尺绸缎还给了他,从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人们于是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江郎才尽。

  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来比喻某人的才思减退或者本领用完的意思。

  江是指的江淹,郎是古代人对男子的美称,才是才思、才情,尽是指的空、完的意思。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10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务必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透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但是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能够互相帮忙,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阿!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此刻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明白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 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 11

  安然无羔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兴奋,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假如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它的意思是: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中国现代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中国成语故事05-23

中国成语故事【经典】09-21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03-10

中国成语故事11-08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02-22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12-23

现代中国的伟人的事迹11-11

中国现代名言12-09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04-08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