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成语小故事

时间:2022-09-07 11:10:01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有趣的成语小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趣的成语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趣的成语小故事

  有趣的成语小故事1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时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事,见解不凡,因而诸葛亮非常器重他。

  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远征南中,马谡前去送行。路上,诸葛亮问马谡对他这次南征有什么建议。马谡说:“南中依恃它路途遥远,地形险要,很长时间以来就不愿意归顺朝廷。即使今日攻破它,使它暂时降服,等到明日,它又会反叛。现在,您倾全国的兵力去讨伐南中;向它显示强盛和威风,南中知道我们表面势力强大,实际上却空虚,它的叛乱就来得更快了。如果我们将他们斩尽杀绝,则不符合仁者的情怀,而且也不可仓促行事。”

  接着,马谡又很郑重地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希望此去,能够设法运用心战,收服南中人的心,才是上策。”

  诸葛亮深感马谡言之有理,决定采纳他的建议,重视运用攻心的战术。他七次抓住了南中的首领孟获,又七次将他释放。孟获想方设法与诸葛亮斗勇斗智,都不能取胜。最终孟获心服口服,诚心归顺诸葛亮,使这次南征全胜而归。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都未敢谋反。

  食鱼无反

  “食鱼无反”的本意是,吃鱼的时候,不要把反面也吃光。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其臊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日:‘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间。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齐景公巡视纪地(今山东寿光县南),当地老百姓把从地下挖到的一只金壶献给景公,景公叫人把壶盖打开,发现壶里面藏有两片竹简,上面用红漆写着八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齐景公说:“写得真好!食鱼无反,吃鱼时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鱼腥太重;勿乘劣马,因为劣马不能走远路。”晏婴对他说:“您说得不对。‘食鱼无反’,告诫后代的国君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是忠告国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齐景公问道:照你的意思,纪国的国君有此丹书,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人了,但是纪国为什么会在我执政的二百多年前就被齐国灭掉了呢?”晏婴回答:“纪国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应把自己的主张写在竹简上,张挂在城门上、里弄口,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而纪国的国君虽然有好的主张,却把它藏在金壶里,埋在地下,这样一来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纪国除亡国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应该说,晏子由“食鱼不反”而引申到为君之道,首先是心里要装着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自己有鱼吃也要想到百姓是否食有鱼(余),从而戒奢从俭,轻徭薄赋,让人民休养生息,过着安定的日子;二是要用好官吏,任用忠诚正直之士,惩治邪恶奸佞之徒;三是要认真去做,不能贪图安逸,荒废政事,这些都无不具有儆戒意义,尤以第一条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为治国之根本。

  虚堂悬镜

  “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陈良翰传》:“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早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这段话意思是说:南宋大臣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少年时丧父,非常孝顺母亲。性情庄重,写文章很有气势。在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进士,做温州瑞安县(今浙江瑞安县)知县。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官吏治民崇尚严厉;而陈良翰却用宽厚的方法对待百姓,催缴租税时不下达命令,只是宣布各种东西的名号物色,老百姓高兴地争着缴纳,审理诉讼案件也公正严明。有人问他用的什么办法,陈良翰说:“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悬挂镜子一样。”

  马不入厩

  此典出自《后汉书·张奂传》:“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人怀。”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县)人。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属国都尉。他刚到任的时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扰闹事。张奂兵少,就联合东羌人,打败了南匈奴的军队,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边界一带平安无事了。

  天无二日

  此典出自《汉书·高帝纪下》:“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刘邦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汉王朝,有一次回栎阳看望他的父亲。他五天拜见父亲一次,非常恭敬和孝顺。父亲的家令劝告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皇帝虽然是你的儿子,却是一国之主;你虽然是皇帝的父亲,却是陛下的大臣。怎能叫皇帝朝拜大臣呢!这样做,就会使皇帝的威信很难树立起来。”从那以后,刘邦再来拜见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拿着扫帚,直往后退,以示对刘邦的恭敬。刘邦大吃一惊,马上弯下身扶住父亲。父亲说:“皇帝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怎能因为我破坏了天下应有的法度!”为此,刘邦十分赞赏家令说的那番话,赐给他黄金五百两。不久,刘邦下一道诏书,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天无二日”的意思是,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比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

  取道杀马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用民》:“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溪水。如此三者。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

  这段话意思是说:

  宋国有个人着急赶路,但是他的马不肯前进。他便把它赶入溪水,淹得它奄奄一息。这样连续反复三次,然而那匹马还是不肯前进。就算像造父那样最善于驾马的人,他用来威慑马的手段也绝不会超过这个宋国人了。他没有学到造父驾马的技巧,只是一味地仿效造父驭马的威严。这对于驾马,是没有丝毫益处的。那些昏庸的国君同这宋国人有什么差别啊!治理民众,没有正确的方法,只知采用各种严刑。结果,严刑越厉害,民众越不会服从。

  在《吕氏春秋·用民》中用宋人的故事是想类比统治人民,批评那些不讲究正确方法而滥用严刑峻法的政治现象。再进一步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盲目照搬教条都不能达成预期目标。

  有趣的成语小故事2

  (一)、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二)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佛祖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四)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五)按图索骥

  【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有趣的成语小故事】相关文章:

有趣的中华成语小故事11-03

经典的成语小故事11-26

成语小故事12-03

有趣的成语故事精选11-14

有趣的成语故事12-18

有趣的英语小故事10-18

有趣的小笑话故事04-22

有趣的小笑话故事04-22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