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成语故事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食周粟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故事
殷朝末年,在现在的河北省卢龙县境内,曾有过一个小国叫孤竹国。当时这个国家的国君有两个儿子。老大叫伯夷,老二叫叔齐。两兄弟自幼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当国君在世之日,就打算立叔齐接班,继承王位。国君死了以后,叔齐不愿自立,就推让伯夷做国君。伯夷不同意,说:“你做国君,是父亲在世之日就定下的,这是父亲的遗志啊!”为了不让弟弟再推让,他悄悄地逃走了。叔齐还是不肯做国君,他也弃位跟着伯夷逃走了。
往哪里去呢?当时,伯夷和叔齐都听说西部地区(今陕西地区)有一个诸侯国的首领周伯昌(即周文王姬昌),能尊重和爱护老人,尊重百姓,两兄弟都跑到姬昌那里去了。当他们二人赶到那里的时候,姬昌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正要誓师向东进发,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跑去拦住姬发的马头劝谏说: “您的父亲刚死了,不很好地料理丧事,却要去打仗,这能说是孝顺吗?”
姬发身边的人一听这两个人,要阻碍他们去讨伐荒淫残暴的纣王,就要把他们杀了。这时,大臣姜子牙却认为:这两个人虽然讲得不对,但还是有坚贞、耿烈品德的人。就让人把伯夷和叔齐打发走了。
后来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周朝,史称周武王。天下的人民都归属了周王朝,唯有伯夷、叔齐却觉得做周王朝的臣民是可耻的,就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逃进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隐居起来。肚子饿了就采集野草来吃,等到饿得快死的时候,他们还自编了一支歌儿,轻声唱着,歌词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一种野草,嫩时可食)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歌词的大意是登上那西边的`首阳山啊,采些野草嫩芽来填肚皮;用暴力去代替暴力啊,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神农、虞舜、夏禹这些令人向往的时代都飞快地过去了啊,我们该回到哪里去?咳,走吧!我们的生命到了结束的日子了。
不久,他们都相继饿死在首阳山上。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不食周粟”这个成语,比喻以绝食来反对某种不如意的作法;现在也多用来比喻人的坚贞、耿直的德行。
成语出处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后人根据这个典故剪裁出“不食周粟”这则成语。
成语寓意
“不食周粟”赞颂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气节高尚,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德的人有瓜葛。伯夷和叔齐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伯夷、叔齐这种坚持原则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除了要有气节外,也要适当掌握变通的技巧,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
成语用法
1、成文用法
“不食周粟”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褒义。
2、运用示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傅燮传》:“且殷纣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称其贤。”
现代·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第三十八章:“他晓得,被日本人占据了的北平,已经没有他作事的地方,假若他一定不食周粟的话。”
【不食周粟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不食周粟的故事06-29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11-14
经典成语故事01-16
经典的成语故事10-20
成语故事经典11-21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2-05
成语故事精选12-12
成语故事07-22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