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立成语故事
鼎足而立成语故事1
【注音】dǐng zú ér lì
【出处】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 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
【解释】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三足鼎立、鼎足而三、相持不下
【相反词】归于一统、合而为一、定于一尊
【押韵词】同心一意、才大心细、一身两役、日干夕惕、饥饱劳役、改天换地、车尘马迹、沉声静气、游刃余地、河同水密。
【谜语】三国时代
【成语故事】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成语示例】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徐迟《黄山记》
鼎足而立成语故事2
汉王刘邦大将军韩信扫平整个齐地(今山东省),被封为齐王之后,整个形势对楚不利。于是楚霸王项羽暗下派人联络韩信,希望韩信倒向项羽,或者脱离刘邦保持中立。但韩信拒绝了项羽的'要求。此后,齐地谋士蒯通认为当时统一天下,关键在韩信身上,想以奇策来打动韩信,以使他离开刘邦而独立,与项羽、刘邦形成三分天下局面。蒯通以给韩信相面为名,对韩信说道:“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问他为会么这样讲,蒯通说:秦末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都是为了推翻秦王朝的统治。现在秦朝已亡,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于中野,不可胜数。
而今天,项羽和刘邦都已处在困难境地,两主之命皆悬于您韩信手中:“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秦,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同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蒯通虽再三劝韩信离汉,但韩信终因认为刘邦待他“甚厚”而不听。在此后的垓下决战,打败项羽之后,天下大势已定,刘邦袭夺韩信军,降齐王为淮阴侯。最后韩信被刘邦老婆吕后定计杀掉。
鼎足而立成语故事3
出处:《·淮阴侯列传》。
意思:比喻三方面分立的局势。也用作“鼎足之势”。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具,多用青铜铸成,一般为圆形,有三个脚。
刘邦的大将韩信率军消灭各诸侯国以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这时,蒯通就向韩信建议:“现在楚王和汉王双方在荥阳相持三年不下。照我看,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和项羽的命运就系于您一人之身。您如果替汉王出力,那就是汉王的胜利;如果帮助楚王,那就是楚王的胜利。您最好不如对双方都保持良好关系,不帮任何一方去消灭对方,让他们都存在下去,这样您就可以跟他们三分天下,即‘鼎足而居’(像鼎的三足一样相互维持着),最后乘势消灭他们,一统天下。”
但是,韩信因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并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仍帮助汉王消灭了楚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
【鼎足而立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12-24
成语故事杞人忧天12-24
以古非今成语故事12-24
袂云汗雨成语故事12-19
以卵击石成语故事12-18
成语故事:兔死狗烹12-16
成语故事投鼠忌器12-15
成语故事文12-15
最新成语故事12-15
孝顺成语故事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