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故事(通用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字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四字成语故事 篇1
成语名称:分道扬镳
成语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道:道路;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向前。分路而行。才力相当,各有千秋。
成语来源:北齐·魏收《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成语造句:王朔《空中小姐》:“复员后,我们可以说分道扬镳了。”
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
出处:《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故事: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分字开头的成语
分一杯羹 分崩离析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包含有分字的成语
入木三分 分庭抗礼 分道扬镳 分崩离析 不安本分 不分胜败 四体不勤 分一杯羹
四字成语故事 篇2
卧薪尝胆的故事
【解释】
薪:柴草。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一败涂地的故事
【解释】
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是沛县一名亭长(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他性格豪爽,乐于帮助别人。有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去做苦工。在路上,每天总有几个民夫逃走。有天晚上,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也是累死,你们都走吧!”当时就有十几个民夫情愿跟随刘邦。
刘邦带这十几个人正往别处逃走,忽然有条大蛇挡在路上,别人吓得不敢前进,刘邦手提宝剑,把大蛇赶走,大家很佩服他这种勇敢精神。
那时候秦朝政治腐烂,各地百姓纷纷起来造反。沛县衙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便经常暗地与他来往,商量准备起兵反秦。
在萧何和曹参的帮助下,刘邦决定起义,他们首先攻下了沛县。大家推举刘邦为起义军的首领;刘邦说:“抗秦大业是艰巨的,如果一败涂地,就要赔上性命啊!我刘邦愿带领大家大干一场!”
刘邦从这天开始,便率领沛县的三千弟子展开反抗暴秦的斗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舍生取义的故事
【解释】
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管鲍之交的故事
【解释】
形容朋友交谊深厚。
【成语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互相照顾,亲如手足。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
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败仗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这时,叔牙却出来说:“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其实,他并不是个怕死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两个公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纠被杀,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齐王小白推荐管仲,说:“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
齐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多谢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王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整顿内政、开发资源、发展农业,很快就使齐国强盛起来,当上了盟主。
四字成语故事 篇3
成语名称:妄自尊大
成语拼音:wàng zì zūn dà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不把别人放眼里。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妄:过分地;尊:高贵。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成语造句:鲁迅《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况且以这样的‘名儒’而做官,便不免以‘名臣’自居,妄自尊大。”
妄自尊大的成语故事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囚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释义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故事是马援,字文渊,茂陵人。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能长期地割据一方。马援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日说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眼。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排场,自以为强大,有才能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妄字开头的成语
妄自尊大
包含有妄字的成语
无妄之灾 妄自尊大
四字成语故事 篇4
成语名称:南辕北辙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典故:《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时候,有一回魏国的大夫季梁到赵国去旅行。
旅途中忽然一日他得到了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的消息。
“魏王怎么能攻打赵国呢……”季梁立刻感到了一种不安。
为制止魏王攻打赵国,他停止旅行,转身回魏国而去。
他一回到魏国,衣顾不得换,脸顾不得洗,便匆匆忙忙地去见魏王。
魏王看他风尘仆仆、慌慌张张的样子,觉得很奇怪,问道:“季梁大夫,你不是说要走很久吗?为什么现在就回来了?难道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吗?”季梁不紧不慢地说道:“事情并不算特别要紧,只是我遇到了一个怪人以及他的怪事,我愿意早一点告诉你罢了。
”魏王问:“那是什么样的怪人和怪事呢?”季梁说道,有一回,他走在赵国地域上的太行山下时,遇到了一人乘着一辆马车由南向北行驶。
但他却声言要到楚国去。
季梁觉得他走的'方向不对,便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不朝南走反而向北去呢?难道你不知道楚国在南边吗?”那乘车人回答说:“没关系,我的马好,跑得快!”季梁说:“你的马虽然好,可你走的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呀?”那乘车人又道:“不怕,我带的路费多。
”季梁说:“你的路费多又有什么用呢?这确实不是去楚国的路呀。
”那乘车人坚持着要往北去,并说:“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季梁说:“你的这些条件再好,如果朝北去,离楚国也只能是越走越远呀!”听了季梁讲的无头无尾的故事,魏王很是觉得好笑,就问季梁道:“天下难道真有这样胡涂的人吗?”季梁说:“有,不光赵国有,我们魏国也有。
”魏王不以为然:“什么,我们魏国也有?”季梁直言道:“是的,比如魏王你吧,你的志向是建霸业,当诸侯的首领。
为此目的,你倚仗着国家的强大与军队的精良,想利用攻打赵国的办法,来扩大地盘和抬高威望。
可你这样做,别的国家会怎样想呢?我觉得,你这样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你的宏伟志向就越远。
这不正如那个乘车的赵国人欲去楚国不朝南反朝北走一样吗?”季梁这番话,说得魏王的脸暗暗地红了。
四字成语故事 篇5
虚左以待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王的异母弟弟。昭王死后,安王即位,封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他为人仁爱且尊重人,不管是才高八斗还是资质平平,他都谦虚而礼貌地与他们结交,不因自己身份高贵而傲慢待人。所以方圆几千里内的人士都争着归附他,他门下的食客竟有三千多人。因信陵君贤能,且门客本领高强,诸侯国有十几年不敢兴兵谋魏。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多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夷门的守门人。信陵君听说了这个人,前往邀请,想送他厚礼,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重视操守,决不会因贫困而接受公子的钱财。”
于是信陵君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座之后,信陵君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嬴。侯嬴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坐在左边的上位,并不谦让,他想用这一举动来观察信陵君的反应。信陵君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候。侯嬴又对信陵君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上的肉铺里,能不能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呢?”信陵君便驾着车马进入街市,侯嬴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信陵君,故意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信陵君的表情。信陵君的脸色更加温和。这时,魏国的将相、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信陵君开宴,而此时街市上的人们都看到信陵君手拿着辔头等人,随从的人都偷偷地骂侯嬴。侯嬴看信陵君的脸色始终没有变化,才辞别朋友上车。到了信陵君家中,信陵君引侯嬴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惊讶于信陵君的举动。酒兴正浓的时候,信陵君起身,到侯嬴面前祝酒。
侯嬴对信陵君说:“今天我已经为您做了很多事情。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您却屈尊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本不应该有访朋友的要求,但您却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我侯嬴是为了成就您的名声,才故意使公子的马车久久地站在街市里,我借访问朋友来观察您,您的态度却愈加恭敬。街市上的人都以为侯嬴是个小人,而以为您是个宽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于是酒宴结束,侯嬴便成为信陵君的`上等宾客。
后来,赵国邯郸被秦军包围,赵平原君向魏求救。魏王虽然派大将前去准备援赵,但又因惧怕秦国而按兵不动时,是侯嬴帮信陵君谋划,盗取魏王兵符解得邯郸之围。侯嬴为了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就在他离开魏国后自刎而死。
——《史记·魏公子列传》
虚有其表
萧嵩是唐朝开国老臣萧瑀的曾侄孙,他身材魁伟高大,容貌秀美,还留着一把漂亮的胡子,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非凡。在唐明皇的近臣中算得上是名美男子,甚得明皇宠爱,开元初年被任为中书舍人(宰相助理)。
唐明皇对苏瑰的儿子苏珽也十分器重,想拜他为相。事前,曾向宰臣征询意见。萧嵩他们回答道:“任用贤能,皇上自有好眼力,非臣等所及。”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唐明皇决定任命苏珽为宰相,第二天早朝宣布。时间紧急,于是派侍从去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明皇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然后叫他写一道任命苏珽为宰相的诏书。萧嵩不敢怠慢,就到一个书房里去起草文书了,过了一会儿,他把诏书草稿送给明皇审阅。
古人讲话、作文,最忌直接犯用君王或父辈的名字,免获不敬之罪。明皇见文稿中有“国之瑰宝”一句,对萧嵩说:“苏珽是苏瑰的儿子,颁给苏珽的诏命中不应干犯他父亲的名讳,你得修改一下。”萧嵩这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唐玄宗于是让人撤出帐幕中的屏风给萧嵩使用。萧嵩万分恐惧,又着急又害怕,汗把衣服都湿透了。他躲在屏风后面,心慌意乱,不知道怎样修改才好。
唐玄宗以为萧嵩思考了一段时间,应当是很周详了,就走到萧嵩的坐席去看,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换成“国之珍宝”,其余的文字根本没有变动。明皇生气地让他离开,萧嵩只好羞愧地走了。
等萧嵩一走,皇上就把草稿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在地上,说道:“此人真是虚有其表,根本没有用!”左右的人忍不住失声笑了出来。
其实,萧嵩也还不是那么窝囊。他虽然缺少学术,可是处理行政公务却很慎密周到。后来出镇边关,又为朝廷立下许多军功。唐明皇终于改变看法,不再说他“虚有其表”。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萧嵩被任为中书令(即宰相),他的儿子萧衡也被明皇看中,招为附马,匹配新昌公主。每逢萧嵩夫妇进宫谒见,明皇总是亲切地称呼嵩夫人为“亲家母”,赐赠珍贵礼品。萧嵩晚年名位虽高,可是后人在使用成语“虚有其表”时,仍不免会牵扯到他,甚至误以为他是个毫不中用的角色。
——《明皇杂录》
掉以轻心
公元805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在永州司马任上,柳宗元收到一个青年的来信,表示要拜柳宗元为师。这个青年叫韦中立,是潭州刺史韦彪的孙子。
柳宗元读了这封信,非常感动,便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著名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拜师求学的风气已经不再存在了。如今有人收学生教授学问,就会受到各种攻击,甚至被诬蔑为‘狂人’(这里指的是韩愈)。这种少见多怪的事是常有的。听说蜀地南面雨下个不停,很少有晴天,以致太阳出来,那里的狗就会狂叫。当时我还以为这是传闻而已。永州从来不下雪,谁知我到任的第二年就下了大雪。这一带的狗日夜奔跑,对着雪不停地狂叫,直到雪化才停下来。有了这番亲身经历,我才相信从前听到的话并不过分。”
接着,柳宗元又举了一个有关礼节方面的例子:“古代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要举行加冠的礼节,有学问的人对此非常重视。但是,几百年来没有人再举行这种礼节。最后,有个名叫孙昌胤的青年行了冠礼,不料碰了壁。行冠礼的第一天,他和同事们谈起了这件事,同事们都莫名其妙,有的甚至说,你行不行冠礼与我有什么相干,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这种现象,和现在人们一听到拜师求学就觉得奇怪是一样的。其实,雪和太阳有什么过错?问题在那些狂叫的狗。行冠礼的孙昌胤没做什么错事,可他的同事偏要嘲笑他。”
下面,柳宗元把笔锋转回到韦中立拜师求学方面来:“在这种风气下,你能拜师求学,使我受到感动,所以愿把我写文章的体会告诉你。我年少时以为文辞好就能写好文章,成人后才知道文章是表达思想、说明道理的,从此再也不单纯去追求形式美了。以后我每次做文章,不敢不经意地、随便地对待它,而力求像《书》那样朴实,《诗》那样永恒,《礼》那样合理,《春秋》那样是非分明,《易》那样富有变化。这就是我写文章的标准。”
韦中立得到柳宗元的指点和启发,写文章进步很快。后来,他中了进士。
成语“掉以轻心”即从柳宗元“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的句子中得来。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魏王还是一脸茫然。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便由此而来。
——《战国策·楚策四》
断织教子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
四字成语故事 篇6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
【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忧天:担心天会掉下来。老是怕天塌下来,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比喻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之忧、伯虑愁眠
【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押韵词】啮雪餐毡、心不在焉、冲锋陷坚、航海梯山、虎体鹓班
【成语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四字成语故事 篇7
1:威武不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强有弱,强国想争霸天下,弱国则想自保,于是,说客应运而生。他们到各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众多说客中,公孙衍、张仪称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代表着强国,所以弱小国家的国君看到他们两人都非常害怕,唯恐他们发动战争攻打自己的国家。
有一个说客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能令君主害怕,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回答说:他们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把仁义看得至高无上。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失意的时候也不屈从世俗,学习阿谀奉承之术。不能因为富贵而迷惑,也不能因为贫贱而失志,更不能因为受到暴力的威吓而丧失了气节。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2:百折不挠
东汉灵帝时期,有一位叫乔玄的'大臣,性情非常刚毅,疾恶如仇。
乔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天,三个强盗在他府门外转悠,看见乔玄十岁的小儿子正在门口玩耍,就劫持了孩子作为人质,想狠狠地敲诈乔玄一笔。校尉阳球得知消息后,与河南府尹、洛阳县令统率军队,将乔府围了个水泄不通,但是不敢进攻,害怕强盗狗急跳墙杀害了孩子。
乔玄赶到自己的府第,大声喝道:强盗如此猖狂,难道我会为了孩子而纵容他们的罪行吗乔玄还催促阳球立刻进攻。结果强盗全部被抓获,他的小儿子也因此遇害。
乔玄担任尚书令时,发现同僚盖升有经济问题。盖升官至太中大夫,他和灵帝私交甚好,就仗着这层关系,毫无顾忌地收受贿赂,搜刮民财。
乔玄非常气愤,就给汉灵帝上奏章,要求将盖升罢官,将他的家产抄没。可是,汉灵帝庇护盖升,不但不对盖升进行处罚,反而升了他的官。乔玄便以生病为由,辞职还乡。
人们非常佩服乔玄这种刚毅果敢、勇往直前的精神,蔡邕为他写下了《太尉乔玄碑》,对他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枕戈待旦
晋朝时期,出了一位名叫刘琨的英雄。他喜欢与一些有志气的年轻人结交,讨论天下大事,要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博得个青史留名。
一天,他得知朋友祖逖已经当上了朝廷的官员,心里着急起来,就给亲属写信说:
我每天都是枕着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为朝廷出力,杀退贼兵。可惜祖逖比`我先一步去建功立业了!
刘琨到了二十六岁的时候,也被朝廷委任为官员,为司隶从事,一直做到着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
在刘琨担任并州刺史的时候,晋阳闹起了灾荒,很多老百姓因为找不到吃的,活活饿死了。灾民没有办法,只得携儿带女逃往南方,剩下的人家不到两万户。贼寇也趁机作乱,百姓们吓得不敢出门。
刘琨得知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招募了一千余人,带领他们去晋阳平乱。平乱之后,刘琨派人将尸骨好好埋葬,重新修造衙门、庙宇,让百姓耕种土地,派军队对他们进行保护。不久,灾区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人口也增多了,又能听到鸡鸣狗叫之声了。
不料,胡人想到晋阳劫掠财富,派兵将晋阳城团团围住。城内只有很少的一点儿军队,没有力量杀退贼兵。大家非常焦急,刘琨表现得非常镇静。到了夜间,他趁着月光,在城楼上吹起箫来。刘琨的箫声悲切凄凉,如泣如诉,城外的胡兵听了,一个个凄然长叹。
到了半夜,刘琨又吹起了胡笳,那乐声使胡人暗生思乡之念。其实,胡兵来打仗实在是身不由己,他们之中,哪一个不想念亲人呢他们想着家乡,全都流下了眼泪。天快亮的时候,刘琨又吹起了箫,胡人再也受不了了,纷纷骑上战马,回家乡了。
四字成语故事 篇8
【成语】: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成语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成语】: 自相矛盾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说自己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说自己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路上有人听见后,忍不住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立刻瞠目结舌,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成语】: 买椟还珠
【拼音】: mǎi dú huán zhū
【解释】: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四字成语故事 篇9
乘风破浪chéng fēng pò làng
【成语解释】:乘:趁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人的志向远大,气魄雄伟,奋勇前进
【成语出自】:《宋书·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成语简拼】:cfpl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乘风破浪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茅盾《子夜》五)
【近义词】: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反义词】:裹足不前、垂头丧气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事业迅速发展
【成语故事】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符干。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四字成语故事 篇10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成语简拼】:zstb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纸上谈兵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進,两年后(公元前262年),把韩国与其北方领土上党郡隔开。上党郡郡守,向赵国投降。赵国接收了上党郡。
秦国当然不愿已到手的土地被别人抢去,两年后(公元前260年),向上党進攻,等到赵国大将廉颇率援军到达时,上党已经陷落。而秦军仍锐不可当地向赵国進攻,廉颇节节失利,最后退到长平关(山西高平),构筑营垒,坚守不出。廉颇认为秦军远来,一定不能持久,他将等到秦军撤退时,再行出击。秦国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颇,就不可能歼灭赵军。
秦国派人在赵国首都邯郸(河北邯郸)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已经丧失了锐气,所以屡战屡败。他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已成为一个懦夫,不敢出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只要赵括不出来当统帅,秦国一定赢。”赵王听信流言了把廉颇免职,任命赵括继任。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有绝顶的聪明和口才,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父亲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有人说:“将门虎子,真是不错。”但赵奢不以为然地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他说起来如此轻松,一旦担任大将,必定失败。”
所以当赵括被任命为总司令后,老母立刻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请不要派遣。”赵王以为老母谦让,老母说:“他父亲领兵时,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命令发布的当天,就住進军营,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过问家事。遇到困难,必定征求大家意见,从不敢自以为是。可是赵括刚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威风凛凛,军营之中,没有人敢对他仰视。赏赐给他的财物,全运回家。他父亲死时曾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可让赵括作大将。”赵王还是不肯改变任命,老母请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万一丧师辱国,但求赦免我们全家。”赵王允许。
秦王得到赵括当大将的'消息后,任命各国最畏惧的白起作大将。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赵括恐惧,不敢出战,那就捕捉不到赵军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泄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斩首。
赵括就任之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進攻,白起下令退却。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军队仍在长平关阵地。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
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被迫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 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这四十万降卒,進入长平关附近一个深谷中,把深谷两端堵塞。预先埋伏在山顶上的秦军,抛下土石,四十万人全被活埋。赵国从此没落。
把赵括打仗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一败涂地的事归纳成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指只懂理论却不会实际应用。
赵括的父母为何知道赵括不是将才呢?赵奢身经百战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赵括毫不谨慎所以知他领兵必败,想来赵括不谨慎冒進轻敌这一点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秦国也不会挑赵括做对手。赵母不懂军事,但却从赵括不能和下属同甘共苦这一小处知道儿子不是将才。看来将才必是知兵法,慎对敌,拘小节之人。赵王察人不明,临阵换将,不听规劝,终致大败,可谓咎由自取。
白起滥杀降卒,几年之后被秦王赐死,不得善终,真是恶有恶报。在民间传说里白起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呢。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四字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四字成语故事01-17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01-18
四字成语故事12-15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12-20
历史四字成语故事10-28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精选12-21
四字成语故事4则12-20
四字幼儿成语故事07-22
传说四字成语故事10-15
四字褒义成语故事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