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柱鼓瑟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1-12-25 11:27:44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胶柱鼓瑟的成语故事3篇

胶柱鼓瑟的成语故事1

  成语胶柱鼓瑟出处: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蔺相如廉颇传》。

胶柱鼓瑟的成语故事3篇

  胶柱鼓瑟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蔺相如廉颇传》。瑟上有柱张弦,用以调节声音,柱被粘住,音调就不能变换。比喻拘泥教条不知变通。赵括就

  是这样的人。

  那是战国时代,秦国攻伐赵国,赵王任命赵括为大将,指挥全国,抵抗秦兵。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就很聪明,他把父亲所有的兵书,早已读得烂熟,谈起来头头是道,俨然是个天才军事家c但是他父亲奢总说他不行,.认为他毫无作战经验,理论完全脱离实际,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可是赵王竟然任命赵括为大将。这时,他父亲赵奢已经去世。他母亲知道了,立即上书赵王,请求取消任命。蔺相如也不赞成赵括当大将,说道:“赵括徒有虚名,叫他当大将,那真好比皎柱而鼓瑟!他只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书和笔记,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但是,赵王不听,还是任命这位“纸上谈兵"、“胶柱鼓瑟”的赵括当了大将。结果赵国大吃败仗,赵军损失重大,赵括也送了命。后来赵都邯郸还被秦军包围了一年多,要不是楚、魏等国的援救,几乎亡国。

胶柱鼓瑟的成语故事2

  【成语】:

  胶柱鼓瑟

  【拼音】:

  jiāo zhù gǔ sè

  【解释】: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成语故事】: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成语胶柱鼓瑟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造句】

  1、哪有人如此胶柱鼓瑟,不知变通?

  2、这个例外,说明了家族成分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晁氏道德家法只是就其总体表现而言,千万不要胶柱鼓瑟。

  3、若不论病之是非,而议药之可否,寒者畏其泄,热者畏其燥,医者纸上谈兵,胶柱鼓瑟,病者以耳为目,恶直好谀,则病必不可愈也。

  4、人们不敢平视经典,人们总是仰视古贤,从而希望达到王羲之的境界,苦苦地心摹手追,胶柱鼓瑟,却往往苦不可及。

  5、这是一种正常且积极的文化流播和传承现象,不应胶柱鼓瑟地用是否与克罗齐原来思想相一致来判断得失,而应看到其灵活吸收外来文化,着眼学术创新的积极意义。

  6、有些情况需要变通的,无论什么样的译者都会变通的`,决不会胶柱鼓瑟,弄出不通的中文来的。

  7、古人之言固然有不少精采处,但到底时空不同了,一味执着就是胶柱鼓瑟。

  8、但是,这些理论家的吃力工作多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他们设计的定义总是挂一漏万,或者胶柱鼓瑟,刻舟求剑。

  9、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的成语故事3

  胶柱鼓瑟的成语故事说的是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

  1 、胶柱鼓瑟的故事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2 、胶柱鼓瑟材料

  【发音】jiāo zhù gǔ sè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解释】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

  【近义词】胶柱调瑟、刻舟求剑

  【反义词】随机应变、通达权变

  【成语举例】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 ★明·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

【胶柱鼓瑟的成语故事3篇】相关文章:

坐享其成的成语故事12-19

强弩之末的成语故事12-19

成语故事的成语12-14

成语的成语故事12-13

纷至沓来的成语故事12-13

熟能生巧的成语故事12-13

畏首畏尾的成语故事12-11

倾箱倒箧的成语故事12-11

随珠弹雀的成语故事12-11

披坚执锐的成语故事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