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

时间:2022-11-29 11:23:51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历史成语故事汇编15篇

历史成语故事1

  悬牛首卖马肉 《晏子春秋》

历史成语故事汇编15篇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1),国人尽服之(2)。公使吏禁之(3),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4)。”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5)。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6),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7):“君使服之于内(8),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9),而卖马肉于肉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10),则外莫敢为也(11)。”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12),而国人莫之服(13)。

  【注释】

  (1)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前548年在位。好:(hào)喜好。丈夫:成年男子。

  (2)服:穿。

  (3)使:派遣。

  (4)带:衣带。

  (5)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

  (6)寡人:寡德之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7)对:回答。

  (8)君:您,对对方的尊称。内:指王宫内。

  (9)犹:如同。

  (10)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11)则:那么。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为:指穿。

  (12)逾:超过。

  (13)莫之服:“莫服之”。否定句代词“之” 作宾语而前置。

  三过其门而不人 《孟子》

  禹稷当平世(1),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2)。颜子当乱世(3),居于陋巷(4),一箪食(5),一瓢饮(6),人不堪其忧(7),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8)。禹思天下有溺者(9),由己溺之也(10)。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11)。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12),.今有同室之人斗者(13),救之(14),虽被发缨冠而救之(15),可也。乡邻有斗者(16),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17),虽闭户可也。”

  【注释】

  (1)禹:夏代帝王,原是部落联盟领袖,传说他治洪水有很大功绩。稷(jì):周人的始祖,相传做过尧的农官。平世:太平时代

  (2)。贤:认为……贤,意动用法。

  (3)子颜:颜回。字渊,孔子的弟子。

  (4)陋巷:简陋的住处。

  (5)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竹器。

  (6)饮:指水。

  (7)不堪:受不住。

  (8)同道:相同的原则。

  (9)溺:淹没。

  (10)由:通“犹”,好像。

  (11)是以:即以是,因此。其:相当于“之”,的。

  (12)易地:交换地位。然:这样。

  (13)今:有假如的意思。

  (14)救:制止。

  (15)虽:即使。被:同 “披”。缨冠:帽绳,本来是从上到下系在脖子上的,这里指因急迫来不及系在脖子上。 (16)乡邻:街坊邻居。

  (17)惑:糊涂。

  幽王击鼓 《吕氏春秋》

  周宅酆、镐(1),近戎人(2)。与诸侯约:为高葆土寿于王路(3),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4),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5),幽王击鼓(6),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7),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8)。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墙至于后,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9),为天下笑(10)。

  【注释】

  (1)宅:居住。这里你指处于。酆、镐(hào):都在今陕西长安县附近。

  (2)戎:大戎,周朝西部少数民族。

  (3)为:建造。葆土寿(dào):堡垒一类的建筑物。王路:官道。

  (4)即:如果。

  (5)尝:曾经。

  (6)幽王:西周最后一个君主,昏君。

  (7)褒姒(sì ):幽王的宠妃。说:同 “悦”。

  (8)因:于是。数(shuò):屡次,多次。

  (9)丽山:即骊山。

  (10)为:被。

  附:历史成语故事与人物知多少

  Top1: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Top2: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Top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Top4: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Top5: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历史成语故事2

  贪生怕死

  西汉末年,刘立继承了梁王之位。他荒淫残暴,欺压小民,称霸一方。汉成帝在位时,还能容忍他,汉哀帝即位后,觉得他真是太不像话了。可是刘立更加恣意妄为,根本不把国家的法律当回事,竟然无故将手下的中郎曹将等人杀死。

  汉哀帝得知他如此草菅人命,非常气愤,就派遣官员对此案进行调查。刘立非常害怕,就装做一副生病的样子,卧床不起,希望能够逃过此劫。办案官员故意透露风声说,皇帝对梁王很不满意,要收缴梁王的印玺,把他囚禁起来,让他知道知道厉害。

  这一下,可把梁王吓坏了。他意识到事态已经发展得很严重,急忙取下王冠,跪在地上请罪。他说自己犯罪是因为从小失去父母,在宫中受到宦官、宫女们的坏影响,走上了邪路;而一些大臣也喜欢离间皇室骨肉,在天子面前说他的坏话,以至于天子对自己的看法不佳。

  紧接着,他又说道:“我无故杀害中郎曹将,本来想到冬季快要过去,一到新春就会有大赦到来,那时就可以无罪了。我非常怕死,所以想装病来拖延时间,希望拖到明年春天,得到皇帝的赦免。”

  汉哀帝见梁王实在可怜,就没有立即惩办他。到了第二年春天,皇帝果然大赦天下,梁王当然没事了。可是,后来王莽篡夺帝位后,刘立被废为平民,不久便自杀而死。

历史成语故事3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历史成语故事4

  传说,从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农民就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小蛇慢慢长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农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民很感激。

  过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护,谁也不敢近前。

  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张贴了一道皇榜: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民想得到赏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上,得到一批金银财宝的奖赏。

  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的,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

  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民的,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就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的。

  大蛇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农民遂当上宰相,他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财.于是,就想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

  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没回来。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长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历史成语故事5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历史成语故事6

  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突厥族国王摄图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来,常让他随自己一起去打猎。

  一次,摄图看见两只大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便交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将雕射下来。长孙晟跨马前奔,拉开弓,只听嗖的一声,一箭竟穿过两只大雕的胸脯。雕顿时双双落下。这个原指射箭技术高超。现指一举两得。

历史成语故事7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明代学者罗洪先曾有诗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

  巴蛇吞象的历史故事:

  传说,从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农民就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小蛇慢慢长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农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民很感激。

  过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护,谁也不敢近前。

  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张贴了一道皇榜: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民想得到赏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上,得到一批金银财宝的奖赏。

  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

  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就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

  大蛇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农民遂当上宰相,他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财.于是,就想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

  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没回来。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长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巴蛇吞象的基本资料:

  【拼音】bāshétūn xiànɡ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贪心不足

  【结构】主谓式

  【反义词】知足常乐

  【释义】巴蛇吞吃大象。比喻贪心极大,不知满足。

  【解词】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示例】这些唯利是图的家伙们,对金钱的贪婪,是巴蛇吞象,永无止境的。

  巴蛇吞象成语故事的评价: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常乐"

历史成语故事8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附:民间故事:上错坟

  张丁是个不孝子,他爹张老汉去世后,一连几年,他也没去上过坟。

  这天,张丁多喝了几两酒,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想给他爹上坟了,于是买来纸钱,去他爹的坟头祭奠。谁知这小子喝得迷迷糊糊的,竟然跑到别人坟头上又是烧纸又是磕头的,完了拍拍屁股回家了。

  他这一搞错,可把他爹给害苦了。

  原来,张丁多少年了也没来祭奠,他爹在下头早就穷得叮当响,好不容易盼到儿子来给他上坟,没想到却把钱送到别人家去了。关键那家坟头的主人,人称孙老赖,活着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能赖账,死了还是这个德性。

  孙老赖见张老汉上门来要钱,把眼一瞪说:“这是他在我坟头烧的纸钱,你凭什么来要?”无奈之下,张老汉只好跑到衙门去告状,想让官老爷评评理。

  官老爷接了张老汉的诉状后,让鬼差把孙老赖传来,问他为什么赖着别人的钱不还。没想到孙老赖大呼冤枉,说张丁是专门跑到他坟头烧的纸。官老爷疑惑地问:“张丁跟你非亲非故,他为什么要给你送钱呢?”

  孙老赖眼珠转了转,辩解说张丁曾借过他一笔钱未还,这次肯定是特意来还账的。官老爷听了,一时也分不清真假,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最后一拍桌子说:“这事好办!我让鬼差把张丁的魂魄勾来,一问他不就清楚了嘛!”

  一听要把张丁的魂魄勾来对质,可把孙老赖吓坏了,他没想到官老爷会如此小题大做,要是费这么大周折,到时证明他在撒谎,那官老爷还不得把他扔到油锅里炸个外焦里嫩啊!

  孙老赖赶紧开动脑筋想起了对策,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他急忙找到要去勾魂的两位鬼差,奉上金银,请他们务必帮自己一把。两位鬼差得了好处,自然心领神会。

  再说张丁,半夜三更躺在床上睡得正香,突然被人给拍醒了,睁开眼一看,顿时吓了个半死,只见两个青面獠牙的鬼差正站在床前看着他。一个鬼差伸手轻轻一拉,张丁的魂魄就轻飘飘地从身体里飞出来,落到了地上。

  两个鬼差却并不急于锁他,而是先问他昨天去谁的坟头烧纸了。张丁感到挺纳闷:“我去我爹的坟头烧纸了呀!难道烧纸还惹上祸事了?”

  鬼差把前因后果一说。张丁听了差点没后悔死,早知道就不去烧这个倒霉的纸了,弄得现在惹祸上身。他哆哆嗦嗦地问鬼差:“鬼差大人,我这一去还能不能回来?”

  一个鬼差阴森森地一笑,说:“这就要看你怎么说了,如果你说是上错了坟头,因为你的过失给我们造成这么大的麻烦,那么你这趟就是单程,甭打算回来了!可如果你说你以前曾借过孙老赖一笔钱未还,这次是特意去他坟头烧纸还钱的,那你就没有过失,官老爷还得差我们把你送回来。”

  听了这话,张丁马上改口,说自己就是去孙老赖坟头烧纸的。两个鬼差相视一笑,锁了张丁来到地府。

  官老爷见勾来了张丁,马上传来张老汉和孙老赖,喝令升堂。官老爷问张丁:“张丁,昨日你到底想去谁的坟头烧纸?从实讲来,不得有半句虚言!”张丁赶紧跪在地上回答:“回官老爷,昨天我是特意去孙老赖的坟头上烧纸的。”

  张老汉在旁边一听就愣住了,骂道:“你这个不孝子!你跟他非亲非故的,跑到他坟头上烧哪门子纸啊!”

  张丁一本正经地说:“爹啊,我欠人家一笔钱没还,昨天突然想起来,所以才去他的坟头烧纸。”说完还埋怨张老汉,“爹,你也真是的!这又不过年又不过节的,我怎么可能给你烧纸?”

  还没等到张老汉再说什么,官老爷已经一拍惊堂木,喝道:“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什么可啰唆的!”说完令鬼差先把张丁送回去,事情至此已经水落石出,张老汉不仅没要到钱,还要承担打官司的费用。

  张老汉回去后,左邻右舍听到他输了官司的消息,都上门来安慰他。有个刚从那头过来的人说,孙老赖死后不少人拿着他写的欠条找他儿子讨债,按说父债子还,无可厚非,可他儿子赖账的本事比他老子有过之而无不及,说他和爹早就分家了,让他们找他爹要去。这些人跑到法院打官司,也没打赢。

  大伙听了,个个都觉得愤愤不平,张老汉更是越想越气,这个孙老赖,活着的时候赖了多少乡亲的血汗钱!官老爷不是说了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凭什么他就可以赖着不还。不行,咱得想个办法,让他把赖下的钱都还上。

  听张老汉这么一说,大家却都不吱声了,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声说:“俗话说,民不与官斗,穷不与富斗,你不是刚输了官司吗?我看还是别劳民伤财瞎折腾了。”

  张老汉想了想,说他有一个办法。他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个办法能行吗?张老汉一拍大腿,说:“行不行咱也得试试看,要不我咽不下这口气。”

  过了几天,张老汉联络了一帮人,去找那两个管事的鬼差,说是快到清明节了,想让他们通融通融,准许他们回去给儿孙们托个梦。

  张老汉把鬼差拉到一旁,悄悄地说:“鬼差大人,这次我们回去托梦,让儿孙们清明的时候多烧点送来,到时候,我们每人给鬼差大人两个金元宝作为酬谢。”

  两个鬼差一听,这买卖划算,连忙答应。

  到了清明节前夕,不少被孙老赖欠钱的人都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去世的祖辈告诉他们,清明节祭奠的时候什么也不用烧,只要把孙老赖写的欠条烧给他们就行。

  这个梦做得有些奇怪,这些人醒来后越想越觉得蹊跷,于是就互相打听了一下,原来被孙老赖欠钱的人竟然都做了这么个怪梦。大伙明白了,这是祖辈在托梦给他们。既然是祖辈托梦,那就照着他们的指示来吧,反正现在这欠条在手里也是废纸一张。于是大伙儿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都在祖辈坟头烧了一堆欠条。

  清明节过后,那两个鬼差喜滋滋地来收取他们应得的报酬,没想到什么也没收着。这帮人都愁眉苦脸地跟他俩诉苦:大过节的我们什么也没收到,只收到了一堆欠条!唉,这也不能怪儿孙们,因为他们的血汗钱要不回来,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见肘,哪还顾得上我们啊!这不,回去托梦要钱,把儿孙们逼急了,竟然烧了一堆欠条过来,说孙老赖死了他们要不到,让我们有本事自己去要。

  两个鬼差起初还不相信,后来一调查,还真是如此,清明节这些人真的连个铜板都没收到,只收到了一堆欠条。两个鬼差当即拍着胸脯跟他们保证:“放心!这官司我俩替你们打,可咱丑话说在前头,等官司打赢了你们有了钱,你们承诺的金元宝可一个都不能少!”

  两个鬼差回去后,添油加醋地在官老爷面前狠狠地告了孙老赖一状,听得官老爷火冒三丈,马上令人把孙老赖抓来,又传众人上堂对质,大伙拿出欠条做证,这次没有鬼差帮他,再加上证据确凿,孙老赖再也没法抵赖了。

  官老爷一拍惊堂木,大声宣判:孙老赖赖账不还,搅得阴阳两界不安,判令上刀山下油锅以示惩戒。所欠账款,按阴阳汇率折算清楚后,连本带利一并偿还,如果变卖家产后还无法偿清,罚做苦役赚钱还债,直至全部还清为止。

历史成语故事9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给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唇亡齿寒: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

  【出自】:庄周《庄子·达生》与列御寇《列子·黄帝篇》

  呆若木鸡:呆:发傻;宛如木头做的鸡一样。不是骄气,不是盛气,而是把精神全部收敛。这个成语引申为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推陈出新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成语典故】: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这无疑是仓储管理史上的创举。

  勋冠三杰

  【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伐功矜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历史成语故事10

  春秋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崔杼和庆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敝:“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

  卢蒲敝不忘哥哥的嘱托,后来当了庆封的家臣。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的相国而已。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此后,齐国的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敝的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舍来掌管。

  卢蒲敝在逼死崔杼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他根据哥哥卢蒲癸的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舍的侍卫。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舍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在受到庆舍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的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己一起当庆舍的侍卫。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的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发现丈夫的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卢蒲癸心想,我在干杀灭你们庆氏的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但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我告诉了你,恐怕自己难逃一死。这样的话,就会坏了大事。”庆姜听完后,说:“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卢蒲癸把准备杀灭庆氏的事告诉了庆姜。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预定举事的日子,选在庆封外出打猎的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舍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就在这时候,卢蒲癸突然将长戈刺进了庆舍的胸膛。庆舍死后,卢蒲癸率兵杀灭了庆氏余党。庆封在出猎途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随从的士兵回城,因城坚无法攻克,逃奔鲁国,后被杀。

  事后,有人问卢蒲癸道:“庆氏和你们卢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会和同宗的庆氏联姻,娶庆姜为妻呢?”

  卢蒲癸回答说:“庆舍不因为我与他是同宗而避开,把女儿嫁给我,我又为什么要去避开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诗经》中某首诗的某一章节,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求解驿站】表示引用他人的文章或讲话时,只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不问原意,不顾全篇文章或讲话的基本内容。

  【活学活用】~的批评是真正的无知。

  【妙语点拨】春秋时期,通行赋诗,从诗里断章取义,以诗言志。孔子为学生解诗时也常常根据教学需要断章取义。卢蒲癸效法孔子,不避讳同宗联姻,娶庆姜为妻,以求自己所需。二人做法本无可非议。但对于学知识、做学问则需力戒浮躁,克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的作风,做到“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方能长进。

  【近义】断章截句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断织教子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

  ——《列女传》

  【求解驿站】多用来形容学习、做事应坚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活学活用】孟母不惜~,真是用心良苦。

  【妙语点拨】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延伸阅读】孟子有一天看见邻居“嚓嚓”地磨刀,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妈妈,隔壁干什么呢?”“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呀?”孟母当时在忙,笑着随口说:“杀猪给你吃猪肉啊。”说完就后悔了,这不等于在教儿子撒谎嘛。孟母心想:要培养儿子诚实的品质,我这个做母亲的首先就得讲诚信啊。第二天,孟母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魏王还是一脸茫然。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便由此而来。

  ——《战国策·楚策四》

  【求解驿站】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

  【活学活用】他在那件事情上吃过大亏,老是担心再次发生类似的事,真是~。

  【妙语点拨】细致的观察、严密的分析、准确的判断是更羸虚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原因。这种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来。再者,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听闻射箭之声,害怕再次被射中,拼命飞高而致使伤口断裂,掉落于地。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克服大雁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学会忘记过去,面向未来,不要让曾经的挫折、失败等不利因素成为以后前进的绊脚石。

  【近义】伤弓之鸟、谈虎色变、心有余悸

  【反义】初生牛犊

历史成语故事11

  春秋时,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按理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大国之君,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说:“不用通知宋国,只管过去就是!”申舟经过宋国的时候,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当时执掌宋国国务的华元对国君宋文公说:“楚国使者经过我国,事先连通知都没有,简直把我国看做已经亡了,成为它的属地了,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必须维护主权独立和尊严,不能受这样的侮辱!他们如果借此发兵,我们大不了也是亡国,我们宁愿战败而亡,决不可屈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杀了。

  楚庄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兵攻打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景公怕不出兵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便准备出兵帮忙。晋大夫伯宗认为出兵援救宋国对晋国非常不利,就劝阻晋景公说:“古人说过,即使马鞭子再长,也打不着马的肚皮。如今,老天爷要让楚国逞强,怎么能和它相争呢?遇事要心中有数啊!河水可以容纳污浊的东西,山林之中可以隐藏*虫,美玉也难免含有瑕疵啊。所以,我们要容忍一时的屈辱,不要因为不救宋国就感到羞耻,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晋景公听了这番话,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扬的,到宋国去安慰一番。

  后来,人们引用“鞭长莫及”来比喻现有力量所不能办到的事,或者是虽有力量也难以办到的事。

历史成语故事12

  【注音】sān xǐ chéng guó

  【成语故事】相传尧舜禹时期,舜在没有成为首领前,一心为公,受到百姓的爱戴。他第一次搬迁时,跟随他走的人有一个邑,第二次搬迁时,跟随他走的人有一个都城那么多,到第三次搬迁时,足有一个国家那么多。后来他被尧推举为继承人。

  【典故】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吕氏春秋·贵因》

  【释义】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同“三徙成都”。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三徙成都

历史成语故事13

  破天荒

  【破天荒】唐朝时期,荆州地区50多年没有举人到京城应考中过进士,因此被称为“天荒”,直到唐宣宗时期,有一个荆州举人刘蜕中了进士,破了天荒。荆州魏国公崔铉特地奖励他70万钱。刘蜕不受并回信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眼中钉】五代时期,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立明宗,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他滥用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军去攻打当时人们认为是眼中之钉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钱的“拔钉费”,违者处死。

  【佼佼者】东汉初年,赤眉军首领樊崇得知光武帝刘秀不杀降将的消息后,就率领傀儡皇帝刘盆子及丞相徐宣等30多万人前来投降,刘秀宽待他们,赏给他们饭菜吃,问他们是否真心投降,徐宣等表示真心归顺,刘秀认为他们是铁中之钢、人中佼佼者。

  【贱骨头】贾琏私自娶了尤二姐,王熙凤将她接回荣国府,正准备想办法来算计尤二姐时,贾赦将身边丫头秋桐赏给贾琏为妾。这秋桐眼中容不下尤二姐,到贾母那里告状,贾母没有核实就感慨说:“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锋吃醋的。可是个贱骨头。”

  【莫须有】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的侵略,所向披靡。金军闻风丧胆,指使投诚的秦桧回南宋朝廷,离间岳飞君臣的关系。岳飞父子等被秦桧诬陷治罪,韩世忠心中不平,责问秦桧。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2]

历史成语故事14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历史成语故事15

  杯弓蛇影

  【把墙上的弓在酒杯里的影子当做一条蛇。比喻由疑心引起恐惧。例:他上过这次当以后,就杯弓蛇影,对谁都不相信了。】

  从前有一个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请一位好朋友来家中喝酒。可是这位朋友酒喝得很少,好像有什么心事,不一会,便告别回家了。

  这个朋友回家以后,就生病了。看了医生,吃了药,都没有用。乐广听到这个消息,就去看望这个朋友,问他怎么会生病的。朋友吞吞吐吐地说﹔”那天在你家喝酒的时候,我彷佛看见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动,我喝了那杯酒,心里非常害怕回到家里就得病了。

  乐广听了,感到很奇怪。他回到家中,检查了原来喝酒的地方,发现墙上挂着一把弓,那弓的影子落在杯子里,看上去就像一条小蛇。于是他又把那位朋友请来,当场作了试验给他看,那位朋友恍然大悟,病也就痊愈。

【历史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成语故事11-08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2-21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12-20

经典的历史成语故事07-22

历史成语故事10-14

历史的成语故事10-24

历史成语故事11-25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1-28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11-26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