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3-02-28 08:19:48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1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的故事(15篇)

成语的故事1

  明目张胆

  唐高宗时有一位大臣名叫韦思谦,做人正直,时常会劝谏皇上,有话就会直说。他考上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应城县令,后来升为监察御史。

  有一次,他发现中书令(即宰相)褚遂良以低廉的价钱强行购买邻人田地,正直的韦思谦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势力大,立刻上书举发他。因为证据明确,朝廷不好公开庇护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调出京城,降职为同州刺史。

  过了一段时间,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复了中书令的官职。褚遂良便找了理由报复韦思谦,把他贬到外省,当一名县官。有人替韦思谦打抱不平,暗中去慰问韦思谦。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他正言道:“大丈夫应该有话就说,明目张胆而不畏强权,致力报效国家。

成语的'故事2

  闻所未闻

  楚国人陆贾跟随汉高祖打天下,有一次汉高祖派陆贾赐尉他南越王印绶。陆贾到了以后跟尉他讲了很多道理,并跟慰他南越王说叵不归顺汉王以后可能会自取灭亡。慰他南越王听了陆贾说的话后有些紧张,他向陆贾跪下请罪说道:“我长时间在这蛮夷之地,现在变得没有什么礼仪了,我要是跟韩信、曹参、箫何比起来哪一个会更贤能。”陆贾繁衍他说:“相比起来你好像会更贤能一些。”尉他听了以后却不知天高地厚地问道:“那我跟汉朝皇帝相比哪个更贤能呢?”陆贾回答他说:“汉帝继承三皇五帝的事业,为天下百姓兴利除害,中国地大物博,而你的南越国不过数十万人口,占地面积只有汉朝一个郡那么小,你怎么可以跟汉帝相比呢?”尉他听了陆贾的'这一番话才有一点点明白其中的道理。后来尉他很佩服陆贾,一连几个月下来经常跟他一起喝酒聊天,尉他跟陆贾说:“你来了的这段时间里我从你这里听到了以前闻所未闻的很多事情,过去在南越国没有人可以像这样交谈的。”

成语的故事3

  重蹈覆辙

  东汉时期,桓帝初年,飞扬跋扈的大将军梁冀执掌朝政,他眼里根本没有桓帝。汉桓帝为此忧心忡忡,他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杀了梁冀夺回大权。单超等宦官见汉桓帝才能平庸,便相互勾结把持朝政。宦官们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正直文人的不满。司隶校尉李膺在知识界赫赫有名,他和太学生的领袖郭常发出反对宦官专权的言论,毫不留情的抨击单超等宦官。公元166年,单超等诬陷李膺等结党营私,将李膺、郭常等逮捕。面对恶贯满盈的宦官,桓帝皇后的父亲窦武站出来仗义执言,给桓帝上奏章痛斥宦官祸国殃民,为李膺等忠贞之士鸣冤。窦武在奏章中开诚布公地写道:“如果不吸取过去宦官祸国的.教训,重蹈覆辙,那么大汉江山就会葬送在像赵高那样的宦官手里,这样的局面不是早晨就是晚上即会出现。”桓帝知道窦武刚正不阿,从了他的意见赦了李膺他们,对单超等宦官也疏远起来。

成语的故事4

  【成语名字】

  欲擒故纵

  【汉语拼音】

  yù qín gù zòng

  【成语解释】

  为了捉拿而故意放纵。比喻为了要使对方就范,故意先放松一步。※语或出《三十六计.第三套.攻战计.第一六计.欲擒姑纵》。

  【成语典故】

  《三十六计.第三套.攻战计.第一六计.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成语注解】

  1、累:耗损、亏欠。

  【成语出处】

  1、《儿女英雄传.第一三回》:“无如他著书的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我说书的也只得这等依头顺尾的演说。”

  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方不失了大人这边的门面。”

  3、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一.昌黎集》:“此段迂其旨,晦其辞,欲擒故纵也。”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为了要使对方就范,故意先放松一步。

  使用类别用在“施计引诱”的表述上。

  【欲擒故纵造句】

  1、对方这招是欲擒故纵,你可别上当了。

  2、这是对方欲擒故纵的手法,你可要小心应付。

  3、会说故事的人往往使用欲擒故纵的技巧,来吊听众的胃口。

  4、这篇推理小说,利用欲擒故纵的笔法,紧紧扣住读者阅读时的心情。

  5、如果想要让对方对你死心塌地,欲擒故纵的效果可能比紧迫盯人好。

  6、警方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让逃犯失掉戒心后,终于将他们一网成擒。

  7、警方使出欲擒故纵之计,先把小喽啰放了,以便引出幕后大哥,再一网打尽。

  【欲擒故纵的成语故事】

  “欲擒故纵”原作“欲擒姑纵”,意谓“要捕捉他,姑且先放任他”。后人多书作“欲擒故纵”,盖“姑”、“故”二字音通之故。“欲擒故纵”这句成语是比喻为了要使对方就范,故意先放松一步。“欲擒姑纵”见于传说中“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就是以退为进的战术,在攻击敌人时,故意先放松一点,不要把敌人逼得太紧,紧跟在敌人之后,让敌人耗散气力斗志之后,再予以捉拿,一战即胜。《三国演义》中有名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这种战术的利用。当时蜀国附近的云南、西康、贵州一带住着南蛮,其中有个叫孟获的首领。诸葛亮希望能够收服孟获的“心”,使他诚意服从,才能一劳永逸。所以诸葛亮运用计谋,把孟获捉来问他:“你投不投降?”孟获说:“你设下陷阱,我为什么要投降?”诸葛亮说:“那我放你走,你回去备好兵马再来决胜负吧!”孟获说:“好!”于是诸葛亮派人送他回去。不久孟获又被诸葛亮捉住,诸葛亮又放他回去。孟获就这样被捉七次,被放回七次,在孟获最后一次被捉时,他流泪说:“我愿意诚心的归服,做蜀国的子民。”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欲擒姑纵”后来多作“欲擒故纵”,用来比喻为了要使对方就范,故意放松一步。

成语的故事5

  车水马龙

  光武帝刘秀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他为了纪念那些帮助光武帝中兴汉朝的功臣,命画师在南宫云台中画上他们的像。在这些功臣像中,却没有大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像。这是为什么?原来,皇后马氏是马援的女儿。明帝为了避免亲宠外戚的.嫌疑,故意不画的。

  马皇后牢记父亲遭人嫉妒陷害、含冤而死的教训,处处虚心待人。马皇后那时没有亲生儿子,明帝立贾氏的儿子为太子,委托马皇后教养。马皇后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般,精心培养,母子十分亲热。明帝去世后,18岁的太子继皇位,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汉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把马太后的兄弟封爵。马太后遵照光武帝生前的规定“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制度,坚决反对。她说:“从前外戚外出的情景,真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如此招摇,实在不好啊!”

成语的故事6

  【拼音】wén léi shī zhù

  【出处】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解释】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战栗失箸

  【同韵词】鞭长不及马腹、登高能赋、轻世傲物、相知有素、惊心惨目、无好无恶、机巧贵速、五里雾、威仪不肃、东门逐兔、......

  【年代】古代

  【邂逅语】青梅煮酒论英雄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因为失势落魄到去投奔曹操,曹操招待他,刘备为掩饰自己的野心,装做种菜,不闻政事。曹操设宴款待刘备,席间与刘备祝酒论英雄,认为他们俩才是真正的`英雄。刘备吓得惊慌失措筷子都掉了,刚好雷声掩盖了这一切

成语的故事7

  如饥似渴

  三国时期,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学东西很快,悟性很高,最后终于成了著名的诗人。曹操从小就很看重曹植超载,原来王位的继承人应该是曹丕的,但是他很想让曹植来继承他的位置,因为这个曹丕与曹植俩人之间就有了矛盾。曹操于公元二二零年逝世,后来曹丕继承了曹操的'王位,称魏文帝。从那以后魏文帝便开始刁难曹植。公元二二三年,魏文帝突然开恩,他把他的弟弟曹植、曹彰还有曹彪都叫到京城里来朝会。这一次曹植写了一首《责躬》的诗向曹丕请罪,诗中有这样的意思:今日皇帝开恩叫我们兄弟到京城来相聚,我们想要拜见皇帝的心情可以说是如饥似渴啊!

成语的故事8

  问牛知马

  汉朝时期,有个叫赵广汉的人曾经在郡县做过小官吏,他对所属地区的情况知道得很详细,甚至连下属偷偷收取好处的情况也一清二楚。他做人做事很有一套,他喜欢用“钩距”的方式去掌握情况。所谓钩距就是想知道马的价格,就先问狗的价格,再问羊的价格,然后又问下牛的`价格,最后再问到马的价格,通过这样一种相似的比较来知道自已想要知道的东西。有一回郡里一位有钱人被人绑架后向他的家人勒索要钱,赵广汉没过一会就带人找到了绑匪家里,他警告绑匪不要撕票并让他们向官府自首,两个绑匪看赵广汉这么快就找到自己也吓坏了,赶快出来自首请罪。后来赵广汉叫监狱里的狱卒给他们好吃好喝,叫监狱里的狱卒给他们好吃好喝,等到这两人被处以死刑的时侯赵广汉还为他们准备好了后事的物品,两个绑匪知道以后说道:“死无所恨啊!”赵广汉治事条理清楚,以理服人,辖区百姓对他一直都是百般称赞。

成语的故事9

  【注音】bó yú qì zhàng

  【成语故事】相传古代有名的孝子伯俞犯了错误,他的母亲拿拐杖打他,伯俞哭了,母亲觉得奇观,问他为什么哭。他说:“以前我犯错时你打我,我感觉到痛,如今你老了,不能打痛我了。是我不好,还让年迈的'你为我操心,心中有愧。”

  【典故】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

  汉·刘向《说苑·建本》

  【释义】指孝顺父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孝顺父母

  【示例】你孝顺似那王祥卧冰,你恰似伯俞泣杖。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三折

成语的故事10

  千钧一发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成语的故事11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

  闻:听说。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衣焦:衣裳皱缩不平。

  申:伸展,舒展。后作伸。

  大行(háng):(1)大,通太,大行:太行山。(2)大:宽大。行:道路。大行:宽阔的道路。

  方:正在。

  北:面向北方。

  持其驾:驾着他的车。

  之:动词,到……去。

  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

  将:又。

  奚:为何。

  用:费用,钱财。

  御:驾驭车马。

  者:…的人。

  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

  此数者:这几个条件。

  恃:依靠,依仗。

  广:使动用法,使……广大,扩展。

  犹:犹如,好像。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成语的故事12

  独步天下

  东汉初年,有一个名叫戴良的读书人,他学富五车,但性情却不同常人。有一天,他的朋方谢季孝开诚布公地问他:“老兄,你自以为可以跟天下谁人相比?”他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我就像孔子、大禹一样,独步天下,无人可比!”谢季孝虽了解他的与众不同,但总觉得这话似乎说得过了头。其实,戴良并非空口说大话,他确实怀有远大的志向,他的才学和他在当时拥有不可多得的.声望,足以使他成就一番事业。可是,他看不惯现实人事,决心超然世外,不问政治,官衙曾三顾茅庐多次派人请他去做官,跑了一次又一次,实在把他跑烦了,便索性带着妻子儿女,躲到江夏(现湖北省内)的深山里隐居起来,一直到老死,都没有出来过一回。

成语的故事13

  三思而行

  春秋时期,鲁国的季文子平时做人非常谨慎,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很久才决定做还是不做或者怎么做。通常我们都认为做某一件事情,要在开始之前经过慎重的考虑后再开始行动,这样的`好处总是大于坏处。但是孔子却不是很赞成季文子的这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季文子死后十几年孔子才出生,在后来孔子听说季文子的这种做人方式的时侯他评论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说做事情并不需要‘三思’,其实只要能够再思就可以了。《论语》中没有对孔子这种思想加以说明,后来朱熹、程颢等儒学家对这种思想的解释是:做事情之前考虑一两遍就可以下决定了,如果考虑得太多反而会对这件事情的可行性产生怀疑,结果便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可能导致事情夭折。

成语的故事14

  【注音】rén shén gòng fèn

  【典故】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旧唐书·于柚传》

  【释义】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极为愤怒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民怨沸腾

  【押韵词】熏风解愠、一方之任、更仆难尽、峥嵘轩峻、内外交困、抱才而困、低眉倒运、报仇雪恨、霞姿月韵、出纳之吝、......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湖州刺史于頔重修西湖灌溉工程,让百姓受益匪浅。他任苏州刺史时下令拆除神庙,破除迷信。他的政绩卓著,为人比较专横,死后唐宪宗赐号“厉”。他的.儿子请唐穆宗改“厉”为“思”,太常博士王彦威说他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成语举例】恶已贯盈,人神共愤。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回

成语的故事15

  想必大家都看过《成语故事》书,我也不会例外,因为,这是一本经典的好书。

  我看完此书后受益匪浅,这本书有为人处事篇,坚强意志篇和求学求知篇。每一篇都给我们了一种教育,每一篇好像都在对我们谆谆教诲。

  自从我借来《成语故事》后,就看得津津有味。

  使我百看不厌的成语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多行不义必自毙;鹬蚌相争,逸翁得利;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中间最让我感到有一点启示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有两个儿子的故事。

  春秋时期郑武王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出生时候难产,因此,姜氏不喜欢大儿子。

  后来郑武公死了,立大儿子为国君,号为庄公。姜氏一心想除掉庄公。

  有一天,祭仲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野草蔓延开来,尚难清除,何况是你所宠爱的弟弟呢。”

  庄公胸有成足地说:“他做这么多不义的事,必然会自取灭亡,多行不义必自毙就这样形成了。

  这个成语告诉了我们一个意思:是不义的事做多了,必然会灭亡。

  我聆听历史的.绝响,体察文化的轨迹,饱览多姿的山河,品位迥异的故事,寻找生命的支点,让人生因此而丰富、优雅。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的故事10-14

成语的故事08-18

成语的故事11-17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11-14

成语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12-13

车水马龙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车水马龙的故事11-17

成语曲高和寡的故事12-10

成语故事07-22

成语笑话故事08-29

历史故事的成语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