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通用1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成语故事 篇1
【注音】hé zhé zhī fù
【出处】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庄子·外物》
【解释】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比喻处于困境中的人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涸辙之枯、涸辙穷鳞、涸辙穷鱼
【相反词】绝处逢生
【同韵词】金乌玉兔、鹅行鸭步、动心怵目、以言徇物、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惊猿脱兔、逢场竿木、关门闭户、披霜冒露、阴柔害物、......
【年代】古代
【谜语】最危险的鱼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宋国庄周家贫,一次向他的朋友监河侯借粮食时,朋友推说等收了租再借给他,他讲了一个车痕沟里水快干的`鲫鱼向他求助,他对鲫鱼说到吴国越国去给你借水的故事。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示例】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
经典成语故事 篇2
【拼音】tuī lí ràng zǎo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孔融四岁时,只取家里分给兄弟吃的梨的最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们。南朝梁代人王泰年幼时,祖母分枣子与栗子给他们兄弟吃,只有他不上前哄抢,祖母问其故,他说:“不取,自当得赐。”
【出处】汉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问其故,答道:“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不取,自当得赐。
见《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皆竞取,泰独不取。问之,答道见
【解释】指兄弟友爱。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推枣让梨
【押韵词】忧心如捣、不贪为宝、舒头探脑、好马不吃回头草、鹤归华表、摇头摆脑、札手舞脚、江东父老、田夫野老、鸿飞雪爪、......
经典成语故事 篇3
大家都听说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吧,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新编的坐井观天。
自从青蛙和小鸟聊过天,听小鸟说外面的天地较大,心里半信半疑,直到有一天,那只鸟又落到井边喝水,青蛙忍不住问道,“小鸟小鸟,外面的世界较大很美,是真的吗?”,小鸟翻翻白眼,没好气的'嗯了一声。青蛙就跃跃欲试的说,“要不我出去,你带我去看看好吗?”小鸟说,“没问题!”于是,青蛙离开了曾经自豪的井底。
看到外面宽阔无边的天空,看到高高的大树,轻轻的小草,一栋栋房子,别提多兴奋了,小鸟责骄傲的说,“走吧,带你我常去的农夫家先美餐一顿。”到了农夫家,看到了那多的美食,青蛙觉得外面的世界太美好了,自顾自的享受起来,正在此时,农夫回来了,看到了吃的肚子鼓鼓的肥青蛙,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哈哈……今天有肉吃啦!”青蛙听到农夫的话,吓了一大跳,刚想逃走,可农夫已把门和窗户关的一只蚊子也飞不出去,青蛙绝望了。
青蛙心想,外面的世界时很美好,但危机四伏,享受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身啊!
经典成语故事 篇4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襟坦荡、具有远大梦想的人。可他小时倒是个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我知识的缺少,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度,于是就奋发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奋发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盛的知识,学问大有上进。他曾多少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帮忙帝王管理国度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曾有人荐举他去做官司,他没有允许,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
经典成语故事 篇5
【拼音】gēng guǐ pín hū
【典故】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
【释义】庚、癸: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向人告贷求助
【近义词】庚癸之呼
【押韵词】三荆同株、平安家书、赳赳武夫、韫匵藏珠、水磨功夫、信手拈出、罄竹难书、剥床以肤、横见侧出、长歌代哭、......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国大夫申叔仪向鲁国大夫公孙有山氏借军粮,大家不好直说,只好用隐语代替。鲁国大夫公孙有回答说:“高梁已经没有了,粗粮还有一些,到时登上山高声呼喊:‘庚癸乎!’我们就知道了。”
经典成语故事 篇6
【注音】náng yíng zhào shū
【典故】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书·车胤传》
【释义】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勤学苦读
【相近词】囊萤映雪、囊萤照雪、囊萤照读
【押韵词】燎发摧枯、韫椟藏珠、支床迭屋、和氏之璧,夜光之珠、号啕大哭、体无完肤、五大三粗、酒入舌出、好语似珠、红紫夺朱、......
【成语故事】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经典成语故事 篇7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奢侈,大兴土木;又连年对外用兵,使百姓无法活下去,迫使他们揭竿而起,从而到处掀起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是翟让领导的义军。它以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为根据地,称为瓦岗军。起义军中有许多是渔猎手,勇敢善战。翟让骁勇而有胆略,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早在炀帝大业九年(公元六一三年),越国公杨玄感就乘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败死。他的.手下李密,在失败后被捕,但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十二年,他投奔瓦岗军,游说翟让联合附近各起义军,取得对隋军的作战胜利,从而取得了翟让的信任。次年,李密取得全军领导权,称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员来投奔他,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炀帝的檄文(一种用以晓喻、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号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决出东海的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翟让后被李密所杀,这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大业十四年,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同年,李密入关降唐,但不久因反唐而被杀。
经典成语故事 篇8
【注音】bá zhào yì hàn
【典故】见“拔赵帜易汉帜”。
【释义】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战胜对方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拔赵帜易汉帜
【押韵词】经营惨澹、止于至善、读书破万卷、学优才赡、来日大难、了然可见、手头不便、复餗之患、灰头草面、谭虎色变、......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xx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示例】所以他们的组织专争取同伍的`人,埋头苦干,意欲将新军中除满人与官长外,全体运动成熟,一举而拔赵易汉。 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
经典成语故事 篇9
辛氏《三秦记》:“陇西开,其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余家,下处数十万户,上有清水四注。
俗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去长安千里,望秦川如带,又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
(据《太平御览》卷五十六引) 陇水,指陇山上的.流水。
古代俗歌谣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之句,借咏流水表现望乡悲叹的情怀。
后用为咏思乡伤别的典故。
唐·雍裕之《自君之出矣》诗:“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经典成语故事 篇10
1 兔死狐悲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猎人,兔子和狐狸互相结盟,发誓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有一天,兔子和狐狸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的时候,没想到身边竟然有一群猎人正对它们两个虎视眈眈,猎人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侥幸逃脱。猎人离开后,狐狸就跑到兔子的身边开始哭泣。
有一个人路过,看见狐狸正对着兔子大哭,感觉很奇怪,就走上前问狐狸为什么要哭。
狐狸啜泣道:“我和兔子我们两个都是森林中微小的动物,都是猎人喜欢猎杀的对象,我们曾经约定一定要共同对抗我们的敌人猎人,生死与共。现在我的同盟兔子不幸被猎人杀死了,兔子今天死去,也就预示着他日我的死去。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你说你的好朋友死去了,你能不伤心难过吗?”
路人听后叹了叹气说:“你为你的`同盟,你的好朋友哀悼和哭泣是有道理的。”
2 兔死狐悲的材料
【注音】tù sǐ hú bēi
【出处】元·马钰《苏幕遮·看送孝》:“有微言;深可说。兔死狐悲;伤类声凄切。”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反义词】幸灾乐祸
【年代】古代
【例句】此时望着冯去疾的尸首,他心里非常痛楚,而且有一种~的感觉。
3 兔死狐悲的点评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童话故事的各种改编以及社会常识的普及,知道兔子和狐狸不可能是真正的好朋友,狡猾的狐狸会吃掉可爱的兔子,所以我都不相信兔死狐悲是真的,一定是假心假意做样子,别有用心。
4 兔死狐悲的延伸
兔死狐悲”和“物伤其类”都有为同类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意思。但“兔死狐悲”所指的“同类”较为确定,其涵盖的范围较“物伤其类”要小。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字面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会感到悲哀,不是为兔子是为自己。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如果飞鸟都被射杀了,好弓就会被封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抓尽了之后,就会把用以追捕的猎狗煮来吃。
经典成语故事 篇11
在一个连着森林的村庄里住着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孤苦伶仃的,孩子们下落不明,而自己的妻子也在几年前就死去了。
老人靠种田为生,在田野与森林的交界处种着一棵神圣的灵树。老人非常喜爱这棵树,每时每刻都要关注一下他的宝贝树,守护着灵树,生怕它受一点伤害。只要忙完了活,老人就会拿着平日种的一株株鲜花来装点它。时光流逝,转眼间过了3年,灵树变得非常庞大,树叶茂密,生充满生机。一天下午,老人照常来到树下乘凉。老人轻柔地抚摸着灵树,嘴里念念有词。突然,一束光芒从树的中心射了出来,渐渐地遍布整棵树。一只穿着仙裙的兔子从树中飘了出来。老人吓了一跳,对她说:“是兔仙吗?你为什么降临到人世呢?”兔子说:“主人,是您养育了我,给了我这条命,我是圣灵树的种子,当感受到有健康的树时就会附到里面,也渐渐成了兔神。我将会给您任何的东西,您选择吧!”“是吗?太谢谢你了!我只需一些肉,让自己饱饱食就行。”兔子一面挥着手变出许多肉交给老人,一面哭着说“当然可以,但我伤心的是,呜呜呜~天庭有规定,人间诞生的神仙必须立即回报主人,并离开到远方靠努力养活自己。要想见面也要靠缘分,三年之后才可相见!不过主人您别伤心,想我了就来看看这棵树,这棵树的感觉和我的.感觉还是紧密相连的。”老人感激地留下了热泪。兔神忍痛割爱,痛哭流涕,扬长而去。
此后,老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守护着灵树,他知道,树养的不好,兔神也会很难过。老人每天都在等待,等待。等待着那兔神的到来……
经典成语故事 篇12
出处:《孟子·离娄篇》。
意思:日夜不停。形容日夜忙碌的情形。
周文王体恤人民,把百姓看作伤员一样随时关心爱护。他追求公正的`道理,却又像永远没有达到目的似的从不自满。
他还想兼学夏、商、周三代君王的长处,来实施禹、汤、文、武四位贤王的德政;遇到有不合当时实际情况的问题,就抬头思考,白天想不好,夜里继续想;侥幸想通了,高兴得坐等天亮,以便立刻付诸实行。
《孟子·离娄篇》最后一段话的原文是:“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夜以继日”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经典成语故事 篇13
【注音】fē jiàng shù jī
【出处】李广老,数奇。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解释】飞将:汉朝名将李广;数奇:命运不好。泛指人不走运。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命运不好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飞将奇数
【同韵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移东补西、步步进逼、路绝人稀、祸福相倚、毁誉不一、荫子封妻、得病乱投医、报效万一、如不胜衣、......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而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古人认为奇数不吉利,司马迁评价为“李广老,数奇。”
【示例】时人以“飞将数奇”来形容李广的运气不佳。
经典成语故事 篇14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以下是《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希望你们会喜欢!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 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经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11-14
成语故事07-22
经典的成语故事10-20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2-05
成语故事精选12-12
成语故事经典11-21
经典成语故事08-18
经典成语故事11-07
车水马龙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车水马龙的故事11-17
经典成语故事【精】12-01